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现代农业做绿做强研究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9-25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潼南现代农业做绿做强研究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建设之基,“农业稳,天下安”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做绿做强现代农业是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经济背景下,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体,农工商、产加销、贸工农、运建服等产业链为外延的绿色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这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深入分析研究、在实践上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潼南区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了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在绿色农业生态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实效,本文围绕“潼南现代农业做绿做强研究”这一主题,论述了绿色农业概述及研究的意义,评价了潼南现代绿色农业的雏型及主要实效,分析了潼南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难题,提出了统筹推进发展,做绿做强潼南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对走好潼南绿色农业生态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绿色农业概述及研究的意义

(一)绿色农业概述。

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大农业生产,将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理念贯穿到全过程。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一般将“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注重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它强调将先进的工业装备、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与绿色农业相融合,追求农产品的安全性,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力求增加农民、企业收入,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效果。

绿色农业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着力实现清洁生产。将废弃物进行有机化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以人为本”。绿色农业要生产出营养合理、卫生安全的绿色食物。生产过程中以安全为标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三是倡导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进行绿色化管理和控制。

(二)绿色农业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化的要求。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大量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 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力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第一产业高效持续协调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目前,绿色农产品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通过潼南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实践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潼南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寻求促进做绿做强潼南现代农业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潼南绿色农业的雏型及主要实效

潼南是个典型的农业区,农业占比高,工业滞后污染小,地貌以浅丘陵为主,沃野平坝较多,涪江、琼江沿岸冲积坝地面积近万亩,土质肥沃,四季宜耕,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也适宜规模化生产。潼南具有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的独特条件。

近年来,潼南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治理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绿色农业的雏型已经形成,主要绿色农产品发展亮点突出。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粮食总产量万吨,比2015年增加万吨,增长%,总产量创新高。蔬菜产业已成为潼南第一金字招牌、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万亩,比2015年增加万亩,增长%,呈逐年增长态势;蔬菜产量为万吨,比2015年增加万吨,增长%,成为了成渝地区的“菜篮子”,其鲜菜大量进入重庆市场、成都市场,同时还出口海外,全区有17万农村劳动力投入到蔬菜产业链中,农户在蔬菜种植大户中务工工资收入人均每天可以获得50元-120元收入,带动了农民增收。2020年油菜种植面积为万亩,比2015年增加万亩,增长%,产量为万吨,比2015年增加万吨,增长%,居重庆市第一。2020年柠檬实现跨越式发展,产量为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比例高达%,真正把“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并推动柠檬走出国门。一只“小龙虾”做活撂荒田地,目前潼南成为全国第三大小龙虾养殖基地,潼南小龙虾每天源源不断地进入川渝两地百姓的餐厅。2020年,潼南区从事生态小龙虾养殖经营规模主体200家,养殖总面积达万亩,年产5954吨、产值亿以上,从事小龙虾的产业人员达2万多人,年综合产值超过亿元,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带动8000多户乡村农民增收致富。潼南绿色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据统计,202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比2015年增加亿元,年均增速为%。

(一)绿色产品认证多,品牌效能强。

近年来,潼南紧紧围绕做绿做强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绿色农产品认证不断增多,品牌效能不断加强,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到2020年,潼南区累计认证农产品34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7个,绿色食品97个,有机食品4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潼南绿”、“汇达柠檬”系列产品亮相央视走向全国,“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潼南柠檬”纳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名录。如潼南柠檬实现跨越式发展,产品走出国门。潼南汇达柠檬综合加工企业围绕柠檬大健康产业特性,对柠檬花、柠檬叶、柠檬果皮、柠檬果汁等进行精深开发利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柠檬饮料、冻干片、柠檬精油、面膜、柠檬蜜茶等300多种柠檬产品的量产,形成饮料、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多层次、多业态的柠檬精深加工格局,产品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唯一国家级柠檬生态原产地产品示范区。汇达柠檬综合加工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和品牌引领,靠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销售额实现跨越式增长。2020年潼南柠檬综合产值达到亿元。

(二)聚焦绿色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带实至名归。

潼南突出多功能、大循环、绿色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蔬菜、粮油、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中药材七大产业,打造示范片,加快建设了绿色农业生态产业带,提升标准生产、科技运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水平,做大做强绿色现代农业。潼南按照“山上开花结果、山下蔬菜粮油,科学间种套作、推动种养循环”的总体要求,优化绿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四片两带”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区,嵌入乡村振兴新元素。崇龛、柏梓、太安等镇作为全区现代绿色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展示片,集中发展蔬菜、粮油、生猪,台地发展柠檬、油用牡丹、玫瑰等;古溪、群力、米心、宝龙等镇作为潼南北部丘陵经果杂粮绿色生态产业片,在冲沟、台地集中发展水稻、高粱、绿豆、花生等,在丘陵山头发展核桃、花椒等绿色生态产业片;玉溪、桂林、上和、龙形4个镇街为涪江北岸立体绿色农业生态示范片,在坝地区域集中发展蔬菜、粮油,山地、台地发展山地蔬菜、水果绿色生态示范片;塘坝、小渡、寿桥3个镇作为琼江下游稻藕水产绿色生态示范片,主要发展稻鱼、藕鱼、稻虾、藕蟹等套作模式;作为渝遂高速沿线产业带上的花岩、双江、梓潼、田家、别口5个镇街,以发展水稻、蔬菜及核桃、花椒、金银花等特色经果和中药材为重点绿色生态产业带;卧佛、五桂、新胜3个镇作为潼南南部山地姜椒绿色生态产业带,引导生姜、花椒大量种植。

(三)融合发展出成效,田园综合落地生根。

潼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远近闻名的产粮、产油、产肉、产菜大区。潼南区依托资源禀赋,大抓绿色农业发展,把全区划分为6个相对集中的区域,重点围绕农业抓旅游,旅游促农业,实现了“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民房变客房”。利用田园景观、农业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快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农业发展新引擎,深度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建设以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增加农业的多元化功能,不断增强活力,扩大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潼南作为重庆2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县之一,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围绕康养绿色生态田园综合体建设,深度挖掘农业潜力,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在潼南涌现了很多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如潼南香水百荷田园综合体是重庆市首家田园综合体项目。香水百荷田园综合体位于潼南区太安镇河边村,荷花是标志性景观。香水百荷最大的特色就是结合当地的水塘、山地、森林、稻田等资源来打造农业综合体。香水百荷田园综合体在2017年7月已经开放,占地约2300亩,布局了醉美荷塘、农耕创意园、科普体验区、粉黛花径、竹林茶社、3D壁画等,有效利用现有场地、当地劳动力,将绿色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让大家不仅只是参观,还能在园内玩耍、休息,甚至住上好几天。另外一处田园综合体潼南龙多山田园综合体,距离香水百荷40公里外,在潼南区龙形镇境内。龙多山田园综合体,很大程度来自“地利”与历史人文景观的托底。龙多山,海拔虽仅583米,却是潼南区内制高点,佛、道文化并存,景观景点依山造势,定位绿色生态观光,集休闲、养身、科普、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区。以龙多山为核心,龙多山田园综合体自高向低依次布局了3个项目,主推四季农事体验和观光,有1800亩柠檬产业标准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以生态鱼养殖为主,打造了重庆首家国标垂钓竞技中心。近年来,潼南还先后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生态产业基地,以“油菜花节”、“桑葚节”、“玫瑰节”、“梨花节”、“柠檬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采购当地绿色原生态农产品,通过农业的融合发展,扩展了农民收入渠道,增强了当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科技注入加速剂,智能助推绿色发展。

潼南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科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变的关键。因此,潼南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农业赋能,把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如今,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大数据智能化已经深度融入到潼南农业的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在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到潼南农业的推动下,潼南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4家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渝西智慧农业研发中心、科光种苗集约化育苗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引进旭田植物工厂、星洋蔬菜工厂等项目56个,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19家,“星创天地·潼南农家”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成科光、朴真等农业信息化基地;实现了丙丰农业枳壳基地水肥一体化;润优农业使用灌溉水RO智能反渗透超精净化器、IGS肥水一体化云控制系统、IGS环境采集系统实现智能环境控制,在这些大数据智能化的应用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出现在潼南田间,提升了潼南农业智能化水平,潼南农业实现了快速且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在潼南以蔬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旭田植物工厂,过去关于蔬菜种植的印象被彻底颠覆,这里没有土壤,没有阳光,甚至没有常见的自然水分。潼南旭田植物工厂通过开展无土栽培种植技术,全力打造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靠近植物工厂的栽培室,映入眼帘的是无色玻璃密闭的空间,里面一层层蔬菜如同长在半空中,固守在各自的小格子里,叶片碧绿,长势喜人。里面看不到土壤,看不到阳光,工作人员穿着无菌套装、戴着口罩。立体式栽培架上方一排排整齐的LED灯散发出红色光芒,代替自然光映照在密密麻麻的蔬菜上。旭田植物工厂为了让植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旭田公司研究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LED光效照明技术,这种红蓝复合光具有促进植物高质优产的特性,比自然单一光质更适合植物生长。这种光源不仅可以正常培育植物,在育苗和温室补光方面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还十分节能。旭田植物工厂中蔬菜不会受到暴风骤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更不需要担心最直接的虫害问题,全封闭式培养既有效杜绝了农药的施用,也保障了蔬菜的绿色本质,发育成熟的蔬菜只要摘下来就可以直接食用,口感鲜嫩的同时,还营养十足。据调查了解,植物工厂的蔬菜不是论重量进行售卖,而是论棵进行销售,2020年一棵蔬菜的最高销售价格达到元。虽然植物工厂种植面积只有500平方米,但由于种植密度大,一次种植的蔬菜量比相同自然界种植蔬菜面积高出5倍以上,极大地节约了土地用量。现在4个栽培室均已启用,可培育奶油生菜、红甜菜以及田七等60多种蔬菜和中药材,每天可产出1000多株植物,而且这个数据是可持续不断的。

(五)森林修复显活力,青山绿水成现实。

潼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潼南、绿色潼南”的总体目标,以“森林数量和质量”入手,打通资源变资产,坚持“防管结合”,全面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开展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潼南全区林业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百姓起居于蓝天白云之下,民居隐居于青山绿水之间成为现实。仅2020年潼南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提升森林数量万亩,提升森林质量万亩,截至2020年底潼南全区共有林地面积万亩,有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六)养鱼安上“引擎”,生态养殖遍地开花。

潼南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江河水域资源,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5条,分为涪江流域和琼江流域两大片,水域面积广阔,其中仅涪江流域的水域面积就达到了万亩。在潼南物联网技术不仅用于蔬菜栽种,还用于养鱼。在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500亩的生态鱼养殖基地里,经营者旭源农业公司也用上了物联网技术给渔业养殖安上了“科技引擎”。潼南旭源农业公司水塘采用了“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系统,进入养鱼槽的水是经过净化处理了的。同时,通过排污处理器,将鱼槽里的鱼粪排出用于果园施肥,充分保证了鱼塘里的优质水质。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物联网测控仪,每天实时监测水塘的溶氧、水温、PH值等重要数据,如果数据有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就会及时进行处置。潼南旭源农业公司集装箱养鱼养殖系统由3个米高的集装箱组成,处理箱位于两个养殖箱中间,包含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臭氧杀菌等系统组件。首先通过物理过滤设备,对污水中的粪便、残饵等杂质进行过滤,然后经过微生物滤床处理,对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生物分解,最后经过杀菌后进入养殖箱,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再利用。这样的养殖系统脱离了“鱼塘”模式,产出的鱼更加安全,口味和营养更佳。在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降低天气带来的风险成本。近年来,潼南渔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走绿色养殖道路,推动水产养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促进水产绿色生态养殖全面发展。在潼南城区、田塘路、太安镇场镇旁、国家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罐坝村等地,到处都开着“太安鱼”生态鱼庄,“太安鱼”品牌更是全国有名,遍地开花,大量生态鱼销往重庆、成都等地,成为居民餐桌上的一道佳肴。2020年,潼南全区淡水养殖水产品吨,比2015年增加7387吨,增长%。

(七)环境优化出成果,科学防控生根发芽。

潼南重点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防控污染,农业提质增效为目的,大力开展了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化肥减量从2015年的万吨减到施用量(纯量)万吨。建立了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示范面积万亩,集成推广了6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以上,畜禽粪便养分利用率达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面积增加%,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万亩。通过推进绿色防控,利用生物、物理手段替代一部分农药的功能,2020年施用农药347吨比2015年377吨,减少农药施用量30吨。如潼南区柏梓镇郭坡村聘裕农业尝到了科技防控污染技术带来的甜头。柏梓镇郭坡村聘裕农业在郭坡村以每亩每年700元向当地农民承包880亩耕地种植蔬菜、油菜、高粱等,聘裕农业大量收集当地温氏养猪场粪水用于种植农作物,在生产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氮、磷使用的节肥增效技术,农作物秸秆返田腐熟等技术来减少化肥使用;采用防虫网、紫光杀虫灯、粘虫板等技术来减少农药使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聘裕农业从2016年承包到2019年一直亏损,亏损额达多万元,2020年大量推广利用新的农业污染防控技术,减少了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到2020年才扭亏为赢获利万元。

(八)筑起生态屏障,典型引路显实效。

潼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紧扣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力“厕所革命”,推动城市综合执法向农村下沉,实现城乡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加大农村干线道路、田园村庄和农户庭院绿化美化力度,筑牢生态屏障,为了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大量推动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增添环境治理设施,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建设配置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到2020年底潼南区累计对农户家庭改厕户,修建农村公厕8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配置垃圾箱体2059个,垃圾桶个,收运车辆98辆,9个镇级建设区域压缩中转站及配套转运车9辆,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建成了垃圾分类示范村169个;累计建设了污水管网133公里,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10座。走绿色生态种植路子的典型—潼南圆满园农业企业。潼南圆满园农业企业在潼南区塘坝镇石花村以每亩每年500斤稻谷向当地农民承包700亩耕地来种植柠檬,在潼南农业农村委支持下大量推广应用三叶草防控杂草生长,不使用除草剂,除草效果明显;应用捕食板、杀虫灯、益虫吃害虫等防虫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效。走生态养殖路子的典型—重庆佳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佳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潼南区古溪镇自投资500万建起了2套异味发酵床,对2020年12月投产喂养的5000头母猪和12万头仔猪的粪尿全部采取无害化处理变粪尿为宝,年生产有机肥万吨,生产的有机肥以每吨650元全部卖给重庆宝利集团,2021年宝利集团向重庆佳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预定了4万吨含有粪尿的有机肥。企业通过对生猪粪便实行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九)推广执行标准,绿色现代化元素随处可见。

潼南重点在蔬菜产业中推广执行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实现了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化、加工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重点建立健全了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在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中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达万亩,标准化达%。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致力于打造高新科技农业。在潼南蔬菜博览园里,这里的奇蔬异果争奇斗艳,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南瓜、最美的葫芦、最善变的瓜……还能看到有机土栽培、水培、雾培、袋培、立式等多种新的栽培方式。此外,潼南还在农业科技园区建有蔬菜主题公园,以特色蔬菜生产和种植资源研究为基础,打造集生产、科研示范、模式推广、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农业科技园区有集科普、教育、展示于一体的农业展览馆,以图片和文字方式,展示潼南农业新技术、新科技及先进的种养殖新模式。潼南在太安建成了低碳循环流水密集养殖技术示范基地;汇达柠檬引进无损伤高速集成自动分选系统;丙丰农业枳壳基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润优农业使用灌溉水RO智能反渗透超精净化器、IGS肥水一体化云控制系统、IGS环境采集系统实现智能环境控制。潼南全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无人机拥有量更是占全重庆市%,土地宜机化改造、全程机械化服务等现代农业元素随处可见。

(十)改革向纵深发力,经营主体为绿色农业赋值。

在潼南农业发展历程中,潼南区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政策研究、政策出台、政策落实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了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挥了良好的政策效应,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不断改革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截至2021年6月,潼南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74个;家庭农场495个,这些经营主体为绿色农业赋值,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三、潼南绿色农业存在的主要制约难题

潼南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难题,应该加以关注解决,让潼南绿色农业发展得更好更强。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认识模糊。

绿色农产品是绿色农业的产物,是一种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融入了环境保护。当前,潼南的部分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存在认识模糊,习惯于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化肥、农药残留污染田土,家禽养殖粪便乱排乱放,超过了农田的负荷,从而导致了水体污染。在选择产品时不注重实际,为了价钱低而去选择一般的农产品而不是绿色农产品 ,这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目前,绿色食品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占的比例很少,很多人将绿色食品等同于一般食品,没有形成绿色消费观念。部分群众也不愿意花钱和精力去发展绿色农业,这阻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扩大。潼南的部分农民种植粮食在农村缺劳力的情况下多数使用化肥,使用农家肥没有人担上田里、土里,田土里除草为了省力图方便,不管污染与否,还大量使用除草剂除草。

(二)发展绿色农业资金缺口大。

潼南是重庆现代农业示范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点多、面广、线长,如农村环境治理、村庄美化、农村厕所整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绿色农业的资金需求缺口非常大。仅潼南现有蔬菜基地的道路、沟渠、大棚等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常年生产能力,按目前潼南蔬菜万亩标准化基地算,每亩需投资万元,需投资亿元,按国家%财政补贴投入需要亿元。如潼南区柏梓镇郭坡村聘裕农业、潼南区塘坝镇石花村圆满园农业安装的杀虫灯、性诱剂、黄板诱杀等防控设施都是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比较大,一个杀虫灯在500元以上,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其他种植大户主要靠业主自己,基本没有安装,他们寄望政府投入安装,自己是不会安装的。重庆佳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自行投资的2套异味发酵床,政府承诺150万元到现在都没有兑现。农村污染治理投资大,对农业企业、种养殖户没有多少好处,他们对农村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些都要各级财政支持解决。

(三)绿色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我国农业基础是小农经济,分散而粗放,自给自足多,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农业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不强。虽然近年来潼南绿色农业发展的企业不断增加,但是仍然是以散户和小型企业为主,生产的种类比较单一,规模不大。先后成功创建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绿色农业创新高地的高标准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科技应用和推广范围不广,效益欠佳,绿色农业特色产业的研发平台和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与科研院校长期、全面、系统的合作机制不完善,“重签约轻落地”的现象仍存在,目前虽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机制不通畅,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成果引进和研发能力不足。有些农业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在生产和加工方面偷工减料或者执行绿色技术标准不达标,导致产品的档次低,达不到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四)绿色食品市场拓展难。

绿色食品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潼南的绿色食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绿色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它们的质量区别还难以在短期内辨别出来,在价格体现上差别小,群众对种植绿色农产品积极性不高。多数绿色食品生产分布在比较偏僻遥远的地区,交通运输时间长,绿色食品的保鲜期短,包装落后,而消费绿色食品的很多顾客都是集中在城市,营销网络的滞后,绿色食品市场没有形成完整的销售线,这影响了绿色市场的拓展。

(五)绿色农产品品牌化优势弱。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如绿色油菜、绿色水稻 、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畜禽肉、绿色水产品等。从潼南整体绿色农产品产业来看,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有限、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绿色农产品品牌化优势不明显。潼南区绿色农产品品种相对于潼南生物品种总量所占的比例不明显。主要集中在“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潼南柠檬”等少数几个品种在全国比较有名气,在畜禽、林业、渔业生产中绿色产品的认证很少。如:潼南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和绿色农产品品牌化优势的扩展。

(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到位差。

目前潼南农业“不够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到位差。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令人堪忧;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农业污染较重,加剧了土壤和水体污染风险。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是农村污染的第一源头,其治理一直是农业污染防治的薄弱环节。如农膜残留,潼南区2020年农膜使用量1310吨,据潼南区供销合作社统计回收利用农膜吨,只占农膜使用量42.%。由于农膜回收体系还不健全,农民回收农膜积极性差,很大部分群众采取就地丢弃或焚烧,造成土壤污染。潼南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大部分被就地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四、统筹推进发展,做绿做强潼南现代农业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施,绿色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农业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潼南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农药、化肥、农膜等的施用、畜禽养殖粪便排放、水产养殖饵料过量投放、农业废弃物随意处置、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情况的存在,制约了潼南绿色农业做大做强,在防控污染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困难。潼南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对绿色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当前潼南农业要面对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各级要认真总结绿色农业发展的好经验和外地绿色农业发展的好做法,重点解决好潼南绿色农业面临的约束难题。

(一)做好宣传引领,落实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

各级要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引领者,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农业并且喜欢上绿色农业,落实好各项措施。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应该结合潼南地域的情况,合理划分区域,依托自然地理和乡村特色优势,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确保规划设计符合实际,保障措施可行有力,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做到顺应村情民意,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农业建设。对于污染较重的地区应该进行综合治理。对于不同的地形发展不同的绿色农作物,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最高效率最绿色的农业生产。

(二)落实目标责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农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级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绿色衡量发展实绩,党政一把手要加大绿色发展统筹调度力度,加强沟通协调、督促检查,在人、才、物方面给予最大支持,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潼南现代农业一定要坚持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强化试点示范、机制创新、科技支撑,把化肥、农药、农膜减量使用作为绿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实施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特色绿色主导产业发展,潼南绿色兴农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农业才会重回绿色的本色。

(三)加大绿色农业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支撑。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让绿色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应该加入对绿色农业的科技投入,目前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力量还是各级财政,各级政府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农业进行投入 ,保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稳步提高。国家还应该增加对绿色农业科研立项,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的比重,聚集全国的力量,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资源进行联合。国家还应该鼓励私人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入,制定政策,成立专门的基金,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潼南要重点依托蔬菜育苗中心、国家柠檬工程技术中心、柠檬种苗繁育中心等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现代种业、绿色生产、农业机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示范推广,持续提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打造2-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四)支持绿色品牌创建,全面打造潼南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

品牌建设是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无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很难进入规范化的大型超市、连锁商店,要想在城市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潼南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使潼南农业真正成长为利润率高、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效产业。政府要支持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全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以提高供给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大力提升质量标准,全面打造潼南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明确业务管理部门的任务分工,加强对潼南粮油、蔬菜、柠檬、生猪、经果、中药材和渔业七大特色产业集群的品牌认证、推广、识别、延伸机制。依托产业协会,通过协会秘书长做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个人之间的沟通、协调,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参与农产品品牌发展,深入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原产地保护和名牌创建,推动绿色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商标使用,确保每年申报有增长。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级层面的宣传、培训,引导各级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加大舆论导向,在全区范围营造重品牌、塑品牌、护品牌的浓厚氛围;对成功认证为(包括到期续展和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牌农产品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激励企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执行《潼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禁止销售和使用6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实施投入品“二维码”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产地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提升潼南农产品品牌质量和美誉度。

(五)集聚壮大绿色产业片,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链。

实现绿色农业崛起,绿色产业建设是核心。潼南要紧紧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建设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及绿色生产,进一步推动现有粮油、柠檬、积壳、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全面摸排涪江、琼江沿线撂荒地、空白地,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实现产业全覆盖,因势利导做好产业与环境协调有序发展,打造全国最美示范江河。依托塘坝镇等枳壳、小龙虾、桑葚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农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建成塘坝初加工基地,带动发展“枳海桑田”、“虾兵蟹将”、“蔬绿椒香”等特色经济示范片,推动片区经济快速发展。

(六)培育绿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培育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是缓解环境危机,促进社会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市场的主流。要强化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普及绿色农产品知识 , 组织实施绿色名牌战略,拓宽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 鼓励各类企业创立自己的绿色名牌,提高绿色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建设好绿色农产品市场,让人们在市场上能够方便地买到新鲜的绿色农产品,吃到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

(七)完善扶持政策,提高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能力。

目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加快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实现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潼南要大力培育国家、市、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落实政策扶持和农业技术支持,支持农户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专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土地,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培养成为种养大户;鼓励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注册成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加强联合与合作,发展成为农民合作社的骨干成员;支持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农民合作社,推动区域合作和同业联合发展,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联合社;鼓励重点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龙头企业入潼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基地、联农户;支持农业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推动多元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八)持续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提升治理实效。

潼南要继续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提倡发展绿色农业,毫不松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抓好河溪污染整治、土壤治理,深入推进无人居住的废旧房、房前屋后的杂物堆、田间地头的废弃物、农村管线“蜘蛛网”清理,加快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培养农民群众清洁卫生习惯,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意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美观。在乡村振兴试点的重点村带动潼南全部农村环境提升,实现无人居住的废旧房全部拆除,户厕改造全覆盖、每村建设1座农村公厕,实现农村垃圾分类率%,污水处理率%、入户道路覆盖率%,全部建成绿色示范村,村内主干道杀虫路灯全覆盖,美化好乡村,让群众生活也感到舒适。

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银行支持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现代化锻压产业技术经济发展研究

调查研究: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