《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查看后选择的文章

综合文章 时间:2020-03-08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最近很多学校组织师生观看《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相信大家看了之后都是百感交集。以下是边肖准备的《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观后感。欢迎参考。

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观后感

这几年听了很多老师的示范课:有的老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数学推导清晰。学生听得很轻松,似乎听得很清楚,但遇到变奏和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有的老师设计了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频繁问答,但结果显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并不理想;有的老师注重知识的密集,留出大量时间练习各种习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虽然可以接受,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老师让几个尖子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起来很忙,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陪着看的,而有些学困生更像是雾里看花。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课在日常听力活动和观察教学中并不少见。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认为,如果不重新认识好课的标准,必然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觉得一堂好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不少”——适用于所有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特点是统一集体授课,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考核的一致性。它是建立在整个班级的知识库和学习能力是一致的假设之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很容易“一刀切”。首先,一个好的班级应该真正面向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结果,由此产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不是说“填空”,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让那些数学有余力的天才学生脱颖而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达到基本要求。

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单一的师生间或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模式,形成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位交流、多边互动的三维结构;应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有效地采用主动和探索性的学习方法,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实践层面,应该是“不封顶,保底”;对部分特殊学生(优秀或难学)要给予特殊政策;课堂应该是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逐渐抽象、总结、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加以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仅仅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很多东西老师教起来很难,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理解。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时,学习才是有效的。在一堂好的数学课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和规则的形成,揭示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来说,要在教学中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第一组织者”),从而为新知识学习提供一个认知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概念的可用性;要启发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识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的开发区”);我们应该突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愤怒,为学习新知识创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能学到的东西,千万不要去教。让学生量力而行,千万不要为了他。让学生为自己说话,永远不要为他说话。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多的自我表达机会、更多的成功快感,让“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与用的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很多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要“捏脑袋烧中间部分”,要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的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改)。一方面,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尤其是初步的几何知识、统计知识和一些应用问题的学习,都是以实际为基础,经过分析整理后编制成数学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教材容量有限,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故事没有进入教材。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学习和使用数学的关系,注意学习和使用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与用的结合,在课堂上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应用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场景和数据来解出数学题,从而说明数学是伴随着生活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要从封闭的单向结构转变为开放的多向结构;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利用他们的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应用中,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课堂焕发活力”——注重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被视为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是他们生活中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而且将自己的情感、动机和需求带入课堂;学生除了和老师互动,还和同龄人互动;除了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学生还包括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沟通意识和能力等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堂课就能完成的,但必须通过每堂课来实现,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节数学课,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课堂中,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完整的人文教育”。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课堂导入、新知识开发、结论获得、技能形成、情感发展、个性展示,都应该在数学课堂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室里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创设一些思维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和任务目标,让学生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实现师生和学生的互助互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和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时期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认为好课不同于好戏。演技就是按照固定的剧本,按照既定的程序,演绎一成不变的剧情。在课堂上,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丰富的,具体的。一堂好课不应该是滴水不漏,环节完善,细节细致,而是要立足于实际的学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