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面试初中历史教案模板(共8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10-25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教师证面试教案示例初中思想品德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教案一、课题: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行使渠道;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爱国情感。三、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四、教学难点: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安全与中学生的关系五、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解法等六、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十八大会议开幕式,全国人大代表共聚北京,共商国是。在嘹亮的国歌声中,逐步引出本课的内容。提出问题:1.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2.这是公民在哪个方面享有的权利?根据回答引入课题——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板书)过渡: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国家的小主人,大家是否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呢?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二)讲授新课活动一:设置情境,诱发思考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个案例,同桌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问题设计:1.选举权属于哪种公民权利?什么是政治权利?2.小毅想参加选举,他有资格参加选举吗?行使选举权需要什么条件?3.小毅是否只享有选举权这项政治权利呢?【查一查】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建议权、监督权、各项政治自由权等。过渡:那同学们明白了,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像人大代表和小毅一样享有选举权利,但我们同样可以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活动二:合作探究,参与生活设问:课余的时候,我听同学谈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问题等。如果你遇到此类问题,你会怎么办?根据法律的规定,我们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行使建议、监督权呢?让我们借助教材中的几个事例,一起探讨通过什么方式与途径反映问题,可以使问题得以解决。请打开书P83,同学们可以与周围的同学一起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讨,一会儿,我们将共同分析……【思维指导】面对的情况怎么做反映渠道事例A事例B事例C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找出行使监督权的途径:1.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反映。3.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过渡:老师有一个疑惑,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关心国家和社区的事情,是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地发展,就可能采用任何方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活动三:参与政治生活,行使监督权案例分析,明辨是非。观察课本P84的漫画,说出材料中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结论。小结: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扭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过渡: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自觉履行政治义务。那我们应履行哪些政治义务?(三)本课小结(可让学生谈谈今天这堂课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义务,把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落到实处。(四)课堂反馈材料:“躲猫猫”“断指维权”“天价烟局长”……在近几年的一系列热门案件背后,几乎都有网络的影子。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表示,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问题:1.在通过网络舆情推动反腐的过程中,网友们行使了什么权利?2.有人说:“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请你就如何正确行使权利给网友们几点温馨提示。(五)布置作业作为郑州市的一个小主人,请你就构建和谐城市提几点对政府的建议。八、板书设计

第2篇:初中历史面试教案

初中历史面试教案

【篇1:中学历史教师资格面试教案《马关条约》】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中学历史教师资格面试教案《马关条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填表的方式,对《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分类,增强分类概括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马关条约》的危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侵略战争,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填表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的诗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

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

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

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道出了台湾所受的痛苦,表达了台湾想要回归祖国怀抱 的盼望。那么在近代以来,台湾是什么时候被迫和祖**亲分离的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的新内容。 (板书:第4课 马关条约)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黄海海战之后的战争

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的妥协,使得日本更加的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引导学生看《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结合课本内容,找几位同学说说黄海大战

后的战争概况。

学生回答,日军很快侵占了辽东半岛,后来又夹击了威海卫。

回答的很好,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小字部分和《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讲

明日军在占领辽东半岛后,残酷的屠杀旅顺居民;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在

遭受了日军的海陆两路的夹击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惨败,京师震动,慈禧急忙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

2.《马关条约》 (1)基本信息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第二段内容和小字部分,找出《马关条约》签订的国

家、时间、双方签订者。找学生回答。

学生答,中国和日本,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2)内容

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以表格的形式将《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

(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设工厂、开口通商进行归类 )

在幻灯片上出示表格,提问小组同学进行填表。学生总结如下:割地—清政 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通商口岸—增辟通商口岸等。

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即可。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3.《马关条约》的危害

过渡:通过《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

济掠夺。

之前我们也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那

么这次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进一步的危害,对中国社会危害到了什么

程度?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分为四组,分别就刚才咱们找到的条约的四

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一组讨论割地的影响,二组讨论赔款的危害,以此类推,给

大家三分钟时间。

找小组代表来回答。

第一组:割地,辽东半岛和是京津北面的屏障,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

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我国的宝岛,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

占领台湾,掠夺了资源的宝库。

教师总结,一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他们结合地图看出了台湾和辽东的重要

性,同时同学在政治上也很具有前瞻性,看到了日本把台湾当做跳板,可进一步

侵略我国。

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组同学的讨论结果。

第二组代表回答,赔款两亿两白银,清政府要想还清这笔巨款,肯定要从人

民身上搜刮,还要向外国借钱还债。

第二组同学回答的很好。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下面请第三组同学回答一下他们的讨论成果。

三组: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就能更进一步的对中国进行经济侵

略。

教师总结,恩,对,列强在中国直接开设工厂,相比以前的商品输出,现在

就可以直接投资了。在这里建厂,就近雇佣工人,用中国的自然资源,过渡到了

资本输出阶段。侵略和阻碍我们本国工业的发展,可见危害之大。

接下来,四组同学阐述一下,你们的观点吧。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四组:开口通商,使中国的市场进一步打开。便利了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掠

夺中国财富,

恩,同学们都总结的非常好,我们也看到虽然条约只有短短几行字,可是对

我国的危害可是太大了。

教师总结,《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使得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都大大加深了。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一些表明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的材料,并进行分类,下节课进行交

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更多教师考试信息尽在山西教师招聘网

【篇2:教师招聘历史面试《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教师招聘历史面试《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3.通过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

1.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难点。

2.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难点。

四、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法;

2.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孙中山传记等影视资料。

五、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 回顾上节课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重点反思清王朝的自救历程,突出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关于“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谈判地点和相关人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关于“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强调以下两点:1、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2、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3、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中间穿插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七、注意事项:

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教训,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关于功绩,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建议教师补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2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3资产阶级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更多教师招聘的信息和学习交流可访问中公教师论坛- 园丁俱乐部 -师说论坛

【篇3:2015海南教师资格面试初中历史教案】

2015海南教师资格面试:初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在海南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面试知识点的复习向来是考生复习备考阶段的一大重点,其中中公教师考试网为面试知识点的复习为考生提供知识点梳理,帮助考生备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口号、主力等;

理解五四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填表,理解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心和主力的变化,提高对比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概括史料的共同点,理解抽象的“五四精神”,提高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过程。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来源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的吗?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中国的青年节?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让我们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来揭开谜底吧!

(板书: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根据以往学习一些运动的经验,我们知道一场运动主要从导火线、爆发、发展结果和意义几个方面去认识,那下面我们就首先来看看第一部分内容。 1.导火索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思考: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也可以说是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国是战胜国。 接着,请同学们看到课本上的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爆发和发展

过渡:这是中国外交的失败,更是中国人的耻辱,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1)爆发

教师: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正文和第二段小字,找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领导者,参加者?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19年5月4日;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主要参加者:青年学生。主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过渡:五四运动像愤怒的火山一样火烈爆发,设问:当时的北洋政府是不是就此同意了学生们的主张呢?教师出示“北大学生被捕”图。

学生回答,(没有,北洋政府进行了镇压、逮捕了很多学生。) (2)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接下来的课本正文部分。并完成幻灯片上的表格。

出示表格:

分别提问几名学生,填好表格。教师强调,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后期转至上海;前期主力是学生,后期是工人。

教师幻灯片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从中了解工商业者罢工、罢市的情况。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认识到工人、商人群体的庞大力量。 3.结果(初步胜利)

请同学们看书,找到五四运动的结果。教师总结,在这样形式的逼迫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五四传单”(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图。设问:材料中体现出的五四精神是什么?中心是什么?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请同学们以历史讨论组为单位,三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自主发言后,教师总结,材料中体现出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该继承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那种追求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 4.意义

第3篇:教师证面试教案示例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一、课题:离子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章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五、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师生互动、分组讨论、情景演示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2.讲授新课(1)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①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②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的核外电子如何运动。③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④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⑤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⑥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⑦练习巩固。⑧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少于4个不稳定非金属元素多于4个不稳定⑨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2)探究离子的形成①提供信息:a.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b.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③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④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⑤师生分析:⑥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3.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请学生自己总结)4.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

第4篇:教师证面试教案示例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一、课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教材分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教版必修教材《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多样性是当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在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文化的论述和概念,其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框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单元中,它是一个引子,开启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然性;难点:丰富的世界文化表现在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四、教学目标知识: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能力: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五、课堂准备1.教师选择导课案例、录像、资料,设计探究活动,选择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六个探究活动,重点完成三个探究活动,结合教材内容,挑选典型的图片、音像、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料。2.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组查找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资料,讨论并拟订发言提纲,选定重点发言人。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播放民歌《茉莉花》。通过优美的民歌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2.导入新课播放《北京申奥宣传片》视频。利用视频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新课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学生展示活动: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收集到的“体育与文化、建筑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活动一:民族节日通过比较春节和圣诞节的不同庆祝方式,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探究活动二:文化遗产结合教材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留下的不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并重点深入探讨故宫的文化特色。(2)透视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界定;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探究活动三:民歌欣赏、演唱组织学生进行各国民歌的欣赏、演唱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探究活动四:从奥运会会徽看各国文化展示各届奥运会的会徽,让学生体会不同会徽体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从而突破难点。4.课堂小结5.作业布置七、教学反思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明白有关道理。

第5篇:教师招考面试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试讲模板

【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孙中ft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相关史实。 能说出民主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填写表格,理解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区别,提升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三民主义的内涵,提升历史问题分析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革命志士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涵。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908 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出示溥仪和载沣的图片)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相隔仅一 天,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哪知三年后, 清王朝真的垮台了。那么,清朝是怎样垮台的?它垮台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看《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要发生,都需要哪些前期准备呢?首先,来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一)兴中会的建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和《兴中会会员在檀香ft秘密宣誓的地方》图,学生结合简表、图片并阅读教材,回答:孙中ft于 1894 在檀香ft 成立兴中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教师补充:这是在中国是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时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力量。随后,继兴中会以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二)同盟会的建立

教师讲授:随着革命发展的声势逐步扩大,资产阶级势力逐步壮大。各个革命团体急需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指引。于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了。

教师出示空白表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同盟会成立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况,师生总结:

教师讲授: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三)三民主义

1.教师播放介绍“三民主义”的纪录片,并提问:你知道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吗?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该问题。

学生观看纪录片,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回答后,教师做如下总结: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含义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指“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它不仅批判君主立宪政体的陈腐观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对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孙中ft斗争目标的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含义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2.教师讲授: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只有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才可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是孙中ft先生提出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3.教师提问: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三民主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民主义是孙中ft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知识。 作业:阅读关于孙中ft先生的书籍。四、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问题: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是什么? 谢谢考官的提问!

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并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以使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思想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认识。 3.精选性原则:历史课程资源有多种多样,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选取反映历史真实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 4.可行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资源必须易于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并且省时、有效。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初中历史试讲模板

一、课题:春秋战国的纷争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

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

2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六、课时安排:1 课时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因此,到公元前 7 世纪中期,齐国力量非常强大,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实际上就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称霸为诸侯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 (2)晋楚争霸——城濮之战

晋文公长年流亡在外,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了国王之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的一个强国。而此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了黄河流域。俗话说:一ft不容二虎。楚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公元前 7 世纪,双方在城濮展开决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最后大败楚军。 “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3)江南吴越争霸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指出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 提问: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明确:春秋时期的霸业,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是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内政、生产、军事等方面。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随着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周王几乎被遗忘,“尊王”的时代已过去。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三)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板书) 1 战国初期:七雄的形成

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角度: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地理角度: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央)。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两次战役都是发生在齐国与魏国之间,两国主帅分别是孙膑和庞涓(相传他们是师兄弟),齐国在两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成语“围魏救赵”便出于此。 战国时期的斗争除了战场上的较量之外,还展开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由于秦国通过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因为有共同的威胁,曾一度“合纵”攻秦,但最终还是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各大国的势力逐渐衰落,而秦国却越战越强。在秦国兼并其他六国的过程中,有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长平之战。 3 长平之战——秦赵之间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指出成语“纸上谈兵”就出于此。小结 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军又打败了晋军,楚庄王取而代之,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年代,从政史的角度来讲, 它展示了众多国家的外交手段、军事谋略、政治较量、社会变迁而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从文史的角度讲,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又是我国从分裂转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四)师生互动

1 讨论题: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

师总结:(1)周王室日益衰落,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2)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争夺土地、人口和对他国的支配权,胜者成为霸主,这也是春秋争霸的实质。师:齐国是春秋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桓公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2 师:请一位同学讲一讲齐桓公不计前仇任用管仲为相的故事。

师问“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故事分析并归纳:

齐国富庶、有盐池之利,任用管仲,尊王攘夷。 3 师设问: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明确:葵丘之盟。

4 晋文公是怎样成就霸业、成为霸主的? (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

晋文公长期流亡在外,历经风险,成长为性格坚毅、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采取选用贤能、论功行赏的用人政策。经济上救济贫弱,减轻赋税,发展农工商业。城濮之战中采取退避三舍的战争策略。

5 师设问:你们知道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吗? 师接着讲述楚庄王即位后,问鼎中原饮马黄河,成就霸业。 6 师提问:你们知道越王勾践的故事吗?

生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理解“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含义,知道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7 师:现在抢答“春秋五霸”?

生说出春秋五霸后,在地图上指出(多媒体显示)。 然后,让学生看书的注释,知道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找到秦宋两国的位置,并指出其都城和现今地名。 8 接着讨论:春秋五霸有哪些共同点?

多媒体显示:君主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重用人才;重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军事上的优势;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在客观上又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 组织学生讨论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9 多媒体显示:什么是战国七雄?它与春秋五霸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读课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战国地图

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现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然后找出记忆方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 (五)布置作业

课下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整理一下。

第6篇:面试历史教案

2017面试历史教案模板【篇1:2017教案模板最新】

【篇2:2017备课(教案)模板】

新沟镇中心小学教案

【篇3: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万能模板】

正弦定理的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 教学过程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 板书设计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 2证明方法: 3 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 (1)平面几何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题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微机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微机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微机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2、启发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方程。英国一位着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 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2个实例,而且,补充的例题所列出的方程正好是一个一次项为0,一个常数项为0 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这为后面概括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作准备。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为

“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3、练习反馈,应用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小结归纳,上升理性 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作业布置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减法

一 说教材:

(一) 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10)-(+3)=+7 (+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5)-(+2)=+3 (+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 (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 比5℃ 高多少?15℃ 比-5℃ 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 :(1) (-3)-(-5); (2) 0; (2) (-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 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勾股定理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第7篇:面试历史教案

面试历史教案模板

【篇1: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以上内容仅供各位备考之用。这一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大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应用,尽量多点实践,将理论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以最佳状态去应试!

【篇2: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1.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篇3: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 面试试讲 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

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统一: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学生: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

第8篇:初中历史教案

第2课 抗美援朝

一、目标

二、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

通读课文【共6分钟】

熟悉课文“”子目(3分钟);“”子目(3分钟)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件 请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课件】第2课 抗美援朝 预习材料”,结合学习材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目标问题

三、先学

1、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 (1)提问

1、

思考下列问题: A B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A B (2)书面练习

四、后教

1、纠错

(1)公布答案

(2)准备纠错:统计做错学生,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背诵本节知识点。 (3)讨论纠错:指明让做错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办?

2、教师点拨:

强调易错点,方法指导

五、当堂检测: 练习册选择题第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面试

初中历史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