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研报告(共6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9-13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调研报告】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调研报告3篇

一、省“两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初中阶段入学率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 %、%;16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8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

(二)教师队伍。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年以来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小学、初中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全省教职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未出现拖欠现象。

(三)办学条件。全省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拆除。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分别为 、册。小学、初中教学仪器设备正在积极配备,计划国检前达到省定标准。

(四)教育经费。—年,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 %、%、%、%,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个百分点;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元、元、元、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元、元、元、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元、元、、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元、元、元、元。省本级做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五)教育质量。—学年,全省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

(六)扫盲工作。15至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 97 %,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

省经过实施“两基”攻坚,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省的“两基”指标,除仪器设备配备外,其他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国检的要求,有些指标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省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一;小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二。初中阶段中学一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一。初中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台,在西部排名第二。普通初中超大班额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三。

与此同时,一些反映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其他省区及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如(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比全国低个百分点。(2)小学代课教师占岗位教师比例%,比全国高出个百分点。(3)小学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平方米。(4)小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比全国低个百分点。(5)初中代课人员占岗位教师比例%,比全国高出个百分点。(6)初中阶段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比全国低个百分点。

“两基”工作是在自然条件艰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两基”工作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在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幸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全省“两基”工作得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二、主要经验和亮点

自年实施“两基”攻坚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年全省实现了“两基”目标,在工作中创造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各州(地、市)、(市、区)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两基”攻坚组织机构,建立“两基”攻坚目标责任制。省委、省政府把“两基”攻坚作为全省重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在全省性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并通过调研、督查和牵线搭桥,为基层学校解决许多突出问题。省长骆惠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听取教育工作汇报,调研教育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两基”迎国检工作,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亲自部署,亲自抓好迎国检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分管教育的高云龙副省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两基”迎国检汇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务必做好迎国检的各项工作。从1994开始到年,全省从省到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层层签订双线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政府,做到了一年一初评,两年一总评,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年起,省委、省政府将“两基”攻坚列入各州(地、市)党政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省对州(地、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各级人大、政协监督检查“两基”工作,促进解决“两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本部门工作职能,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全力推进“两基”攻坚,形成了党委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关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年起,省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省、州(地、市)、县(市、区)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年以来,省累计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亿元,其中年投入资金亿元,比年净增亿元,增幅达到274%。州自年以来自筹资金3100万元资金设立了州民族教育发展资金。州在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投入资金4500万元,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市从年起实施“学生营养工程”,市、(区)两级政府投资近500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每天早餐提供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在全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中名列第一。二是加快校舍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两基”工作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先后实施二期义教、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工程,累计投入资金亿元,改扩建学校2096所,累计完成校舍建设面积万平方米。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省政府在国家支持省亿元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又筹措亿元,用于9个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了9个如期实现了“两基”目标。三是配置所缺的教学仪器。—年省级财政投入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电教设备等资金亿元,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省委、省政府把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校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到XX年全省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基本实现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为

确保目标任务实现,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筹措76亿元,其中省级补助35亿元,地方筹措41亿元,用于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xx”以来,市学校布局调整总投资亿元,其中市、区投资达亿元,与“十五”相比提高了64%。州州、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三年内投资亿元,完成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又筹措资金亿元,用于新建学校的供水、供热、供电、操场、浴室、洗衣房等附属设施建设及校园绿化,配置食堂设备、学生用床、课桌凳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全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州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计划投入资金亿元,由193所学校调减为39所,到底已筹措资金亿元。州年落实资金.8万元,完成了包括州特殊教育学校等6个项目,有力改善了全州的办学条件。

(四)狠抓控辍保学工作。省在实施“两基”工作中狠抓控辍保学工作,采取教育、行政、经济、法律、资助等有效措施,控制在校学生流失,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坚持依法治教。海东地区出实招、动真格,严防学生流失。各结合实际采取了“学生入学、索要回执与整村推进、种子补贴、扶贫贷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直接挂钩”的工作措施,为防止外出学生“假转出、真流失”现象的发生,做到“转出有回执,转入有证明”;互助为防止学生流失,全力把好入学通知、学生入学、学生正常流动、双向劝学、及时上报、督促复学、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等八道关;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在校学生一日跟踪制、实行班主任包干制、实行双线承包责任制、学生正常流动校长负责制等五项责任制度。平安石灰窑回族乡在全乡实行“控辍三步走”方针:即学校派教师进村入户对辍学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乡政府对非贫困生家长收取义务教育保证金,促使学生家长依法送女子入学;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互助、平安两同时运用市里开发的电子档案系统,加强了控辍保学工作。州通过采取执行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通知制度、毕业生交接制度、流失生报告制度、流失生返校承包制度及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制度,层层签订责任

书,逐户排查辍学生,初中阶段入学率由年的%提高到年的%,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内。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年,省落实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900万元,重点改善进城务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市、格尔木市办学条件,接受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和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其中市解决万人就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5%。三是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全省落实了国家提高标准的政策,州在全省标准的基础上每生增加到200元,同德在州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00元,同时免除了全所有中小学生的作业本费。

(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采取多种措施缓解教师数量不足。年省政府为九个攻坚一次性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900名,缓解了教师紧缺问题。从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计划,向40个(市)补充特岗教师4671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不足的矛盾。年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实施了师范生顶岗

,先后组织3087名省内应届师范生到农牧区中小学校顶岗支教。年实施了教师见习岗计划,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聘了700名见习岗教师。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年以来共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万人,扩大了后备师资来源渠道。近几年来,州通过公开招聘教师、实施特岗计划和重点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等多种渠道累计新增教师800余名。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两基”攻坚以来,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800万元,省级下达培训资金1000万,培训经费、培训人数超过前四年总和。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省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同时,同步调整教师工资,做到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所查州、地、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长期在农村边远学校工作的教师。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大力加强德育工作。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编印了《省情教育读本》,人手一册,建成 43 个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制定了《关于“法律七进”活动、落实“法律进学校”的指导意见》。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省财政投入22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着重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城西区行知小学办学理念先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行知精神,形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三是积极探索招生与评价制度改革。全省坚持小学、初中按片区免试就近入学,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免试入学,不断提高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配置给初中的比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七)加强扫盲教育,全面推进“两基”工作。一是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二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扫盲工作顺利进行。年以来,投入扫盲资金来源1140万元,向每位扫盲学员免费发放扫盲教材等学习用品,将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光盘免费发放到乡镇成人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扫盲成果。坚持把扫文盲与扫科盲、脱盲与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批组织扫盲对象和脱盲学员参加各种扫盲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牛羊育肥、家庭种养殖业、水果栽培、妇女卫生健康教育等实用技术培训,农牧民群众不仅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增长了致富本领。州年至年共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00期,培训人数达人次。年,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内。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扫盲机构的评选中,省扫盲领导小组被授予国际扫盲奖中的“世宗王扫盲奖”,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经费投入仍存在缺口。《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三个增长”是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法定责任,也是“两基”国检中必查的核心指标。在这次检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州(地、市)、“三个增长”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有的对

“三个增长”计算不规范。教育费附加是国

第2篇:现状调研报告

目 录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分析第现状三部调研报告

二、上层次规划及相邻地区规划汇总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五、用地分析与用地评价

六、人口现状分析

七、用地及建设现状

八、现有企业与单位情况

九、现状公共设施情况

十、现有工程设施情况

十一、道路交通情况

十二、存在的问题与规划的重点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分析

(一)规划范围

桂芳村位于望城县黄金镇,是黄金镇的北大门,是为了纪念当地革命烈士宁桂芳而得名,原桂芳村和原金莲村两自然村于2004年下半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桂芳村,共34个村组。 桂芳村地处望城县与长沙市之间,南距长沙市23公里,北至望城县城8公里,由雷高公路连接;往南与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往东与绕城高速公路等道路相联系。黄金镇桂芳村的区位优势明显。

(二)区位分析

1、经济区位

黄金镇的桂芳村地处望城区与长沙市之间,距离长沙市政府仅23公里,已被长沙市“十一五”规划定为长沙城区的一部分。随着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与辐射能力的增强,其产业链、

供应链向黄金镇的逐步延伸和传递,将有效的促进黄金镇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

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近年来,黄金镇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新建食品工业园、台商投资区等两个省级

开发区,成为长沙市市区新产业置换及外迁工业基地。黄金镇通过加强与高星区金融、信息、

物流、咨询等服务业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和关联度,实现特色农业与服务业

的联动发展与产业对接;有助于通过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手段,来扩大农副

产品的市场份额并实现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其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的不断壮大。

2、交通区位

桂芳村地处长沙市西北部的望城县黄金镇境内。黄金镇南抵长沙市岳麓区,北接望城县高

塘岭镇,距长沙市市区仅5公里,处于望城县与长沙市城区的结合部,是望城城实施融城战略

的桥头堡。

黄金镇地处望城县与长沙市之间,南至长沙市区仅23公里,北距望城县城8公里,由雷高公路连接;往南与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往东与绕城高速公路等道路相联系。随着周边设施的配套完善,本社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将更加显著。

3、生态区位

金坪社区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山体、耕地、河流等自然地貌丰富。境内三环线以西是“新东阳”观光农业示范区,以南是观音桥水库以及龙湖高尔夫高档社区,中部为省农业厅百果园项目,佛教文化园——洗心禅寺工程也正在建设中。规划建设必须保护其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资源,为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注入旅游开发潜力。

二、上层次规划及相邻地区规划汇总

(一)上层次规划内容

1、长沙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

由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2004年通过市政府审批。 规划市域城市化水平2010年达61%,2020年达70%。

规划黄金镇进入长沙市规划区,现状发展条件评价为三级,为综合型中心城市的一部分。

范围内有长常高速公路、绕城线等公路。

在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中,黄金镇位于中部生态协调保护区,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及旅游业,

为中心城区提供补给。规划要求该片严格保护现有林场、森林资源,坚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提高林业生态区对市域的环境调节作用;鼓励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减少环境污染;严格控制 城镇及居民点建设性污染等。

2、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由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2003年通过国务院审批。

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688万人,城镇人口为48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规划黄金镇为都市区的一部分,为城市功能结构“一主、两次、四组团”中的高星组团的组成部分,功能定位为机械、食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区、市区新产业开发及置换外迁企业基地。要求保护绕城线环城林带、长常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等。

在道路交通规划中,经过黄金乡的高速公路有长常高速公路,红线宽度米,绿线控制宽度100米。快速路有绕城线,红线宽度46米,绿线控制宽度86米。城市主干路有雷锋大道等道路。

3、望城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

由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2002年已至送审稿阶段,尚未经过审批。 规划县域城市化水平2010年达41%,2020年达68%。 规划黄金与雷锋合并入河西新城,为规划发展的重点镇,城镇职能为旅游工贸型,发展方向是利用区位及交通条件,发展旅游产业。2010年人口规模万人,用地规模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规模5万人,用地规模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60%。

规划黄金镇属于望城县中西部经济区,以高星组团为核心,依托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工业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搞活流通,形成贸、工、农一体的生产模式,发展区域经济。

在其生态分区规划中黄金镇为生态城市(融城生态)示范区,拥有黄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将逐步建成为现代化的融城生态示范区,达到财富、健康、文明的三维复合生态系统。

在道路系统规划中,规划“五线三环”的过境公路交通,经过黄金镇的有“五线”中的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三环”中的绕城线望城段、桥驿—丁字—高塘岭—黄金—雷锋—学士。

4、望城县总体规划

望城县总体规划由长沙市规划院编制,规划范围含高塘岭镇全部,以及乌山镇、星城镇、黄金镇部分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4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8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0平方公里。该规划于2000年由市政府正式审批,目前,县城建设按照总体规划框架实施。

5、望城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

望城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由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和望城县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承担,规划范围含高塘岭镇全部,以及乌山镇、星城镇、黄金镇部分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4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0平方公里。该规划方案正在完善中。

(二)相关要求

根据上述各上层次规划,对桂芳村提出以下规划要求。

1、功能定位

通过对桂芳村的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确定桂芳村为集高效农业、观光旅游、高效工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为改善农民工作、居住、游憩等生活条件的目的。

2、规划要求

考虑该村为农村地区,缺少规划,因此村庄规划必须考虑衔接好控规并落实其规划意图。结合上层次及相邻地区规划的要求,在桂芳村范围之内需考虑以下规划建设内容。 (1)用地结构与用地功能布局

居民点的用地需要得到优化,人均居住用地面积需要有效地控制,提高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率。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建设用地等需要相互结合,并以居住用地为核心进行布局。 (2)道路系统规划

1)农网需要改造,以六姑岭和下六姑山为重点,形成完善的农网体系; 2)道路的硬化率很低,所以道路要大面积的硬化; (3)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全村没有幼儿园,建议在居民点选址内新建幼儿园。

2、小学的设备需要完善。

3)水利要新建和改造,平岭塘水库清污大约2万立方米。 (4)公用设施规划

1、建议修建或是改建卫生院设施,优化环境。

2、在排水系统、给水系统、供气系统布局中注重考虑农民的经济、社会因素,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3、在通讯方面,增加邮政网点,提高农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 表1 规划道路交通一览表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一)历史沿革

桂芳村位于望城县黄金乡,是黄金乡的北大门,是为了纪念当地革命烈士宁桂芳而得名,

原桂芳村和原金莲村两自然村于2004年下半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桂芳村,共34个村组,有

桂芳村和金联村2个自然村,农用地面积为公顷。

(二)行政区划

根据现状调查及望城县黄金镇提供的资料,桂芳村主要以农民人口和少量的流动人口组成。至2006年末在桂芳村村域范围内的总人口为3749人,共34个村组。根据村委会提供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得出金坪社区各村组人口情况表。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桂芳村基本情况

桂芳是黄金乡的北大门,南距离长沙市23公里左右,北到望城县8公里左右,雷高公路横跨而过。全村总人口1049(2006年末),共980户。全村面积为亩,其中耕地3100亩,水田2900亩,鱼塘1000亩,林地6000亩,主要以粮食作物和蔬菜为主,村办有小学和卫生院等设施。

本村人口总户数为1049户,2006年年末总人口为376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749人,流动人口仅有13人,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小;18岁以下的人口为822人,占到总人口的%,60岁以上的人口为590人,占到总人口的%,19岁到60岁的人口总数为2350人,占到总人口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2562人,占到总人口的%。

(二)桂芳村基本情况

桂芳村至2006年年末全村共有34个村民小组,共1049户,总人口为376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749人,而且本村农民很少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劳动力仅为13人。桂芳村农用地面积为公顷,其中耕地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00公顷),林地面积公顷,园地公顷,建设面积80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公顷。

(三)桂芳村与其它村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2006年,桂芳村实现总产值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5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其他总产值万元,企业总产值为85万元。

第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率为::。完成财政总收入万元,比2001年增长%,人均收入达4000元,比2001年增长了100%。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该村支柱产业为农业,主要农产品为水稻、蔬菜、生猪。村域范围内主要单位有:天心牧业、利民液化气站、桂芳纺纱厂、桂芳机砖厂、桂芳一砖厂、桂芳二砖厂、油膏厂、湖南省珍稀动植物养殖场、长沙茶厂等。

另外,由于该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农用车、农机具台数60台,农业技术人员34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有34户。此外,该村的文化卫生方面较突出,拥有1个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4人,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1人。 近年来,桂芳村的收入和村民收入都持续增加。通过黄金乡其他行政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和从业人员构成情况,不难看出:桂芳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但是缺乏主导产业,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农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内部需要调整,还需引进更多的企业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目前优越的区位条件未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势。

五、用地分析与用地评价

本区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春季湿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有伏旱天气,秋季高温干旱,冬季寒冷干燥,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日照小时,无霜期274天,日均温≥10℃的活动积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本区的山岭众多,山上多为植被覆盖,因此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大,无泥石流、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影响。

桂芳村现状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村域范围内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低山丘陵中间和南部边缘为平坦的河谷平原,是桂芳村的基本农田;老河坝横穿桂芳村,注入

黄金河,黄金河流经桂芳村的南部和东南部村界。 表2 桂芳村用地现状一览表

六、人口现状分析

(一)性别构成

2006年末桂芳村总人口3762人。其中男性有1927人,女性1835人,以女性为100,男女性别比为105:100。

(二)年龄构成

通过对黄金镇桂芳村的人口情况的调查,得到其年龄与家庭构成的相关信息。家庭构成反映农村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份等组合情况。它对于村庄户型的选择、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生活居住区组织等都

有直接影响。桂芳村人口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0-6岁的有347人,占总人数的9%;7-18岁的有475人,占13%;18岁以下的人口为822人,占到总人口的%;19岁到60岁的人口总数为2350人,占到总人口的62%,60岁以上的人口为590人,占到总人口的16%。桂芳村家庭平均规模为人/户,家庭规模适中。

(三)从业人员构成

2006年,桂芳村从业人员总数为2350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800人,占%,常年外出劳动力人员为550人,占%。由此可知,桂芳村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但随着征地的项目的增多,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较多,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严峻。

(四)文化水平构成

通过对黄金乡桂芳村的人口情况的调查,全村文化水平构成情况如图2所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0人,占总人口的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650人,占10%;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445人,占2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200人,占1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645人,占%。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0人,占0%。

图1 桂芳村人口年龄构成 图2 桂芳村文化水平构成

七、用地及建设现状

(一)用地现状分析

桂芳村总用地面积1000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80公顷,占总用地比例的8%;农用地面

积为公顷,占总用地比例为%。目前由雷高公路、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等道路相联系的主干骨架已基本形成。

针对目前村庄建设用地较分散、人均建设用地较大的特点,建议规划新居民点尽量集中布置以求得土地的集约利用,社区内村庄建设用地应该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相衔接。 表3 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

1、道路

本区内的主要道路有一条县道雷高公路、一条乡道从艾家坡-星城镇、7号路(沿黄金河的水泥硬化坝基)和一号水泥硬化路。本村内还有北部将要修建通车的新城大道,构成了本村的道路骨架,详见下表。 表4 道路现状一览表

评价:本区中部有雷高公路纵向穿过,其他道路呈东西向与雷高公路连接,与外部联系方便快捷,但是横向没有一条公路穿过本村,部分

路段的路况较差,如中部往东的几条主要的道路,都是沙石路面,且路基不是很牢固。

2、电力

本区除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六姑岭外,其他村组农网改造已经完成,现有四个变压器,具体情况如下表:

本村经农网改造后,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用地所需,但是在金联片电力供应有些紧张,整个片(原金联村)只有一个变压器,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和六姑岭的电网改造没有进行,木质的电线杆、年久老化的电线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农田水利

桂芳村的农田灌溉水源主要是黄金河(南部的农田),老河坝(中部的农田),还有坪岭塘水库(已经硬化重新修复)和各个村组的池塘近70个(已经硬化塘基)40个。渠道总长度达4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为500米。

4、生活用水 1)、给水部分:

目前整个村给水主要抽取地下水,村民均自己打井水饮用,其中95%家庭使用机械泵抽取;生产用水或抽取地下水、或引河塘水。 2)、排水部分:

桂芳村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备,生活生产污水一般由土质明沟或砌筑明沟排入就近水体,排水沟总长度约为2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达500米左右;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垃圾清运和无公害处理,只是进行堆放。

5、其他设施 1)教育

本区范围内有一所村属小学和一所私立初中。 中小学现状一览表

第7/11页

2)医疗

医院现状情况一览表

3)本规划区现没有文化站、图书馆、敬老院、幼儿园,也没有体育设施,在村部设有邮政网点一个;另外本区一直没有进入有线电视的服务区。

(二)建设现状特征

1、本片区地处丘陵岗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而一些开发建设项目选址缺乏保护和利用的意识,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又降低了开发的效益,增加了市政工程费用。

2、由于较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近几年该片发展较为迅速,以绕城线、雷锋大道等城市主干骨架已基本形成。

3、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较为薄弱,相关管网与道路的建设不同步。

4、片区内现状公共设施主要存在规模不够、档次不高、分布不均、设施不全等问题。

八、现有企业与单位情况

(一)村办企业情况

村域范围内主要单位有:天心牧业、利民液化气站、桂芳纺纱厂、桂芳机砖厂、桂芳一砖厂、桂芳二砖厂、油膏厂、湖南省珍稀动植物养殖场、长沙茶厂等。

(二)占用村庄用地的城市工业企业情况

本片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较多的生态休闲和房地产项目。随着道路的建成,高星片区近年来成为了长沙市开发建设的热土,大部分土地已被单位征用,已征用地单位详见下表。 表5 桂芳村工业企业情况一览表

九、现状公共设施情况

(一)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情况 表6 桂芳村公共服务设施情况表

第8/11页

(二)村庄内公共设施情况 表7 城市公共设施情况表

十、现有工程设施情况

(一)给水

市政供水管网目前还很不完善,市政管网(水厂)供水户数为0户,自家打井供水户数1019户,供水普及率为0。此外,由于地处微丘地区,地下水很丰富且便于采用,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市政给水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整个村给水主要抽取地下水,村民均自己打井水饮用,其中95%家庭使用机械泵抽取;生产用水或抽取地下水、或引河塘水。

(二)排水

桂芳村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备,生活生产污水一般由土质明沟或砌筑明沟排入就近水体,

排水沟总长度约为2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达500米左右;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垃圾清运和无公害处理,只是进行堆放。

(三)电力

本区除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六姑岭外,其他村组农网改造已经完成,现有四个变压器, 具体情况如下表:

本村经农网改造后,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用地所需,但是在金联片电力供应有些紧张,整个片(原金联村)只有一个变压器,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和六姑岭的电网改造没有进行,木质的电线杆、年久老化的电线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电信

现有邮政网点一个(在村部),新增一个邮政网点。开通有线电视。

一、农田水利

桂芳村的农田灌溉水源主要是黄金河(南部的农田),老河坝(中部的农田),还有坪岭塘水库(已经硬化重新修复)和各个村组的池塘近70个(已经硬化塘基)40个。渠道总长度达

第9/11页

4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为500米。 十

一、道路交通情况 表8 道路现状一览表

评价:本区中部有雷高公路纵向穿过,其他道路呈东西向与雷高公路连接,与外部联系方便快捷,但是横向没有一条公路穿过本村,部分路段的路况较差,如中部往东的几条主要的道路,都是沙石路面,且路基不是很牢固。

十二、存在的问题与规划的重点

(一)存在的问题

1、存在问题分析

1)村级总产值增长缓慢,村级总收入则增长迅速,2006年比村级总产值大的多,说明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大。

2)本区林地面积广大,但是基本上为集地,未开发利用。 3)部分道路状况较差,通达性尤其是雨天的通达性较差;机耕道的不足和质量隐患。 4)农网改造未完成,存在有安全隐患;金莲片电压过低,村民生活用电紧张。5)老河坝,通水渠道淤塞严重,池塘也多年未修,达不到蓄水灌溉的目的。

6)村域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与缺乏,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规划建议

1)新增三个排灌站:一个在堤脚下,一个在坪岭塘水库,一个在古塘。进行老河坝的疏通和

整修,对一些主要的灌溉池塘进行塘基整修和除淤:下黄狮塘、岔家塘(灌溉面积100亩)、古塘(灌溉面积200亩)、大塘塘基硬化、天星塘(120亩)。

2)修机耕道:从八形山――瓦槽门(800米);从古塘――杨家塘(700米);从郭大塘――水茨塘; 南朝咀的机耕道完善(有三座通过水面的桥梁要拓宽);瓦槽门――郭大塘的机耕道(1000米);从道塘――水茨塘。

3)硬化几条主要的道路:一条是从艾家坡-星城镇,一条是从黄金河――金联片――金联学校――桂芳机砖二厂;报母桥――雷高公路的道路硬化拓宽。

4)新修村部大楼,建一个村部图书室,建一个村部敬老院;在金莲片的居民点新增一个邮政网点;将桂芳村纳入有线电视服务范围。 5)完成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和六姑岭的农网改造;新增一个电压器在天一楼。 6)建造200个沼气池。

(二)本次规划的重点

1、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探索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2、从区域角度论证金坪社区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确立其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3、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确立其主导产业。

第10/11页

4、加强本村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

5、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交通的优势,结合周围山水、田园等生态要素,建设城市与自然景观有机统一的和谐村庄。

6、由于北部受到园区的影响,村北部的大部分用地已经属于工业园区,不适合选作居民点,所以雷高公路以东北方向的发展受到限制,应该把重点放在南部和西部。现选了两块居民安置地:一片在雷高公路以西,主要包括六姑岭和下六姑山村组,主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另外一

片是黄金坝北向一直延伸到大塘湾,此块主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

7、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1)农网改造:现六姑岭和下六姑山组还没有完全实现农网改造,计划在未来近几年里面完善电网:禁止私人乱接电线,变木制电杆为水泥,加变压器;

2)道路硬化:硬化的道路少,未硬化的多,并且地级道路的通行能力差,主要是要加强黄金片和金联片的联系,具体要硬化的主要有雷高公路到堤脚下路,堤脚下到瓦朝门的路,报母桥到天一卢路; 3)水利建设工程:疏通渠道,加固堤坝。主要有伍家塘到推子湾的渠道,新坝到大塘的渠道要改建。另外在坪岭塘到下六姑山要新建造一条渠道。其余的渠道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清理。新塘,土地塘以及长塘的塘基要硬化;

4)环境卫生设施:新建200个沼气池。新建垃圾场; 5)教育设施:改善小学硬件条件;

6)在六姑岭和下六姑山组准备办农家旅游和钓鱼基地

第3篇: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概况:

合肥市生态公园位于二环北路以南,二环西路以东,合九铁路线以西,清溪路以北,距离合肥火车站仅三站路的路程,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公园种植3万余株各类植物、拥有近20余万平方米草坪、近10万平方米的水面。周边交通便利,南面为安徽国际汽车城,东面为居民住宅小区。在这个比逍遥津公园还要大的公园里,建有露天营地、旱冰场、儿童游乐园、钓鱼岛等40余处设施。在水上森林公园及入口处还安排了冷雾经管,使生态公园带有浓厚的森林公园特色 合肥市两大水源地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分别位于基地的西部和北部。本公园与规划中的城市东南防风林带通过环城公园生态廊道相连接,是合肥南淝河景观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内南淝河及四里河蜿蜒流过场地的大部分区域,与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相临。沿河道有着面积较大的丘陵地带,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为营造特色的生态公园社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合肥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充分贯彻了生态、经济和功能互动与平衡发展的概念,成功实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共生,将生态保护转化为了城市效益,并通过城市的集聚发展,保全了自然生态空间,控制了城市的分散发展和外延无序扩张,促进了城市土地开发的集约化。设计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品质风景区和城市社区作为我们的设计目标,最终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

环境。

防灾概况:

我组所选地块位于该公园的东面,靠近芦岭路;马路对面就是小区。该地块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地势平坦,位于生态公园的外围,一旦发生灾害附近小区的居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撤离到该地块上并进行安置;如果公园内部发生火灾等险情,可以阻挡火灾向外蔓延,能够保护周边居民安全。但该地块栽植的数木多棵枯死,一旦发生火灾会使火势蔓延,造成更大损失。

防灾绿化现状:

该地块种植了海桐、龙柏、侧柏、雪松、悬铃木、广玉兰和大量的香樟树;其中海桐、香樟、广玉兰防火性能比较强;且香樟栽植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能够很好的起防火作用和防止高空物体坠落,有一定的保护阻挡作用。雪松抗旱性比较好,树体高大、枝叶较多,也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阻挡高空坠落物;降低次生灾害。

第4篇:现状调研报告

一、现状调研报告

1.规划范围:本次调研的范围是华南农业大学整个校园。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水体平方米。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 九五0、/ 十五0共建、/ 211 工程0全国重点大学, 已有99 a 的办学历

史。校园地处北纬23b9c28d、东经113b21c7d, 坐落在素有/ 花城0美誉的广州市区,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为2114~ 2119 e , 11 月下旬至2 月中旬可能出现霜冻, 年平均降水量1 ~ 1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20~ 1 960 h。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 可开发利用为农用

地。校园占地550 hm2, 校舍总建筑面积130 万m2, 没有连续明显的校墙, 多条公路穿插其中, 校内分布着5 个湖泊、4 个运动场、5 个学生宿舍区, 5 个教师宿舍区, 5 个教学楼区, 多个功能大楼, 还有多个试验农

田、栽培基地、畜牧农场和一个树木园。

3.,.2高校校园绿地的分类

(1)教学区绿地

教学区绿地是校园建筑主体的组团绿地,一般包括教学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办公 建筑等绿地范围。

(2)生活区绿地

生活区绿地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和不同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的组团绿地。

(3)运动区绿地

运动区绿地包括大型室外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类球场、器械运动场地等绿 地布局。

(4)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校园中相对独立,向公共开放空间,经过艺术布局,具有一定的设施和 内容,供师生进行浏览、休息、娱乐、游戏等活动的园林绿地,其中包括:广场绿地、休闲绿地和道路围墙绿地等。

(5)集中绿化区(带)

集中绿化区(带)布局可以作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既隔离又共享的绿化景区或绿

化带;作为校区与城市交通干道的防噪声隔离绿化带,并可以作为未来对外开发设施的 预留用地;作为教学区与体育运动区之间的隔离带;作为未来发展用地的预留地。

原国家教委规划面积指标规定:专用绿地的规划指标“不宜超过6扩/生”但是在

现在的校园绿地规划中大多突破了这个指标脾

第5篇: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赤山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机制091彭贞杰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臵,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

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

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赤山镇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

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赤山镇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

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赤山镇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第6篇: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XXX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

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XXX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

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XXX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XXX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