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高矮教学过程评语(共6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8-31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

《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

一、学习要点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高矮的学习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第16~17页。

前面学生学习了大小、多少的比较,而且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学习。

教学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同一标准下比较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比较的多样性,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大字好好学习,把学习两个字写在低下(学生轻松就可擦去的地方,)而把好好两个字写在上面(学生踮起脚来不能擦掉的地方)。课一开始,向同学们提出帮助,有谁愿意来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请来一个擦掉两个字还有两个字却怎么也擦不到,就在想去搬椅子时,老师这时抓住契机,让老师来吧!学生顿时明白出老师高,他们矮。(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进行这一活动,使学生不但很自然的进入到学习中,也浅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比较高矮。.

1、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有些什么人?)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注意对学生进行帮助他人的教育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2)比较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他们三个人中,谁高谁矮?

接着问: 哪两个小朋友,谁高了?怎么比?(让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主题图,一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三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是初步懂得比较高矮的方法。】

2、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问:谁高?通过争论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3、然后分小组比高矮。

(1)想想要和小组内哪个同学比?

(2)想跟他怎么比?

(3)最后比出了什么结果?

(4)当组内有两个同学都和你比个子,你怎么处理呢?

比较完后,请一小组上来,问中间的学生,你在小组中第几高,为什么你既高又矮?(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进一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4、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这里是比较高矮,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

(三)巩固练习。

第17页的做一做的

1、2题,第18页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包括高矮、长短、厚薄。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刚刚学完的知识,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除了高矮的比较外,生活中还有长短、厚薄的比较,比较的方法是一样的。】

(四)反思拓展

1、第17页的第3题。老师出示这三根绳子,让学生进行判断,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再把第二根绳子展开给学生看。

2、蚂蚁图

看图讨论: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观察,走得直的最先到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可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

3、钉子图

先让学生讨论:哪根钉子合适?为什么?(畅所欲言)

4、绳子图,让学生独立完成。

5、汽车图

观察,汽车能通过吗?分小组讨论。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全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由,都给予肯定。

6、兔子图

虽然只有三只兔子,但由于三只兔子的起点不同,差别也细小,不易看出。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参照物。解答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比高矮时要注意什么。

7、笔图

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要求也较难,不但要比较,还要排序。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实物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五)全课总结

你们喜欢这节数学课吗?为什么?你都喜欢什么地方呢?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高和矮,长和短的现象呢?回家后,把你见到的这些现象画下来,或从书本、杂志上剪贴下来,甚至写下来,记录下我们生活中的数字!

第2篇:课堂教学评语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评语(过程评价)

堂教学评语(过程评价)

27、啊!你的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 28、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29、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30、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31、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2、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33、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34、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35、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36、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37、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38、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39、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40、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41、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42、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43、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44、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45、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46、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47、××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48、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49、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50、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51、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52、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53、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54、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55、他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6、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57、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 58、你真的很能理解人,而且能和同学合作得非常好! 59、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这一组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60、你是一个很负责的材料员,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

61、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 62、你这节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3、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64、真了不起,大家都为班级里有你这么棒的同学而感到骄傲!

65、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第3篇:中班科学活动《比较高矮》教案和片段教学1

中班科学活动《比较高矮》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高矮,知道要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高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3.乐意参与比较高矮的操作并用语言交流表达。 ★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图片。 (1)小猴。

(2)小猴和长颈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 (3)小猴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

(4)小兔、小猴、长颈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 2.分组操作材料。

(1)玩具比高矮:各种玩具、记录表、笔。 (2)最高和最矮:图片、笔。 (3)高矮排排队:高矮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引导语:听说今天森林里在举行比较高矮大赛,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问题引导,学习方法。

1.问题1:小猴子说自己最高?对吗?为什么?

小结:小猴子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高矮是要通过比较才知道的。 2.问题2:小猴子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比较高矮要在同一平面上,否则得出来的结果就不准确了。 3.问题3:小猴子到底是高?还是矮?为什么?

小结:和不同的对象比高矮,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高矮是相对的。

三、操作比较,巩固认知。 1.幼儿相互比较高矮。

(1)提出活动要求:三个人一组,两个背靠背,另一个观察比较。 (2)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3)小结幼儿活动情况。

(4)经验拓展:用身高仪进行测量得出的结果比用眼睛观察更准确。 2.幼儿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每个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张图,图上有许多高矮不一样的积木,请小朋友给最高的积木涂上绿色,给最矮的积木涂上红色。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谈话小结。

小朋友们平时区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继续比较高矮。我们生活中许多物品也可以比较高矮,大家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再去试一试。

★延伸活动:

1.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提供各种比较高矮的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操作比较。 2.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比较高矮。

中班科学活动《比较高矮》片段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孩子们,听说今天森林里在举行比较高矮大赛,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问题引导,学习方法。

哟!这是谁呀?(出示猴子图片)原来是小猴子。小猴子直嚷嚷着说:“我最高!我最高!”孩子们,你们觉得小猴子这样说对吗?为什么?请冬冬说。冬冬认为,小猴子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森林里还有比小猴子更高的动物。畅畅有不同意见。哦,畅畅说,可是森林里也有比小猴子矮的动物呀!孩子们,你们都很聪明!因为无论你们认为小猴子是高还是矮,你们都是把小猴与其他小动物比较才得到的结果。所以说,自己一个人能比较高矮吗?对了,自己一个人是没办法比较高矮的,高矮要通过与其他物体的比较才知道的。

小猴子听了小朋友们的建议,说:“好!那我来和长颈鹿比比高矮吧!”(出示小猴子和长颈鹿站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图片)瞧瞧!小猴子和长颈鹿站在什么地方比较高矮?对了,他们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比较高矮。(指图上的地平线)小猴子和长颈鹿比,谁高?谁矮?你们的小眼睛真亮,一下子就看出了,小猴子和长颈鹿比,长颈鹿高,小猴子矮。小猴子听了可不服气了,他说:“哼,那我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这样我就比长颈鹿高了!”(出示小猴子站在椅子上与长颈鹿比高矮的图片)孩子们,你们觉得,小猴子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这样的做法对吗?萱萱说。萱萱觉得好像不可以,但是她不太确定,有谁能来帮助她吗?亮亮说。亮亮说得真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亮亮说呀,小猴子不可以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的,因为这样比出来的是椅子加上猴子的高度,而不是小猴子自己的高度,结果是不准确的。你们同意亮亮的说法吗?掌声送给亮亮!所以,我们知道了,比较高矮,应该要?(再次出示小猴子和长颈鹿站在同同一个平面上的图片)对了,要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比较高矮,否则比出来的结果就不准确了。

咦?谁蹦蹦跳跳地也来比较高矮了?(出示小兔子、小猴子和长颈鹿站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图片)哦!是小兔子。那小猴子和他们比,到底是高还是矮呢?有的小朋友说高,有的小朋友说说矮,请你们来说说理由。思思说。哦,思思说小猴子和小兔子比,小猴子高,小兔子矮。柔柔说。柔柔说,小猴子和长颈鹿比,小猴子矮,长颈鹿高。所以,小猴子到底是高还是矮,要看它是和谁比。和不同的对象比,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小猴子和小兔子比,小猴子高,兔子矮。小猴子和长颈鹿比,小猴子矮,长颈鹿高。那小兔子、小猴子和长颈鹿他们三个人比呢?说得真好!小兔子最矮,长颈鹿最高,小猴子不高也不矮,在中间。

今天我们参加森林比较高矮大赛,知道了比较高矮的三个秘密,让我们再一起来想一想。第一秘密是?对了,高矮是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结果的。第二个秘密是?比较高矮的时候要站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才准确。第三个秘密是?和不同的对象比,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三、操作比较,巩固认知。

好的,学会了比较高矮的方法,相信小朋友也很想自己来比一比高矮。待会儿,老师请小朋友们三个人一组比高矮。其中两个小朋友背靠背,第三个小朋友在一旁仔细观察,比比他们谁高谁矮。丽丽,可不能垫脚尖哦,不然比较的结果就不准确了。西西,你还用小手帮忙比一比,这个办法真不错。好的,孩子们,刚才你们都和同伴比了高矮,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小圣。小圣说,他和玲玲比,他高,玲玲矮,说得真完整。孩子们,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咱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吧?沈医生那里有专门量身高的身高仪,量出来的结果比我们用眼睛看的更准确,改天我们再请沈医生帮帮忙,全班一起来比高矮。

现在,还有许多物品,也等着小朋友们帮他们比高矮呢!第一组材料是:许多小玩具,还有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请小朋友们一次拿两件玩具比比高矮,并记录结果。看,第一列画上你比较的是什么玩具,第二列记录比较的结果。第二组材料是一张图,图上有许多高矮不一样的积木,请你给最高的积木涂上绿色,给最矮的积木涂上红色。第三组材料是许多高矮不一样的瓶子,请小朋友们根据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的顺序给瓶子排排队。好,现在,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

四、谈话小结。

老师会将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小朋友们平时区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继续比较高矮。我们生活中许多物品也可以比较高矮,大家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再去试一试。

第4篇: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评价的教学手段,立足根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

一、语法方面

虽然目前英语教学淡化语法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部分不可或缺。在本单元中,首次出现了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用法,在口语运用方面,可以以模仿为主,但从处理习题以及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时态的角度考虑,我还是利用了一节课介绍了完成时态的用法,主要从(1)现在完成时态的含义(2)现在完成时态的结构( 3)现在完成时态中的常见副词 (4) 常与现在完成时态搭配的时间状语 等几个方面着重讲解,特别是在处理时间状语时,对for 和since 的用法强调了他们的使用和区别,效果非常好。后来在进行课文教学部分时,事实证明对教材内容的补充,特别是语法方面的补充,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课后练习时对时态的运用也轻松很多。目前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常常会碰到这种时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帮助他们阅读分析短文,事半功倍。

二、口语交际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听说训练,尝试让学生在口语运用中学会表达他们的个人意见,抒发个人情感。因此,在第六单元中,功能话题是谈论个人的业余爱好,谈论人们收藏某物有多长时间。这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引导得当,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在准备上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向学生展示我的收藏品“邮票”,精美的图片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适时向学生提问:

(1)Do you like collecting stamps?

(2)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them? (3)How many stamps have you collected?

有了良好的开端,课文的对话教学就顺畅了许多。

2、在教学Section A 3a“山顶中学的滑冰马拉松”,采取听录音,回答问题的方式,Ask: Who is the best student in the school skating marathon? 在完成第一项听力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以提问题最多和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为优胜组,给予奖励。因而学生一直在积极参与,提出的问题之丰富,超越了老师的想象,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事后,我调查了一下,许多同学已在课上背下了课文,课文内容耳熟能详。

3、在对待开放性话题上,是我与学生最愿意进行的部分。本单元我们选择的开放性话题是:What’s your hobby? And how long have you been doing that? 在有准备的条件下,学生的回答的确是花样百出,令人捧腹。但在轻松的谈吐中,他们却都能自觉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可喜的是,许多同学对完成时态的用法超越了教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

三、情感态度方面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4) 掌握角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即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用重叠的方法。 (5)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奠定良好的基础。(6)进一步培养学生小组交流与合作能力。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我与学生的原任老师比高矮。

[设计意图]设计“与学生的原任老师比高矮”这样的课前谈话,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这一谈话的内容比较有趣,学生容易参与谈话,以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达到双方相互比较熟悉的目标。二是比较两个人身高的思想与方法可以迁移到角的大小比较中。因为,高矮的比较实质上是长度的比较。无论是用“重叠”这种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是用“度量”这种间接比较的方法,都可以应用到角的大小比较中。也就是说这个谈话还会学生学习今天的内容奠定了一些思想方法上的基础。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是我长得高,还是你们原来的杨老师长得高?

生:你长的高。

1 师:请你用手比划一下,我比杨老师高多少?是高这么多,还是只高这么一点?(老师用手比划。) 生众:高这么多。(每个学生都用手比划。)

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清楚,你比划的那个长度是不是比较准确? 生1:用卷尺量。

师:用卷尺?怎么量呢?

生1:就是从你的脚到头量一下,再从杨老师的脚到头量一下,然后一减就是了。 师:听懂他说的了吗? 生众:听懂了。

师:好办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2:用尺子量一下你比他高的那一截就知道了。

师:方法不错,但怎么知道我与你们老师相差的这一截呢?现在这么能看出来吗?(学生的原任老师坐着。) 生2:杨老师现在坐着不太看得出,让她站起来就会容易看出。 生众:杨老师站起来。(杨老师从坐位上站起来。) 师:现在你比较清楚地看见我们相差多少了,再请你用手比划一下我们相差的高度。(学生比划。)

师:现在没有人再比划相差这么长了吧?!(老师两人夸张地比划,学生笑。)谁还有办法能够让我们相差的这一截看得更清楚一些?

生:靠近点,背靠背。(俩位老师背对背靠近。) 生众:哇!

师:刚才我们比较俩人的高矮,如果要直接看出高矮,那么,当这俩人在不同的地方,即他们之间有一段距离时,比较起来不方便,靠近了容易比较。我们也可以用尺去量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人可以比较高矮,我们前面学过的角,它可以比较大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1、估计这两个角的大小;

2、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这两个角大小;

[设计意思]

1、让学生估计这两个角的大小主要想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观察两个角,比较两个角中两条边张开的程度,一方面是建立角的大小观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知觉。

2、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直接度量”的思想,明确角的大小的含义。事实上,角的大小是指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而这种“程度”的“刻划”是用重叠的方法。如,要比较∠1与∠2的大小,我们可以让∠1的顶点和它的一条边与∠2的顶点和它的一

2 条边重合,并使得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旁。然后看∠1的另一条边,如果这一条边与∠2的另一条边重合,则两角相等。如果这一条边落在∠2的里面(或外面),则∠1小于(或大于)∠2。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用量角器量角、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有帮助。

(课堂实录) 师:大家看一看发下来的这张纸,第1题上有∠1和∠2两个角,请你估计这两个角哪一个大?

学生的作业纸上有下图: 生众:∠2。

12师:谁有办法来说为什么∠2大?

生1:我觉得应该是∠2大。因为,要想比出它们的大小首先应该用三角板来量一下。 生(其他):三角板? 师:不要随便插话,我们先听清楚同学说的,然后我们进一步说研究说得怎么样。好吗?那你三角板怎么量?

生1:应该用三角板的这个直角对准这两个三角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谁大谁小。 生:这样比较不太准确的。 师:谁还会其他的方法?

生2:把∠1剪下来,与∠2重合,可以比较出∠2大。 师:有谁听懂这位同学说的方法?

生3:他是说把∠1剪下来,拿过去把两个角重合,就是叠在一起比较。得到∠2大于∠1。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大家听懂了吗? 生:懂了。

师: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比一比。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都剪下来比较了大小,下面老师电脑上演示拼的过程,请你认真看。(教师用课件演示,把∠1移动与∠2进行重叠比较大小。)

师:有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

生1:是把它们叠在一起比较; 生2:就是把两个角重合在一起;

师:谁能把上面比较的过程分步来说一说,即上面比较的过程中,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等。

生3:第一步剪下来。第二步移过去叠。

3 师:怎么叠呢?

生4:先把交叉的这个点重合,再把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看出大小了。 生5:就是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再把一条边重合,就比较出了大小。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先让∠1的顶点和它的一条边与∠2的顶点和它的一条边重合,并使得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旁。(教师边说边再次演示。)然后看∠1的另一条边,如果这一条边与∠2的另一条边重合,则两角相等。如果这一条边落在∠2的里面(或外面),则∠1小于(或大于)∠2。

3、用一个比较小的角作为度量单位,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4、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小的角分别去度量这两个角,再比较出角的大小。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让学生建立一个度量角的单位,然后看一看这两个角分别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学生可能建立的单位大小不同,因此,用不同的单位去度量同一角,会得到不同的数量。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感受与经历:(1)度量的单位可以任意。如果单位一样,人们会比较容易交流。(2)度量同一个角时,用大单位去度量得到作为结果的数比较小,用小单位则度量得到的数比较大。(3)度量总是有误差的。在这里作一个小结,是对上述教学过程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主要总结比较角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比较的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直接比较,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二是间接比较,即用一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方法比较。

(课堂实录) 师:大家可能还记得,一开始时,有一个同学说他是用直角去比较这两个角的,另外有一个同学说这样不太准确。现在如果我们剪出一只比较小的角分别去量这两只角,看一看∠1和∠2中包含多少个这样小的角。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比较出大小。请每个同学先剪下来一只角,然后用剪下来的这个角去量∠1和∠2,再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开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好,请同学停一下,老师刚才看见多数同学已经量好了,哪个同学愿意来汇报?要求:(1)先让同学们看一看,你剪下来的这个角有多大;(2)你怎么比较出∠1与∠2的大小。

生1:我剪下来的是这个角(拿着一个较小的角向全班演示)。我拿它去量,用它去和∠1比,空下来的还有怎么大,我再用它去和∠2大,∠2空下来的比∠1大,说明∠2比∠1要 4 大。

生2:我拿这个角去和∠1量时发现比∠1要大,再拿我剪的角去量∠2发现我剪的角正好和∠2相等,说明∠2大。

生3:我剪下来的是这个角。我用它去量∠1,量了3次刚刚好,∠2量了4次刚刚好,说明∠2大。

生4:我剪下来的是这个角。我用它去量∠1,量了4次还多一点点,∠2量了5次不多一点点。说明∠2大。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剪下来的这只角的大小与我们去量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生1:剪下来的角如果比较大,不太好量,有的连一次都量不到。 生2:我们剪的时候要注意,剪下来的角一定要比去量的角要小一些。

生3:如果很小的角去量,量的次数会比较多,量起来不太方便。不一定准确。

生4:如果可以量的话,那么剪下来的角比较小,量的次数就会比较多,如果大角去量,量的次数就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去量的角肯定不能太大,否则对于小一点的角,一次都量不到。总体上说,我们要用小一点的角去量大的角会方便一些,(教师拿出两个用硬板做的很小很小的角。)用这样小的角去量,就能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正象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如果我们拿这样一个很小的角一次一次的去量,会比较麻烦。好,我们一直在比较∠1和∠2的大小,请每一个同学都想一想,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可以有哪些方法?

生1:可以叠在一起,也可以用一个小的角去量。 生2:重叠在一起比较的方法要简单一些。

生3:如果两个角不能移动,比如是用钢管做牢的,就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了。还是要用小的角去量。

师: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灵活应用。其实,量长度可以用尺作为工具,量角也有工具,这就是量角器。下面我们来学习用量角器量角。

二、学习用量角器量角。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用量角器怎样量角?最好能说出,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等等。量一量,∠1到∠4这四个角的度数。

3、你有什么问题?

4123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角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已经为用量角器去量角奠定了一些基础。事实上,用量角器量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角在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量角器的中心点相当于一个角的顶点,零刻度线相当于一个角的一条边。这样与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时,先顶点重合,再一条边重合就完全一致。因此,这里让学生先观察量角器,希望学生清楚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思考怎样用量角器去量角。进一步要求学生把操作的过程,写成一个操作说明书,即能够归纳出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等,这一过程是学生把操作行为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也是学习数学的书面交流的能力。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带着上面的三个问题,独立地研究如何量角。然后小组交流汇总你们的研究成果。开始。

(学生开始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总。) 师:好,同学们停一下,哪一个组先来汇报?

小组1:我们组发现量角器有两圈,里面一圈和外面一圈,里面一圈是0°到180°,外面一圈也是

0°到180°。一圈是从左往右数,另一个圈是从右往左数。最中间直的这一条线是直角,是90°的角。

生:不对。

师:我们先听他们说完。

小组1:量角的时候,先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再把零线,零边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边在那里,就是几度。我们组量了这四个角,发现它们都是45°。

生:不对。

师:刚才他们组哪些地方说得很好?哪些地方说得不对?

生1:他们组说的,量角器有两圈,都是0°到180°。是对的。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都说的也是多数地方是对的。他们说的零线或零边,我以前看书知道是零刻度线。他们量出的 6 ∠2错了,不是45°,而是135°。

生2:还有他们说的量角器最中间直的这一条线是直角,是90°的角。这样不对,角是要有两条边的。所以我觉得是0°线和中间的线组成了90°的角,就是直角。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很好。在量长度时,如果我们用厘米作单位量,我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同样我们现在量角,谁知道1°的角有多大吗?

生1:很小的一个角是1°。

生2:很小很小,就是零刻度线与最靠近它的一小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联起来就是1°的角。

师:说得好。同学们再看一看,10°,30°,

45°,90°,120°这些角的大小,再看一看,里圈与外圈的不同。(学生观察) 师:请大家再量一量∠2是多少度?(学生度量) 生众:135°。 师:请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用量角器量角可以分成哪几步?用量角器量角要注意什么? 生1:分成两步:(1)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 用量角器的零线,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再读出度数。

生2:也可以说是分成三步,最后一步要根据角的另外一条边来读。 师:对。量角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1:要注意内圈与外圈不要读错了; 师:如何才能不读错呢?

生1:要看角的一边与哪一条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边开始读。比如说是右角的这条零刻度线,这样你就要从内圈读。

生2:看一下这个角有没有超过90°。就知道是读内圈还是读外圈了。 师:说得好。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生3:量角的时候,有时要把量角器转过来。

师:好,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新的问题。

三、两个角的和与一个角比较大小。

问题:∠1+∠2的和与∠3比较,哪个大?(如下图1与图2)要求:

1、独立思考:(1)先估计它们的大小;(2)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2、小组交流,汇总,准备向全班报告。

1(图1)23(图2)

[设计意图]这是练习与应用,主要的设计意图是(1)让学生综合应用已经学习了的比较方法(重叠的方法和用度量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2) 进一步熟练用量角器量角以

7 及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3)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奠定基础。大家知道,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求学生把三个角撕下来与一个平角去比较大小,而这里在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时,学生会把两个角撕下来与一个角去比较大小,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显然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不但奠定思想方法上的基础,而且也奠定操作技能上的基础。(4)感受度量总是有误差的。 (课堂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解决了这个问题,哪一个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报告给全班同学?

小组1:我们组猜测是∠1+∠2大,但我们量了以后发现不对,是∠3大。我们量出来∠1是45°,∠2是75°有的同学量出来是78°,反正是80°左右,而∠3是135°,所以是∠3是大。

师:刚才这个组的同学用器角器度量的方法比较出了角的大小,得出了∠3大的结论,很好。刚才他们在汇报时告诉我们:在量同一个角时,不同的的人可能会量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正象用尺去量长度会有误差一样,用量角器去量角时,也会有误差。我们如果量得认真、仔细一些,误差就会小一点。好,其他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小组2:我们组有两种方法,一种与他们一样是量出度数的,量的度数与他们也有点不同,但比较出来是∠3大。我们还有一种是把角叠在一起,就是重叠的方法,把∠1和∠2撕下来,拼到∠3上,发现还没有拼满,说明是∠3大,拼出来是这样的:

1(图1)221

(图2)小组3:我们与他们一样也是这样两种方法,但拼的时候有点不一样。(学生演示)

21

(图2)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上面比较时,同学们用了用量角器量和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如果有一种方法你没有做过的,请你现在按这种方法比较大小。两种都做过的同学, 8 想一想,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开始。(学生操作。) (师生总结,略) 9

教学过程评语

教育教学过程评语

数学教学过程评语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评语

《高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