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规律教学设计(共6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5-31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恭城中学 蒋兴荣

【教材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

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第

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高二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

1 / 5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⑤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3)运用

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③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④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自学阅读法 学法:讨论法、领悟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视频:“月球、地球运动规律”,由大自然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指出马克思主

2 / 5

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的。(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此处设计是为了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的。)

2、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这是本框的重点。

第一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古代人们“嫦娥奔月”的梦想和当今我国的“嫦娥工程”。显示材料:“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说过,中国不参加太空竞赛,现在不必上月球,要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实用卫星上来。计划经济的中国,物质匮乏,经济发展滞后,即使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也是因为国际环境恶劣。” “现在,我国经济得到持续繁荣,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国家越来越重视航天科技的发展。从国外载人航天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从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都相对较低的飞船起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

我国对于航天科技的态度,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现在有何不同?为什么? (通过探究思考,学生领悟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第二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相关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人不知道日全食发生的原理,把日食看作一种超自然现象,看作某些即将降临的灾难的先兆,认为日食是老天对人间的“严正警告”。但是今天我们仍有人对日全食抱有迷信的看法。2009年7月22日出现了出现了5分钟的日全食。但据新华社记者了解,在部分股民之中流传一种迷信的说法,一旦发生日全食现象,可能会影响股市下跌。甚至有人认为,日全食当日可能会成为大盘下行的拐点。该观点在股市里很有市场。

材料二:1985年,地球的老朋友哈雷彗星如期而至,美国人在那年认认真真地许下了一个愿:“76年后,也就是在2061年哈雷彗星下一次光临地球时,所有能看见这颗彗星的美国人,都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在1985年,那些能于2061年再次看到哈雷彗星临近地球的孩子们,正准备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涯,因此,美国需要立即着手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美国“2061计划”的由来。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为17%。 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

3 / 5

①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国人仍然对日全食有迷信的看法,这种迷信思想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②“2061计划”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学生总结: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出发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①先进-----推动 ②落后-----阻碍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 第二部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这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第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你能说服上世纪70年代的邓小平实施“登月计划”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第二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习大大的“中国梦”,指出航天梦是强国之梦。组织学生讨论:你能说服今天的习大大不做“航天梦”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学生总结: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三部分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本部分不是本框重难点,略讲。

结合事物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两种实现途径。 第四部分 教学总结

4 / 5

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反映、反作用(阻碍、促进)(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反作用状况规律)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反作用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阶级决定阶级社会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途径决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通过实践不断解决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主义—改革社会斗争 【板书设计】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教学反思】这节课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热情高,讨论很精彩,但由于本框内容比较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重点难点内容需要采用“眼观、耳听、口说、心想”等多种方式,在时间上比较仓促。

5 / 5

第2篇:《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教师叙述:要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尽管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但归纳起来无非只有物质和精神(或思维和存在)两大类现象。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来说,社会现象中的物质和意识各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 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实践、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三者间的关系

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其本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在社会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归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可以看出,在生产方式内部存在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板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叙述:要把握对社会整体面貌的变化发展,仅仅了解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为此,还须进一步揭示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

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

归纳: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

思考: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板书: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解析图 板书设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目标检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新课改中强调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因此在讲课中我设计了三条线:学生线、知识线、情景线。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点值得去思考:就是如何才能够把复杂的知识讲简单。

第3篇: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思想

、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案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案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案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案中的运用。在教案中,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图片等,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展了教案空间,又节约了时间,丰富了教案内容,从而增强了教案效果。

二、教育教案目标

(一)教育教案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识记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

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运用

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③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④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

教案重点和难点

教案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案难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四.教案方法:讲授法、自学阅读法、讨论法、启发教案法 五.教案过程

导入新课。

1 / 4

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十一课就是学习历史观。学生自主阅读本框内容。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和教材的编排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获得初步的印象。 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这是本框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相关案例。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这些错误的、歪曲的意识有没有客观的现实根据。通过探究思考,学生领悟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案例一:有一天,孩子妈妈问我儿子,爸爸叫什么名字?儿子就说:唐应军(他一定不知道怎么写法,他今年四岁)。她又问:“军是什么军。”他答:“军刚的军。”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小子又在创造什么新字了!我就问:“军刚是什么军刚?”他居然说:“军刚就是金刚葫芦娃的军刚。”他把“金刚”当“军刚”了。原来,他用他用他自己非常喜欢看、非常熟悉的动漫片《葫芦娃》来理解、同化我的“军”字。

案例二: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牛头变成了鱼头,牛尾巴变成了鱼尾巴,牛身上长满了鱼鳞和鱼鳍。

第二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相关案例。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国人仍然对日全食有迷信的看法,甚至这种迷信思想影响到我国的股市?

对彗星的许愿为什么催生了美国著名的“计划”?

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材料一:我国古人不知道日全食发生的原理,把日食看作一种超自然现象,看作某些即将降临的灾难的先兆,认为日食是老天对人间的“严正警告”,要“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也正是因此,我们可以在典籍中看到大量日食发生后的帝王行为。但是今天我们仍有人对日全食抱有迷信的看法。去年月日出现了出现了分钟的日全食。但据新华社记者了解,目前在部分股民之中流传一种迷信的说法,一旦发生日全食现象,可能会影响股市下跌。甚至有人认为,日全食当日可能会成为大盘下行的拐点。该观点在股市里很有市场。

材料二:年,地球的老朋友哈雷彗星如期而至,美国人在那年认仔细真地许下了一个愿:年后,也就是在年哈雷彗星下一次光临地球时,所有能看见这颗彗星的美国人,都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在年,那些能于年再次看到哈雷彗星临近地球的孩子们,正准备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涯,因此,美国需要立即着手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美国计划的由来。而美国在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为%。 第二部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这是本框的教案难点。我设计了两步。

第一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相关材料。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为什么嫦娥奔月在古代只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梦想?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材料一:“嫦娥奔月”是中国的一个神话故事,也寄托着中国人奔月的梦想。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

2 / 4 材料二: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指出,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能研制生产各类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完整配套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具有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网,具有多种卫星应用开发系统和空间科学研究体系等。这些条件为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国情,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基本原则为: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持续发展。综合分析国际上月球探测已经取得的成功,以及世界各国“重返月球”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考虑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工程将按照“快、好、省”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月球探测卫星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各分系统也基本采用其它卫星的成熟技术。运载火箭利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可以满足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的要求。我国现有的波段航天测控网在(甚长基线干涉)天文测量网的配合下,可以完成首期月球探测和测控任务。中国科学院初步具备了月球探测数据的接收、处理和解译能力。

第二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播发相关视频和显示相关材料。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联系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探究思考问题:为什么上世纪年代后期邓小平说,中国不必上月球,而事隔年后,中国花亿巨资让“嫦娥”奔月?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播发视频:“嫦娥”一号卫星奔月(节选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资料)

材料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但它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上世纪年代后期,邓小平就说过,中国不参加太空竞赛,现在不必上月球,要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实用卫星上来。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出,中国航天这些年一直走得很稳健。实践证明,中国要以国民经济能承受的限度来发展航天事业。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是因为国际环境恶劣;但现在,我国航天的发展要依靠经济的持续繁荣,依靠人民的富裕。

从国外载人航天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从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都相对较低的飞船起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探月计划也考验着各国的经济实力。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耗资亿美元。美国航天局年初期再次登月项目整体预算则达亿美元;俄罗斯探月计划是一个开放的计划,俄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以减少本国的资金压力。俄每年的宇航预算亿美元,一半的经费还用在维持国际空间站的运用上,探月的经费明显不足;中国“嫦娥”工程第一期总投资约亿元人民币。整个探月工程预算百亿元人民币。自行研制的月球车,样机造价万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研究耗资几亿人民币。

第三部分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本部分不是本框重难点,略讲。

结合事物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两种实现途径。 第四部分

教案总结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 /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4 / 4

第4篇:社会发展规律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阅读课本P86-88的四段正文,探讨下列问题,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才有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说说理由。

2、“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身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神。”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此的理解。

3、中国人一般都相信“仓禀实而知礼节”,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是相反,不是经济发达了人才编号,而是先有一帮守规矩、讲诚信的人,然后才有发达的经济,即“知礼节而仓廪实”。

请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4、2011年的高考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子女的准考证到寺庙“开光”,祈愿高考创佳绩,鲤鱼跳龙门。有同学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会有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呢?

你能解释一下吗?

活动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第二课题内容,认真思考材料后提出的问题。

1、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很多兵。“

(1)没有深厚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最近,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领导,但首先还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劳动者。

这给你什么哲学启示?

3、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虑,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连续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亲临一线指导并亲自参与救灾工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灾人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道理?

活动三: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A、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B、实践 生产活动 C、社会存在 生产活动 D、意识 社会存在

2、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票决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依赖的

3、“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

5、读表回答问题。

问候语的变迁:

┏━━━━┳━━━━━┳━━━━━┳━━━━━┳━━━━━━┓ ┃20世纪 ┃20世纪 ┃20世纪 ┃ ┃ ┃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初 ┃ 2009年 ┃ ┣━━━━╋━━━━━╋━━━━━╋━━━━━╋━━━━━━┫ ┃吃了吗? ┃下海了吗? ┃跳槽了吗? ┃去哪玩了? ┃买啥股票了? ┃ ┗━━━━┻━━━━━┻━━━━━┻━━━━━┻━━━━━━┛

“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运动就是时时有发展

C.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D.实践总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6、“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可见(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8、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 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10、2011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进一步强调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据此,回答11~12题。

11、“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2、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路线”的是(

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 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 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4、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判断题:

1、人民群众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 )

2、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 ( )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的。 ( )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

6、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

7、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 ( )

8、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 )

三、简答题:

1、近日,国家信息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采取措施治理黄色网站,打击网上色情活动,净化网络环境,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省市纷纷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严打斗争。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整治黄色网站,净化网络环境。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试说明其哲学依据。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第5篇:《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教师叙述:要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尽管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但归纳起来无非只有物质和精神(或思维和存在)两大类现象。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来说,社会现象中的物质和意识各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 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实践、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三者间的关系 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其本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在社会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归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可以看出,在生产方式内部存在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板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叙述:要把握对社会整体面貌的变化发展,仅仅了解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为此,还须进一步揭示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

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 归纳: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 思考: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板书: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解析图

板书设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目标检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外作业:

第6篇: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案

【探究目标】

1.研读国家关于三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运用哲学观点,理性精神分析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农村改革之路,坚定改革的立场与信心;

2.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理性分析,树立改革的法治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一、【教材研读】

自主学习,学生展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是: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 二、【情境问题探究】

1.话题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 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国家支农体系薄弱,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亟待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话题二:创新乡贤文化 传承乡村文明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乡贤们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振兴乡村文化大有裨益。

第 1 页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3.自主设计,合作交流

(1).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为选择范围。

(2).以上面两个话题和下面两个问题模型为选择范围,设计问题。在(原因依据,怎么样,有什么意义)选择一个最佳角度。

(3).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在探讨中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 问题模型:

结合学案的材料,运用

知识,分析说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 。

结合学案的材料,运用

知识,分析说明乡村振兴中弘扬乡贤文化的 。

(4).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说明社会意识怎样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4.实践印证:看看高考怎么考

(2019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1)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变化。 (2019年全国高考浙江卷30)国家网信办净网行动。

(2019年海南政治25) 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

(2019年浙江文综政治40)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

( 2019年《新课标卷》 )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总结思考:该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侧重内容,回答思维模式 三、【情境问题探究】

1.话题三:顺势而为,三权分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制度变革 激活三农: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核心要义就是明晰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 2019年10月,中央出台 《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保障。

(2)完善法律 保驾护航: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10月31日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明确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为了给予农民稳定经营预期,规定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30年。草案还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融资担保、土地经营权入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3)落实发展,齐奔小康:2019年02月05日, 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落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加起来就是75年。真正给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进一步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2.基于情境 合作探究

(1).阅读“制度变革 激活三农”,“三权分置”制度和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对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说明?

(2).阅读“完善法律 保驾护航”,“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深化改革更要与依法治国比翼齐飞,分析土地制度改革离不开法律保驾护航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真谛。

(3).阅读“落实发展,齐奔小康”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你有信心吗?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明你的依据。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实践印证

(2019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1).民法典规范整理、修改完善

(2019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2)中央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 (2019年天津政治1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总结思考:该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侧重内容,回答思维模式 四、【课堂训练 知能检测】

1.(2019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9年春节期,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9年天津卷11).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法,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第 3 页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9年江苏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五、【立足生活 拓展提升】

“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中国改革的精彩片段之一。

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报告中体现“四个新”: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始终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永无止境,永不停步。改革永远在路上!

围绕“改革,永远在路上”这一主题,运用自己所学哲学观点,写一篇200字左右时评与同伴分享:要求: 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规律等;辩证法:辩证的否定观等哲理,有理有例; ②搜集材料,理论与实际结合。 六、【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发展

《按规律排队》教学设计

商变化规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