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8篇(物理滑轮组教案)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1-12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8篇(物理滑轮组教案),以供借鉴。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8篇(物理滑轮组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

  1、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G所有的拉力中(D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一样大

  2、如图所示,不计滑轮及绳重,以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水平拉力为F,物体的重力为G,且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滑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D )

  A、F B、G C、G/2 D、F/2

  3、如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 G/3 ; G/4 ; G/5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4、图1中A是动滑轮。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上__(选填“上”、“下”)。如果A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要用_26_牛的拉

  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4__米。

  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D )

  A.20N;0.4m/s B.20N;0.1m/s C.5N;0.4m/s D.5N;0.1m/s

  物体横放时,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1/n(绳子股数)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2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 C )

  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D )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

  分别计算出五次弹簧的伸长量△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3

  整体设计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本节课将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与处理数据、表达与交流、解释问题等过程,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

  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对实践中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动滑轮、定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难点

  1.定滑轮及动滑轮的实质;

  2.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杠杆这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费力却省了距离。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

  漫画导入

  让学生观察和欣赏下面的三幅漫画,“胖子”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瘦子”想帮忙,

  却把自己吊了上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学生会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情景导入

  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滑轮的一些画面: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使用滑轮从井中提水、窗帘中的滑轮、升旗中的滑轮。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滑轮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使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呢?滑轮的特点有哪些?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连接滑轮?要想了解这些知识,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课题:滑轮。

  推进新课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

  教师活动: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物。请你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说出它的结构特点,想一想滑轮的这些结构在提升重物时有什么功能吗?

  学生活动:

  出示一个滑轮,让学生观察其结构,归纳:滑轮就是边缘有槽、能绕轴心转动的轮子。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4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5

  教学过程

  习提问

  什么叫做功的原理?

  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看书(从课文开头看到第152页倒数第3行,并边看边对照课本图(修订本)进行实验(同桌的二人一组。此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什么叫做滑轮?

  2.什么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使用它有何好处?同时教师按照图1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并能从功的原理方面认识使用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

  3.什么叫做动滑轮?

  教师按图2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能根据功的原理说明:“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

  4.什么叫做滑轮组?使用它有什么好处?教师出示绕好的滑轮组和自制的滑轮组挂图如图。

  5.接着让学生讨论各滑轮组分别由几股绳承担总重力(g)。然后,教师演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间的关系(图4)。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此图为4股绳承重,s=4h。再把绳子从滑轮组上解脱2股,使之成为2股绳承重(如图5),进行演示s与h的关系。演示表明:2股绳承重时,s=2h。告诉学生:同一根绳上各处受力都相等,所以滑轮组中各股绳受力都相等。然后问学生:拉力f与承重绳子股数n有何关系?绳子股数越多,拉力越小(当然这里要说明不能无限制的增多动滑轮的个数……),而且是:几股绳承重,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至此,用圆盘测力计照图6进行演示,测力计示数表明:拉力f>

  轮与绳之间都是有摩擦的!

  例:一根绳子,最多只能承受300牛顿的力,想用它提起1000牛顿的重物,绕成的滑轮组至少要几股绳子承重?并画出滑轮组的示意图。

  师生共同解答:设承重绳子股数为n,则

  草图:(主要教学生学会画图方法��从外向里绕绳)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滑轮周边有槽的小轮。

  1.定滑轮:……。作用: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方便)。

  2.动滑轮:……。作用:使用它可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好处:①省力;②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小结:(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六、作业:

  书面:练习六的1、2、3。家庭:自制小滑轮、

  练习画图

(提高题右图物体匀速运动则拉力f为:①30牛顿;②100牛顿;③45牛顿;④150牛顿。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

(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

(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

  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

【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

【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7

  物理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激光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激光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激光光盘、激光致热切割、激光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激光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物理教案-激光,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激光》。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激光的资料(激光器的种类,应用等)

  物理教案-激光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8

  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层层追问,使结论自然呈现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的表达式,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猜你感兴趣: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9

  初中物理《滑轮》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教学器材:自制温度计,酒精灯,火柴,支架,冰块,自来水,温水,热水,常用温度计,烧杯,体温计,学具盒,多媒体等。

  知识点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

  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出示冰块,问:冰除了有这种状态外,它还能变化成哪些状态? 继续提问:如何使冰块变成另外两种状态呢? 师:加热的手段,方法很多(如:各种热具)实验室里我们用酒精灯作为热源来加热。 师:请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p28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尝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谈谈你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 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田

  认真观看 学生回答:液态,气态或水和水蒸气 生答:加热 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源。 同位的同学相互协作,操作课桌上已准备好的酒精灯,归纳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交流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动手试试

  实际操作,从中完成教师的提问

  知识点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温度计及温度的测量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固定? 师: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物质的例子。 接着播放铁水、干冰、固态碘和气态碘等不同状态的物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三态。 二、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师生共同探讨)。 师:(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教师板出学生提出的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相去甚远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1) 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师:出示自制温度计,问: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 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取出装置放入冷水中验证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量装置? 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手举自制温度计) 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 (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适当的评判。) 师:把改进后的温度计和已有的温度计比较,看看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思考 举手回答 根据日常的生活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温度计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思考 讨论,提出问题 讨论 回答 学生观察 猜想后 回答 观察 分析 :热胀冷缩 分组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举手回答 分组讨论,回答自己的见解 学生回答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温度计刻度的划分 师:(手举演示温度计)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要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必须有刻度,现在来研究一下温度计上面的刻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氏温度的规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信息快递”并讨论0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练一练:列举摄氏温度的错误读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摄氏温度的读写。 (3) 温度计的使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结合课本p30“议一议”回答教师提问。 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量程 1使用前观察

  分度值 会放

  2使用时 会读

  会记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师: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4) 体温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2“www”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 物理 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缺点列举法,比较法等)

  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识记教师提出的问题 练习实验,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理解记忆 分组实验 思考 体温计 结合课桌上已准备好的体温计分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 讨论回顾 归纳 巩固练习1、 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______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外于哪种状态与_______有关. 2、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3、 常用的温标是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来表示,这种温标是这样规定的:把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冰点,即0℃,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沸点,即100℃. 4、 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用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为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 a 37℃ b 38℃ c 36.5℃ d 35℃ 5、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 a、 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 内径细的升的高,它的示数亦大 c、 内径粗的升的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的高,示数亦大

  作业设置

  1、 温度计知识的拓展

(1)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它用途?(做热敏报警器、制成工艺品等)

(2)我们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那么,用其它原理能否制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等)

(3)根据你的需要,可否做成其它形状的温度计?(弯曲或其它形状)

(4)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变大将会怎样?

(5)温度计内的液体能否用水代替?代替了又将如何? 2、 2、课本p32“www”第2题。 3、 3、课本p32“www”第4题。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1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仪器材料】斜槽、小钢球、 弹簧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机械 ,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机械的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入新课 提问: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回答 :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由于高度在变小,重力势能也减小。在滚下的过程中有动能,它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速度越来越大。

  二、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边演示边说明

( 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 )

  说明: 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演示: 小球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注意不让小球滚出斜槽。

  提问: 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又怎样变化。

  说明: 在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回答:小球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

  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 , 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秋千,钟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举高的铅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也在不断转化为动能,等等。

  三、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

  弹簧水平放置 ,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

  说明: 在一定条件下, 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拉开的`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等等。

  四、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演示: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慢镜头)

  提问: 这个过程中弹性势能、 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怎么转化的? 回答:

  用手指压住小球后,弹簧被压缩,也就是产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此时小球的动能为零;松开手后,弹簧慢慢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对小球做功,将小球弹起,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

  小球向上飞起后,高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到达最高处时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之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总结: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五、机械能同其它能之间的转化

  说明: 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提问: 分析一下教科书图 12-6-4 中拉弓射箭过程中的能量。 分析其中能量的转化。

  回答: 人的化学能先转化为弓的弹性势能,弓的弹性势能再转化为箭的动能。

  六、改变世界的机械

  教学过程 说明: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机械的发展史,机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来看看人类已经发展了多少先进的机械。

  具体详细列举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机械。

  如: 神舟5号 , 机器人 , 等等。

  可采取多媒体辅助。

  七、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物体的弹性势能、 动能和重力势能 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现代化机械正实现着各种各样的能量转化,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八、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2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看图,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 (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 。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三、滑轮组

, (其中 ——绳子的段数, ——物重 , ——物体移动的距离, ——拉力, ——拉力移动的距离)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⑵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和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特点,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了解滑轮组工作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学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本节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实物引入,通过活动1让学生认识滑轮、利用滑轮、区分滑轮;然后通过活动2,让学生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并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然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方便,接着通过活动3研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最后利用信息浏览介绍了另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轮轴,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整节教材将一个个的学生活动串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动脑分析,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节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功、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把滑轮看作是变形的杠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尤其是确定动滑轮的支点,学生不容易想象;根据滑轮组的组装情况,判断绳子的股数,学生容易把握不准。所以滑轮的实质(尤其是动滑轮)和判定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课实验器材比较简单,知识的难度也不大,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老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关于课题的引入,教材采用的方法是,描述一个情景:工人在工厂里用手通过滑轮就把几吨重的机器缓缓拉起来了(最好用多媒体或视频展示此情景)。首先给学生一种震撼,原来这个小轮子竟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可以利用科学漫画引入,展示一组图片(如图6-33所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图中有几位人物?各有什么特征?(2)胖子想干什么?他想让瘦子做什么?(3)结果闹出什么笑话?这幅漫画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议论后,发表见解,教师归纳。

  也可以利用升旗仪式创设情景,提问引入。师: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如图6-34所示)。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器件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动滑轮和定滑轮

“活动1”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认识滑轮的结构;二是尝试利用滑轮提起重物,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学会区分两类滑轮。

  观察滑轮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滑轮主要由几部分组成?轮子周边的槽有什么作用?轮子是绕着什么转动的?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有些学生可能不会缠绕绳子,可以启发学生:绳子是要装在轮子的槽中的,绳子的两端应分别连接什么?钩码如何悬挂?这些都是学生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主解决,同时教师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2-4人为一组进行活动。当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定滑轮和动滑轮)将钩码提起时,他们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积极性。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比较两种滑轮的不同点,由此得出什么是动滑轮和定滑轮。

  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

  根据前面的“活动1”,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同一个物体,所用的拉力是否相同?可以让学生先直接用手拉,感觉两次拉力的大小,然后再给各小组发弹簧测力计,进行活动2。

“活动2” 的目的有两个:活动A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活动B从理论上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的实质。

  活动A可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表),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操作。并画出图中三种方向的拉力示意图。

  实验次数 钩码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N

  1

  2

  3

  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拉动钩码时用力要均匀,使钩码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这时,可提出问题: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它呢?让学生举例说明。最后,教师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改变用力的方向,常常使用定滑轮,可给人们带来方便。

  活动B可参照活动A的方法,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操作。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一定要竖直向上拉,不要斜拉。

  由于动滑轮本身的重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应选用轻质的滑轮,钩码应尽量重些(当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活动B还可以进行如下扩展:

(1)把钩码挂在滑轮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二者的重力之和。

(2)再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将该滑轮吊起(如图6-35),并使装置保持静止。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总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探究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如何在实际使用中灵活选择它们?也可以增加一个练习:人站在岸上,想借助树桩,用一根绳和一个滑轮,把船拉到岸上,可有几种方法?用图表示出来。

  关于活动C“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可首先向学生指出:滑轮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因此它们也是一种杠杆,同样有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为了帮助学生从定滑轮抽象出杠杆模型,教学中可结合课件展示(参照图6-36),让学生边观察动画,边操作实物转动滑轮,寻找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并作出动力和阻力的示意图,分别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不难看出,定滑轮的支点在轴心,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定滑轮的半径。再引导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因为L1=L2,所以F1=F2。由此可以得出:定滑轮实质是个变形的等臂杠杆,不能省力。然后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不变。

  对于动滑轮,也可参照上述方法,结合课件展示(参照图6-37),让学生观察实物。动滑轮在上升过程中,绕着轮滑边缘O点转动,所以O点就是动滑轮的支点。可以向学生指出:当动滑轮运动时,O点的位置也在变化,所以动滑轮的支点实际上是瞬时支点。明确了动滑轮的支点在哪里,对“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就不难理解了。并引导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为什么动滑轮平衡时,可以省一半的力。

  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探究实验的数据与理论分析有些偏差,原因是什么?(由于摩擦及动滑轮的自身重力的影响。)

  滑轮组

  综合前面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滑轮组: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大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活动3”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练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二是探究滑轮组在工作时的省力情况。

(1)提出问题

  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合起来提升重物,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每种方法分别能省多少力?

(2)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们绳子的绕法是设计实验的关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科学地设计,实在设计不出来的话,可以参考教材图6-57进行实验。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的方案,并给予鼓励。

  让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在教材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

(3)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 G。

(4)拓展与提高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①通过观察,你认为滑轮组省力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②若不计摩擦但考虑动滑轮重,则拉力与物重、动滑轮的重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观察如图6-38所示的情景,你认为这可能吗?理由是什么?

  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进行对比总结。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定义

  实质

  特点

  在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信息浏览”介绍轮轴和简单机械的组合,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利用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实验过程如图6-39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比较(b)、(c)、(d)三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滑轮下面挂一个20kg的物体(如图6-40),挂物体的钩子承受 N的力,拉绳子的力F为 N(动滑轮的重不计,g取10N/Kg)。

  3.如图6-41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 ,F2= ,F3=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4.如图6-42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 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 ___N。

  5.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关于这个滑轮,下列说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6.如图6-43是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B.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C.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D.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7.如图6-44所示有两个滑轮,请设计一个最省力的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

  8.如图6-45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沿水平面以l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5N,若不计动滑轮、绳子、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和动滑轮的摩擦,求:

(1)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大?

(2)拉力F在2s内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参考答案】

  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 200 100 3. G/3 G/4 G/5 4 .2 80 5. D 6. B 7.如图6-46所示 8 .10N 4m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C 因为L1>L2>L3,而物体的重力和阻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F1<F2<F3。

  2.滑轮组绕法如图6-47所示

  3.G1:G2=1:2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4

  在力学里,典型的滑轮(pulley)是可以绕着中心轴旋转的圆轮。在圆轮的圆周面具有凹槽,将绳索缠绕于凹槽,用力牵拉绳索两端的任一端,则绳索与圆轮之间的摩擦力会促使圆轮绕着中心轴旋转。滑轮实际上是变形的、能转动的'杠杆。滑轮主要的功能是牵拉负载、改变施力方向、传输功率等等。多个滑轮共同组成的机械称为“滑轮组”,或“复式滑轮”。滑轮组的机械利益较大,可以牵拉较重的负载。滑轮也可以成为链传动或带传动的组件,将功率从一个旋转轴传输到另一个旋转轴。

  按滑轮中心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可将滑轮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定滑轮的中心轴固定不动,动滑轮的中心轴可以移动,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而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可构成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而且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要求对力的方向、绳端移动距离、做功情况等问题作出解答。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5

  1考点分析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尤为要注意绳重和摩擦,绝大多数题中绳重和摩擦都是忽略不计的,但一旦有绳重和摩擦,绳端拉力F就不能再按照下列总结中的公式了。

  实验探究中的滑轮问题也在考察范围内,仍是注重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内容总结

  定滑轮

  绳端拉力F=G(不考虑绳重和摩擦)

  绳端移动的距离s=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的速度v=v1(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

  绳端拉力F=?(G+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绳端移动的距离s=2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移动的速度v=2v1(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作用:省力,但不省距离

  滑轮组

  绳端拉力F=1/n(G+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n为承重端绳子的股数)

  绳端移动的距离s=n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移动的速度v=nv物(v物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机械效率

η=W有/W总=G/nF=G/(G+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η=W有/W总=G/nF(考虑绳重和摩擦)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6

  要想解决好机械效率的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

  有用功:对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

  W有=G物h

  额外功:一般不计绳重和摩擦,对动滑轮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W额=G动h

  总功:拉力所做的功

  W总=FS

  总功还可以表示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W额=G物h+G动h

  机械效率指有用功和总功的百分比

  有两种算法

η=W有/W总

=G物h/FS

η=W有/W总

=W有/(W有+W额)

=G物h/(G物h+G动h)

=G物/(G物+G动)

  通过第二个算法可以知道,机械效率高低和绳子绕法,物体移动距离等无关

  只和物体重、动滑轮重有关

  所以,要提高机械效率,就要增加物体的重量

  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7

  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⒊认识滑轮的实质。

⒋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实质。

  难点: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除了杠杆之外,滑轮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2节 滑轮。(也可实物或课件导入)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81-83页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81想想议议,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

  2. 参看课本p82图12.2-2,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

  3. 阅读课本P82实验,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4. 阅读课本p83,知道什么是滑轮组?理解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5. 阅读课本p83科学世界,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 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轴_____的滑轮叫定滑轮,轴_____ 的滑轮叫动滑轮,把_____ 和_____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定滑轮的特点是使用定滑轮_______,但能改变动力的_______。(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

  3.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____,但不能改变动力的_____,且要多费 _____ 。

  4.滑轮组的特点是既节省了_____,又能改变_____,要多费距离。

  5.滑轮组中F与G的关系是:_____。

  三、后教环节 (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5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结合课件)

  定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

  定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

  动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

  动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

(三)小组合作 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结合课件)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滑轮在使用时,如果它的轴______,这种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能够______,但是不能______,它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的杠杆,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__滑轮.

  2.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随物体_______,这种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够_____,但要____.它的实质是 _______杠杆.

  3.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滑轮组,使用它既可以_____,又能够__________使用一个滑轮组提起重物时,人对绳子的拉力是80N.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可以匀速提起______N或_____N的重物.

  4.把重力为3 N和9 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时,两力臂之比是______.

  5.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滑轮组省力多少的规律是( )

  A.绳子的长度越长越省力

  B.拉住定滑轮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C.拉住动滑轮和物体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D.省力多少是一定的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18

  一、控制变量法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图像法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

  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F1L1=F2L2

  4、压强p=F/S p=ρgh 浮力F=ρ液gV排 功 热量Q=cm(t2-t1)等公式。

  三、转换法的应用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四、实验推理法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五、等效替代法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4、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六、类比归纳法

  1、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4、研究做功快慢时与运动快慢进行类比等。

  5、用弹簧连接的小球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