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物理课教案模板(共3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9-07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物理课教案

物理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重点: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弹簧秤 勾码 教者:洋思中学唐月华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几个实验。 (学生演示)甲:把一小球直接丢开 乙:把小球水平方向扔出 丙:把小球水平方向斜向上抛 丁:把小球竖直向上抛

师:有没有发现最终出现什么现象? 生:最终都落到地上

师:为什么呢?好,学了本节课内容,大家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学习>。(板书)

学习目标是(投影)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3、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二、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认真自学P122—123本节内宾,边看边要求做好实验,在表中填数据,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思考:(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是怎样确定重力大小的?它跟物体质量有什么关系?

2、学生看书、实验。师巡视,适时指出实验中的问题。如实验前弹簧秤调零,实验时弹簧秤的拿法。

3、检测点评:〈指名回答思考题〉 第1题:生答后板书。

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追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第2题:指名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汇报实验结果,归纳结论: 可能有下列表述方法: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相同的。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追问:谁能用字母式来表达?

指名板演。 =g或G=mg其中g=/kg表示什么? 师述:在地球附近,质量的1kg的物体所受重力平均为。粗略计算时用10N。 练习:

1、质量为5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 N。

2、重的物体质量为 kg。

三、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认真看书P124的内容,边看边划出重点词句,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画出重力示意图。

2、学生自学

3、检测

出示检测题(投影) 画出下列物体的重力示意图。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4、评点:①指名更正。

②他们画得是否准呢?谁能想办法检测?若学生想不出,提醒:可用实验的方法。 归纳板书:

重力 作用点:重心

方 向:竖直向下

四、作业:口答:

1、质量为2kg的铅球被推出后,在空中受 力的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 ,作用点在,大小是 ,方 向 。

2、一只母鸡受到的重力可能是( ) A、1N B、20N C、50N D、500N

3、分析、讨论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

4、判断:物体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互相平行的。()

5、研究与讨论: 1)节后想想议议的内容。

2)若地球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突然消失,将会出现什么情景?

6、课本节后练习

课后实践:做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的水平仪。

第2篇:物理复习课教案

第13章 《内能》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子运动论并解释某些热现象;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本质。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能解释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过程:

独立自学 合作互学:

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 地做____ 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 有关, 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_____________叫扩散,扩散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引起的,因此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 内能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能与分子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 。影响物体内能的主要因素:、。

5.改变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发生条件: ,传递方向: 。

(2)做功: 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 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3)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比热容:

6.比热容表示各种物质在吸热和放热能力上的差别。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7.比热容物理量符号: ,单位符号: 。水的比热容 c水= ;物理意义: 。

8.热量的计算公式: Q吸:=_____________ ,Q放=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导学:

使40g、0℃的冰温度降低到-10℃,能放出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可使多少质量5℃的水温度升高10℃?

展示竞学: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3.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________;

热现象中的“热”是指:________;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________; 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_________。

4.质量相等的某种物质和水,当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为11:50,那么该物质的比热容为 ____________.当它的质量减少一半时,则剩余物质比热容的为__________________.5.下表列出由实验测定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焦/(千克•℃)〕

阅读上表,你一定能有所发现.请填出其中任意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右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 C.使用相同的烧杯

7.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把质量为 100g 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 取出(标准大气压下),迅速投入质量为 100g,温度为 1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是 25℃.若不计热量损失,求这

3种液体的比热容为多少[铜的

c=×10J/(kg•℃)]?

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检测固学:

见全能学案P11----P12。

第3篇: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

× =

②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小学物理课课教案模板

小学物理知识课教案模板(共11篇)

中学物理微课教案模板

中学物理课堂教案模板

大学物理课程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