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共4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10-04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的调研报告**年12月,太原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智慧旅游第二批试点城市,这既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为此,市政协把“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列为今年常委会

的重点调研课题。8月上旬,由市政协张政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吸纳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委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全面了解我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并深入到新晋商联盟国际旅行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公司太原分公司等单位视察,观看我市智慧旅游软件系统研发成果,深入探讨运营商如何在太原智慧旅游建设中发挥优势作用。通过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充分酝酿、总结提炼,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是推进旅游消费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经营科学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信息化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化服务业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发展“智慧旅游”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2011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发布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等18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12月,又批准天津、广州、杭州和太原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改革创新,摸索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需求

从全球看,在线旅游因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在旅游市场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越大。2011年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为9100亿美元,其中线下交易额为6260亿美元,线上交易额为2840亿美元,已占到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的%,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我国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频次的增加,在线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对智慧旅游的需求空间巨大。可以说,智慧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智慧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看,传统的旅游产业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和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只有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批开展“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信息化水平,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在线旅游人数,改进了旅游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增加了旅游收入,凸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去年经国家批准我市为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来,更加激发了我市旅游管理者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责任,迈出了积极的探索步伐。先后建立了太原旅游信息网、整合了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资源,使旅游信息得到有效链接和充分延伸;自主研发了旅游电子合同,已在全市旅行社推广使用,得到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肯定和赞同;在48家星级酒店安装了旅游触摸屏,将全市所有旅游信息延伸到酒店,向游客提供了方便;策划拍摄了以反映太原市文化特色的微电影《太原印象》。与此同时,市旅游局还组织专人赴杭州、武汉、南京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四大功能的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实现“尝并州美食,住清凉圣境,行汾河两岸,游锦绣龙城,购三晋特色,享唐风晋韵”的美好愿望。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与其他试点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够深入,思想认识有差距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应当唤起各级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然而

调研中我们感到,有部分领导、旅游行业职工和群众,对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对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认识还不够统一,在领导层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在企业层面、社会组织与个体的认知上,还没有实现很好的普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共享有差距

多年来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存在着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等现象,虽然在旅游景区的条块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和智慧旅游的新要求,原有的体制壁垒和障碍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旅游产业的科学管理,更不利于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差距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用于旅游事业的预算经费仅400万元。相对于郑州市每年6000万、武汉市每年5000万,长沙市每年3500万和南昌市每年2500万元旅游经费,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仍没有专用机房,没有防火墙和安保认定,不具备软件研发的条件。与同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南京、武汉、杭州等相比,基础条件相差甚远。

(四)启动相对缓慢,整体推进有差距

我市既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智慧太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旅游”,已滞后于“智慧太原”的规划与建设。目前“智慧太原”的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核心项目已启动,特别是“数字太原”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在电子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交、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而“智慧旅游”的规划方案目前仍未经专家评审和政府批准,核心项目也未启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

三、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

我市作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必须紧跟全国试点城市的步伐,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智慧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共识

发展“智慧旅游”在当下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理解也比较肤浅,行动还不够自觉。因此,我市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宣传“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使人们明确“智慧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服务智慧,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管理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营销智慧,为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要宣传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发展形势,明确国家推动智慧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各试点城市的发展态势及经验成果,增强我市完成试点任务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宣传创建“智慧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明确“智慧旅游”是我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市对外形象,扩大我市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智慧太原”的重要组织部分。从而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智慧旅游”,积极支持“智慧旅游”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交通、金融、气象、通信等多个部门,因此,工作中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市多年来形成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势,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有利于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一名分管副市长负责,由旅游部门牵头,吸纳有关县区、市直部门等组成智慧旅游建设领导组。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太原智慧旅游建设顺利实施。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构建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要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项目扶持经费。三要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业集聚。以“三网整合”、云计算和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太原市信息发展投资公司及智慧应用专业运营公司,构建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探索开发新型的旅游金融产品,增强银行的旅游服务功能。四要建立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给予智慧旅游建设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信息化建设,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

(四)纳入整体规划,把握建设原则

要把“智慧旅游”建设纳入“智慧太原”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理念,指导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形成合力的原则。要针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方案》进行论证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力求做到起点高、实用性强。二是坚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深入分析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先重组资源,再定位市场群体,以大手笔、强分贝打响我市“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旅游品牌形象,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黄河中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彰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三晋文化特色,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当好全省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不断探索总结,智慧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减少盲目性,提高试点的科学有效性。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把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推进智慧景区、智慧企业和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我市特有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云),打造“五大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宣传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统计服务平台。”四是坚持融合服务,提升体验的原则。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整合服务体系,提升游客友好体验,着力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五)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合作共赢

我市不但拥有众多网络技术公司,也拥有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技术、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都处于领先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加强与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协作,积极争取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培训业务骨干,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我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2篇: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调研报告

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调研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摘要:这份调研报告对杭州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进行调研,调研资料搜集的方式主要是凭借书报、杂志和互联网。根据杭州市本身的特色,结合世界和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交通建设的理念。从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意义、规划,对杭州智慧城市进行了调研。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杭州智慧交通建设。对杭州智慧交通建设进行了调研。杭州智慧交通建设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而具有特色的内容。从杭州智慧交通建设的背景、现状和发展、建设的具体情况、建设的方案,对杭州的的智慧交通建设进行了介绍。

关键字:杭州;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物联网; 第一部分 杭州智慧建设 1 杭州智慧城市背景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智慧城市”的构建是从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三方面入手的。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城市”,涉及了众多的技术,其中以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最为重要[1]。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这样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杭州作为蜚声国内外的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发展智慧城市既是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城市发展快人一步的必然选择。一个定义是运用智能技术,使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组成服务,使城市的服务更有效,为市民提供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城市:人与人之间有互联网,物与物之间有物联网,车与车之间有“车联网”。

杭州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物联网企业起步早,产业发展基础好,相关技术起点高,产业化经验丰富,同时运营商谋划早,网络基础扎实,这些条件都使杭州市位于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为下一阶段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

杭州是国内信息化水平较高、移动通信普及率较高的城市之一,率先建设全国首张有线宽带城域网,2008年便在全国首个实施“无线数字城市”试运行,无线城市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此外,杭州一直位于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前列,聚集了100多家物联网及相关企业,2010年年产值超过了210亿,在物联网产业基础、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网络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领先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9月《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了“智慧杭州”建设目标。为了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3]。 2012年4月19日,中国工程院最新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出炉,北京、西安、杭州、武汉、宁波五大城市赫然在列。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与同属浙江的宁波一起被列入首批试点城市。杭州市在民生领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建设一直在坊间备受推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与天然的自然旅游条件也成为杭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底气。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杭州市当地的各类单位和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对于提升杭州市创新能力也将大有帮助。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加快杭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杭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业淘汰,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物联网产业、软件产业、通信网络等杭州市规划的重点产业,也是杭州智慧城市产业建设中重点加以倾斜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这有利于杭州有自身优势的重点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效果重在民生,城市建立在一系列不同的系统之上,像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和环境。系统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组织(人),商业、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决定。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为市民增加更多消费的机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经济的改造,将保障杭州市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有助于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内需;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资,投资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也将相当显著。不管是交通、水利、能源、网络等任何方面的基础设施都将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获益。通过智慧环保领域的建设将使得城市变得更加节能、低碳、环境更加优美等等,有利于杭州市真正实现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真正成为杭州市将自己建设成为创新型、学习城市的助推器。

3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 (1)建设目标

杭州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为,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杭州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更快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智慧化发展、智慧化管理、智慧化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杭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目标为智慧应用体系全国领先、智慧经济发展全国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标、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建设指标。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旅游、数字城管、智慧环境、智慧电网、智慧水务、智慧应急管理十大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形成良好的服务运营模式。围绕城市管理、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五方面的智慧应用,建立全面立体感知、安全可靠传输、智能高效处理的武汉智慧城市基础支撑体系,完成杭州智慧城市各个领域应用支撑体系、专用网络、支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五年末组织完成智慧应用项目的建设。

(2)建设的内容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慧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智能应用平台、智慧电网。其中智慧交通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之一,城市的发展每次进入一个快速的时代,区域的开发、城市化的进程、商业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等等每个变化必将对交通运输产生新的需求,交通作为杭州城市高效运转的动脉,连接着城市的人、货及提供服务的群体的核心系统,直接影响着杭州的经济活动能力和城市的运转效率。杭州作为一个东部一个高科技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也是旅游天堂。这也给使得杭城的交通有很大的问题。杭州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交通重中之重。对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主要的建设的内容,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决定性的一个方面,我们重点对杭州智慧交通进行调研。

第3篇: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1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2

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2020年)中,新泰市被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为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带来了宝贵机遇,城镇化将持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4、区位交通便利

新泰市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衔接部,京沪、泰新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磁莱、东平和晋鲁豫三条铁路贯通全境,北距济南国际机场110公里,西距高铁泰安站70公里,东距青岛港280公里,外来投资者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道畅通便捷。

5、信息化基础环境

新泰市经过多年建设,信息化基础扎实,基本能够很好地支撑新泰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目前新泰市以电子政务、平安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城域光纤网络建设、三网融合等为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县市级城市智能化系统群,从而为新泰市打造成未来全新的智慧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正处于发展初期,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外尚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已成功的多是单项智能系统应用,没有实现将城市几十至几百个系统整合升级后形成自动的综合智慧分析应用体系。与

3

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时期和探索阶段。而且我国的城镇化路径、城市管理体制具有自身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比国外更多,管理边界更大,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和尖锐,所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

智慧城市从概念上来讲,可以描述为将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通过各领域智能化应用、充分的信息整合与互联共享、各方面的协同运作,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以智慧的理论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以智慧城市方法发展城市,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使城市更具活力和竞争力,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实现途径是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的全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精细化、可视化、互动化等科技手段,推进管理与服务创新。

4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涵盖了城市的管理、服务、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多个方面,使城市运行更加智慧,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和干扰,有效地、自适应性地解决面临的难题。

从理念上来说:智慧城市是实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粘合剂。“集约”是指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对土地、生态、能源、空间等城市资源高度集约、节约地利用,并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智慧”是指使得城镇各领域工作智能化与一体化、精细化、人性化、可视化、互动化,构建更为智慧化的生活环境,实现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幸福;“绿色”是指尽可能地循环利用一切资源和能源来善待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低碳”是指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产业中应用,从而达到城市建设与运行尽可能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因此,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粘合剂,将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和人文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当中。

概括之:智慧城市一是政府管理与服务理念、模式与工作方法的重大创新,二是制度及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三是业务、管理、安全保密、技术整合和标准规范的综合创新,四是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智能系统创新,之后再实现一体融合。

经过近20年信息化建设,全国各类城市基本都建设了几

5

十至几百个大小不等的各类应用系统管理与服务着社会,可以说目前社会上既不缺少应用系统、也不缺少信息技术,但严重缺少一体化整合方案与具体实施,给新泰一个重大创新机遇。

对新泰智慧城市建设而言,不是要再建多少个新系统,而是在各类系统的全部硬件继承、全部数据继承、全部软件功能继承的前提下,全面梳理在线运行的老系统,按统一设计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整合、升级各类应用系统,使之成为一体化、可以产生智慧的综合系统,在此基础上新扩建一些新系统。根据新泰近期的发展规划,根据实际需求,按统一标准规范,对于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扩建,对于重点关注的行业信息化建设不满足现状的进行适度新建填空补齐。达到全市统一交换产生大数据集,按权限分类共享各类数据,展现政府的高效综合管理行为,为市民提供优质综合服务。

三、进展与问题

近年来,新泰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存在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化工程项目规划、实施及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缓慢,全市还未形成比较科学的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等问题。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与传统

6

的信息化项目相比又有着其独特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新泰市现有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需要高位统一的领导机构,从产业、社会治理、民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着手,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整体建设。

1、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新泰市城镇化建设应用推进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维护的问题仍然存在,在科学决策与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方面仍有待提高,城镇化建设应用效果也有待提升,社会各领域的城镇化认知水平和应用程度存在较大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城镇化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2、促进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新泰市信息化建设对整个新泰市经济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整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其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程度不深,信息化工程建设对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深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新泰市整体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信息资源共享有限

虽然新泰市近些年加大对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也确实取得不错应用效果,但是目前已建成的信息化应

7

用平台和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有限,其原因是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未很好地建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务流程和服务的整合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制约,缺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化数据整合机制、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4、专业人才储备欠缺

近些年,新泰市在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应用效果,但是其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相对欠缺,未建成相对成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同时,本地也缺乏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外引进信息化人才力度不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

四、建设规划

1、第一年12个月:编制规划定目标开始统一初步设计 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整体架构,在全面详细调研、需求确认的基础上,面向市民、企业、城市管理者从进行城市建设、政府管理与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四个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开始“智慧新泰”顶层设计即全局总本初步设计,开始基础支撑体系(包括网络支撑体系、电子文件支撑平台系体)、共性应用系统整合体系、服务融合体系、数据中心、交换中心等相关专项规划设计,指导后续的智慧新泰建设。

邀请国家专业研究机构牵头完成“智慧新泰”调研报告,第

8

一阶段智慧城市基础支撑与共性应用部分的总体初步设计,这一阶段主要是全面分析全市的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类业务分类、各类业务逻辑关系、共享数据需求,共性业务与技术如何整合;开始编制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按照先基础支撑体系、后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再行业个性职能应用系统的步骤开展一体化初步设计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开始进行基础支撑类、共性应用类系统的整合、升级与新建。

2、第二年12个月:整合资源打基础,完成统一初步设计

修改完善第一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的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智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开始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

初步实现新泰市智慧城市共性应用系统(基础支撑平台系统、综合办公系统、行政审批服务、社会(城市)服务管理平台、内外网信息发布利用、单位与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与服务系统)的一体化整合与升级工作;开始城市

9

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包括内网分中心、外网分中心、互联网分中心、备份中心),开始城市交换共享平台建设。

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系统的数据和系统进行分析梳理、归类融合,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应用系统在“智慧新泰”的应用整合平台上进行整合、升级,实现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城市管理和运行、生态治理应用三层体系架构,实现“智慧新泰”的基本框架。

3、第三年12个月:全同提升功能,全面整合升级系统 修改完善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向公开社会征求意见。

基本完成智慧城市基础支撑平台体系建设,完成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的整合、升级建设,基本完成已入库数据迁移工作。初步完成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中心建设。

重在提升管理、提升服务、提升效益,这个阶段通过智慧城市体系,在政策、标准规范、执行、反馈、评估、决策修正的各个环节有了可以依据的平台,将会在社会管理、政务绩效、民生服务等各方面得到提升,第三年完成新泰市第三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三稿),向社会公布试行。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市覆盖、各类业务

10

系统按统一的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标准进行整合、升级和新增建设。

4、第四年12个月:全面整合数据,综合利用数据见实效

新泰市智慧城市总体设计基本完成,基本标准规范全部完成(包括但不限于业务需求规范、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城市各类系统测评规范)。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中心全部建成,城市数据中心及各分中心全部建成同,各类基础数据录入、迁移工作基本完成。

按统一标准规划、设计与整合、升级建设的城市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投入稳定运行。城市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于整合、升级建设完毕。

智慧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建设完毕,开始各类职能业务系统的开始全部整合、升级建设。

5、第五年12个月:建设工作完成,智慧城市系统稳定运行

新泰市智慧城市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全部修改完毕,正式发布执行。城市基础数据全部整合、迁移完毕,城市数据中心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本稳定运行。

新泰市在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完善的基础上,产业进一

11

步发展,社会管理及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低碳环保进一步推广,示范辐射效益进一步扩大,逐步实现既定的“智慧新泰”发展目标;“智慧新泰”标准规范体系与运营模式基本形成;

从第五年起陆续完成智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考核验收。

6、第六年开始:通过国家验收,转入持续发展阶段

科学运营创特色,智慧新泰建设本着“政府主控,市场参与”的原则,将在新泰市管理委员会自主运营的基础上,加大市场运作力度,结合项目的建设周期,科学运营。

新泰市智慧城市系统转入良性的可持续运转、升级、完善、扩展阶段。

第4篇: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城中村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城市化进度,一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运动正在进行当中。

一、城中村的由来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早已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撤消了乡、村行政建制,已经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的地区。

第二种:村内已没有耕地。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内已无农民集体财产。虽然一些村已将农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型居民委员会,农民也已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还是农民产权。

第三种:“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土地已经全部或大部份被国家征用,虽然村中农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其土地本质仍未发生变化,这部分“村”至今仍然还是“村建制”,实行村的管理方式。甚至还有不少农民集体财产和村办企业经济实体。

第四种:还有部分耕地 ,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还有不少人是农民户口。农牧种植业仍占一定比重的村落。

二、目前“城中村”的现状

根据2009年的调查,我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402个,涉及村民约万人、万户,村庄占地面积约28km,建筑面积2276万亩。在这个402个村庄中,约有50%为“城中村”,50%为“城边村”。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城不城”“乡不乡”成为目前城市的尴尬。城中村对我市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形象和卫生、环境上,还有城中村缺乏统一规划,建筑没有章法,“握手楼”、“接吻楼”普遍存在。

市里有关方面的一份公开材料中这样表述:城中村存在市政设施不配套、社会治安混乱、建筑安全和火险隐患突出等问题,部分城中村已成为滋生犯罪活动的温床。有的城中村内黑作坊、黑工厂泛滥,制假造假等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问题突出,造成诸多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对城市现代化发展形成严重障碍。

我市主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呈现如下特点:

1、量大面广

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有多达402个村庄,涉及村民约10万多户,30多万多人,而且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分布;

2、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改造难度大

我市“城中村”的平均建筑容积率,二环路内达,有相当一部分村庄的容积率在以上。部分交通条件好,靠近市场的村庄甚至高达。远高于一般的城市居住小区的容积率,改造的难度很大;

3、增长的 势头十分明显

从“城中村”的分布看,二环路沿线的村庄建筑密度最大、容积率最高,而且增长的势头十分明显;

4、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严重

“城中村”、“城边村”常常利用土地的区位优势,大量出租集体土地,2004年违法用地清理的8000余宗,近13万亩土地,大部分发生在“城中村”、“城边村”。同时,“城中村”的违法建设较为严重,特别是当城市建设需要进行拆迁时,许多村民把加层等违法建设当作获取高额补偿的一种手段。

5、旧村建设逐步扩展,新村建设不断增加

“城中村”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出租经济发达,经济收入较高,许多村庄采取各种名目新建住房,但其旧村却坚决不拆,全部出租。“城中村”并没有随新村建设而得到解决。

三、城中村改实施方案

我市将按“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改造一个、成功一个”的动态管理机制,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工作。

1、整改方案

主城的几个区要注意政策统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城中村”改造氛围,把“城中村”改造的组织程度提到最大化,把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把“城中村”居民的积极性调动到最大化,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律和制度约束力,发挥党政推动力,4管齐下,形成合力,引入市场机制,注重人性化拆迁、有情拆迁,广泛宣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发挥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作用,推动“城中村”改造重建工作。

2、整改计划 制定拆迁补偿政策

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在于城中村居民的支持和理解,以及拆迁补偿政策的制约。全市有402个城中村,农房建筑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米。用一组数字作比较:这两年昆明城市商品房建设面积每年约为500万平方米左右,那么城中村农房建筑的面积就相当于7到8年商品房建设的总量。

按照城市的规划布局,建城市的新社区,把绿化、城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社区配套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都要在城中村片区拆迁过程中体现出来。

3、整改进度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具体实施

昆明市不久前制定了“城中村”5年重建工程计划,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级规划、区级实施,统一设计、各具特色,优化布局、完善民生的要求,全面改造“城中村”。

4、社保政策三月底出台

按今年确定的任务,今年是10万人左右,如果把5年的都算进去的话,统计居民是76万左右。

5、保障村民的利益

老百姓的房屋面积如何保证,今后的收入怎样保障等,是昆明市委、市政府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们会保证居民最直接的利益。

拆迁补偿等政策指导性意见月底就会出台,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最迟所有的政策要在3月底前全部出台。

6、整合村外土地重建 实现村民、市民、企业等多方共赢

改造的大原则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在改造和重建中我们会把城中村周边片区的土地一并整合起来,作为城中村重建的土地用地,从

而让社会赢、村民赢、企业赢。政府不追求任何赢利,我们在设定政策时就很明确,涉及到城中村改造与重建的很多收费性项目都要免掉。按照陈得水市长的要求,就是要让企业得利,要让村民拆一次,富一截。

“城中村”改造成了市里重塑形象、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昆明“城中村”改造不仅事关“城中村”中的21万多居民,同时事关全市600万人民的安居乐业。在风上的一项调查中,认为“城中村”应该改造的占投票人的93%,认为不应该改造的只占7%。市里虽然没有对此做专门调查,但“城中村”改造是全国各大中城市都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共性,因此,说“城中村”改造是市里最大的民心工程一点也不为过。

“城中村”改造同时也是市里最大的民生工程。“城中村”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小处说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居民能通过改造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化的诸多配套服务和福利;可以通过改造“城中村”实现治安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则每个城市居民都是受益者。从大处说,可以实现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改造“城中村”,不仅腾出了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实力,同时会因为“城中村”居民和外来人员的迁移带来郊区、郊县乡村的大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共13篇)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汇报

智慧警务市场调研报告

住建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汇报

某县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