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心得体会(共8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9-07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教学目标的涵义。

答:教学目标是指教者预先设想和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后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 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答:(1)认真掌握理论;

(2)了解实际。

3.简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实践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二、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论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答: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熟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独特结合和稳定表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1)模仿教学阶段;

(2)熟练教学阶段;

(3)创造教学阶段;

(4)风格形成阶段。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1)要对事业充满爱;

(2)要提高理论修养;

(3)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4)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2.对于教师和学生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你的理解来论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答:(1)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教育和领导。教师从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他在领导学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是培养教育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上。既然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原则上就要确立学生民主参与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就要确立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在教学评估上,必须改革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深入教学改革。

三、情景题(共20分)

1、教师要具有组织教学的艺术,也包括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教学的艺术。教师要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有不少学生对某问题提出疑问,或者不同意教师的某些说法,假如当学生提出一个你不懂的问题时,那么,在课堂上你会如何应付这个尴尬的局面?

答:(1)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不能混过关,更不能胡乱吹回答欺骗学生; (2)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积极思维;

(3)要尽快圆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当堂不能解答的,可课上说明,再课后查阅资料,尽快回答学生。

四、实际应用题(共20分)

1、如果让你做一个关于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你将从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答:(1)教材简析。教材是教学的根据和基础,设计教学必须要对教材情况作出简单介绍和分析。 (2)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

(3)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案中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住教学的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 (5)教法选择。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它与教学内容相统一。 (6)设计板书。黑板是目前教学经常用的教学工具,板书则是为教学服务的好方式。 (7)教学资源。课堂所用的教学资源要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考虑好并在上课前准备好。

(8)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所用观念,主要是以下教育观念的运用: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人才观、现代教学观等。

(9)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要合理、紧凑,有一定密度,不要出现漏洞,也不要安排的太满,在实践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节奏上要给人轻松、和谐的感觉。

(10)教学效果训练。教学效果训练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为了克服遗忘、强化理解、巩固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在训练中也可以是学到新知识,获得新态度。

(11)教学资料拓展。教学资料拓展是在课程进行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给学生,让学会在阅读学习补充拓展的资料中有更大收获。

(1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个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检查反思教学问题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内容要根据教学实际来确定,不要整齐划一,但设计得要合理。教学设计除上述内容外,也有提出“教学建议”的,这要根据自己需要而定。另外教学设计可贵之处在于创新。

第2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导论主要介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发展形成历史、研究对象、性质,学习意义、方法等基本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概述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是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教学论是人们对整个教学科学和艺术的认识,它把整个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来说,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对象,因而研究某一学科的教学理论科学又称为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是教学论的分支。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同时,学科教学论又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逻辑。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德育学科。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为研究对象的这一学科就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随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在中学正式设置思想政治课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学普遍设立了政治课。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和政治课的教学研究人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为政治课教学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中学教学需要和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先后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系里开设了《中学政治课教学法》课程。我们学院建立于1960年,自建立之日起,就开设了这一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在政法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很不稳定,教材内容经常变动,所以《中学政治课教学法》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发展不快。到“文革”时期,课程被迫中断。1978年以后,思想政治课重又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研究逐步恢复正常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著作才相继公开出版。这个时期,这门课程大多被称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或“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法”。研究内容较少,只是研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和教学形式等,远远满足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随着本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研究对象扩大到普通中学和中专技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有了较大扩展,不仅包括思想政治课教材和教学方法,而且包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教学方针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的本质和作用、教学测评、学生学习理论和方法指导、

1 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本课程的名称更改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教学论的体系。目前,这一学科体系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尤其自21世纪初,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些对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有的高校将这一课程改称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既包括课程,也包括教学,使研究内容有了进一步扩展。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构建一门学科的科学体系,首先应认识它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门学科理论开端的那个范畴。这一范畴是从众多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最普遍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本质内容和灵魂,是理论研究的起始问题与核心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要根据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根本目的来确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研究这一学科教学的,其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学习是这一学科的开端范畴,也是整个逻辑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要解决的最根本的矛盾和完成的根本任务。学习是人类教育史的起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艺术、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都是围绕学习这个根本展开和发展的。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

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德育学科,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一般规律和应用规律,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不但有科学运作的规律可把握,而且有教学操作艺术可以认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教学科学,是人类在认识教与学过程中正确反映教育学现象的运作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教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到的、领悟到的和创造的教与学的技巧,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能力。具体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1、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中的教育性等。教学活动过程是多层次的,一切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应当对此进行研究。而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人则必须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本质上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教学实践又总是处在发展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也在向前发展,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所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必须正确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首先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规律。

2、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解决其矛盾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

2 者现有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需要和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并规定和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其他矛盾。教学论就是要研究、解决这一矛盾,以便使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转化为教育对象的素质,使知、情、信、意、行得到统一培养和发展。“知”是指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情”是指感情、情感的熏陶,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信”是指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认识和相应情感后产生的信念和追求,信仰是知、情的合金,是形成世界观的基础。“意”是指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理想、信念,在行动过程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所做出的自觉果断的努力,所以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行”是指行为。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情感、信仰的不断深化和积累,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且身体力行,外化为行动。

3、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诸要素作为研究对象

关于教学过程内部基本要素的不同观点有:(1)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2)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3)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教学媒体。有的还区分为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教学气氛、情感等)。总起来看,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第一,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构件。第二,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其他因素的最终决定者。第三,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动力。其中,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是构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着重研究的。要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学生也是构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学习效果、教学的最终结果都体现在学生身上。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对中学生的知识、心理、思想状况的研究,着重从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的角度进行,研究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教材也是构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因素,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对象。教材包括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科书及必要的参考书及用于教学的其他参考材料。它们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研究教材,主要是要弄清怎样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现代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以及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来确定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写和使用教科书及其他用于教学的教材。对教材的基本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回答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回答不同年龄的中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4、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作为研究对象

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是关系到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问题。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以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尤其是教学方法,在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对象的重要方面。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3 从目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和内容来看,这一学科既具有理论科学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和研究科学的性质,属于理论科学与应用理论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理论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反映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用思辨的逻辑方法把教学的范畴和命题,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描述出来,构成了本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论证了教育学中的有规律性的课题,并从哲学认识理论上解答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理论指导,从而确立了本学科的理论地位。

(二)应用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是广大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劳动结晶,是在教育理论、教学论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成为独立的理论学科后,又能为指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服务,能为教学提供理论、方法、技能和技巧,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科研服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为教学实践传授了实用性知识,回答了教学中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重要问题,富有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有很强的应用性,属于应用性理论学科。

(三)综合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属于综合性边缘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美学、心理学等,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知识范围,还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这门课程跨越许多学科,而且还能填补学科边界的空白。在诸多学科中,与其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1、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本身是充满辩证法的。如教学中存在诸多矛盾:上下(课上与课下)、左右(政治学科与其它课程)、前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的衔接)等等。

2、教育学:提供大的指导原则、方法。

3、心理学: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奠定基础。没有心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科学的发展。

(四)方法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方法性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具有工具性和手段性。它不但为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原则、方针、策略等,还为教学提供认识方法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为研究本学科教学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即用哲学的认识方法认识一些教学问题,如在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调动、发挥学习者内因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为本学科教学提供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步骤和教学模式,如讲课、命题、评课等各种方法,都有工具作用。

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基本内容有三大部分,即教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应用教学理论。将其按逻辑方式组织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有:

(一)原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德育思想、思想政治学科的根本属性、

4 思想政治学科的地位作用等。

(二)课程论。主要研究内容有课程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目标体系、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介绍等。

(三)教学过程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系统的要素、教学方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

(四)教学方法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组织、教学基本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准备、优化教学、说课等。

(五)教学艺术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学艺术概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各种具体教学艺术的运用方式。

(六)学法论。主要研究内容有学习指导的概念、指导学习的主要措施、学习的策略、学习的方法等。

(七)教学评价论。主要研究内容有素质教育评价观、评课、考试和试卷分析等。

(八)教师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作用和职业特点、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素质等。

(九)实践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实习的意义和作用、实习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习的组织和步骤、实习的任务和成绩评定等。

六、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需要

教师的知识理论素质构成,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专业课的知识储备+教学论的职业技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有合格的思想政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符合多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也包括懂得教学规律的要求。要想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也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尤其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以切合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有关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还必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教学艺术和教学操作技能。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不但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价值,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全面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方针、原则、规律、方法、策略、艺术,而且能具备备课、讲课评课、命题、试卷分析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为成长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说,不懂教学论,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因为掌握知识不一定就会运用知识,知道教什么也不一定懂得怎样教。“学者未必是良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本人学识渊博,但因为不懂教学规律,不会运用教学技能,所以上课时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课上得索然无味,学生不愿意听。(如著名作家郁达夫首次上讲台时紧张失措,只讲了20多分钟就再也讲不下去了)事实证明,不懂教学论,就会在教学实践中碰壁,造成工作的被动。目前来看,有意无意地轻视教学论,认识不到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性的情绪还是存在的,有的同学认为教政治就是依照教材背名词及概念,或

5 者认为教学凭经验,只要有了教学经验就能上好课。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学好教学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的必备条件。对此,实习过的同学都有切身的体会。从就业竞争的角度来看,不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也是无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的。 (二)是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客观性。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具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过程的规律。只有弄清并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自觉按照这些特点、运用这些规律去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的。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把政治课当成纯粹的人文知识传授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内容不具体,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主观上看,就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缺乏理论的认识,教学实践缺乏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理论的指导,也未能采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提供的有效的方法。所以,为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习。

(三)是适应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是为了让这门课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但是这种改革不是盲目的,而应当在揭示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又创造性地进行。由于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涉及教育思想、教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师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论理论和方法,在改革实践中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认识就可能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七、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形式主要有:

(一)理论讲授

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介绍这门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主要理论观点、概念和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原则、方法和技能等。

(二)教育观察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这一课程与教学实践结合非常紧密,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学录像、到中学参观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三)教育调查研究

让高师生调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

6 训等,增强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认识。

(四)教学训练

教学训练是为教育实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和做准备的重要形式。教学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教材分析、编写教案、试讲、微格教学、说课、评课等。

(五)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它,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做班主任工作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

八、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最根本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所以在学习中必须采取教学论理论和教学活动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一)认真掌握教学论理论,把握好教材,弄清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基础理论课来观察、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紧紧抓住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摩、实习、认真调查研究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为最切近的参考,吸取其研究成果。

(三)积极进行教学训练。这既可以提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又可以增强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能力。教学训练方式多样。平时应坚持练习讲普通话、练好字,逐步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具有的口才、书法以及其他各种才能,都需平时练习。否则到真正上讲台时在临时抱佛脚就来不及了。此外还要学着编写教案,进行试讲、说课以及进行微格教学录像等,提高教学技能。

总之,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了解——感受——亲身体验),认真学习好教学论,争取在教学中变得比较聪明一些,比较自由一些,为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阐明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地位及其任务,为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提供一般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这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德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任务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简单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西欧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1、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由宗教、社会科学和道德教育组成,从1912年起公立学校都有了统一的德育大纲,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德育课,使用的教材有《民主中的价值》、

7 《生命线》、《品德教育卡》等。

2、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国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作为德育的主要课题,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德育内容有人权教育、民主生活教育、国家政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

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德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助人及德意志精神。德育内容有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人际关系道德教育、社会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学普遍开设了“公民”课程。总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美国政党多元化、政体三权分立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忠诚、尊重人权、有责任感、成为思想言论自由和有思维能力的人。德育内容主要有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

(三)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注重个性完善为目的,强化学校中的道德化倾向和个性化意识,培养日本民族的优越意识。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个性教育、人生观教育、国际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等。

二、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学科的设置及改革发展)

(一)思想政治课的萌芽与准备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是:

1、课程形式更多带有渗透性;

2、课程目标和任务带有“政治化”倾向,即重政治教育,轻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体现较少;

3、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择带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因而这一时期只是思想政治课的萌芽与准备时期。这种萌芽与准备,对建国后思想政治课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课的创立与发展时期(1950—1981)

建国后,在老解放区教育的基础上,学习苏联,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课,围绕政治运动搞思想政治教育。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除各科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中各学年仍设政治科目,以期增加现阶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曾经讨论过《中学政治常识课程标准(草案)》,规定政治课在初三和高三年级设立。此后,教育部又先后发布了若干文件,对中学政治课的内容、教学时数等几番改动。1954年4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指出“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是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此后,中学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为主。1956年8月,向苏联学习,教育部发出暂停中学政治课的电报通知,中学政治课除保留高三每周一课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其它年级政治课均停开。这完全是以苏联为蓝本的机械搬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方针,并指

8 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随后,重开政治课。但因1957年6月全国范围内“反右派斗争”的开展政治课内容也改为进行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1959年7月,出版了建国后第一个正式颁布的《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63——1964年,按照1963年课程设置方案出版了《社会发展简史》、《作革命接班人》等教材。

1966年——1976年,是“文革”十年,各地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破。其中,1966年至1968年完全停课。1968年复课后的政治课,以《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和所谓“革命大批判”的文章、社论作为教材。有些地方曾编写过《社会发展史》等课本,但也难于正常进行教学。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工作大规模展开,政治课也开始重建。1981年9月,教育部发出《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针对建国以来政治课的实质不稳定、变动大,对教学不利的状况,为了使政治课保持相对的稳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课程设置方案,从初一到高二分别是《青少年修养》、《政治常识》(1981年起草教学大纲时改为《法律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自此,政治课开始走向规范化。

(三)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时期(1981年—至今)

从1981年至今,思想政治课处于适应国内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改革的时期。就中等学校20年来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历程和成果来看,较大的调整有三次。

第一次是思想政治课的改革试验:自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改革学校政治课的任务起,通过广泛调查,汇总方案、比较研究,于1985年11月确定了改革实验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方案,并于1986年3月由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教学大纲》(初稿)其中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1988年3月对试验大纲进行了修订,并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的课程设置方案从初一到高三分别是:《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后改为《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1988年12月后教学大纲及教材又进行了审查修改。

第二次是在1994年。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6月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1997年4月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教学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另一个教学阶段的方式统筹安排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以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建设规律为主,调整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通过明确教学内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提供了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为中心内容的评估项目和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估教师教学的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第三次是在2001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9 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员令。2000年1月在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始了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方向。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首先开始的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随之开始。与之相适应,2003年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本轮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课程的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作为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设置四个模块,其中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设置六个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这一改革目前仍在积极推进与深化之中。 第二节

优秀的德育思想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

(一)中国传统德政的观念。儒家主张用道德礼仪教育人民,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的根本。

(二)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念。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很高。孟子把“义”作为人生的理想。《大学》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理想。

(三)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观念。道德教育内容:18项规范,即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宽恕、谦敬、诚心、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爱物。道德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知情意行统一等。

二、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德育思想

(一)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国主义教育、尊重儿童个性和情感的自然主义原则。

(二)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一切教育都要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完善的人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德育内容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三)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教育即生存,教育是促进儿童道德天性、本领欲望生长的过程,德育的目的

10 之一是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与判断水平;道德发展的三阶段思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教育即生活,注重社会实践,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道德发展是遵循一定阶段进行的,以认知为基础。道德发展是在原有认知力、在社会激发下发展的结果,道德发展是有规律的,道德发展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五)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论:道德教育人性化、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主张建立人道主义课堂,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

(六)拉斯思、西蒙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过程的重要前提是创造一个友好、平等、尊重、信任和激励的课堂氛围;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讨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七)美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德育理论:儿童道德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因素,取决于示范榜样的作用,因此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的作用。 第三节

邓小平德育理论

一、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并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事实正确把握新的方向。

二、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指出了发展方向。

(三)德育工作的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四)德育的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五)德育的内容。加强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六)德育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小抓起,通过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学生。

(七)德育的原则。教学相长,建立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行教育民主化的教育方法。

(八)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针和方法正确落实的关键。

第四节

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是指人的长期稳定的基本品质,由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要素构成,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后天习得

11 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素质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目的性:目标明确,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二)育人性: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素质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对象是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质和自己的长处,应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四)全面性: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基础性:为做为一个合格国民打好基础,体现的是大众的广义的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一般基本素质方面。

(六)主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完美的人格,学会做人。

四、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人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运用已知智慧,产生出独特新颖的、有益于人与社会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智力品质。创新是现代人素质的核心。只有创新,国家才能发展,民族才能进步。

(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

(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能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品格。

五、实践能力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

(一)实践能力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前提的,而认识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总是在一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在人的智力和能力结构中,实践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的技能素质、心理品质、思想和品德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活动。

(二)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培养实践能力,首先要实现认知和认知性实践相结合,然后由认知性实践向解决问题的实践发展,由校内实践向社会实践推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指导思想,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思想品德基础。 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一、关于思想政治课性质的不同观点与判断依据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建国以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德育论”(认为它是德育课),一种是“智育论”(认为它是智育课),一种是“知识论”(认为它是知识文化课)。应该说,这三种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又都有不够全面之处,因为它们都仅从政治课的某一属性来给思想政治课定性。坚持“德育论”或“智育论”的人,是从人的素质结构和课程的社会作用来给它定性,它起到德育作用,就说它是德育课;它起到智育作用,就说它是智育课。而坚持“知识论”的人,则是从课程学科知识内容的特点来给它定性,因为本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常识(间接经验)。

二、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界定与把握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社会主义德育为主要目标(目的)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课程目标来看,思想政治课基本上是德育课。

(二)从知识内容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三)从活动方式来看,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活动课程。

(四)从表现形式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完整形态的显性课程。

三、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

思想政治课是一种专门形式的德育,即显性的德育(直接学科德育),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德育,主要是一种课堂德育,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大德育”。思想政治课是以德育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常识课,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其德育性质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一)历史论德育性质

所谓历史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古代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这样的名称和提法,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却已经存在,而且理论和经验也极为丰富。尤其以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学校教育就已把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开设,以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课在各学校更得到了普遍开设,使它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

从西方国家对人的教育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很明显的。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都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近年来,西方国家更是普遍关注学

13 校的德育,这突出表现在它们对待学校德育的态度上,它们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之为“德育投资”。如今,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二)内容论德育性质

所谓内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二是做人教育。从知识教育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它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从做人教育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以上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做人教育,都是德育范畴内的教育,是德育范围内的德育知识教育、德育目标教育或德育任务教育。因而思想政治学科也就具有德育性质。

(三)特点论德育性质

所谓特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具有理论教育性。第三,具有德育的主导性。第四,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上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都充分反映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

(四)途径论德育性质

所谓途径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或根本途径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第六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导向性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向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学生进行某种性质的引导。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向性功能主要包括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

(一)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发展的倾向性向他预设的目标进行引导,并产生他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学科目标导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还必须按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导向。第一层次:是要引导中学生以学会做人、遵守社会公德、热爱他人与社会、具有完美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为目标。第二层次:是要引导中学生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信念等为最高目标。

(二)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导向,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把教育内容向有用性和意义性的方向引导。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中价值导向的内容有: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价值导向的核心;第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面所形成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第三,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中进行价值导向,必须与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中的价值导向是一元的,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中学生价值取向在客观上存在着多元

14 的状况,他们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价值导向才能获得成功。

(三)行为导向

思想政治学科的行为导向,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对中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倾向性的引导,使其行为具有某种积极意义。行为导向包括人格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两种。人格导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出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内在动力,其二是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过程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外在动力。从内在动力来说,就是促使学生人格塑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这是一种内力激发。从外在动力来说,就是推动学生的人格走向完美与完善,这是一种外力推动。而无论是内动力的“内激发”,还是外动力的“外推动”,都可通过“榜样模式”来实现,也就是树立先进的楷模。 行为方式导向是指引导中学生效仿一系列已整合好的行为,并使中学生按此行为去行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按照这种行为方式去行动。

二、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规范性功能

(一)对政治方向的规范

所谓政治方向,是指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综合表现。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就是要使学生在政治方向上的上述各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要使学生基本做到或努力做到:政治理想远大,政治信念顽强,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政治品质优良。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等。 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又是分层次的。由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因而对学生的政治方向进行规范也应该有所不同,既要有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又要有具体的、有差别的要求。如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在这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就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被设定的规范内保证自己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二)对思想观念的规范

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规范,就是要求他们要更新传统的旧观念、旧意识,树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意识,并使这些新观念、新意识符合社会主义的党性原则。在目前,对学生思想观念规范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要求他们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崇高的道德思想境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规范必须有一个确定性的要求,要向学生指明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思想倾向是被认可的,是与我国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相符合的。而且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规范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即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规范,也可通过其它课外活动来规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规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是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规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对道德行为的规范

15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规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对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进行规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以使他们学会做人,同时也能学会成才、学会生活。这是思想政治学科规范性功能的最重要之点。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学科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要按照良好的行为方式去行动,使自己的行动达到真、善、勇、美。良好的行为方式是社会为人们整合好了的,也是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学科的规范性功能,从其规范的形式上说有三个:一是预防,二是禁止。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出的许多正面规定,就是要预防他们的随意行动,以使他们的行动有章可循。这同时也是在提示他们,并禁止他们的行动向错误的方向上发展。

三、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个性化功能

(一)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既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结构和思想品质结构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学科正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育,才进而对他们的整个个性化发展起影响作用。这一影响作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体生存所做出的贡献。之所以如此,一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所决定。二是由个性理论和方法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二)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建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化发展是由各方面特质建构而成的统一整体。如果这一整体的某一方面特质有问题,那么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而发扬个性化发展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克服个性化发展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就显得特别重要。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个性化发展中所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而使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努力克服消极因素,积极保持和积聚积极因素,以促使自我的个性化不断得到发展。

(三)对个性化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

所谓个体享用作用,是说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会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并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做人的价值放在自然生命的价值之上,把做奉献看作是一种幸福的人生而不看作是自我“牺牲”,实际上这就是个体享用作用的现实体现。这也是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一种精神需求。 第七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的规定,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础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指导思想和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因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便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过去,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

16 国革命和建设,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使它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在当今,我们仍然要用它来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它成为我们的建国之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等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可以为他们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在思想觉悟方面,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以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为榜样,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政治觉悟方面,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态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愿意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道德品质方面,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学会做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讲究培养能力,但各门课程培养能力的要求是不尽一致的。思想政治学科所要培养的能力,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所要培养的不像其它课程那样的专业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概括来说,一是指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另一是指正确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具体来说,初一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初二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和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三年级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运用正确观点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高一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正确分析常见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理解和对待有关人生的问题”的能力;高三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科学方法,来“观察、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四、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促使学生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教育学生保持心情舒畅、轻松愉快,努力消除紧张感、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

(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

(三)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7 教育学生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要符合社会规范,能够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有自信心、责任心,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忍受能力。

(四)促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态势,巩固和发展心理优势,善于解剖自己,增强理智,提高自我控制力。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格辅导、环境熏陶、有益活动等方式进行。 第八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和理性符号,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也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工具。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范畴是丰富多彩的。下面介绍五对基本范畴。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掌握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一定教育能力,能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师,我们把这一部分教育者称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最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主要又是指他们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对象,即各类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是为中学生而组织和安排的,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中学生而展开的。他们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若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和可能。这说明中学生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中的, 中心因素。这一中心因素是指他们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

教师和学生这两种因素,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他们不但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疏导作用、激励作用、转变作用和示范作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主动地、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但两者又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两者不可分离。学生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若离开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就无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若离开了学生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也就无意或取得不了什么教学效果。所以,两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

总之,两者既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在这里,既要反对“教师中心论”,又要反对“学生

18 中心论”。

二、教育与教学

教育和教学这两个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和教学,不是指广义,而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从狭义上来说,这里所谓的教育是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可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这里所谓的教学是特指知识传授的教学,可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性,是指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能力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并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基本技能、健康心理等。这也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因为这一学科的教育比其它学科更有目的、更有计划、更有组织,而且也更有直接性,教育程序也更明确。

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性,是指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完全可以把握这些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自身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喜欢和追求恶,作恶的主要原因是对善的知识的无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则更能给人与力量,它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不但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还能指导人们提高觉悟、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构成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本质。但教育性和知识性并不是并列的。知识性只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般属性,教育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之所以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通过知识的教学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传授与接受

传授就是传递和教给。教师要借助语言及其他媒介把特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传授的内容,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本身意义,二是这些理论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教育思想。教师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

接受就是认可和接纳,是指人们对以语言及其他中介表征出来的信息或知识的择取、理解和整合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接受,是指学生对教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内, 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真义和思想,而且要进行加工改造和提升,最终形成自己高尚的道德思想和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四、内化与外化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所传出的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吸收,变为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还需要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表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性质和阶段的概念。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学生将这些动机和意识外化为他们的良好行为。因

19 此,内化与外化便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范畴。

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和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信念。内化的实现有四个要点:第一个是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会对外部教育信息的刺, 激保持一定的心理联系,如果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的需要,则受学生就容易对此产生兴趣或兴趣得到强化,反之就难以产生兴趣或兴趣得到消退。第二个是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具有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就是注意。而注意又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情感有关,这两方面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注意或消退注意。第三个是认知。学生在注意的基础上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思想经过分析进行确认,以形成正确, 的认识。这可以使学生将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达到“知”的程度。第四个是吸纳。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对已知的教育内容再进行比较、鉴别、选择,最后进行自我摄取,以使自我信念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一环节已不是外部强制,而是学生的自觉行为了。这时内化便得以完成。而内化的完成则标志着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初步实现。

所谓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在内化的基础上由内再向外的转化与发展过程。实现外化需要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需要学生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具有一定的评判作用和对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从外部条件来说,需要由内化到外化的适当时机,即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经过理性启迪、情感激发、行为训练、人格直觉等,才能使学生实现外化。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二者是统一的。其中内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而外化是根本,它是内化的归宿和深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实现了外化,内化中所取得的初步学习效果才具有真正有价值。

五、理论与实践

思想政治学科是属于表面看来是一门纯理论课,而实际上则并非是纯粹的理论课,但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课,而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借鉴。思想政治学科深厚的理论内涵,主要是指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虽然是常识性的,但它的理论意义和理论魅力却是很强大的。理论意义表现为,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和崇高的境界感。理论魅力表现为,它总是以科学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之真,以伦理的方式去反省世界之善,以艺术的方式去体验世界之美,以实践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之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知识,既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丰富的知识借鉴,主要包括课程形式的知识借鉴和教学方法的知识借鉴。从课程形式的知识借鉴来看,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为借鉴的。教育学是一般性教育原理,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等内容,是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的理论学科。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不但成为思想政治学科

20 教学的知识借鉴,而且还成为它的指导性原则。思想政治学科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借鉴之外,其教学过程还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包括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外教育的实践、社会活动的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是指教育者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课堂教学的这一结合,既检查教育要求是否得当,又检查理论教育的效果。课堂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使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充满了活力。

课外教育实践,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它是一个较广阔的领域,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学校教育活动。课外教育实践也是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相统一的基本渠道之一。社会活动的实践,是指学校以外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教育活动。学校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外部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上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以及生活方式的状况等,都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因而,思想政治课教师或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提高。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系统介绍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理论,帮助学生把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跑马道”,后来在教育学研究中被引申为学业进程或教学进程。自20世纪初开始对课程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实质是对教育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合理与否、科学与否的界定和研究,所以对课程的含义的认识,是一种教育观和教学观的反映。各界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第一,对课程指称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以下看法:①指学校课程;②指一个国家的课程系统;③泛指课业的进程;④指一定的学科,如语文课,数学课等;⑤指以一定时间为单位的“一节课”;⑥指一定的课程研究领域,如中文的“课程论”,等等。

第二,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以下看法:①“学科说”。认为课程是一定的学科;②“计划说”。认为课程是一定的教学计划;③“内容说”。认为课程是一定的教学内容;④“活动说”。认为课程是学生一定的活动;⑤“经验说”。认为课程是经验;⑥“预期结果说”。认为课程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等等。 在我国教育界,传统的观点一般是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也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中规定或表述的教学内容。它强调必须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

21 授、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国家教育总目的。虽然这些观点都是基本正确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没能完整科学地回答课程发展和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课程的含义已有很大的扩展。比如从内容上,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学习乃至自学的内容;不仅应着眼于书本知识,还应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既要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又要注意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要从课程整体着眼,把握各方面关系。课程应是开放、发展的,应明确体现教学目标等。教材对课程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是指学科,即课程是指一门学问或教学科目的内容

2、课程是指教材或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学习社会环境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学生课程资源。

3、课程是指教学目标或计划,即课程是指教学的目标范围、进程和序列标准的安排计划,是教学进程设计实施方案。

4、课程是指学习经验或体验,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或体验。

总起来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活动、教学份量标准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身心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对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首先,课程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活动方式等的规划和设计。因此,课程为教学不仅提供内容,而且提供科学依据。要依据课程规定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依据课程规定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多样化的关系。课程的统一要求是通过课程所体现的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具体的课程标准来实现的,但课程和教材内容应当在统一要求的指导下,依据本地、本校乃至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所不同,应当体现多样性,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同样的课程与教材也应当有不同的处理,对统一要求的实现形式也应当有多种形式。第二,处理好显课程与潜课程的关系。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学校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而潜课程则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如校风、教师的人格、学校环境、学校管理等。在依据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接触到的是本学科具体的显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对于潜课程往往处在模糊状态或不自觉的状态之中,对于潜课程对显课程的教育教学影响,对其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往往认识不足,因而往往导致潜课程与显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起着相反的教育作用。因此,依据课程规定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处理好显课程与潜课程的关系。第三,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依据,而教科书是教学要素之一,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在教学活动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教科书,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在驾驭和使用教科书是,要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其次,课程不仅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要素。课程作为教学要素,不仅体现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学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和配置个教学要素,是使教师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有最大的学习动力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实现课程与学生的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当然要发挥课程的最大作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2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1、科教兴国的需要

2、改革“应试”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迎接加入WTO对我国基础教育挑战的需要

三、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

所谓“教育目标”,就是指整个社会教育活动力求使学生达到的基本要求或标准,其内涵又表现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若干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是教育目标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 教育目的(一级教育目标):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培养目标(二级教育目标):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各自的具体教育目标,“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三级教育目标):就是一定学校的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也就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

教学目标(四级教育目标):就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具体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2、课程目标的类型与功能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是按照学生的素质结构作横向和纵向的分类。横向分类,就是把课程目标划分为事实、技能、态度目标;或者技巧、方法、知识等目标;或者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目标;或者态度、动作技能、语言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目标等。纵向分类,就是把课程目标划分为学科目标、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认识课程目标的分类方法,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设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是指课程目标对课程与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归纳而论,主要是三大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标准功能。

(二)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1992年以来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初步梳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基本问题,1999年1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成立。2000年1月在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始了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实验、山东省国家级实验定在青岛市

23 和高密县。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召开,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各个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公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努力实现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在课程目标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价值观。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

(二)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位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改革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造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六)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五、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设置

(一)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也叫学科目标,即整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总目标。概括地说,思想政治学科的总

24 目标就是“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即整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中心,其中,小学初中阶段以公民品德教育为重点,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公民;高中大学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重点,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的分类目标

从横向上看,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分为三种类型,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简称为知识、能力、情意“三维”课程目标。其中:情感与态度是根本,过程与能力是中心,知识是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的阶段目标

第一,小学低年级(1-2年级)“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 第二,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 第三,初中阶段“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

第四,普通高中和中专阶段“思想政治”的课程目标 第五,高等学校“公共政治课”(两课)的目标

(四)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模块和学习主题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模块(单元)和学习主题目标是阶段目标的具体化,包括知识、能力、情意三个方面。

(五)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课时目标也叫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具体目标,因而更具有具体性和操作性。

六、现行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

过去的《教学大纲》对课程与教学目标一般采用“普遍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主体是教师,其体例是:“通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要求”。而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一般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主体是学生。具体表现为:每一条课程目标都由四个基本部分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预期表现。

以上这种“行为目标表述”方式,体现在“三维”类型目标当中,又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动词,并体现出一定的等级性。例如:有关情意态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感受、亲近、热爱等;有关能力目标的的行为动词有:观察、分辨、运用等;有关认知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知道、理解、熟悉等。

七、设计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客观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的来源和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最终依据

课程最终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课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社会的需要也是课程设计的来源与依据。

(三)学科知识的发展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科学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课程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和传承方式,因此,科学知识也是课程目标设计的

25 重要来源与依据。

对以上课程目标设计依据的不同偏重,体现了不同的课程观,即“儿童中心”课程观,“社会中心”课程观,“学科中心”课程观。

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产生的原因

第一,这是世界课程改革与课程理念更新的需要和表现。 第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三,这是我国政治形势稳定的表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成果。

二、课程标准的性质与指导思想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从性质来看: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文件,是国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基本规章,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人民利益的代表。

第二,从内容和和作用来看: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式和计划安排等内容的组织形式和物质载体,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施工蓝图。但是它提出的只是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而不是强制性的教学要求。

第三,从行为指向看: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目标要求,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要求。是对多数学生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的原则规定,而不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

(二)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最直接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论。其理由是: 第一,素质教育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具体表现。

第二,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直接依据。

三、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课标》是课程文件,《大纲》是教学文件。

第二,服务对象不同。《课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大纲》服务于教师的教学。

第三,作用方式不同。《课标》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作用具有间接性、指导性、弹性,《大纲》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作用具有直接性、规范性、强制性。

四、课程标准的本质与核心

现行课程标准的本质特点是:以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程目标为中心,体现了“目标导向型”的设计思路;而原《教学大纲》内容结构框架的本质特点是:以社会需要(教学目的)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体现了“知识传授型”的设计思路。因此,课程标准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课程目标。

五、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26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义和原则问题作了阐述。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

27 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2.1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2.2分类目标

A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B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C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 界概况。

28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用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三)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29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

30 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等方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四)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教材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的音像资源。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五)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教材编写应努力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

31 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32 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一)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3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选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

34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类目标 A知识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B能力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35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选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青年学生应该懂得: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经济学常识

36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面对的问题、研究的任务有所不同,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有选择地了解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与观点,评析这些理论建树对当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我国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倡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明确主张。因此,着眼于“三个面向”,较为具体地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几个在国际社会中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培养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科学思维常识

人类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面对什么机遇和挑战,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事业有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联系必然要出现许多新变化,生活中的摩擦、矛盾、纠纷也会日益增多。人们几乎在每一个生活领域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法律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现代科技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如经济、科技、环境伦理等,也需要认真面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探讨新的伦理问题,不仅是贯彻以德治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7 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

38 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二)评价内容

1.对知识目标的评价。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要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要注意“内容标准”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内容目标的陈述,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在不同意义上表达了对相关知识评价的不同要求。

2.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教科书的编写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突出课程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处理好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知识点的选择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克服说教式和成人化倾向的同时,鲜明地为学生提供基本价值标准,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二)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与编写教科书的关系

教科书的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体现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考虑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按照内容标准的规范和规则,参照有关提示和建议,创造性地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教科书。

(三)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

教科书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发挥教科书主动、积极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

39

(四)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学生使用的需要

教科书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既要表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应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

(五)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基本内容的表述,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可读性,板式设计的可视性。在此基础上,应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设计,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一)丰富、拓展课程资源

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人力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八、现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与教材

(一)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特点与设计思路

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特点和设计思路是“一个核心,两个主体”。即整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为主体内容。

40 因此,现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和社会生活经验。这一知识内容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总体特点和设计思路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思想性。第二,综合性。第三,整合性。

(二)现行小学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特点

小学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公民品德常识和生活性常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公民。

1、小学低年级(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这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性知识。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个中心、三条线索、四项要求”。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三个基本关系为线索,以四项要求为目标。其中,三个关系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项要求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是说,小学中高年级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学生的社会生活性知识。本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三点六面”“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三个点”为生活内容范围,以“六个面”为生活内容层次,采取综合交叉的方式来安排学习内容。

3、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设计思路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这说明,初中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学科性知识与生活性知识的结合。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个中心、三个关系、四个内容”,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我我关系、我他关系、我社关系为线索,以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个方面的知识内容为学习领域。具体学习内容的设计,则是以“三个关系”(三个目标)为指导(纵坐标),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横坐标),并通过它们的交叉点来体现学习主题,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

(三)现行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特点

1、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而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的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基础,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现象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奠定基础的学科课程。由此可见,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其中主要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

本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生活逻辑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习模块为特色(每个模块就是一块学习内容,其中又划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41 (1 必修模块学习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必修模块部分的设计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生活逻辑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习主题为具体内容表现(共16个学习主题)。包括:经济生活(思想政治1)政治生活(思想政治2)文化生活(思想政治3)生活与哲学(思想政治4)。 (2 选修模块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和设计思路

选修模块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重点,以专题性和选择性为特色(共28个学习主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论理常识

2、现行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政治)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改革开放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形势与政策、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吹响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号角,明确将大中小学的政治课区分为“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政治课”(中学、中专)、“政治理论课”(大学),但大中小学仍统称“思想政治课”。其中对大学阶段政治课(简称“两课”)的基本要求是: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有分析和有批判地介绍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要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等内容的教育。依据这些基本要求,1986年之后,初步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形势与政策”等具体课程内容。(简称“86方案”)。

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199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此后国家教育部又于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关于印发〈“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通知》等文件,对高等院校公共政治课(“两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新的调整。先后确定了八门具体的课程内容即:“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简称“98方案”。总课时文科为335学时,理科为285学时,占4年总学时的8~10%)

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以16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中宣部和教育部于同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1月批准了这个《意见》。《意见》将“两课”更名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作了新的调整,确定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42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文科开设,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本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简称“05方案”。总课时224学时,占4年总学时的%。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政治课)的目的,主要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国情国史知识的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政治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分科设置为载体。

九、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材的使用

(一)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课程内容的本质和构成要素

课程内容就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精心选择和编制出来的以课程文件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这说明:

第一,课程内容的实质是经验(即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第二,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文件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三,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是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的过程、状况和规律的事实、概念、观点、原理、体验、技能等。

2、课程内容的分类

课程内容作为“知识”或经验,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 第一,依据知识的来源,有学科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

第二,依据知识的性质,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 第三,依据知识的表现形式,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一,课程内容的选择。既然课程内容来源于已有的学科和现实生活,因此,选择课程内容的方法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条原则,”,这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坚持科学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

第二,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应体现出正确的取向,主要有:学科取向、学生认知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等。

(二)现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及其使用方法

1、教材的含义、类型和作用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教材是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所使用的所有材料的总和,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包括文字性材料和非文字性材料、主导性材料和辅助性材料等形式。狭义即本义上的教材是指学生学习中所使用的“教科书”,也称为课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的本质是“学材”,即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但是,教材决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

从历史上看,作为学生学习所使用的课本的教材,有专门性教材和代用性教材两种形式。教材的作用是多方

43 面的,主要是:第一,从课程文件来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形式。第二,从教学活动来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蓝本。第三,从教学评价来看,教材是教学考评的重要手段。

2、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基本特点

而根据2003年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现行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较好地体现了“一纲多本”的原则。目前已正式出版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已经有多套版本,如人教版、广东版、山东版、湖南版、上海版等,而各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现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一次印刷)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其特点介绍如下。 该教材的内容结构是: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会拒绝、保护自我)。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珍惜物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爱在屋檐下、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齐同携手共进、老师拌我成长);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多元文化“地球村”、网络交往新空间);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友好交往礼仪先、竞争合作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到永远)。下册。 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责任与角色同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参与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选择希望人生)。

综上所述,该教材内容体系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学习内容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从学习内容上看,包括学科知识内容和生活知识内容、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知识内容等;从表达形式上看,每个年级的课程内容都按照单元→课→框→目的顺序来安排。其中, ,每一课都有六个基本部分构成:课文前言、正文、思考练习、名人警句、相关连接、插图等。 第二,课程目标明确,学习重点突出。本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一个中心,三个关系,四项内容”的思路,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三个关系”(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民族的关系)为线索,以四项基本学习内容(道德、心理、法律国情)为载体,体现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和层次安排。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从教育史上看,教科书的编制有, , , 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事实性知识的呈现为中心”,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是“新旧教材的分水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处处都体现出“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以核心概念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设计思路。 成长(生活)中的问题

核心概念 教育主题

44 七年级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关爱、自尊、自强

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八年级 过渡、分化 交往与合作,权利与义务

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九年级 面对未来的选择 责任与使命 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明天

3、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制与使用

第一,指导思想要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第二,学习内容要体现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 第三,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拨,体现主题性和开放性。 第四,教材的使用要具有“创生取向”。

(三)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根据教材组织教学活动

要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的灵魂,每一课、每一节、每一堂课大都含有知识、觉悟、能力、情意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课题、节题、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中心思想,抓住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根据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围绕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不可讲得过深或过浅,如果脱离教材讲得过深过难,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讲得过浅,同样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观点,也不能发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教师把握教材要难易适度。 要根据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千篇1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就必然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教材确定联系实际的内容。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但联系实际不能脱离教材,必须紧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来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用事实来证明理论观点,用理论观点来说明和解释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2、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补充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因为思想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有时教材上的某些内容和观点会落后于时代。对某些内容就有必要作一些补充,以使学生接受的永远是新知识和新观点。

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由于教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因而他在接受和把握教材内容时,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和逻辑顺序进行调整,那些内容先讲,那些内容后讲,那些内容详讲,那些内容略讲,可作合理安排和适当取舍。实践证明,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对教材作适当调整是完全必要的。

3、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材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材,对提高学

45 生的学习效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预习性阅读。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

第二,边教边阅读。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复习性阅读。也就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第三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育目的:教育要实现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总体的、最终的教育价值,具有普遍性、宏观性、总体性。 教育目标: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具有阶段性和专业性质。

教学目标:体现某个学科或某门课程的教育价值,指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和教学结果所取得的德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它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素质的规格性要求。

对这一含义可以作以下几点理解:

其一,它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要求,因而包含着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其表现形式是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也就是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

其二,它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结果在主观上的一种期望,因而表明教学乃是一种有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其三,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的规格性要求是可以达到和测量的,也就是它既可以通过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又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以客观地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特点

1、方向性。教学目标的方向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效果的好坏和教育的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要对培养人才规格的性质具有一定的要求。

2、指向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有特定的指向对象,它是思想政治学科期待的教学结果和对学生一定素质的发展要求。也就是教学目标在确定时,已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一定的期望和预设。

3、整体性。从目标的体系结构来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总系统是由多个子目标集合而成的,我们考察和研究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就要用整体性观点来分析与评价其教学目标体系。

4、超越性。超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要超越学生的现

46 有素质水平,这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动因。二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产生于教学活动之前,即教学目标先于教学活动之前而存在,因而才能为教学活动指路。

5、主导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其教学活动的控制性要素,它决定着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和发展方向。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系统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学段教学目标 年段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提示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提示功能,是指它提示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必须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按目标进行教学和学习。这种提示表现为:一是教学进展方向的提示。二是注意力的提示。也就是提示学生要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习活动上,并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二)调控功能

教学目标的调控功能,是指教学目标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具有指导、协调、支配、控制等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控。也就是指导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按一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按一定的目标接受和把握其学习内容。二是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手段、技术的调控。也就是在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总会自觉地选用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技术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评价功能

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主要在于,评价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要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即效果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如果效果与目标完全一致,则可认为教学达到了最优化。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1、普通性目标取向。给教学目标的是一般性宗旨与原则,目标较一般、模糊,含义不清晰。

2、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可操作的行为陈述教学目标,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在20世纪课程和教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缺陷:以控制为本,用目标控制人在教学中的行为,对教学价值实现有一定副作用。

3、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学生和教师的经验和价值观,而不是教学结果。

4、表现性目标取向。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机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47 创造精神,强调个性化。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一)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第一教学目标,也是所要完成的首要教学任务。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知识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识记”的要求是,要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事实等进行再现或再认。知识目标“理解”的要求是,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知识能够进行转换、解释和推理。知识目标“运用”的要求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或者运用现实材料来论证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要求,要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对社会思潮的分析能力,对政治事物的评价能力,对社会信息的辨析能力,对社会政治的定向能力,对政治行为后果的预测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三)思想品德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学德育大纲》所规定的中学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

(四)情意目标

情意目标是指,要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情绪、兴趣、意志、个性、价值观等心理情感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情意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情意激发,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品格;通过兴趣、动机的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通过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果敢、坚毅、自制的品格;通过情感的培育,使学生形成健康、平和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系统介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方针和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过程及其规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教学方针与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与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为辅;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教学过程就是培养人的过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教与

48 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统一,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修养品德和教育过程的统一。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和研究方法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叫教学的本质,或教学活动的本质,历来是教学论探讨的根本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取得统一的共识。同样,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如生产说、发展说、认识说、实践说、学习说、传递说、桥梁说、交往说、价值增殖说等,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第一,认识说,或者叫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又有其特殊性,因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

第二,实践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本意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因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的实践过程,是教师能动地改造学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第三,发展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学过程的社会作用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不同的是对学生发展的内容和形式的看法有所不同而已。

第四,生产说。这种观点是从人类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有物质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三种形式,教学活动过程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形式,即人的社会属性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

第五,交往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关系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因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师生间的活动交往过程。

应该说,以上的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和相对的合理性,但都是从教学的某一侧面来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而不是从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这里涉及到研究和看待教学过程本质的方法论原则问题。

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看待问题。从宏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涉及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课程的实现与开发过程;从中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涉及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往过程;从微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学习心理内部各因素的关系问题,是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发展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在以上三个层次中,如果仅从中观层次(师生关系)来看,似乎不能充分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如果仅从微观层次(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可以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本质,但又可能会导致把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等同。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是要认识教材及相关知识,还要认识自己的教学对象,所以是认识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学的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品质结构。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以认识世

49 界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叫认识活动,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叫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这是因为,“实践是人类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客体。这种客体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即学生。学生虽然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又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和认识的客体。说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从本质上和主要方面来说的。在具体的情景中,任何人的活动过程中都包含着实践与认识两种因素。

其次,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以认识间接经验为主。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听课、写作业、调查、创作等都是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和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这是因为,学生认识的客体主要是人类的间接经验或某些直接经验,他们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是提高自己的素质,是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不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当然,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也同样包含着认识与实践两种因素,例如,看书、听课等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作业、练习、参观、调查等则是一种实践活动。但在学生那里,实践活动是为认识活动服务的,是服从于和服务于认识活动的,是认识世界的需要和特殊形式。因而从本质上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所以,.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以教师的实践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从形式上看,虽然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统一,但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实践活动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因为,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条件,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根本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教师教授的知识继承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一切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再创造,对信息、知识、观点、技能等进行再加工,对教学环境进行创造等。 其次,教学过程是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学习首先是继承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一切精神财富,但同时,学生要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综合、思维与选择,自我消化,变成自我发展成长的因素,因此学生进行的是创造性学习,有创造潜能、能力和精神。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

(一)关于教学过程内部基本要素的不同观点

1、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

2、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

3、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教学媒体;

4、六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内容、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目标;

5、七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6、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的整合,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环境。等等。

50

第3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练习题答案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练习题一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 (1)目的性

有了目的,做事情才有目标,才有追求的境界。所以说目的既包含了目标,也包含了境界。素质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性,也包括它创造的境界。

(2)育人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3)全体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它培养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完成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

(4)全面性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5)基础性

素质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为做一个合格国民打好基础的教育。 (6)主体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过程,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2.简述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导入新课 (4)学习新课

(5)巩固新课 (6)布置课外作业 3.简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为国家和社会教育培养新生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德育学科,它属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长期在本学科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一般规律和应用规律,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有创造性、有欣赏价值的方法、技巧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但有科学运作的规律可以

把握,而且有无穷的有趣的教学操作艺术可以认识。教学科学,是人类在认识教与学过程中正确反映教与学客观现象的运作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教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到的、领悟到的和创造的教与学的技巧,它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智慧和能力。教与学不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现代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分割。

4.简述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建构的指导方向,它根据的是邓小平教育思想,贯彻的是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的是素质教育,体现的是时代精神。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5.简述说课中说教学流程的内容

(1)教学指导要精当适度 (2)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学节奏要和谐 (4)教学时间的分配策略 6.简述教学目标的涵义

教学目标,是教者预先设想和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自己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

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1)认真掌握理论 (2) 了解实际 8.简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9.简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要素

(1)教师,教师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教材,教材是联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

(4)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各类教学工具、组织措施和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等。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10.简述学习力的构成要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力的内在动力,是学习者的动力源泉。

(2)学习情趣,学习情趣是由于对学习的价值有较深的认识和内心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系统。

(3)学习毅力,学习毅力是坚韧持久,百折不挠的学习意志力,就是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性、持久性,坚韧性和坚强性,它是学习的人在对学习的意义、目的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维持系统的能力。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具备一定学习条件的人,掌握一定学习本领并能取得学习效率就为人的学习能力。

(5)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人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法、方式、形式、途径、策略等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思想政治课有哪些教学规律

(1)知行统一规律 (2)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4)时代性规律 2.试论述四种教学目标及其关系 (1)情意目标

情意是一种教学目标,我们所以把情意目标放在首位,是因为情意是德育甚至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它也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

(2)知识目标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包括概念、信息、原理、理论、法则、知识体系和事实。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和处理某些问题的本领、理智能力和技能。

(4)道德目标

品德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一个重要素质,它是人道德素质在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我们之所以把“情意”这个教学目标放在首位,是因为情意目标是个高层次的目标,它是关系塑造人灵魂方面的教学目标,它是以人为本,教人如何做人的思想情感教育;而知识、

能力目标则追求的是教人学会做事的教育,是在社会应用层面的教育。另外情感和思想意识对道德观念的确立和施以行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一个人如果在感情和思想意识层面对某些道德内容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就会发展深化为道德行为,因为情意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各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依托;能力目标上其它目标的体现;情意目标和品德目标居于重要地位,因为这两个目标所包含的教育因素反映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这两门德育理论的本质要求。知识、能力目标离不开情意目标,没有形成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的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不会有价值的。人对知识和能力没有情感体验和追求意向,就不会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品德体现的是人的行为表现,只有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认真学习思想理论、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能刻苦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思想意识、感情和品德素质是人的本质素质,是人格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学生人生的方向、价值和成就,是人素质本质的体现。思想意识是人的灵魂,道德品质是人立世之本。

3.试论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 (2)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 4.试论述如何备教材、备学生

(一)备教材

(1)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2)分析教材各部分的中心思想

(3)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备好知识点 (4)把精力用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 (5)选学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二)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需求 (2)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5.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要遵守一些原则,论述政治教师应遵守哪些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 (3)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 (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7)创新性原则 (8)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6.对于教师和学生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你的理解来论

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1)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教育和领导。教师从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他在领导学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活动,是培养教育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上。既然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原则上就要确立学生民主参与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就要确立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估上,必须改革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深入教学改革。

7.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1)根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内容的讲授 (2)删除和简化陈旧、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 (3)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课时可以从略

(4)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8.结合新课程理念来论述师生民主合作原则的含义及其贯彻这种原则的意义

含义,师生民主合作原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

意义:(1)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平等地同学生讨论一些学习问题,讨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交流一些思想问题,少一些空洞说教,就会清除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在轻松活泼、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学难点、疑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一些社会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教材的层

次、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并列出知识结构表,使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同教师互相合作,和谐融洽,互相支持,沟通了思想和感情,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情景题

1.根据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的培养应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

(一)道德知识的形成

(1)道德知识的掌握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3)道德信念的确立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1)道德情感的形式及其发展 (2)道德情感的培养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1)道德意志的发展 (2)道德意志的培养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要求:①说话目标清楚、全面、适度、环节清晰。②说话重点准确。③方法选择恰当

3.教师一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不蒙混过关,更不能胡乱回答欺骗学生;二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积极思维;三要尽快圆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当堂不能解答的,可课上说明,再课后查阅资料,尽快回答学生。

四、实际运用题

1.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第一.增强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通过文字、图像等功能,将有关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形象展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缩短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教材的观点,思想感染性也很强。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它的声、像、图、文字创建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诱发好奇心,使很多枯燥的教学问题趣味化,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政治思想理论,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思想觉悟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它的视频功能、模拟功能,在大屏幕上展示教学有关内容的真实情境。情境展示后,在荧光屏上以文字形式提出问题,或随情境展示过程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境特定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最终促成学生思想觉悟和认识的提高。

第四.具体化、形象化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视、听、说融为一体,把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安排在不同界面上组合,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情境。这样既能以形式多样的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又能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仔细观察、反复思考、认真分析,进行综合理解,从而达到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多媒体在教学技术方式上的有效作用 第一 .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效果

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计算机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认识工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做录音、幻灯、录像等多媒体课件,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效果作用很大。因为多媒体课件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观察、记忆、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观点、理论和事实。

第二 .利用计算机建立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图表、图片、漫画等直观教具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简约性特点,使教学内容由间接变直接、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深奥变浅显,并且节约了教师讲解、板书、做图的时间,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增大了单位时间接收的有效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2.参照所学的备课方面的知识,条理清楚,述说详细,观点全面。 3.要求:语言简练,要点具备,中心突出,富有新意。 4.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教材是教学的根据和基础,设计教学必须要对教材情况做出简单介绍

和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案中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住教学的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

(5)教法选择 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它与教学内容相统一。 (6)设计板书 黑板是目前教学经常用的教学工具,板书则是为教学服务的好方式。 (7)教学资源 课堂所用的教学资源要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考虑好并在上课前准备好 (8)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所用观念,主要是以下教育观念的运用: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人才观、现代教学观等。

(9)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要合理、紧凑,有一定密度,不要出现漏洞,也不要安排得太满,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节奏上要给人轻松、和谐的感觉。

(10)教学效果训练 教学效果训练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为了克服遗忘、强化理解、巩固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在训练中也可以学到新知识,获得新态度。

(11)教学资料拓展 教学资料拓展,是在课程进行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补充拓展的资料中有更大收获。

(1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检查反思教学问题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内容要根据教学实际来确定,不要整齐划一,但设计得要合理。教学设计除上述内容外,也有提出“教学建议”的,这要根据自己需要而定,另外教学设计可贵之处在于创新。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练习题二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听课的要点

(1)看教者的理论修养 (2)看教者的教学智能

(3)看教学效果 (4)看教者的教学修养和教学技能 2.简述考试分析有哪些具体内容

(1)分析试卷效度 (2)分析试题内容和命题特点

(3)分析考试情况 (4)分析试卷存在的问题

(5)分析考试技术和心理问题 (6)总结经验教训,师生共同提高

3.(1)示范性引导 (2) 实证性引导 (3) 逻辑引导 (4)反驳性引导 (5) 探索性引导 4.简析五字教学法的含义

五字教学法是“学、疑、思、讲、解”。学,即自学,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是要打破以往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给学生留有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本领;疑,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自始至终保持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思,即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从多角度发现和认识问题;讲,即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某些疑问进行讲解。讲解要“少而精”、“脉络清”;解,即通过解决各种问题的尝试,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和认识事物方面产生飞跃。以上五个方面并非独立的,它们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简述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程序

(1) 稿本设计 (2) 课件脚本编写 (3) 课件的素材准备 (4) 课件的编辑合成 (5) 课件的试用和评价 6.简述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体现主体性,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发挥学生积极探索、合作和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发现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系统性原则 教学过程涉及多种教学因素,如学情、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工具、教学效果训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组合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3)灵活性原则 教学就是一个有开端、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过程,设计这样一个过程必须体现弹性、灵活性、动态性,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教学运行动态对设计方案进行一定调节,使教学设计在动态中生成教学效率。

(4)创新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组合,它既有教学思想观念的创新,又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7.简述终身学习的特征

(1) 全民性 (2) 个别性 (3) 自主性 8.简述导课的主要方法

(1)温故导入 (2)设疑导入 (3)激情导入 (4)事例导入 (5)直接导入 (6)直观导入 (7)引文导入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政治教师应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2)广博的知识经验

(3)现代化的教育能力 (4)健康的身心 (5)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 2.什么是教学艺术风格?怎样才能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所谓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熟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独特结合和稳定表现。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1)模仿教学阶段 (2)熟练教学阶段 (3)创造教学阶段 (4)风格形成阶段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

(1)要对事业充满爱 (2)要提高理论修养

(3)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4)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3.从这三方面进行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

(1) 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2)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的作用 (3) 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式和途径。

4.结合这几点参照记忆法展开论述即可:

(1)地点记忆法 (2)组织记忆法 (3)笔记记忆法 (4)理解记忆法 (5)尝试回忆法 (6)图示记忆法 (7)联想记忆法 5.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 开放性 (2) 自主性 (3) 合作性 (4) 创造性 (5) 过程性 (6) 问题性 (7) 实践性 (8) 内化性 6.试论述什么是发现式教学法 (1)发现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事例、问题和材料,让学生通过主动地进行研究、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经过学生独立探究,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发现者。

(2) 教学程序 第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学生提出假设或答案

三、检验答案或假设

四、作出结论

(3)发现教学模式的特征

第一、摆正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

四、能培养学生现代思维能力。

7.怎样使提问富有启发性呢?试论述提问启发的艺术 (1)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 8.什么是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如何帮助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学,即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去搜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提供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从而获得经验和知识。教师对学生在做中学的帮助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积极创设一个适宜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2)引发学生提问,主动探索 (3)提供学生必要的支持

(4)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

9.就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的评价观你觉得该如何评价学生?

问题:评价功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内容过多注重智育;把笔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由于评价主体错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

三、情景题

1.动机因素是学生的方向和动力源泉。动机和需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是人生行为动力源泉,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学生有了远大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才会有为获取知识的充沛的学习精力和勤奋攻关的毅力。

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4)适当开展竞赛 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3)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2.要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合理。

3.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充分运用启发性方法方面的知识。 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王老师的课进行评价:

(一)教学目标 评价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是否恰当,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全面性、明确性、适度性等原则。

(二)教学内容 处理好教学内容,是教好一堂课的最重要的工作。教学质量如何,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逻辑性等。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达到“六性”,避免“三性”。教学方法方面要达到的“六性”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具有启发性、艺术性、实践性、实效性和教学个性;学生学习要有主动性。教学方法要避免的“三性”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

(四)教学结构 看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得合理, 教学节奏是否协调和谐,知识容量容量适

当等。

(五)教学素养 还要观察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设计;教学应变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六)教学效果 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是看经过课堂教学,学生道德认知、思想觉悟、思维能力、情感意识、价值观、学习能力等获得的发展和提高程度。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归纳所学的知识、完成当堂作业等形式反映出来的。

5.听课的准备 (1)心理准备

第一、要以同讲课教师平等的身分进行听课 听课时不要迟到、早退,以免分散教师的精力和引起教师的反感。

第二、集中精力虚心听课 集中精力听课就是要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听课时要洗耳恭听,不要交头接耳,不要人在心不在,更不要因疲劳而昏昏欲睡,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理论和教学信息的准备,包括现代教学理论准备,教学信息准备,还要熟悉教材和教师所要讲的教学内容。

四、实际运用题

1.在学习上,竞争应体现出:公平性、拼搏性、超越性

2.可以从各种需要进行导入,例如趣味性,简洁性,知识性,新颖性,针对性等多种角度进行导入。具体方法可以选用温故导入,设疑导入,激情导入,事例导入,直接导入,直观导入,引文导入等。

3.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制定计划 积极挖掘教材中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制定合作学习的计划。 (2)前提准备 在学生的合作活动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如对与本次合作学习有关的知识的复习,基本的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小组的划分 小组的划分可以是4~8 人一组。座位可以是前后座位、马蹄型座位和扇形座位等,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4)活动过程 小组合作活动学习,构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状学习模式。这里教师负责监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阻止一些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发生。

(5)全班交流及检测 全班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出各种问题。

(6) 小组内分析 根据小组得分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由各组组长负责组织进行总结,对每个成员在活动中的优缺点给予表扬或对相关知识给以补充。

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出评价和成绩。

第4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练习题答案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练习题一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 (1)目的性

有了目的,做事情才有目标,才有追求的境界。所以说目的既包含了目标,也包含了境界。素质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性,也包括它创造的境界。

(2)育人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3)全体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它培养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完成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

(4)全面性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5)基础性

素质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为做一个合格国民打好基础的教育。 (6)主体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过程,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2.简述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导入新课 (4)学习新课

(5)巩固新课 (6)布置课外作业 3.简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为国家和社会教育培养新生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德育学科,它属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长期在本学科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一般规律和应用规律,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有创造性、有欣赏价值的方法、技巧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但有科学运作的规律可以

把握,而且有无穷的有趣的教学操作艺术可以认识。教学科学,是人类在认识教与学过程中正确反映教与学客观现象的运作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教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到的、领悟到的和创造的教与学的技巧,它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智慧和能力。教与学不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现代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分割。

4.简述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建构的指导方向,它根据的是邓小平教育思想,贯彻的是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的是素质教育,体现的是时代精神。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5.简述说课中说教学流程的内容

(1)教学指导要精当适度 (2)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学节奏要和谐 (4)教学时间的分配策略 6.简述教学目标的涵义

教学目标,是教者预先设想和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自己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

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1)认真掌握理论 (2) 了解实际 8.简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9.简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要素

(1)教师,教师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教材,教材是联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

(4)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各类教学工具、组织措施和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等。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10.简述学习力的构成要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力的内在动力,是学习者的动力源泉。

(2)学习情趣,学习情趣是由于对学习的价值有较深的认识和内心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系统。

(3)学习毅力,学习毅力是坚韧持久,百折不挠的学习意志力,就是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性、持久性,坚韧性和坚强性,它是学习的人在对学习的意义、目的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维持系统的能力。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具备一定学习条件的人,掌握一定学习本领并能取得学习效率就为人的学习能力。

(5)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人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法、方式、形式、途径、策略等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思想政治课有哪些教学规律

(1)知行统一规律 (2)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4)时代性规律 2.试论述四种教学目标及其关系 (1)情意目标

情意是一种教学目标,我们所以把情意目标放在首位,是因为情意是德育甚至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它也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

(2)知识目标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包括概念、信息、原理、理论、法则、知识体系和事实。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和处理某些问题的本领、理智能力和技能。

(4)道德目标

品德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一个重要素质,它是人道德素质在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我们之所以把“情意”这个教学目标放在首位,是因为情意目标是个高层次的目标,它是关系塑造人灵魂方面的教学目标,它是以人为本,教人如何做人的思想情感教育;而知识、

能力目标则追求的是教人学会做事的教育,是在社会应用层面的教育。另外情感和思想意识对道德观念的确立和施以行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一个人如果在感情和思想意识层面对某些道德内容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就会发展深化为道德行为,因为情意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各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依托;能力目标上其它目标的体现;情意目标和品德目标居于重要地位,因为这两个目标所包含的教育因素反映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这两门德育理论的本质要求。知识、能力目标离不开情意目标,没有形成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的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不会有价值的。人对知识和能力没有情感体验和追求意向,就不会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品德体现的是人的行为表现,只有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认真学习思想理论、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能刻苦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思想意识、感情和品德素质是人的本质素质,是人格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学生人生的方向、价值和成就,是人素质本质的体现。思想意识是人的灵魂,道德品质是人立世之本。

3.试论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 (2)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 4.试论述如何备教材、备学生 (一)备教材

(1)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2)分析教材各部分的中心思想

(3)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备好知识点 (4)把精力用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 (5)选学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二)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需求 (2)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5.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要遵守一些原则,论述政治教师应遵守哪些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 (3)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 (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7)创新性原则 (8)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6.对于教师和学生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你的理解来论

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1)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教育和领导。教师从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他在领导学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活动,是培养教育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上。既然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原则上就要确立学生民主参与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就要确立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估上,必须改革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深入教学改革。

7.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1)根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内容的讲授 (2)删除和简化陈旧、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 (3)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课时可以从略

(4)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8.结合新课程理念来论述师生民主合作原则的含义及其贯彻这种原则的意义

含义,师生民主合作原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

意义:(1)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平等地同学生讨论一些学习问题,讨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交流一些思想问题,少一些空洞说教,就会清除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在轻松活泼、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学难点、疑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一些社会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教材的层

次、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并列出知识结构表,使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同教师互相合作,和谐融洽,互相支持,沟通了思想和感情,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情景题

1.根据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的培养应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 (一)道德知识的形成

(1)道德知识的掌握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3)道德信念的确立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1)道德情感的形式及其发展 (2)道德情感的培养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1)道德意志的发展 (2)道德意志的培养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要求:①说话目标清楚、全面、适度、环节清晰。②说话重点准确。③方法选择恰当

3.教师一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不蒙混过关,更不能胡乱回答欺骗学生;二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积极思维;三要尽快圆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当堂不能解答的,可课上说明,再课后查阅资料,尽快回答学生。

四、实际运用题

1.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第一.增强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通过文字、图像等功能,将有关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形象展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缩短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教材的观点,思想感染性也很强。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它的声、像、图、文字创建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诱发好奇心,使很多枯燥的教学问题趣味化,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政治思想理论,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思想觉悟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它的视频功能、模拟功能,在大屏幕上展示教学有关内容的真实情境。情境展示后,在荧光屏上以文字形式提出问题,或随情境展示过程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境特定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最终促成学生思想觉悟和认识的提高。

第四.具体化、形象化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视、听、说融为一体,把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安排在不同界面上组合,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情境。这样既能以形式多样的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又能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仔细观察、反复思考、认真分析,进行综合理解,从而达到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多媒体在教学技术方式上的有效作用 第一 .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效果

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计算机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认识工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做录音、幻灯、录像等多媒体课件,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效果作用很大。因为多媒体课件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观察、记忆、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观点、理论和事实。

第二 .利用计算机建立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图表、图片、漫画等直观教具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简约性特点,使教学内容由间接变直接、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深奥变浅显,并且节约了教师讲解、板书、做图的时间,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增大了单位时间接收的有效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2.参照所学的备课方面的知识,条理清楚,述说详细,观点全面。 3.要求:语言简练,要点具备,中心突出,富有新意。 4.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教材是教学的根据和基础,设计教学必须要对教材情况做出简单介绍

和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案中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住教学的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

(5)教法选择 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它与教学内容相统一。 (6)设计板书 黑板是目前教学经常用的教学工具,板书则是为教学服务的好方式。 (7)教学资源 课堂所用的教学资源要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考虑好并在上课前准备好 (8)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所用观念,主要是以下教育观念的运用: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人才观、现代教学观等。

(9)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要合理、紧凑,有一定密度,不要出现漏洞,也不要安排得太满,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节奏上要给人轻松、和谐的感觉。

(10)教学效果训练 教学效果训练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为了克服遗忘、强化理解、巩固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在训练中也可以学到新知识,获得新态度。

(11)教学资料拓展 教学资料拓展,是在课程进行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补充拓展的资料中有更大收获。

(1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检查反思教学问题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内容要根据教学实际来确定,不要整齐划一,但设计得要合理。教学设计除上述内容外,也有提出“教学建议”的,这要根据自己需要而定,另外教学设计可贵之处在于创新。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练习题二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听课的要点

(1)看教者的理论修养 (2)看教者的教学智能

(3)看教学效果 (4)看教者的教学修养和教学技能 2.简述考试分析有哪些具体内容

(1)分析试卷效度 (2)分析试题内容和命题特点

(3)分析考试情况 (4)分析试卷存在的问题

(5)分析考试技术和心理问题 (6)总结经验教训,师生共同提高

3.(1)示范性引导 (2) 实证性引导 (3) 逻辑引导 (4)反驳性引导 (5) 探索性引导 4.简析五字教学法的含义

五字教学法是“学、疑、思、讲、解”。学,即自学,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是要打破以往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给学生留有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本领;疑,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自始至终保持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思,即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从多角度发现和认识问题;讲,即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某些疑问进行讲解。讲解要“少而精”、“脉络清”;解,即通过解决各种问题的尝试,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和认识事物方面产生飞跃。以上五个方面并非独立的,它们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简述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程序

(1) 稿本设计 (2) 课件脚本编写 (3) 课件的素材准备 (4) 课件的编辑合成 (5) 课件的试用和评价 6.简述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体现主体性,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发挥学生积极探索、合作和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发现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系统性原则 教学过程涉及多种教学因素,如学情、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工具、教学效果训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组合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3)灵活性原则 教学就是一个有开端、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过程,设计这样一个过程必须体现弹性、灵活性、动态性,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教学运行动态对设计方案进行一定调节,使教学设计在动态中生成教学效率。

(4)创新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组合,它既有教学思想观念的创新,又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7.简述终身学习的特征

(1) 全民性 (2) 个别性 (3) 自主性 8.简述导课的主要方法

(1)温故导入 (2)设疑导入 (3)激情导入 (4)事例导入 (5)直接导入 (6)直观导入 (7)引文导入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政治教师应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2)广博的知识经验

(3)现代化的教育能力 (4)健康的身心 (5)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 2.什么是教学艺术风格?怎样才能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所谓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熟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独特结合和稳定表现。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1)模仿教学阶段 (2)熟练教学阶段 (3)创造教学阶段 (4)风格形成阶段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

(1)要对事业充满爱 (2)要提高理论修养

(3)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4)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3.从这三方面进行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

(1) 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2)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的作用 (3) 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式和途径。

4.结合这几点参照记忆法展开论述即可:

(1)地点记忆法 (2)组织记忆法 (3)笔记记忆法 (4)理解记忆法 (5)尝试回忆法 (6)图示记忆法 (7)联想记忆法 5.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 开放性 (2) 自主性 (3) 合作性 (4) 创造性 (5) 过程性 (6) 问题性 (7) 实践性 (8) 内化性 6.试论述什么是发现式教学法 (1)发现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事例、问题和材料,让学生通过主动地进行研究、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经过学生独立探究,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发现者。

(2) 教学程序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学生提出假设或答案 第三、检验答案或假设 第四、作出结论

(3)发现教学模式的特征

第一、摆正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第二、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 第四、能培养学生现代思维能力。

7.怎样使提问富有启发性呢?试论述提问启发的艺术 (1)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 8.什么是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如何帮助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学,即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去搜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提供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从而获得经验和知识。教师对学生在做中学的帮助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积极创设一个适宜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2)引发学生提问,主动探索 (3)提供学生必要的支持

(4)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

9.就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的评价观你觉得该如何评价学生?

问题:评价功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内容过多注重智育;把笔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由于评价主体错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

三、情景题

1.动机因素是学生的方向和动力源泉。动机和需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是人生行为动力源泉,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学生有了远大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才会有为获取知识的充沛的学习精力和勤奋攻关的毅力。

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4)适当开展竞赛 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3)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2.要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合理。

3.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充分运用启发性方法方面的知识。 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王老师的课进行评价:

(一)教学目标 评价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是否恰当,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全面性、明确性、适度性等原则。

(二)教学内容 处理好教学内容,是教好一堂课的最重要的工作。教学质量如何,关键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逻辑性等。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达到“六性”,避免“三性”。教学方法方面要达到的“六性”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具有启发性、艺术性、实践性、实效性和教学个性;学生学习要有主动性。教学方法要避免的“三性”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

(四)教学结构 看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得合理, 教学节奏是否协调和谐,知识容量容量适

当等。

(五)教学素养 还要观察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设计;教学应变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六)教学效果 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是看经过课堂教学,学生道德认知、思想觉悟、思维能力、情感意识、价值观、学习能力等获得的发展和提高程度。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归纳所学的知识、完成当堂作业等形式反映出来的。

5.听课的准备 (1)心理准备

第一、要以同讲课教师平等的身分进行听课 听课时不要迟到、早退,以免分散教师的精力和引起教师的反感。

第二、集中精力虚心听课 集中精力听课就是要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听课时要洗耳恭听,不要交头接耳,不要人在心不在,更不要因疲劳而昏昏欲睡,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理论和教学信息的准备,包括现代教学理论准备,教学信息准备,还要熟悉教材和教师所要讲的教学内容。

四、实际运用题

1.在学习上,竞争应体现出:公平性、拼搏性、超越性

2.可以从各种需要进行导入,例如趣味性,简洁性,知识性,新颖性,针对性等多种角度进行导入。具体方法可以选用温故导入,设疑导入,激情导入,事例导入,直接导入,直观导入,引文导入等。

3.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制定计划 积极挖掘教材中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制定合作学习的计划。 (2)前提准备 在学生的合作活动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如对与本次合作学习有关的知识的复习,基本的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小组的划分 小组的划分可以是4~8 人一组。座位可以是前后座位、马蹄型座位和扇形座位等,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4)活动过程 小组合作活动学习,构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状学习模式。这里教师负责监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阻止一些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发生。

(5)全班交流及检测 全班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出各种问题。

(6) 小组内分析 根据小组得分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由各组组长负责组织进行总结,对每个成员在活动中的优缺点给予表扬或对相关知识给以补充。

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出评价和成绩。

第5篇: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第一课两会

在3月14号下午,我们在院学生会学习了本学期第一次思想政治课“两会”,感觉收获颇丰。这次的学习,是采用讲座的形式,使我们在理论上更加了解国家两会,了解2011年中国的发展规划以及回顾了2010年中国的发展总结。做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迈出每一个脚步和迈出前得争议和思考,以及对我们自己的影响。

下面就谈一谈我参加完这次党课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两会的进一步认识。

高中时期上不管是政治课时还是做文综卷时,两会对我们文科生来说是个大热点,但是高中时期我们是按着考点去抓住以往各个两会的热点去琢磨考题,模糊了意义。今年的两会召开,我一直关注着热点,但总感觉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去懂。看过也就算了。今天的学习是自己第一次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深入的全面的去了解两会的种种细节,然后把我自己融入进去,去思考2011年中国规划会给我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两会的召开,讨论的是种种民生问题,然后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过的更好。使国家的政策和我们的生活贴近,懂得老百姓要什么?然而这些问题都是由人民代表提出来的。

我很庆幸中国的大部分人民代表都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办事思考像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等都在民生和教育方面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还是有少数人民代表不切实际的提出类似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赞成金钱买分数。提出如此建议根本不是建立于民生基础而是反其道之,何况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更是不知从何说起。

对于各个人民代表提出的各个提案,我们都应该关注,不管喜欢不喜欢觉得是不是适合,它的出现都代表着一部分社会现象,不在我们身边,但也许在其他城市非常值得困扰的事,多多了解事物,使我站在越来越客观的角度看问题,所理解的也逐渐清晰。

二、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认识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十二五”规划使我更了解中国现在的国情,去畅想未来中国的种种改变和以后的生活。

我们的中国是个不断发展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与党的领导分不开的。不管是解放,还是改革开放,还是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在党的正确指导下一步步迈进,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也就是对党领导中国建设的进一步了解。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我国虽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但是兼顾着民生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以及科技等等的发展,一切切的规划依旧按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稳扎稳打。

理论指导实践,使未来中国的每一步有着正确的导向,把每一步迈的更稳。实践者就显得由为重要。不要让部分失职官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绊脚石。

现在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不能做到得事有很多,但是我希望能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自己融入到主人翁的状态里,不要总是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的看待中国的发展以及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的思考,它原来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细心的观察生活,懂得自己的生活,不要被现实操控着不自知,盲目的去过日子。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思想政治课的心得体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第6篇: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上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灵活。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进步分不开的。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技能是教师必须具有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位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扑朔迷离、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题目,否则,即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没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掌控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掌控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若,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进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干,即高度的教育技能。但与此同时,一部份教师由于对教育技能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少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进步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常常重视不够,以为只要自己有了:

一杯水 ,就一定能给学生 一滴水 ,却不知,假如缺少教育技能灵活和才能,没有掌控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 半滴水 都得不到。另外一部份教师在

目前的观念经常把教育的技能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常常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聪明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进步。

教育机灵,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惟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能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题目。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题目,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最近几年来, 思想政治课 的教材有所变革。如:

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 社会发展简史 ,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这类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假如缺少针对性,就比如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乃至在朗诵教材。假如善于发现题目,并能迅速正确地捉住题目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请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定力。

二、善于顺手推舟、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顺手推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态度、观点和方法往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四周各种思想熟悉题目,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 疙瘩 ,顺手推舟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能和聪明。

三、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灵地处置各种突提问题。

对课堂上忽然出现的题目,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灵果断地赐与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但可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奇妙处理题目的聪明才干,还会使学生亲身感遭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爱好和积极性。

四、善于掌控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欲速则不达 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于求成,而应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不但是教师在教育机灵的重要表现,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动身,辨别层次,以理服人,讲求实效,以情感人。

教育的技能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长时间实践的经验积累。那末,政治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机灵技能,主要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往努力。

首先,高度的思想道德境地和理论知识修养,是教育机灵才能赖以培养和进步的坚实基础。

教育机灵的才能,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境地,才能变得线人聪明、灵活,潜移默化。很多题目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怎样谈得上机灵灵活地往教育学生呢?而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教育机灵的基础,固然教师有了 一杯水 ,其实不一定就可以保证交给学生 一滴水 ,但教师这 一杯水 却是尽对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灵活自若地驾驭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各种题目具有正确的分析能力和判定能力,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否则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碰到题目就会措手不及,捉襟见肘,教育机灵便无从谈起了。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特点,是教育机灵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教师的才能也就越能充分地发挥。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还没有定形,处在 断乳期 ,他们的心理时起时伏,这就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常就应以课堂教学作展垫作用,才能有针对性,使教师教学才能得到发挥。再次,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教育机灵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进步的内部动力。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历史车轮的前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都在于教育。作为一位政治教师,只有自觉地意想到自己对社会,对学生所承当的责任,他才能想方设法地努力往寻求尽量完善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不断锻炼和进步。

最后,自己勤奋进取,虚心向他人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善于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机灵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想自己能在教学上挥洒自若,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有个好的印象。这并不是每人均有办法把握这类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在一样出发点的条件下,有的教师进步较快,有的停滞不前,关键就在于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要能大胆创新,留意总结,鉴戒他人的经验,联系自己实际,才能得到启发,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进步自己的教育机灵才能。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与广大教师的教育机灵分不开的,而这类才能的培养和发展,则要依托教师自觉地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和锻炼,进步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只有通过勤奋进取,不断寻求,勇于探索,才能登上这座教育艺术之峰。

内容请进进:

心得体会频道 论 文频道

附送:

思想汇报——观郭明义事迹有感

思想汇报——观郭明义事迹有感

学习体会思想汇报——观郭明义事迹有感有感事迹郭明义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他坚定地选择这一条:

多为他人奉献,将自己融入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追随的榜样不一样,人生的方向就不一样。郭明义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然而,也有人不理解:

几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甘于奉献。郭明义选择的人生,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郭明义是鞍钢的一名普通工人,先进劳模,多年里他以自身“工作敬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行动感召并带动周边的人共同为这个社会做着不平凡的事,可以说体现了一种忘我精神。他说,人活着要有一种境界并要为社会有所贡献。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更展现出了一个现代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与现实(生活与工作)的完美结合。以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新时期党员的典范,作为新时期党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必定将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郭明义就像这漫山遍

野的矿石,朴实、坚毅、无私,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篇篇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曾有人嘲笑他,称他为“傻子”,因为他对自己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却把钱捐给别人。他也曾受委屈,但反过来一想:

雷锋当年不也被人称为“傻子”吗?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傻子”?郭明义家并不富裕,房子40平方米,家用电器寥寥无几,存款时常归零。他并非没有机会拥有大房子。矿上几次福利分房,郭明义都有机会,可他一次申请都没有交过。旁人问他,他说,看到还有许多同志没有房子住,机会就让给他们吧。有人甚至私下联系他,“你不要,你可以申请下来,然后卖给我,一大笔钱啊”。郭明义当场回绝,这不符合他的处事原则。海城有个孩子每天要走4公里路上学,郭明义听说后把自行车送了过去。妻子又为他买了一辆。不久后,他听说汤岗子小学的一个贫困生上学路途遥远,这辆自行车再次成为赠品。无私奉献成了他刻在骨头里的习惯。郭明义同志的崇高品德传承于雷锋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充分展示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他站在时代潮头,体现和呼应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他以其行动生动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奋斗精神。郭明义的境界既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而又是那样质朴无华。这境界,就是一心爱党、爱国、爱民。人们对郭明义印象极深刻的是他的“大爱无边”。这境界,就是一心为党、为国、为民。人们对郭明义感受突出的是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境界,就是一心忧党、忧国、忧民。人们对郭明义评价极高的是他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郭明义的精神境界之崇高、深刻、丰富,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和群众努力学习、不懈追求。从郭明义身上我感到,国

家、社会、群众对我们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荣誉。我要在实践中向他学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7篇: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上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灵活。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三、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各种突发问题。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欲速则不达”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于求成,而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以理服人,讲求实效,以情感人。? 教育的技巧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那么,政治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技巧,主要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理论知识修养,是教育机智才能赖以培养和提高的坚实基础。? 教育机智的才能,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才能变得耳目聪明、灵活,潜移默化。许多问题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怎么谈得上机智灵活地去教育学生呢?而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教育机智的基础,虽然教师有了“一杯水”,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交给学生“一滴水”,但教师这“一杯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具有准确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否则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遇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捉襟见肘,教育机智便无从谈起了。? 其次,深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特征,是教育机智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教师的才能也就越能充分地发挥。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尚未定形,处在“断乳期”,他们的心理时起时伏,这就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常就应以课堂教学作铺垫作用,才能有针对性,使教师教学才能得到发挥。?再次,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内部动力。?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历史车轮的前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都在于教育。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他才能千方百计地努力去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 最后,自己勤奋进取,虚心向他人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善于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想自己能在教学上挥洒自如,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有个好的印象。这并非每人均有办法掌握这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在同样起点的条件下,有的教师进步较快,有的停滞不前,关键就在于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要能大胆创新,注意总结,借鉴别人的经验,联系自己实际,才能得到启发,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才能。?

第8篇:中学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1

中学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

新湾镇中学 李翠兰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怎样应对课改的浪潮,才能在课改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要想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先来了解一下新的课程标准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本人多年来从事农村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从起初的照本宣读到新课程改革,再到推行的导学式教学,我有颇多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政治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把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政治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总统和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广阔,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政治也是丰富多彩的,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政治的影子。政治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那么,政治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比如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政治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政治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政治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政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

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 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政治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地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生可能短的时间内回答出要点。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政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政治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政治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历史课改中的教学体会

新湾镇中学 龙国锋 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每位农村教师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总的说来,素质非常差劲,尤其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中考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不明朗,有些学生根本没学过历史,更不谈基础知识牢固的问题了。因此,学生在上历史课中积极性都不高,这必将影响到高考成绩。尽管我们天天都在讲新课改,但高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的步伐不敢迈得太大,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这就告诉我们:过程与方法既是手段,更是目标。这跟以往的教学大纲更多的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有所不同。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讲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在实际教学中,受评价体系、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真正这样做的并不多,教师更多的是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唯恐讲得不够多、不够细。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 记得有位教师说过:学生上我的课睡觉,不是学生的错,怨我讲得不够生动;学生不学历史,不是学生的错,怨我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学好历史,不是学生的错,怨我没有教好。历史教学只有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那么,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如何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本人谈一些体会。 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所学学科充满兴趣和爱好一语道破天机。教师应如何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引领学生接近和进入乐学境界,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习历史可以让人聪明,历史上的教训、经验可以不断鞭策我们进步,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正如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学生的成长,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其次:巧妙的导入,把学生引入知识的大海,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探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亦如此。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整个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一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中,我深挖教材,查阅图书、资料,上网了解历史课的导入方法和技巧,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图片——美化历史,看着一幅幅精美图片跃然眼前,仿佛忘记身在课堂,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一筹。如讲>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有关美国历史与现状的图片资料:如美国的国旗(让学生领略其霸气),自由女神像、哈佛大学、纽约世贸大厦等景观(让学生感受其自由、先进)。导语:大家知道,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却通过了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使国家不断富强起来。同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成为发源地和中心,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使它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在美苏冷战中,它又是重要的一极。在今天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美国历史与今日的辉煌?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探讨美国的政治制度,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收到较好的效果。 再次,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提问要注重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在新课讲解过程中注重讲解点拨、讲中设疑、质疑。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教师点拨、归纳、补充、更正,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知识点。同时探究问题,学会方法。得出结论,升华认识。设计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感受去理解。面对我们农村中学的生源,要想提高历史分数,必须做到让学生加强课前预习,注重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发挥每课的导言作用。学生缺漏的史实,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优秀的教师尤其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疑惑和灵光。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比如在讲完了《戊戌变法》主干内容之后,我借鉴了一位优秀教师的经验:我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一个学生提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不得已的。还有一个学生提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问题提得非常好!教师让学生分组展开了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代表说:袁世凯如果站到维新派一边,道德上讲得过去了,但政治上的损失极大,风险也很大,身家性命可能不保。一般来说,政治只问利弊,不问是非和道德。袁世凯是政客,不是道德楷模。我接过学生的话说:解决了生死问题,留下了道德问题。历史上毕竟有过很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例证,作为政治家,不能完全见利忘义。争论使得教学渐入佳境。对学生提出的另一个疑惑: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我说: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壮举,我们理应表示敬意,这也是多少年来谭嗣同受人景仰的缘由。但生命也是宝贵的,我们在表示敬意的同时,也允许大家保留表示异议的权利。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用非此即彼的道德标准所能衡量的。这样吧,我们布置一个课后作业,题目就是《从戊戌人物看不同的生命观》,可以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行,在下节课进行交流。一节历史课,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收和放的关系,关于生命观的发散性讨论可以一直延伸到课外。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收益,已经不仅仅是记住一段历史,记住一些人物了,而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去审视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 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必须加强教师的内功修炼。教师只有在拥有丰富的知识的情况下,才会更好的教书育人。 1、更新观念,主动学习。主动加强与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和同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同时也有利于优势互补,促进整体上的共同发展。如抽空去兄弟学校听课,上课,积极参与省、市、县的历史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更新备课方式 :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大家对同一课都写一份教案,然后集体讨论,最后汇集成一篇较好的教案,同一个年级的教师分别上同样的教案课,其余老师听课评课,提高教学水平。凡是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大家毫不保留的提出来,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利用学校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无穷的教学价值。作为农村中的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但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由于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上课都在多媒体中教学,这样的效果对我们来讲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我更注重的是第二种教学方法。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才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③加强学生训练,夯实基础,落实到位,尤其是学生的过关训练。 教师在讲完每一节或每一章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注重分层次掌握,发挥班干部和小组长督促作用。利用课前提问,课后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正如俗话说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说,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目的。 总之,农村课程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无论面前是急流还是险滩,作为教师的我都会勇往直前,奋起直追,争取历史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政治课教学论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个人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