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6篇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教科版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6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6篇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教科版,供大家赏析。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6篇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教科版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地球重力加速度

  问题一:在地球上是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还是两极的加速度大?

  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1、有的学生认为:地球上的加速度是不变化的.

  2、有的学生认为: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

  3、也有的的学生认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

  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学生可能没有考虑到地球是椭球形的,也有不记得公式的等.

  教师板书并讲解:

  在质量为 、半径为 的地球表面上,如果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质量为 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可以认为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由此式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而又因为地球是椭球的赤道的半径大,两极的半径小,所以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也可让学生发挥得:离地球表面的距离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小.

  问题二: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课堂练习:

  1、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 和地球质量 .之比 ,火星的半径 和地球半径 之比 ,那么离火星表面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 和离地球表面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 . 之比等于多少?

  解:因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所以:

  2、若在相距甚远的两颗行星 和 的表面附近,各发射一颗卫星 和 ,测得卫星 绕行星 的周期为 ,卫星 绕行星 的周期为 ,求这两颗行星密度之比 是多大?

  解:设运动半径为 ,行星质量为 ,卫星质量为 .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

  3、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 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

  A、10米 B、15米 C、90米 D、360米

  解得:(A)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编写相关论文,可以参考下列题目:

  1、月球有自转吗?(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来,但是关于月球的自转情况却不一定很清楚,教师可以加以引伸,比如月球自转周期,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

  2、观察月亮

  有条件的让学生观察月亮以及星体,收集相关资料,练习地理天文知识编写小论文.

  高中物理学科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面对这些特点,初上高中的同学要想学好它,我总结出了4字箴言,从“勤、恒、钻、活”上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勤”,高中物理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了解这些现象,掌握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多练不断积累。

“恒”,高中物理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钻”,高中物理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入钻研细心领会是不可缺少的,对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不留有尾巴。

“活”,物理学得好坏关键在于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

  2、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加速度、天体运行的速度等;

  3、通过应用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解决天体问题的图景: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两行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能力目标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情感目标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天体运动。

  教学建议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主要解决的是: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加速度、天体运行的速度天文学的初步知识等。教师在备课时应了解下列问题:

  1、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

  2、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关系:物体随地球的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物体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的,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才是通常所说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扩展资料)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地球重力加速度

  问题一:在地球上是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还是两极的加速度大?

  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1、有的学生认为:地球上的加速度是不变化的.

  2、有的学生认为: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

  3、也有的的学生认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

  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学生可能没有考虑到地球是椭球形的,也有不记得公式的等.

  教师板书并讲解:

  在质量为 、半径为 的地球表面上,如果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质量为 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可以认为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由此式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而又因为地球是椭球的赤道的半径大,两极的半径小,所以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也可让学生发挥得:离地球表面的距离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小.

  问题二: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课堂练习:

  1、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 和地球质量? .之比? ,火星的半径? 和地球半径? 之比? ,那么离火星表面?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 和离地球表面?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 .? 之比等于多少?

  解:因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所以:

  2、若在相距甚远的两颗行星 和 的表面附近,各发射一颗卫星 和 ,测得卫星 绕行星 的周期为 ,卫星 绕行星 的周期为 ,求这两颗行星密度之比 是多大?

  解:设运动半径为 ,行星质量为 ,卫星质量为 .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

  3、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 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

  A、10米????? B、15米?????? C、90米????? D、360米

  解得:(A)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编写相关论文,可以参考下列题目:

  1、月球有自转吗?(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来,但是关于月球的自转情况却不一定很清楚,教师可以加以引伸,比如月球自转周期,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

  2、观察月亮

  有条件的让学生观察月亮以及星体,收集相关资料,练习地理天文知识编写小论文.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

  2、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加速度、天体运行的速度等;

  3、通过应用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解决天体问题的图景: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两行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能力目标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情感目标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天体运动。

  教学建议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主要解决的是: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加速度、天体运行的速度天文学的初步知识等。教师在备课时应了解下列问题:

  1、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

  2、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关系:物体随地球的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物体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的,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才是通常所说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扩展资料)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4

  天文-惯性组合导航技术在高空飞行器中的应用

  综述了天文-惯性组合导航在高空飞行器中的应用和发展概况,在分析了国内外装载天文导航系统(CNS)/惯性导航系统(INS)的航空飞行器基础上,从工作环境、组合模式、导航解算等方面分析了CNS/INS的技术性能,指出CNS-INS组合导航更适用于执行长航时、高空飞行的`航空飞机,能够满足航空飞行器对高精度导航系统的需要.概括了CNS/INS导航的特有优点,提出了发展CNS-INS组合导航的必要性,讨论了今后机载CNS-INS组合导航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作 者:陈海明 熊智 乔黎 韩龄 CHEN Hai-ming XIONG Zhi QIAO Li HAN Ling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6?刊 名:传感器与微系统? PKU英文刊名:TRANSDUCER AND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年,卷(期):?27(9)?分类号:V241.62+5?关键词:高空飞行器 ??天文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 ??组合导航 ?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5

  RJMCMC粒子滤波方法在月球探测器自主天文导航中的应用

  天文导航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和噪声非高斯分布的`系统.针对传统的扩展卡尔曼滤波不适于非线性和噪声非高斯分布的系统,和一般粒子滤波存在的粒子退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将RJMCMC(可逆跳转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应用于月球探测器自主天文导航粒子滤波器中的新方法.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了该方法在加快收敛速度、提高导航定位精度和自适应调整粒子个数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 者:宁晓琳 房建成 NING Xiao-lin FANG Jian-cheng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五研究室,北京,100083?刊 名:宇航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年,卷(期):?26(z1)?分类号:V448.13?关键词:月球探测器 ??自主天文导航 ??粒子滤波 ??RJMCMC ?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6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物理教学上的应用论文

  关键字:

  建构主义 情境合作 学习概念图

  摘要: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手段(物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概念图)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它吸取了近几十年来的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教育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逐渐成为被广大教师认识和运用的教学指导性理论。这里,本人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初步的介绍并探讨其实际应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就是指“把已经存在的凌乱的、无序的东西,有规律的组建起来”,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一理论有其自身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如何获得知识

  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是被动接受的”、是“作为权威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简单地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及思路。

  2、教学的中心问题

  相对“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建构主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与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物理教学,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体验所学

  即精心准备和巧妙设计物理情境,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中学物理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从生活实际中归纳出来的,例如力学问题,很多都有生活的影子,在教学这些物理问题时,可以反过来创设一个发生这类现象时的情境,以利于教学。如在讲“物体的惯性”时,我让学生回顾乘车时车子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受,从中体验“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又如,在讲“机械波的传播”时,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来模拟。我让学生站成一排,从1号到10号每个人相继蹲下和站起。这样,从旁边就可以看到一列波从排头向排尾传去。这样,学生就亲身体验到其特点: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质点还在原地振动,并不随之迁移。

  另一方面,用实验创设情境,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如讲“力的合成”时,学生对“1+1≠2”很难理解。不妨让两个学生拉一条中间挂有一块砖头的绳子,当两人用尽全力绳子也拉不直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就在这愉悦的笑声中,全班同学都明白了“1+1≠2”的道理,教师再通过弹簧秤做定量实验得出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了。在研究单摆的周期特点时,我让学生准备秒表,在课堂上测出不同条件下单摆的周期,自己归纳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与摆球质量无关,与摆长有关”的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除了得出特定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当然,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为中心,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因此,建构主义者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如何改变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以学为中心呢?许多建构主义者都很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正是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形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其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从认知理论来看,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检构,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学习活动,还能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等交流、讨论的方式了然于胸,又要对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得当,切实起到启发、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树立平等、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既要尊重、理解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那么,怎样有效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手段呢?首先,在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知识迁移、解疑答惑、深化知识和矫正错误时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形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其次,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总之,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做到可平等合作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及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

  3、画概念图,建知识结构

  前面说过,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那怎样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其知识结构呢?

  本人实际采用的是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有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它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提高反省认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概念图可以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种不错的手脚架。在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节画每节的概念图,每章画每章的概念图,然后由我补充完整。这样点滴积累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日趋完整。同时,画概念图也已逐渐成为我的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践证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面对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教师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合作,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信息上、工具上的支持等。

  总之,随着人们对建构主义的理解不断加深,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主要参考文献:

①《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莱斯利?P斯特弗等主编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物理教学》张克权松江二中

③《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朱学庆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分院

④《物理》高中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