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设计共4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综合文章 时间:2022-06-09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古诗词教学设计共4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

古诗词教学设计共4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设计共1

  古诗词鉴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 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 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

  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词教学设计共2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词典准确无误地认读十首古诗中难读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

  2.运用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理解古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3.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感受诗句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练习

  《七步诗》 ( )

  ,

  。

   ,

  。

   ,

  。

  1、这首诗里写到了(

  )种事物,分别是

  。

  2、这首诗用了(

  )手法,全诗用(

  )和(

  )来比喻(

  )之情。

  《鸟鸣涧》( )

  ,

  。

   ,

  。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这首诗是(

  )朝被称为“诗佛”的(

  )写的。全诗写了( )这个季节( )(地点)( )(怎么样) 的景色,突出了一个“( )”字。 板书设计:

  七步诗 【三国·魏】曹 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鸟鸣涧 【唐】 王维

  山中月夜 美 静 第二课时

  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3、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4、指导朗读。

  5、背诵本诗。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1、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生自由提。 第一句: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 第二句: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第三四句: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3、指导朗读。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4、背诵全诗

  四、小结

  1、杜甫不光是写了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这两首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出示课件,自己试着读一读。

  2、课后,希望你能把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这两首诗。

  五、课堂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 )写的一首( )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

  我还能默写另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

  (

  ·

  )

  ,

  。

   ,

  。

  《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 ),被称为“(

  )”。我曾经学过他写的另外一些诗:《 》、《 》、《 》。在这首诗中,表现诗人对黄四娘家春景的喜爱之情的是:( ),( )。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 比喻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千朵万朵 压 满 江畔独步寻花:蝶 舞

  莺 歌 第三课时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一、复习导入

  指名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二、学习《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生齐读。

  师:“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4、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坚忍不拔)

  5、背诵本诗。

  三、学习《竹石》

  1、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2、初读《竹石》。

  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来。

  3、借助诗题,解释古诗。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6、背诵本诗。

  四、小结

  两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

  五、课堂练习

  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

  ·

  )

  (

  ·

  )

  ,

   。

  ,

  。

  ,

   。

  ,

  。

  说说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

  —

  —-----------------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若等闲 全不怕 坚忍不拔 宁死不屈

  竹石 【清】郑燮

  磨难 打击 坚强不屈 挺拔有力

  第四课时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一、复习导入

  复习杜甫诗,指明生背。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2、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3、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师引导,注意古今异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4、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5、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己亥杂诗》

  1、解题,作者简介

  (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多用作人才选拔。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4、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5、指导朗读,背诵。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写的一首( )言( )诗,“闻”的意思是( )。全诗围绕( )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 ,开头的表现是 。接着用了两个

  对

  偶

  句

  ,

  点

  出

  了

  诗

  人

  的

  心情:

  ,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

   ,

   。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

   ,

   。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政治毫无生气 变革(选拔人才)

  第五课时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学习《浣溪沙》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4、指导朗读,背诵。

  三、学习《卜算子》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2、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3、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

  苏轼是( )朝的( )、( )和( )家。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 )名。这首词还有“序”, 9

  六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设计者:傅肖寒

  是:

  , , 。交待了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这首词还分成上阙和下阙,上阙是:

  ,

  ,

  。下阙是:

   , ,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我们学习了宋朝词人王观的《 》。他起首用( )比喻( ),用( )比喻( )。然后进行( )问,“ ”?然后回答:“ 。”这是指 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

  ,

  。最后,作者嘱咐: , 。

  板书设计:

  浣溪沙 【宋】苏轼 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韵律美 融情于景

古诗词教学设计共3

  校本课程:古诗词诵读——《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桑园学区前戚小学 孙珍

  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奇葩,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给我们艺术的熏陶,而且更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背诵古诗词,继承先人的宝贵遗产很是重要。李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现存三百多首。诵读李白古诗从中感受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从而引领学生走近李白,培养他们对李白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诵读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诵读并且欣赏一些李白的古诗,对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了解诗歌背后的一些故事背景,更好的理解古诗。

  3、学习吟诵古诗,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欣赏,理解古诗,诵读古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我们所喜爱。所以,今天,让我们走近诗歌王国中最亮的那颗星——李白。让我们一起来将学习有感情的吟诵李白的古诗。

  二、师生齐诵李白的古诗

  1、你了解李白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点评。)

  2、学生背诵积累的李白的古诗。

  3、师:李白前半生积极入世,后半生非常超脱。他学了一生的才学,称为“诗仙”,他又是“酒仙”,人们一说到诗就能想到李白,一说到李白就能想到他的诗,所以说李白是诗,李白是仙。

  三、重点诵读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 教师诵诗,指名学生诵诗。

  师:这样的景象只有诗仙看到,这是仙境那。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 “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是夸张,你可以用哪两个词语形容? (特别 极其 极度)

  疑是??这是什么呢?这是怎样的想象?(大胆的想象 非同寻常的想象惊人的想象 奇特的想象 ??)

  老师概括为“奇妙”的想象。

  2、重点指导朗读这一句古诗。

  3、师:李白的诗歌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空间,他诗中有奇特想象。 谁再来读读。生朗诵。教师相机评价。

  四、学习欣赏诵读《夜宿山寺》

  1、出示《夜宿山寺》,师吟诵。

  2、诗歌往往有诗眼,这首诗哪个字是诗眼呢?“高”、“危”。 从哪里看出高?你的手最高摘过什么?摘过星星吗?(学生交流,谈感受)只有诗仙想到摘到天上的星星。这是诗仙想象。天上的人仙仿佛就在李白的哪里?又把我们带到怎样的境界?

  3、谁能自己的朗读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出来。

  4、学生朗读古诗。

  五、学习欣赏诵读《秋浦歌》

  1、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

  2、朋友之间贵在知心。你们知道李白愁什么,以至白发三千丈吗?以你对李白的了解,静下心想想,假如你就是镜子前的李白,见到自己满头的白发,你会想到些什么?

  交流、朗读

  3、师激情:往事的种种都涌上心头,自己空怀远大的抱负,但屡遭挫折。如今,满头白发,日趋衰老。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过去吗?我的理想难道永远不能实现了吗?他不禁高声吟出:齐读。

  六、课堂小测:小“挑战” 三首古诗,谁能背过?

  七、拓展学习,学生积累古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师幻灯片播放关于古诗的图画,学生挑战背诵诗词。

   板书设计:

  极度夸张

  李白是仙

   奇妙想象

  校本课程

  古 诗 词 诵 读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桑 园 学 区 前 戚 小 学

  孙珍

古诗词教学设计共4

  中考专项复习

  ——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

  郝雨

  复 习 目 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一、中考诗词鉴赏考点要求

  1.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够理解常用的表达技巧

  4.能够从遣词炼字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二、中考样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9-10题。(4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唐)

  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9.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前两句流露出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B.本诗的重点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

  C.这首诗语言朴素,不作雕饰,但在平淡中蕴含着深深的情味。 D.末句中“夕阳千万峰”与题目中的“岭上”相呼应。 10.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2分) 三、题型示例与归纳 1.寻找意象题

  例1: 全诗描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

  例2:这首诗写景很别致,能体现“小”的景物有哪些?

  例3: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描绘画面题

  例1:请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展现的景象?

  例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体会情感题

  例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3: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欣赏词句题

  例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例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 请作简要赏析。

  例3: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例4:“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 5.赏析技法题 例1:“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2:“白头吊 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的具体内容。

  例3: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四、诗歌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

  五、典型考题

  考点1.寻找意象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2分)

  2.描绘画面题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体会情感题

  (1)知人“论诗”

  (2)抓关键词 (3)感悟意象 知人论“诗”

  苏轼:

  乐观旷达、

  粗犷豪放 辛弃疾:

  沉雄豪迈、

  细腻柔媚

  杜甫: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陶渊明:

  向往田园、

  恬淡闲适 王维:

  淡远宁静,

  隐逸思想 李白:

  豪放飘逸、

  浪漫情怀

  抓关键词

  (1)题目

  《春夜喜雨》

  ——杜

  甫 (2)序、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

  轼(3)诗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六、实战演练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无意苦争春,一

  (1)山居秋暝有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渲染出一个什么样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颔联所描写的内容。 (3)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