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开场白(共6篇)

演讲发言 时间:2021-04-29
【www.wendang123.cn - 演讲发言】

第1篇:战争

战争,人性的救赎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把人性的美丑憎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深刻地揭露出来,在战争的疯狂年代,有些人种将不被看为是人,甚至连牲口也不如,他们可以无条件无反抗无理由的被残暴着任意宰割,甚至整个人种被彻底灭绝。一如二战,犹太人......

第一次知道《辛》这部电影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它是作为剧本的例子放在教科书上,很清晰记得当时语文老师极力向我们推荐这部影片。两年后,当我真正地将它看完的时候,心里被一种很沉重的感觉充斥着,同情、怜悯、感动等等的感情绪混杂在一起,导致我对战争的厌恶。

战争带给是恐怖的,带有流血和死亡。死神挥着他的死亡镰刀随意地收割生命,让处在战争环境下的人们觉得生命无比脆弱,让人们完全沉浸在恐惧之中。在这种恐惧的逼压下,为了自己或他人生存下去,所有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都有如至于显微镜下被放大。

电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开始是一个贪婪的商人,他大发战争横财,雇佣当时被纳粹德国逮捕关押的犹太人为他制造生产,而雇佣费却比一般的波兰人低得多。这使得他从一个一文不值的异乡人变成了当地闻名的富豪。他生活糜烂,只懂享受,整天花天酒地并和他的情妇厮混。但就算如此,他在当时却被许多犹太人感激着。即使犹太人没有得到工钱,但辛德勒的工厂却为他们撑开了一面保护伞,为他们在充满死亡的纳粹集中营提供了庇护,使他们不用随时担惊受怕,不用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焚烧受难者尸体那一幕。整部影片除了开头和结尾处,其他地方几乎全是黑白色调,除了那个后来被运去焚烧的穿着鲜艳大红色衣服的小女孩。而在这之前,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党卫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第一次看见了这个本应该天真快乐的小女孩,那时的她,也是衣着着这一身火红的衣裳。仅仅第二次见面,一个美丽的生命就这么夭折了。孩子有什么过错,大人们的利益战争中最无辜的牺牲者啊!拥有花一样的年纪、最纯真笑颜的孩童啊,在战争中,那稚嫩柔软的肌肤在被子弹穿透过后变得僵硬而冰冷。那种火红,代表着生命的热情与张力,而它,即将化成灰黑色的“雪花”,消失不见。这让辛德勒不得不为之动容,在他贪婪的背后,始终有保有一份善良,而在看到这样惨无人道的、毫无理由的屠杀之后,他的善良——好吧,我承认这句说辞很俗套——战胜了内心的贪婪,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倾尽一切可能保住犹太人。从那天起,他开始关心自己的犹太工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开始保护他们,让犹太人尽量过得更好。而这样的辛德勒,真正的折服了他的会计师伊扎克.斯坦恩,一个充满正义感、善良且智慧的犹太人。影片的高潮时辛德勒这个曾经唯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的德国商人更加“贪得无厌”地和他的会计师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打印以工厂需要技术纯熟的员工为理由买走的犹太人的名单。他不断抽这烟,神情急切,不时拿起打好名字的纸,说着“不够”,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辛德勒的灵魂在闪耀金色的光芒,那么夺目,让人充满希望。

终于,二战结束了。当辛德勒收到犹太人为他打造的纯金的戒指时,辛德勒却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他没有作为一个拯救者施舍和恩赐的姿态,他没有一个英雄豪 杰的正义凛然,他只是一个刚刚懂得了生命的尊贵而为自己未能更竭尽全力救出更多的人感到无比追悔的人,他觉得自己有罪,因而满怀愧疚之心以至于痛苦不已, 他无法让自己逃过自己良心的诘问。是这些犹太人让辛德勒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拯救了那些犹太人的生命,那些犹太人拯救了他的灵魂,对那些犹太人的营 救同时也是辛德勒对自己的救赎。 辛德勒没有达到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的个人目的,但是他用犹太人帮他挣到的那些钱,拯救了1100个生命,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他确实为人所不能为,他确 实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尽管那并不是他最初想象的那个事业。从不在乎什么象征性意义的辛德勒本人却因此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纳粹德国黑暗的时代背景中,辛德勒 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给所有苦难中的人们以希望。

第2篇:“战争”

“战争”

自从我家的电脑上了网,爸爸,妈妈就成了网虫,一个忙着斗地主,一个忙着聊天,为此,他们发生了多少战争呀。

今天是周末,天气晴朗,放学后,我背着书包赶紧回家写作业。打开家门,我大吃一惊,一向早出晚归的爸爸竟破天荒地在电脑房里,只见他那肥胖的身躯蜷在电脑椅里,沉重的大屁股和椅子亲密的挨着,我不禁有些好笑,爸爸提前抢占阵地了。

正在写着作业,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入我的耳朵,妈妈急急慌慌的跑了进来,发生了什么事?我疑惑地走出书房,只见她放下挎包,就冲进了电脑房,原来她的急事就是聊天呀!一场战争就爆发了。

妈妈是急性子,她一冲进电脑房,就忙着抢鼠标,说:快、快、让我聊一会儿,正斗的天昏地暗的爸爸哪肯轻易让出阵地,他一把夺过鼠标说:你先做饭,吃完饭后你再聊,不行,我现在就想聊一会儿心急如火的妈妈不依不饶,这一举动可惹怒了爸爸,只见他满脸涨的通红,瞪圆了双眼,大吼到:滚,做你的饭去。面对爸爸的坏脾气,妈妈终于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做饭去了。

唉,网上的世界,几多欢乐,几多忧啊!

第3篇:战争

战争: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中英《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割香港;赔款2100万两。关税协定。

中英《天津条约》 开放沿海沿江9个城市;英兵船可驶入口岸 传教士可自由出入;赔款400万两。

中法《天津条约》 开放沿海沿江6个城市;法兵船可驶入口岸 传教士可自由出入;赔款200万两。

中英《北京条约》 开放天津;割九龙;赔款800万两。

中法《北京条约》

开放天津;赔款800万两。

中日《马关条约》 割辽东、澎湖、台湾及附近岛屿;赔款2亿两;开放四个城市;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厂。

《辛丑条约》 赔款4亿5千万两;允许各国在山海关到北京铁路沿线驻军;永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2、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皇帝、权贵昏庸愚昧;

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将帅贪生怕死,临阵逃脱;

既害怕侵略者,更害怕人民群众。

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 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1)以学习西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治国方案;

(2)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治斗争的需要,强调集权、反对帮派,目的是要维护和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

(3)脱离了当时军事斗争实际的方案,未解决最紧近的军事问题。打仗是第一位的,却未提出,只提出了宏观的长远的空的设想。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也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以宗教来发动群众的,缺乏科学思想理论,不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历史作用: 虽然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翻译西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冲击了“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失败原因: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和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前,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压得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

客观上,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主观上,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导致的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后迁至北京,北京大学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其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它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影响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

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新的革命方法和经验.

影响: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

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

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导火线社会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特点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由于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所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 讨论了党的实际工作计划是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国共为什么要实行合作?

一是国际国内局势发展的需要。

国内政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国际局势:欧美列强各自假手于

自己支配的军阀,加紧对中国的

掠夺。

二是国共两党为推动革命斗争的

需要。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特点:

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以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以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并使之成为这次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观方面: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客观方面: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苏联和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作出了一些错误的指导。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不可磨灭,它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马克思中国化的途径;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开始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必然性: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特点: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重心

1、革命的主要力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2、由于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踞着中心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则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

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第一,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第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三,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第一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结合: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八大的主要贡献与意义:

主要贡献:

一是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是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三是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四是在执政党建设上,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等。

五是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历史意义: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及其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

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

活的主题。

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重大意义 :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一个伟大理论成果。 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错误的性质

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共所犯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

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是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我们必须把毛泽东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区别开来。

犯错误的原因

第一,我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第二,我党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大规模群众性斗争的方法和经验。

第三,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

第四,长期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

第五,我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产生了骄傲情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中心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伟大功绩:

一是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二是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三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四是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五是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历史意义 一是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二是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三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四是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衰落?

从社会经济看,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从政治制度看,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场腐败和效率低下,社会矛盾激化。 从军队状况看,军队养尊处优,官贪兵懦,武备废驰。 从思想文化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钳制社会思想。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原因 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发生变化

性质:封建社会开始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变化:

官僚地主形成;

部分地主转化为资本家;

部分自耕农变为贫农或雇农;

破产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后备军

早期中国工人阶级形成:

第一批 — 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

第二批 — 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 买办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五四运动(1919)——中共

一、二、三大(19

21、

22、23)——国共合作(1924)——北伐战争(1926-1927)——国民党三次政变(1927/4-7)——共产党三次起义(1927年下半年)——红军三次反“围剿”(1930-31/9)——日本侵华(1931-35)——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1932-1936)——部分国民党人抗日反蒋(1933)——红军长征(1934/10-36/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1935)——西安事变(1936)——全面抗战(1937-45)——人民解放战争(1946-49) 什么叫做“三座大山”? 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清王朝推翻后,继之而起的是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并且进一步加深了。

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伸展。

国民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虽然与外国列强重订新约,但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日本的侵略扩张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抗战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把国统区的经济推向绝境。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不能充分发展?

外国资本的压迫 官僚资本的排挤

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

第一,起步晚:世界资本有200年历史,工业革命有100年历史; 第二,资本少:仅500万元;

第三,设备技术落后。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革命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因而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妥协性:在不同程度上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勇气。

第4篇: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

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

一提起战争,似乎并不寻常。从古至今,差不多每时每刻都有过战争。不扯那么远,就从二十世纪初说起。一二十年代的一战,三四十年代的二战;五十年代的朝鲜危机,六十年代的越战;七十年代的中东战争,八十年代的海湾战争;九十年代的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就连到了新千年也没能避免这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战争并不是所有人都主张的,主张战争的人而是那些贪婪的政客们。他们像一头头虎视眈眈的狼,望着别的国家的资源便流着口水,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然后又随便选一个借口就一声令下将本国大兵开进别国。士兵们拼死花了许多代价占领了另一个国家,而政客们呢?一边渡假一边挑选应该把自己的哪个附属公司安排在这个国家。至于为他牺牲的士兵,给两个破钱就打发了,而他自己却在那里发着横财。我想这些政客也许没想到当他们发横财的时候,有多少被占国平民正在受苦,有多少平民在战争中无家可归,有多少手无寸铁的人死于战乱!就说说最近登上报纸的那些伊拉克平民的照片吧。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只有七八岁的儿子无奈的地站着,在那位父亲的脸上愤怒中带着许多悲伤。原来,在空袭中他们的房子被移夷为了平地。另一张照片照的是一位刚刚成人的小伙子,他跪在了地上,在他身前摆着他母亲的残肢。据了解,再一次空袭中他的家人全死了,我想这种感情的伤痛会影响这个小伙子的一生。在这次战争中被这样拆散的家庭不计其数,但是美英的那些政客们为什么还要下令军队进攻呢?难道他们的良心都被金钱遮掩了吗?古人云:“本是同根生,相煎和太急。”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多一点便会少一个生灵涂炭,多一点战争便会多一个民族灭亡。如果我们和平共处互相提供资源,那该多好呀!没有争夺,没有极端,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可是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并没有来临,黑暗的世界任仍然笼罩着地球。在战争中美国使用各种先进武器来轰炸巴格达,巴格达市民死伤严重,但联军一点道歉声都没有。假如私德这些人都是没,那世界肯定会十分震惊。同样是人类,为什么美国人的命就那么值钱?而伊拉克人的命就一文不值?原因就在国家强弱问题上。国家富强,就没人敢侵略,和平便能永垂不朽。所以为了避免战争,我们这一代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环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相关阅读推荐:

第5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

(1)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条约内容及危害:将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城—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影响: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攫取利益。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二)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但中国需交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3、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4、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5、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009广东文基,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2.(2009海南历史卷,13)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B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3.(2009高考重庆文综,19)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B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

4.(2009全国文综一,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B 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5.(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C题眼:‚放宽民间设臵工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6.(2009高考重庆文综,20)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②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C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1985年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1895年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故选C项。

7.(20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 8.(2011·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D 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项。

9.(2011·重庆文综·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0.(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B 《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故选B项。

11.(2011·四川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应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需要进行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2.(2011·北京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

13.(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而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其余三项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5年)时间或史实不符。【答案】B 1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危【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答案】A 15.(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考点】义和团运动【解析】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以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答案】B 16.(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辛丑条约》【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相对应。【答案】D 材料题

1.(2009高考上海单科,33)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2.(2009高考上海单科,37)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解析】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明确原因在于西方领事裁判权特权的取得,但是取得的情况要避免表述为《南京条约》,因为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通过此后《南京条约》的附件。第二问要充分依托材料提示信息概括比较。第三问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答案的组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和多维度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3.(37分)(2007宁夏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⑵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⑶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答案】

⑴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⑵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⑵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4.(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6)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答案要点:(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4.(2011·上海单科·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37.(1)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5.(2011·重庆文综·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2分)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2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 答案: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

6.(2011·海南单科·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

7.(2012年上海历史,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8、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分)

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1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2分)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分)

经济: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分)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2分)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2分)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2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9、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和中外交往

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的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10分)

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4分。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若回答从天朝上国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可得2分) 原因:对外战争的失败,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4分) 评价:肯定其进步意义,言之成理即可。(2分)

第6篇:战争作文之古代战争口号

古代战争口号

【篇1:三千年来振奋人心的口号】

三千年来振奋人心的口号

一、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二、近现代中国(1840-1949): 30: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31: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19世纪60年代起,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还有另外一种战争,即“商战”,中国的工商业者自此以“富国”理想的担当者步入历史。 32:变法自强

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危机空前加剧。洋务派和维新派中很多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东渐中国的趋势,于是提出该口号。 3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即坚持形而上的中国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

西方科技之器。这句口号为晚清社会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推进洋务改革做出很大贡献。 34: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 35:扶清灭洋

1898年10月,赵三多等人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36: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7:打倒帝国主义 1922年五一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cd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此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38:勿忘国耻

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各地商民、学生及海外华侨纷纷集会,宣传反日救亡,号召“抵制日货,勿忘国耻”。

39:拥护共和万岁

来自1915年护国运动期间,昆明人民张贴的一条旨在反对复辟,拥护共和的标语。 40:实业救国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41: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

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而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即是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两大时代主题。 42: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新青年》杂志提出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号召将“封建文学”彻底打倒,提倡“写实文学”等。 43:打倒孔家店

五四运动前夕,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44:劳工神圣

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作了《劳工神圣》的演说,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45:内除国贼,外抗强权

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在**集合举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46: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

1919年初,李大钊发出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号召,五四以后,他进一步号召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劳动人民中去,通过“共同劳动”来改造中国和改造自己。 47:为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

京汉铁路总工会在1923年2月4日实行全路大罢工,提出了此口号。4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49: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

指出党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党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5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28年春,毛.泽东提出这句响亮的口号,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清除“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5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这句话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52: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年8月1日,中国cd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53: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中央在《八一宣言》中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54: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1939年,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文章,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后被概括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行动口号。 5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中,我党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后来这句口号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56: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39年2月2日,。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 57:为人民服务 1939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以张思德为榜样,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为人民服务。

【篇2:三千年来振奋过中国人的100句口号】

三千年来振奋过中国人的100句口号

一、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二、近现代中国(1840-1949): 30: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31: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19世纪60年代起,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还有另外一种战争,即“商战”,中国的工商业者自此以“富国”理想的担当者步入历史。 32:变法自强

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危机空前加剧。洋务派和维新派中很多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东渐中国的趋势,于是提出该口号。 3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即坚持形而上的中国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西方科技之器。这句口号为晚清社会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推进洋务改革做出很大贡献。 34: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 35:扶清灭洋

1898年10月,赵三多等人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36: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7:打倒帝国主义

1922年五一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communistparty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此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38:勿忘国耻

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各地商民、学生及海外华侨纷纷集会,宣传反日救亡,号召“抵制日货,勿忘国耻”。 39:拥护共和万岁

来自1915年护国运动期间,昆明人民张贴的一条旨在反对复辟,拥护共和的标语。 40:实业救国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41: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而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即是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两大时代主题。 42: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新青年》杂志提出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号召将“封建文学”彻底打倒,提倡“写实文学”等。 43:打倒孔家店

五四运动前夕,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44:劳工神圣

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作了《劳工神圣》的演说,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45:内除国贼,外抗强权

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在tian~an-door集合举行示威page~ant,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46: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 1919年初,李大钊发出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号召,五四以后,他进一步号召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劳动人民中去,通过“共同劳动”来改造中国和改造自己。 47:为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

京汉铁路总工会在1923年2月4日实行全路大罢工,提出了此口号。

4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 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49:枪杆子中出政权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指出party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party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 5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28年春,提出这句响亮的口号,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清除“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5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5年8月1日,中国communistparty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party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53: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中央在《八一宣言》中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54: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1939年,发表了“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文章,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后被概括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行动口号。 5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中,我party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后来这句口号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56: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39年2月2日,。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 57:为人民服务

1939年9月8日,在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以张思德为榜样,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为人民服务。

58: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1940年,在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中,。中央提出“坚持 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等三大口号。 59:没有communistparty,就没有新中国

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communistparty,就没有中国》的社论,后来这个口号被视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真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被用做歌曲的名称,唱遍全国,一直至今。

60: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945年6月11日,在“七大”所做的闭幕词中提出此口号。6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6年,全面内战开始,国民party气焰嚣张,人民解放军军事力量对比处于弱势。同志就战争打法作了重要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62: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6年8月,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63: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7年,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10月1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 64: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在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三、新中国1949-2004 65: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9月21日,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这句话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自豪自信的话语。

一个人一颗心,一颗心只能容下一个人。

不知耻无以为人,不求荣无以为尊

无限精彩尽在: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是一个跳大神的神汉想出的口号。以宗教的欺骗手段,日哄民众.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但在当时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五、隋末农民起义

也没有什么好的、统一的口号。其中比较有点名的是《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炀帝征罚伐无度,大兴土木,巡幸游乐,兵役繁重,民不聊生,终于激起农民起义,而隋末的农民起义与其它王朝的农民起义有点不一样,是多源头,多起点,暴发.史书上说,有当时有六十四路烟尘,也就是有六十四个地方的农民,不约而同地发动起义.说明隋炀帝确实该死!

六、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强盛,但军事上比较

弱小的王朝.宋王朝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30%左右,所以当时到过中国的有些西方人说,大宋开封城门口守城的士兵的生活,都好过欧洲的国王.这话到也不完全是虚夸.但经济如此强大的宋王朝,为什么还是有农民起义呢?

只有一个理由可能解答,当时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可能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且富得流油,而另一部分人却是穷得叮当响.用老杜的一句话就是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王小波们要起义.而他们打出的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就是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观点。与东西方所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们相比,他们是最早的社会党人.开了全世界政治理论中平均主义的先河.七、宋钟相扬么起义

法分贵贱,非善法;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大宋王朝没有在王小波的起义中得到教训,社会还是处于两极分化的发展状态,让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所以扬么提出这个口.不光在贫富上提出了均的观点。同时在政治上,也提出了等贵贱的平等思想.他们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财富上平均和政治上平等思想人。有水平!

八、元末农民起义

宋亡于蒙古后,中国人都给蒙古人统治呆了,就是想造反也提不出有水平的口号.所以元乱后,农民起义著名的口号只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个口号和黄巾起义一样,是一个跳大神的口号,用迷信来反抗专制。

九、.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口号

主旨是,等贵贱,免粮。均田免粮。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起义的条件也是和当时社会发展两极分化有关,所以他提出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口号,当然不可能做到.比如这免粮口号有很大欺骗性,如果所有老百姓不纳粮,都免税、免粮,你统治者,靠什么存在?

十、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

一律平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他们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当洪秀全以天父的名义提出这些个理念时,而远在德国的他们同情者马克思,也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并而对洪秀全的革命寄以厚望,他认为洪秀全的革命必然会影响中国茶叶的出口,而茶叶是当时欧洲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须品。洪秀全革命的蝴蝶效应是,把中国革命的火星,抛到了欧洲革命的火药筒上。但没有多少时间,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大火,就让曾国翻给扑灭了。

秋开场白

诚信开场白

撩妹开场白

古筝开场白

开场白诗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