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共3篇(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阅读)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14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共3篇(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阅读),供大家阅读。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共3篇(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阅读)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共1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路径]

(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2、激趣。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朗读。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 表达。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5、 活动。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 导学流程

  设计(一)

  1、导入: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从而导入。

  欢送航天员??月15日5时30分摄.?人民网记者?廖文根

  2、读课文,了解内容,积累词语。

(1)快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

(1) 理清课文结构。

(2) 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 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4、 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4) 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5) 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5、朗读课文

(1) 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

(2) 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

(3) 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布置作业:描写一个场面,要写出场面的特点,注意点面结合。

  设计(二)

  1、导入: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做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放人们欢送杨利伟的录象,学生欣赏。

  3、学生根据所看内容,口头描述送行的场面。

  4、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a) 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b) 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理解含义及作用。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展示杨利伟胜利返回地面的照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片说明,说出杨利伟此时的心理活动。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

  7、作业:各同学收集航天资料,自办一份以航天为主题的手抄报;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的多媒体。科技课展览。

[背景链接]

  杨利伟: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新华网2003-10-15?13:42:58)

  新华网酒泉10月15日电(记者?贾永、曹智、奚启新)随着“长征”二号F型火箭把“神舟”五号飞船推向200公里之外的空间,38岁的杨利伟成了第一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北京时间15日9时,杨利伟乘坐乳白色的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计划,他将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在这次约60万公里的旅行完成后,他将成为中国日行最远的人。

  飞船准确入轨后,地面指挥中心收到了杨利伟从太空传来的“一切正常”的消息……

  笼罩在中国航天员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是杨利伟出征前才揭开的。此时的他与另外两位航天员一起,在高清洁度的玻璃房中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闪光灯不时打在他们的脸上,杨利伟神情平静。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有信心完成中国载人航天的首飞任务。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头脑冷静,有着过人的心理素质。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在长达两年的严格选拔中,他幸运地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他在空军的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在他的家乡辽宁绥中县,早年的伙伴还清楚地记得他儿时的梦想就是飞行。

  1983年9月,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员。直至1998年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身高1.68米,大学文化,中校军衔。他有一个8岁的.男孩,爱人张玉梅是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天城的一名工作人员。

“通过5年的学习和身体、心理、技术训练,这些航天员均已具备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的学习和训练都是最好的之一。”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航天员们掌握了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宇宙航行学,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原理、结构、导航控制、通信、设备检测以及航天医学方面的知识,并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按照航天飞行程序进行无数次从发射升空、轨道运行到返回、着陆的模拟飞行。

“学习远比大学时严得多,而训练强度也比当飞行员时高得多。”杨利伟回忆。

  如果飞船返回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陆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救生技能训练成了航天员训练中的最重要一环。宿双宁介绍说,中国已掌握了航天员海上、沙漠、丛林等各种地形和气象条件下的救生技能。

  25天前,中国航天员大队开赴发射现场进行船、箭、人合练。第一次登上飞船,杨利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他说,从那时起就做好了首飞的准备。正因如此,他在今天的出征仪式上显得轻松而又自信。

  朝阳映照着耸入云天的发射架,全长58.3米的运载火箭紧紧依偎着发射架。1999年11月至2002年的最后一天,先后有4次飞船在这里发射成功。

  6时15分,进入飞船返回舱的杨利伟坐在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返回舱内的一切,此刻都清楚地显示在发射中心的屏幕上。

  9时整,倒计时数达到零位。火箭腾空而起,载着杨利伟开始了预计21个小时的太空之行。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21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物理探测卫星。

  1982年10月7日―16日,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实用通讯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1988年9月14日―27日,我国导弹核潜艇在东海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0年7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总载荷7.4吨的模拟卫星和巴基斯坦卫星。

  1991年2月22日,“长空一号”无人机系列研制成功。

  8月2日,我“长征三号乙”成功将美国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月2日,我国“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成功。

  年10月17日,我“长征三号乙”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1997年12月8日,我“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铱星成功。

  3月26日,长征火箭将两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195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中卫-1号”卫星。

  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

  5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试验卫星。

  19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升空。

  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发射,神舟三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1由本网网教案频道搜集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共2

  一、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课后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四、导学流程

  1、激情导入,组织畅谈飞天感悟

  师:20xx年10月17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请看西方媒体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请这四位同学来读一读。

(四名学生按顺序读)

  师:神舟五号飞船的圆满成功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带来了精神的鼓舞,更引发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深刻思考。请即兴用一句话说出你此时的感想。

(随机请两位学生发言)

  师:这是老师的三句感想。请看。第一句从正面说,第二句从侧面说,第三句联系自身实际说。

  2、创设情景,“录制”通讯感受气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者廖文根撰写的通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重温20xx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前的场景。我们先来把这篇通讯朗读第一遍。怎么读呢?我倒有一个提议不知行不行?就是我们来当一回播音员,播送这则通讯。所有的男同学都是男主播,所有的女同学都当女主播,我呢也不闲着,就当音响师,大家看我的主意行不行?

(行。)

  师:为了确保大家播音的质量,我们先来读一下屏幕上的容易读错的词语。请一个同学试试看。谁来?你来。

(学生朗读)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一下,红色字是容易写错的字,有下划线的.字是多音字。好,我们再齐读两遍。还有这样一些词语,我们要弄懂它的意思。请看屏幕。好了,这些生词在读的时候还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刻领会。

  师:我们要开始读了,谁能说说看,我们该怎样读这则通讯呢?

  师:声音应该稍微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微快一些,但要保证吐字清晰,不浑浊,感情充沛,能感染人。男女以小节为单位轮流播音,女同学先播,男同学随后,轮流播出。有三个地方要注意:在你们播到第7小节后的时候,我会播放《迎宾曲》,第12――14小节不读,播放现场实况。17小节的开头歌词部分不读,播放《歌唱祖国》,大家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师:那我们开始了,我说开头引语:现在播送人民网记者廖文根采写的小通讯《“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男女同学读课文,老师负责播放音乐。)

  师:大家感觉合作得怎么样?我的感觉是实验中学的同学的播音字正腔圆,感情投入,有专业水平。我相信大家追越的表现还在后头。

  3、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看懂这则通讯,请看题:筛选信息,填充表格。谁试试?

(请一个同学口头填表,有错误再请同学补充。)

  师:下面请大家从记者的眼光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请三位同学回答。)

  师:大家读了这则通讯以后感觉跟消息有什么不同?

  4、阅读常识,初步明确通讯特点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在结合课文,我感觉同学们的视野跟专业记者相比也毫不逊色,实验中学的学生不简单。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网上冲浪,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新闻作品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体裁。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消息跟通讯是新闻体裁中两个大哥。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吗?请读小常识。

(请一个同学高声朗读)

  师:谁能结合刚才所看到的知识,联系这篇课文,具体说说通讯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5、品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师:下面到了同学们展示风采的时候了,我们分四步走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1)、独立思考:请看题,请你从两题中选一个思考。

①从文中找出一个好词,并用它造句;

②找出一个好句子,进行感情朗读,并做一定的鉴赏;

(2)、唇枪舌战:看谁的思维独特,谁能说服对方,请从两组中选一组深入思考。

①有人认为第3小节的“乘坐”一词最好改成“驾驶”,第5小节的“中国人”最好改成“炎黄子孙”,请谈谈你的想法。

②文章的第10小节似乎是多余的笔墨,你怎么看?

  3、小组讨论:

  结合课文谈谈作为一名宇航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板书:坚强的意志

  丰富的经验

  强健的体魄爱国的情怀

  从容的心理

  果敢的作风

  师:其实这些素质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都应具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4、我来发问:你来作答。大家的提问很精彩,解答同样出色,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收获不小。

  6、拓展延伸,我手我心赞美英雄

  师:神五的成功发射已经载入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英雄们缔造的伟大的时刻,请看20xx年“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授予获奖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辞。我们齐读一遍。

  再看三位网友写的短评,可以请四位同学读一遍:

(1)眼睛不自觉地湿润了好几回

(2)失足青年狱中随笔(托管事转发)

(3)请给幕后英雄名誉与地位

  此时的我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感慨与思考,请用笔记录下你此时的感受。

  写好后组织交流。

(学生练笔,

  教师巡视)

  谁自告奋勇地读读你的感受。

(学生读)

  想不想听老师的感想。请听我读一遍。

  7、教师小节:

  8、作业设计:

①、课后整理字词,尤其是几组多音字要分别组词。

②、阅读《中国航天大事记》,写出自己的感悟。

③、如果宇航英雄事迹报告团来到我们如东实验中学,你是一名学生记者,将有机会采访杨利伟,请你设计三个问题。

④、多种渠道搜集神舟飞船的各类资料,下周带来交流。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2共3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解读

  千年飞天梦,今朝终成真。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 这篇小通讯记叙了人们前来“问天阁”广场欢送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太空的感人故事,既表达了人们对航天英雄的由衷爱戴,又颂扬了航天英雄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决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崇高精神。 本文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场景,以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角度独特,内容新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所以它能够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 1.庄重热烈的出征场景。 课文从第六段到第十七段集中描绘了杨利伟奉命出征的场面。 作者对人物和场面的描写用语很精妙。杨利伟的报告和总指挥的命令,干净利索,斩钉截铁,透出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出发!”总指挥的命令中蕴涵几多信任、几多期待。“是!”单独一行,一字千钧。这是一个战士的承诺,是一位英雄的誓言,也是一个民族的呐喊!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第一文库网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三个“定格”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这样的场景融汇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表达了杨利伟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的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兴奋之情,表达了杨利伟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以及决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这个部分是文章的高潮,整个场面感人至深。 2.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 课文中没有多少赞美杨利伟的话语,但从一些细节描写中还是可以看出人物的精神和气质。 例如:“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这句话突出了航天员的穿着,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聂海胜和翟志刚“身着天蓝色训练服”。又如:“杨利伟标准的军礼”,显示了军威,显示了国威。再如:“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凸现了杨利伟对祖国的热爱,“转身”的动作则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 文章刻画人物从细节着眼,无论是杨利伟从容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还是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文章一气呵成,从细微处着眼描写大场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篇幅虽短却感人至深。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