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问题调查报告(共7篇)

调查报告 时间:2021-10-25
【www.wendang123.cn - 调查报告】

第1篇: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这个假期,我来到了XX市XX区敬老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还送上了营养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了解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现在的养老情况。

住在这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来(这与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了解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身边亲人大多已过世,孤身一人;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单,想有人能够陪伴。从她们的口中,我大致了解到过去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文化,但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干些体力活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织布厂工作,生产烟草等。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资供给一样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吃饱穿暖。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人不能去上学,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夜校读书识字。生活在乡下的人,为了能去学校读书,冬天里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求学。路上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生红薯或其他干粮充饥,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边生长的野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

现在这些老人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被子女送到敬老院来更多的也是一种迫于生计的选择。在我所了解的老人中间,绝大多数人的子女都只在缴纳生活费时才来看望一下老人,顺便购买一些物品,见面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真正关心老人生活起居细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子女们普遍对父母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较少,以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万事大吉了。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互相推卸养老责任,只顾自己享乐。这种情况着实令人心痛。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人口中都会说只要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儿女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们来到敬老院生活至少还有人可以一起生活、说说话,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这比孤单一人待在家里好。我注意到,每当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时,他们的脸上、眼神中总会流露出温馨、留恋、幸福,甚至泪眼婆娑。由此可见,老人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回归家庭、渴望亲情的!

的确,老一辈人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日子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永远铭记,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现在美好生活的前辈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努力学习,争取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不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已相继老去,庞大养老群体的出现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即使我国正加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人们缺乏的是家庭式的关心和温暖。当孩子们事业有成之时,都想着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好点,让他们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殊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服侍他们一回?又有多少子女知道老人们心中的渴求?

我认为,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虽然受到现实的挑战,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并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过时。解决养老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以外,还要解决一个“良知”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敬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辛苦地养育子女,当父母老了的时候需要子女们照顾的时候,子女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那些推卸养老责任的子女应该遭到良知的谴责。倘若子女养老养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每个人都真心实意地为老人着想,那么,国家的养老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之,最好的养老制度也温暖不了老人的心。

第2篇: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这个假期,我来到了XX市XX区敬老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还送上了营养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了解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现在的养老情况。

住在这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来(这与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了解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身边亲人大多已过世,孤身一人;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单,想有人能够陪伴。从她们的口中,我大致了解到过去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文化,但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干些体力活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织布厂工作,生产烟草等。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资供给一样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吃饱穿暖。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人不能去上学,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夜校读书识字。生活在乡下的人,为了能去学校读书,冬天里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求学。路上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生红薯或其他干粮充饥,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边生长的野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

现在这些老人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被子女送到敬老院来更多的也是一种迫于生计的选择。在我所了解的老人中间,绝大多数人的子女都只在缴纳生活费时才来看望一下老人,顺便购买一些物品,见面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真正关心老人生活起居细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子女们普遍对父母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较少,以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万事大吉了。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互相推卸养老责任,只顾自己享乐。这种情况着实令人心痛。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人口中都会说只要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儿女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们来到敬老院生活至少还有人可以一起生活、说说话,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这比孤单一人待在家里好。我注意到,每当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时,他们的脸上、眼神中总会流露出温馨、留恋、幸福,甚至泪眼婆娑。由此可见,老人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回归家庭、渴望亲情的!

的确,老一辈人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日子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永远铭记,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现在美好生活的前辈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努力学习,争取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不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已相继老去,庞大养老群体的出现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即使我国正加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人们缺乏的是家庭式的关心和温暖。当孩子们事业有成之时,都想着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好点,让他们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殊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服侍他们一回?又有多少子女知道老人们心中的渴求?

我认为,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虽然受到现实的挑战,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并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过时。解决养老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以外,还要解决一个“良知”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敬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辛苦地养育子女,当父母老了的时候需要子女们照顾的时候,子女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那些推卸养老责任的子女应该遭到良知的谴责。倘若子女养老养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每个人都真心实意地为老人着想,那么,国家的养老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之,最好的养老制度也温暖不了老人的心。

所以,我呼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养老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孝敬老人的心,那么解决养老的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只有人人都唤起自己的良知,才能让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第3篇: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

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

第4篇:社会养老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报告

马海寿

(新疆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

摘 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该调查报告通过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调查后,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提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参保能力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新农合、农村低保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本文在通过对新农保制度进行调查后,试对新农保制度推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定义界定和数据收集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建立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保障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凡年满 16 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政府补贴包括缴费补贴和发放基础养老金两部分。各市、县(市、区) 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参保农民实际缴费金额确定缴费补贴金额,每人每年不低于 30 元。2010 年暑假期间,研究小组对全国各省市的 50 名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匿名填写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从技术层次上保证了样本数据的信度。为了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我们还分别对部分农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访谈。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了问卷中对农民的 500 份调查问卷作为研究的样本。样本中男性 300 人,占 60%,女性 200 人,占4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20-40 岁 130人,占 26%,41-60 岁 270 人,占 54%,60 岁以上 100 人,占 20%;学历以初中以下文化层次居多,小学以下 210 人,占 42%,初中170 人,占 34%,高中及中专 50 人,占 10%,大专及其以上60人,占12%;所在村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试点的频数为 30,占60%,所在村不是新农保试点的频数为 19,占 38%,一人未选,占 2%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观念陈旧,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调查显示,选择子女供养作为 60 岁以上老人生活来源的有 410 人,占 %;选择老人劳动收入和老人养老储蓄的均占%;然而选择农村养老保险作为老人生活来源的仅占 %。说明广大农民仍不同程度的束缚于养儿防老的旧观念中,对农村养老保险还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顾虑。

(二)农民对养老保险有很大的诉求调查显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为 290 人,占 %,参加商业保险的占%,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占 %,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占 %,选择其它的占%。虽然目前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有较大的诉求。

(三)农民个人缴费能力有限,参保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的农民每人每年能够承受的养老保险费为100元,%的为200 元,500 元以上仅为 %。说明农民的个人缴费能力较低,有参加养老保险的诉求但是个人的参保能力不足。

四、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够了解,对保障能力缺乏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有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问题时, %的农民表示没有听说过,%的农民不太了解,与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和%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民自身对社会养老保险认知不够,其社会保险意识尚未真正形成。不少农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未来的养老消费当中。由此可见,信息是否对称已影响到农民参加新型农保的信心进而间接影响到农民是否参保的行为。

(二)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农民的思想观念对新农保认识不足,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思想在农民心里根深蒂固,认为依靠家庭和土地来养老最安全、可靠,还没有认识到新农保的好处。

(三)政府财力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明确了三方主体的出资责任,理应提升农民参加新农保的信心, 但在地方财力有限、支出压力很大且刚性较强的情况下,农民往往担心政府财力能否保证持续投入,确保农民享受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好处,进而担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成功实施。

五、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要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引导农民主动参保,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政策宣传工作。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参保能力未来的养老保障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为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民考虑第一位的是子女教育、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使他们愿意参加,但有可能没有参与能力而无法参加。我们从调查中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为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程度。

(三)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坚持参与方式灵活性,缴费标准多样性的原则。由于农村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缴费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创新社会养老保险缴纳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土地换养老保险,以实物缴纳保险费用等方式,使每年对农民的补贴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结合,以此为支点,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R].国发〔2009〕32.

[ 2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

[ 3]米红,杨翠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构想[ 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4]王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制度框架和实施难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第5篇: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曾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老年人,他(她)们的养老问题又成了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养老形势依然严峻,老年人看病难、花钱难、生活单调枯燥无味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为了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对延庆区延庆镇以及下水墨村等乡村进行了社会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养老资金匮乏、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难以得到慰藉、农村医疗体制不健全,老人看病难问题突出等。我们认为要想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创建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

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人口生育与死亡率的下降的前提下开始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适龄妇女不能生育,加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这样就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目前,我国虽然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但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老年人寿命也在不断提高,这给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创造了条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时期的到来,我国人口将出现一种青黄不接的状况,这是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5%,因此,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相当惊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首要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处理的好,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又裹足不前。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养老金的问题,受旧的社会体制的影响,农村人的养老保险与城镇人的养老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险也是异曲同工。因此,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首先应该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抓起。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解决,社会才能稳定,我们的国家才能国泰民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早就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正在改变农村的实际面貌,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将会得 到进一步的完善。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联系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查过程

1、7月15日到8月25日,我们先后5次对延庆区延庆镇进行了调查走访,发放问卷425份,回收问卷425份。

2、电话访问镇上领导(因为领导工作忙,没能见到)

二、调查结果

(一)经济来源困难养老金形同虚设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主要还是靠自己劳动来养活,这个数据占到总人数的65%,子女赡养的占30%,两种方式只占人口总数的95%,而其他的几乎没有经济来源。调查中我们观察到,超过六旬的老年人几乎都在从事农业劳动,靠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多半都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现在农村实行新农村建设,一部分土地用于基本建设,一部分实行流转。这样,流转分红、种田补贴、养老金、加上老年人种地的收入四项加起来不到3000。如果出现突发疾病和意外伤残,那老年人的生活就存在很大问题了。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也就700元每年。 (二)家庭赡养名不符实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或者说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依靠家庭,另外从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可以看出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有3—4个子女,3个以上子女的老人占调查总数的95%。从子女的数量上来看,老人的养老应该不是问题,或者说应该生活得相当不错,可是,调查的结果恰恰相反。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子女间对赡养老人的义务相互推诿,都不想承担义务,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有的甚至为了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大打出手,闹的鸡犬不宁,有的甚至闹上法庭。但当我们问起老年人子女是否孝顺时,没有一个老年人说自己的子女不孝顺的,这与传统的“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有关。 (三)生活枯燥无味

1、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老年人丧偶后孤独,很少出门,或者不出门。要出门就是到地里干干活而已,将自己的思想埋葬在对自己亲人的思恋中。这样老年人的晚年就在这种悲痛中度过。农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单打麻将、聊天、看电视。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也没有谁来组织老年人

参加什么活动,或者组织老年人举行什么有意义的活动。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枯燥的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知识欠缺,二是没有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三是受到农村自然条件的限制。 (四)农村医务室形同虚设

新农村建设给老年人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少好处,譬如,合作医疗这给老年人给老年人看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实惠,并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方面有明显的效果,该村的老人普遍比较长寿,65岁—75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同55--65的人数一样多。但同时如此大的高龄老人比例,必然会导致老人整体的健康水平较低,调查发现46%的老人表示自己不健康,常患小病或患有慢性病,有%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感觉身体常有不适,但由于没影响到日常生活而没去医院检查。因此,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是十分必要的。国家的合作医疗给农村老年人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医务室设备简陋、陈旧,医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后来参加过医疗培训,但也只是外表形象。在他们的心中,医务室就是一个药店而已,看不了病,也没有人来看病,有的只是感冒了来打打针,稍稍严重一点的都到镇上医院去了。所以医务室的医务人员也没有认真行医的态度,这样农村人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调查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论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与农村集体的经济建设、政府的养老保障体系、年轻人养老意识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以及有些年了,但由于与农村养老密切相关的法律存在空白,也因为农村的实际条件存在一定的因素,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影响到该法律的执行。

2、政府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缺位是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笔者调查了解到我国农村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地养老为核心的家庭养老。

3、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是产生问题的现实原因随着我国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4、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产生问题的客观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5、年轻人尊老观念弱化是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 农村老年群体对养老的要求是很低,多数老人只要能够解决温饱就十分满意了,照顾老人的生活一般不会给其子女的生活带来明显的影响,只是农村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正在慢慢被人忽视和丢失,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媳妇)的道德水平较低,家中经济权力由男性转移到女性手中,姻亲关系重于宗亲关系。 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确保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靠;

2、保障老年人的土地经营权,以土地养;

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立相应的活动中心;

4、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组织,成立农村老年人工作网站;

5、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教育,推动敬老爱老社会风尚的形成。

总之,养老、敬老、爱老仅仅靠法律规范的约束是不够,必须引起全民的广泛关注,只有年轻人身先士卒为子女做表率,树形象,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第6篇:关于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九成以上的人现在担心养老问题,57%的人觉得养老“得靠自己另外攒钱”中国人历来讲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谁来养、怎么乐,在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却还很不健全的今天,越来越成了一个问题。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公布了养老保险新方案,把人们私底下对养老问题的隐隐担心一下子升级为公共话题。田部长耐心细致地解释了半天,想在年终前给大家送个利好消息,但公众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担心却丝毫未见释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网络调查(截至发稿时共有4736人参与)显示,人们对仅靠养老金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崇尚“多子多福”,而这“福”便来自“养儿防老”的观念。然而今天,对于生活在城镇的人们来说,靠这一方式安度晚年已经不“主流”了——根据本次调查,现在还持“养儿防老”观念的人已经不到4%。考虑到本次调查是通过网络进行,而“触网”人群多半是非农、城市、年轻人,因此只能说,这一结果代表了年轻居民城市化的养老观念。

不指望孩子,人们对退休之后生活的信心建立在哪里呢?

35%的人相信“现在每月交养老保险,到时候肯定有保障”,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事儿真是说不好。本次调查中,92.1%的受访者对自己“走不动以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而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

人们的担心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现行制度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在职职工所缴纳的养老金不得不用来支付当期的退休金。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

林曾经透露,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相当于我国一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另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因此,未来会怎样,公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其次,退一步讲,即便足额拿到了养老金,但生活水平比起退休前肯定会下降不少。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假设某人平均月薪5000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5年,那么此人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000多元。如果在职时工资还不到4000元,那么15年以后拿到的养老金就肯定在千元以下了。

上个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司司长焦凯平借着《东方早报》采访的机会,出面保证“改革绝不会以牺牲职工待遇为代价,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不会降”。但在本报记者调查时还是有受访者表示,即便未来社会的平均工资还不能确知,但是“如果真的只有这点钱养老,肯定是有问题的”。

求人不如求己。调查显示,57%的人认为如果年老时还要过“有点面子”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攒钱。“自己口袋里有钱,才不怕打雷下雨”就是一种最普遍的心态。至于这笔钱的多少,据《东方早报》的一项1693人参与的全国调查表明,39%公众觉得如果手里有10万~30万元的存款心里就不慌了,另有8.7%的人觉得这笔钱“不能低于50万元”。

面对此种未雨绸缪的心态,有关专家已经建言,无论中国将来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如何,现在的当务之急都是恢复养老保险体系的信誉和资金的可行性。毕竟“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不可能放弃养老保障”,如果人们普遍对养老金能否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表示怀疑,那就说明这项改革还没到位。

更有受访者表示,他之所以对养老金没有信心,更多的是因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不放心。“我宁愿每月自己在储蓄罐里放上50元,也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世界银行曾经有个建议,考虑到预期寿命的增长,中国要解决养老问题,调高男女法定退休年龄或许是适宜的,而建立一个透明的调整养老金水平的方法则势在必行。这只是点到了中国养老问题的一部分,因为在农村居住的大部分人,至今还没有纳入到任何保障体系中来,更别说透不透明或者领到的养老金能不能

过个舒服的日子了。

中国的养老保险如何取信于民,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可说是对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诚意的最大考验。

第7篇:社会化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我的中国梦”大道之行也之 社会化养老问题

——岳阳市区敬老助老社会问题调研报告

背景:根据《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走读‘美丽文化乡镇’”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2013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为积极响应学校暑期“三下乡”的要求;这个暑假,我们一行利用闲余时间去了湖南省岳阳市区的老人疗养院和颐养院,调研了相关老人群体的生活现状;岳阳敬老助老的情况以及社会力量在养老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整理写成此稿,希望能对于岳阳市的养老问题有一个管中窥豹的作用,能够更加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并采取更多的更有效措施,从而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景。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在社会人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大,特别是“

四、

二、一”现代家庭结构已经显现,很多老年人过着孤寡的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老年人的赡养、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等问题的日益凸现,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可以预计,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养老问题都会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敬老助老?阻碍岳阳市区老人安享晚年的主要问题又有哪些?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切实帮助老人?本文就以下问题进行调查说明。

关键词:湖南省岳阳市、养老机制、颐养院、敬老助老、专业护理人才、社会养老、老年服务

二、调查报告

研究目标:

1、通过我们探访的岳阳市国泰阳光老年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疗养院的实地走访考察,询问老人与护理人员的生活情况,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老人们希望得到怎样的护理。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湖南省岳阳市老人院、颐养院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有关学者对敬老助老问题的看法及建议,参考国内外经典案例以及国家政策,充分考虑湖南省岳阳市的地区特点,提出自己对敬老问题的看法。

研究内容:调查湖南省岳阳市有关养老的政策、实行情况及国内外其他地区养老的政策、实行情况。

研究方法:调研式、访谈式、文献式等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湖南省岳阳市国泰阳光老年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三、调查结果

1、“十五”期间,湖南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到2005年底,全省老年人口已达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湖南省老年人口将以每年%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将超过1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显著加大,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将带来较大影响。

然而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以岳阳市的中心城区岳阳楼区为个例, 2000年人口普查中,岳阳楼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数分别为1027

41、和,占总人口的%、%和

%,这表明岳阳楼区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黄金时期”,表现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超过了总人口数的70%。

2、岳阳市(岳阳楼区)的养老院共有5家,分别是湖南省岳阳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岳阳市国泰阳光颐养院,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通海路管理处敬老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郭镇乡敬老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梅溪乡敬老院,床位也仅有1000张,而且上述养老院的入住率也普遍不高。

3、接着说明一下我们探访的疗养院的具体情况:岳阳市国泰阳光老年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由岳阳市国资委下属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与岳阳职业技术

学院合作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其中市国资公司控股51%,岳阳职院占股份49%。公司占地面积113亩,建设规模万平方米,总投资亿元,可同时容纳800位老人入住。

该公司位于岳阳市奇家岭社区羊角山,地处107国道西侧和S306东侧,离岳阳市区公里,北距京珠高速公路岳阳连接线2公里,交通便捷。国泰阳光颐养苑作为岳阳市民生工程列入了“十二五”老年事业发展规划,是一所集颐养、保健、康复、教学、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中高档老人公寓。

国泰阳光颐养苑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占全苑65%,山水相依,极富民族特色的徽派建筑与现代化的家居功能完美结合,使得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和自然山水及庭园绿化互相映衬,苑区面临南湖游路,为老人提供散步、登山、垂钓、小憩的休闲场所,营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居住休闲环境。苑内电梯、中央空调和全天热水供应一应俱全,生活、健身、康复等设施高档齐全,亲近大自然的大型室外花园、门球场、休闲广场、人工湖垂钓、自采果蔬园、健身室等丰富多彩的室外养生活动场地令老人尽情享受自然怡人的田园休闲生活;面向社会开放的老年大学,配有棋牌室、多功能厅、舞蹈室、琴房、电脑房、合唱舞蹈排练厅等专门教室,开设多门专业课程,为老人营造一个开放式交流的人文环境;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等专业医疗设施为老人生活提供高质的服务;从高校、企业引进的康复师、爱心护工、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多种专业人才是老人精神和物质生活双提高的有力保证;设立的奇家岭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定点医疗保险更是解老人后顾之忧。

4、国外现状:

在日本,日本的老龄人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基础上实现的。养老社区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老人专用住宅套型是指将普通住宅楼栋中的一部分套型进行适老化设计,例如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美国的养老模式有盈利和非盈利之分,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其养老社区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太阳城就是其典型代表楼盘。美国太阳城的整个社区包括“太阳城中心”(独立家庭别墅)、“国王之殿”(连体别墅)、“湖中之塔”(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庭院”

和“阿斯顿花园”(出租的独立居住公寓)以及“自由广场”(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六大居住社区。以上各社区共同享用一个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和教堂。

欧洲也是较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地区之一,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建筑将城市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讲究自理自助。如德国慕尼黑奥古斯提诺姆老年公寓,这是全球诞生的第一家老年公寓,目前通过基金会和服务公司运作,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该公寓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良。除医疗等必备配套外,洗衣室、休息室、礼拜堂、桑拿、室内游泳池(兼具锻炼和治疗作用)、健身中心、图书馆、钢琴室、发廊、咖啡吧、餐厅、迷你型高尔夫练习设施等一应俱全。

西方国家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基础养老模式为主。随着社会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养老机构在觉察到老人不同的需求后,开始推广诸如互助养老、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

四、调查结果分析

目前湖南省岳阳市敬老助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中国农村养老情况实施的实际情况是一脉相承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岳阳市(岳阳楼区)的养老院共有5家,养老院的入住率普遍不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岳阳市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而且上述都为政府或者国资委旗下企业,私人力量未能充分利用。

2、与国内的养老地产模式乱象丛生的现状不同的是,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形成了丰富成熟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近几年,中国的各种养老机构、开发商纷纷走出去参观、学习,于是,国外的一些经典项目也成了中国养老地产的样本。通过这些“样本”,我们也许能感悟到“中国养老地产”的未来走向。

3、现在国内养老问题受到重点关注,国家及社会各界在积极推行养老保险的试点安排。但是容易忽略老人一代的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很多老人得不到专业的护理,只是单纯地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方面的需求,业余生活依旧很枯燥。

4、民办养老机构从建立之初,基础就不是特别牢靠,养老院入门的标准太低,或者说在入门时的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多资质、条件、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养老行业。养老机构在运行的时候,由于经费的紧张,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够,造成了它们低成本的运行,所以本来应该达到一个较高的服务水平,结果现在因为经费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养老院就达不到这个标准。

五、对现行问题及提出的建议

1、继续加大对岳阳敬老助老问题的关注。社会各界及媒体要积极宣传、广泛传播、加大社会舆论的监察力度。提高青壮年一代的帮助和关爱老人的普遍意识。

2、政府要切实落实养老及老年人救助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资力度。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普遍不受关注的现状,使得政府部门更要加大投入力度。温克勒在总结欧洲国家农民养老金的财政状况时说的:“没有一个社会保障机构能光依靠所缴费用来承担农民养老金的支出。它们都需要依赖政府补助和其他方式来补贴。”因此,必须强调国家在养老保障问题上的重大责任,政府不但要落实公共敬老院的普遍情况,还要对孤寡老人、残疾老人进行补贴,改进推广养老保险机制。

3、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养老院的模式,要尽可能地多样化发展养老类型的产业。“我们需要有遍地开花的社区养老院要用更多的投入来撬动周边配套的养老服务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考虑到养老的需求”。

4、各类养老院颐养院要坚持本着“为天下儿女尽孝,为世上老人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和谐社会添彩,为教学实训服务”的服务理念,按照老年人年龄、身体的特征开展个性化服务,为有特殊要求的老人提供量身定做的亲情服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办成一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赵丽宏.我国与西方养老现状之比较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

[2]洪彩华.李桂梅.“反哺”与“接力”:中西方家庭养老模式之异同[J].中州学

刊.

[3]曹燕文.发展银色产业解决中国养老问题[J].学子论坛.2004.

[4]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

[5]董理.李卢霞.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J].现代经济探

讨.

[6]刘昌平.殷宝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平衡与可持续研究—基于国发

[2005]38号文件形成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J].财经理论与实践.

[7]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3).

[8]王树新等.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4).

[9]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社会治安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停车位问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