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教学评语共3篇 《大雁归来》评课

综合文章 时间:2022-07-18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雁归来教学评语共3篇 《大雁归来》评课,供大家阅读。

大雁归来教学评语共3篇 《大雁归来》评课

大雁归来教学评语共1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2、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教学重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一篇新课文:《大雁归来》。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回答)有一个人曾长期对大雁作细致深入的观察,知道大雁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本文的作者利奥波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说说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明确:文章描写了南飞的大雁,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板书)

2、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

  以这样的句式说:

  读_______________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雁。

  明确: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很强的联合观念。 文中说“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小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文中多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在作者心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板书:爱鸟之情)

三、细读文本

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了春秋两季大雁举动的不同?为什么两次作这样的对比?(跳读

3、

4、

6、9段)

  明确:①飞行姿态不同:秋天的大雁“高高地飞”、“坚定不移地向南直达大湖,春天的大雁“低低地穿行”、“拐来拐去”等;②鸣叫声不同:秋天的大雁“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春天的大雁“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等;③觅食神态不同:秋天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闲荡”、“时而捡食玉米粒”,行色匆匆,忐忑不安;春天的大雁“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神态自若,怡然自得,不再偷偷摸摸。 两次对比写出狩猎给大雁造成的影响,暗表人类的愧疚,暗显文章主题。

2、作者更喜欢什么时候的大雁,为什么?(春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齐读第4段。

3、体会最后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洒”、“有益无损”“野性”“诗歌”等词,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四、把握主旨

1、作者是如此喜爱春雁,他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这一数字很准确,它蕴涵了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爱鸟,观察细致等)如果是你,会这样做吗?(学生回答)你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人吗?(学生回答:环保主义者)

2、介绍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48岁那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就是“沙乡”。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3、作者称呼大雁前用了哪个词?(我们)从“我们”这个词你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平等,亲切,大雁就象朋友,或者说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说明作者是一个真正的爱鸟者。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爱鸟者呢?

  明确:爱不是占有而是自由,给鸟以自由的生存空间,平等和谐地共处,人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他们。

  对鸟是这样,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呢?也应该是这样。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里是这样阐述的:“人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等万物和谐共处的时候,我们的大地才是完整的,这样的完整的大地才是产生梦想的大地。”“人不仅要处理好跟 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

  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 如果你能作到这些,就是一个爱鸟者,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

五、课外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六、课堂小结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七、作业布置:收集有关“雁”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秋雁

/归来

大雁归来

  春雁

—觅食

  爱鸟之情

  利奥波德

﹨集会

  孤雁

大雁归来教学评语共2

《大雁归来》反思

  教学设计思想:

  1.轻知识,重文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 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 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 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2.浅阅读,深感悟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 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 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 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3.小课堂,大世界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一、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大雁归来教学评语共3

《大雁归来》教案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童红霞

一、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大雁归来。

二、整体感知:

①“大雁”什么时候“归来”? ②回到了什么地方?

③它们在这里呆了多久?

④仅仅写大雁回来吗?和大雁相处的两个月时间里,作者还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动?

三、细读文本,感受情感:

(一)“观赏雁群翔集”

  1.听老师范读第4节,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2.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 3.齐读第4段。

(二)“聆听雁语心曲”

  1.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

  2.和周围同学交流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体会。 3.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也可想象、联想)

(三)“走进雁儿世界”

  1.走进大雁世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欣喜、激动、兴奋、自由、无忧??) 2.大雁为什么能这么快乐?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

(1)大雁:内部的友爱、无私、民主

(2)沙乡:沼泽、池塘、沙滩、粮食??这块土地,给了它们回家的感觉。

(3)人:沙乡的人们理解它们的需要,不干涉、不惊扰,给了它们一个自由的世界?? (4)大雁有没有给沙乡和沙乡的人带来什么?(结合最后三段)

  3.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三者之间的这一种境界,你会用什么词?——快乐、回家、美好、幸福、和谐??

四、研读思考:——“感悟作者思考”

  1.这样美妙和谐的一种“境界”,是谁发现的?(介绍《沙乡年鉴》) 2.引导关注文中用的主语是复数“我们”,还有谁也在观赏? 他的学生们和家人。读者(通过作者的文章发现)。?? 3.“我们”是谁?

  我们(农场) 我们(的头上) 我们(刚到的客人) ......我们(的大雁) 我们(的春雁) 我们(的大雁集会)?? ......——我们:作者(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脉??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体”。

4、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

  为什么作者把这一切都称作“我们”?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五、结束语:

  1.课堂小结:(幻灯片出示课堂教学内容)

  2.寄语:做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以及维护自然和谐的“实践者”,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更因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

  3.布置一个作业:读一读老师借给你们班的《沙乡年鉴》,能读懂多少是多少。写一句话的读后感。

  有“深度”,还须有“温度”

——对《大雁归来》的教学反思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童红霞 (nbtonghongxia@ )

一、教学设计思想: 1.轻知识,重文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 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 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 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2.浅阅读,深感悟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 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 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 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3.小课堂,大世界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一、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