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习作源于生活材料3篇(写作素材源于生活)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21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优秀习作源于生活材料3篇(写作素材源于生活),供大家阅读。

优秀习作源于生活材料3篇(写作素材源于生活)

优秀习作源于生活材料1

  哲学源于生活

  在上老师的课前,我的脑中从来都没关于哲学的具体概念,我很喜欢。思考,不管是文化,经济,政治还是历史。老师第一节课所讲的关于共产党的言论,我在高二的时候便思考到了,但从来不讲出来,因为我的朋友和同学总觉得我的思想很怪异,总是怀疑一些大家都认为是常理的事,当听老师将第一节课时,我真的很高兴,这么多年来,我终于听到了和我相同的想法。我还是佩服老师,老师至少能讲出心中所想,但我确实没有这种勇气。但是我并不认同老师所讲的关于抗日战争中关于共产党的言论,老师并不是历史学家,没有深刻研究历史,同时,也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拿给我们。哲学来自于生活,不管是政治,还是历史,我始终相信如果没有抗日战争的洗炼,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力量,都不可能与国民党抗衡。的确,共产党比国民党更懂得宣传的力量,不断在农村发展力量,但如果我们的人民没有从中得到帮助,看到希望,也不会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诚然,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但共产党组织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叶挺将军所带领的部队“铁军”的称号,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地道战,游击战的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

  很喜欢叔本华的“人生悲苦论哲学”,人生悲苦根源于人生命中那不可遏制而又永不满足的求生存的意志和欲望,活在这世界上,除了少数人可以在优越的环境中逃脱人生的悲剧,大多数人还是会陷入那无止境的欲望与悲苦中,欲望是无底的深渊。其实,就算是哲学家,也要活在对哲学无止境的探询中,这种因得不到全面和永恒的满足是痛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但痛苦的活着去期望那遥远的幸福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与享受。

  至于尼采所说的人生不断超越,已经从生活中感受到了,无论是今天的我还是明天的我总是不同的,人生总是在反省中不断超越自己,回过头去看自己的人生,品味失败与成功,有助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哲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哲学。尼采认为自己是超人,尼采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完全可以自己赋予自己生命一种意义”,活在这个优胜劣汰的世界,想要活出自己的洒脱,得经历多少风雨与人生的历练,才能经得起这些残酷的规则。要坚持自己的梦想,要承受多少痛苦。听过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很多人都会选择快乐的猪,但猪总会有被宰的时候,总会有不快乐的时候,到不如做一个清醒的哲学家,毕竟人生总是不断前进的,痛苦也有被超越和战胜的一天。

  实用哲学虽然适用于生活,但在我看来,始终没有到达人的精神层面,如果不能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对人类的发展并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在我看来,有时候,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实际是一个循环,好的循环,坏的循环,不管是身份,地位,财富,优良的基因造就好的循环,想要打破循环,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努力,人的力量可以将坏的循环推向好的,但其中的艰辛,又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吗?有时候这个世界公平的令人痛苦,生在坏的循环中,就必须在这样的循环中拿自己的一切去拼搏。

  让哲学成为哲学是一件艰难的事,在正常的国家系统秩序中,没有哲学家想要的自由,魏晋南北朝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达到了高度的自由,春秋战国百花齐放,诸子争鸣,魏晋的士大夫们服五石散,养男宠,母亲逝世时大笑,没有任何礼教秩序的束缚,但人民却无法存活,是要思想的高度自由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优秀习作源于生活材料2

  习作教学要源于生活

  石首市高基庙小学:李超

【摘要】: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文章从作文来源于阅读、生活、观察三个方面论述了作文源自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做到有观察,有思考,有写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 阅读方法 关注生活 积累 动手 观察生活 回归生活

【正文】: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留意观察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去体会,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放飞心灵,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爱上习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徜徉其中,快乐其中,获益其中。

  在小学习作教学生活中,应把这一提倡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内在潜力。对此,我谈几点可能有益的尝试。

  一、在阅读中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读书与习作的关系。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1、指导背诵,多动口。我们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语言规范,生动优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背,熟读成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与儿童大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板报、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2、勤练笔,多动手。当学生学完课文或阅读了课外书时以后,应辅导他们去摘抄,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内容抄在“读书卡”上,这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辅导学生摘抄时,可逐步引导他们进行规类摘抄,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互相吸取营养,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交流和展评。如:摘抄本传阅、心得体会互谈、评每日一读等形式。另外,还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展评读书卡”“交流诗句集锦”“读书报知识竞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逐渐地积流成河,学生习作不愁“材料”,下笔时就会文思敏捷。

  二、素材是习作的关键习作是观察、思维以后的书面表达,它源于生活。要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翱游、到大自然去寻觅写作素材。

  1、多观察生活,写真人真事。

  生活是万花筒,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是写作极佳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如观察自己的同学,写写同学间的矛盾与关爱;注意校园里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留心家庭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习作。

  2、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 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了我们习作的素材问题——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习作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而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他们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习作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 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让他们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自己的写作源泉。

  三、习作要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间,走进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习作,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 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 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 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 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 欲望。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促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 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 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 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 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 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 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 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 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四,向生活回归,展真情实感。

“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 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是适应实际需 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不需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而是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材料,把亲眼看到的;亲身体会到的;以及自己的思想真实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还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自己思维的产物,是自己语言交际的成果。叶老曾经打个比方:“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奔腾不息。”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观察生活,获得实感,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作文如做人,也是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它体现着孩子们的情感和认识。情感和认识是生活体验的结果。生活的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因此,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获取素材,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有充实的内容,更会充溢着鲜活的灵性。总之,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作文教学的“根”在教材,“翅膀”在课外和生活。我们必须彻底抛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发展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翼,让他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新内容,创造新思想,吐露真情感,述说真体验。“海阔任鱼跃”,只要放手给孩子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孩子会宣泄新颖独特的构思,吐露流畅自然的语言,展示活泼明朗的文风。让我们以新的教学理念、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撑起孩子自由表达的天空,让孩子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董菊初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年月10月. [3]汪潮.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的品质.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年11期第3-4页.

[4]人教版小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期。

优秀习作源于生活材料3

  科技源于生活

  没有科技,生活就太单调笼统;没有科技,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没有科技,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这点点滴滴的科学技术,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大智慧。

  瓦特受到烧水时壶盖被顶起的力量的启示,改进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为了追一只断线的风筝,才有了后来第一架飞机的问世;爱迪生因为儿时母亲的一次手术,萌生了发明电灯的念头……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就躲藏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里。你是否想过,在晚上看书的时候,书页会自己发出柔和的光;翱翔蓝天的鸟儿,可以在大海里畅游;下雨天举着的那把伞,也可以看到新闻的现场直播……现在不断的生活小发明,就是从生活的缺陷中获得灵感的。它们源于生活,却在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一切一切实现人类梦想的科学技术,都是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所找到的。

  科技虽是蕴藏在生活之中,但却是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生活的方便快捷,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是他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找出了这生活中的小秘密,然后用自己勤劳的一双手去实践它,再用自己智慧的大脑不断完美它。我们要认真细心地去体味生活,发现它蕴含的智慧,时刻保持着好奇心,并且不断探索,或许有一天,你就能在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科技它神奇的本质正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或许它现在就在等着你,用一双智慧的眼去寻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