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教案模板(共3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9-07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改后说课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浅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龙坪朝阳小学

向龙芳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只要用心去解读教材,就会明白它是基于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况且学生对角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已经经历了一轮课改,且已经积淀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我,对本节内容又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为此,在反思的基础上,我尝试运作的设计思路试图体现如下几条基本的教学理念:

1、选准教学起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开始我的教学。

2、关注教学全程:既寻来源,又重用处。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把握数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活动的真正意义。

正是有了以上设计理念,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我所拟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情景和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3、在不同层次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所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对角的大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是:能辨认角的大小,初步掌握角的画法。

其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步骤:

(一)感知角:源于数学新知原型的激活;

(二)抽象角:依托数学新知表象的丰富;

(三)内化角:建构在数学活动中深层的体验与感悟;

(四)应用角:回归于学生生活里的拓展与延伸。

一、感知角:源于数学新知原型的激活

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要求学生在桌面的纸板上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与此同时提出问题:

1、摆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三根)

2、任意拿走一根,现在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学习主题:角的初步认识。

[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我回避教材中主题图的华而不实,有意识地运用学生熟悉而熟练的小棒操作实践,第一次让学生在真正“做”的活动中诠释教学模型,过程简洁明了,且操作指向明确,可以说,学生在大脑中一定能感知关于角的比较清晰的动态转化过程,同时也建立起角与三角形的联系,真可谓有一石二鸟之效。]

二、抽象角:依托数学新知表象的丰富

1、情境展示找角、指角

a课件呈现主题图:从图中你们找到了哪些角?

b课件展示:国旗、小房子、剪刀,你能指出这些实物图中的角吗?闪烁实物图形中的角。

2、让学生自由找出身边的角

(如:红领巾、三角板、折扇、桌面等)要求学生边汇报边比划角的形状。

3、尝试折角

a学生拿出一张纸试着折角

b课件演示折角,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并指出所折角的位臵。

4、定向引导学生触摸角

感受角尖尖的地方和两边,谈谈自己的感觉。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5、适时抽象角

a教师设臵疑问:这些角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b课件展示:闪烁物体上角的形状叠影图: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

c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异同点? 不同点: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 相同点:两边都是、还有一个。

d教师直观揭示抽象角的特征:(角上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这直直的线就是角的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试图首先抓住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优势,借助多种数学资源,让学生在找角、折角、摸角的活动中感知角。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角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就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内化角:建构在数学活动中深层的体验与感悟

1、辨角

课件展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做角 a做活动角。

(课件演示)让学生拿出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照着老师的样子做一个活动角。

b变角。

以游戏的形式让小组之间互相玩听我口令变变角。

[让学生通过做一做,玩一玩,找出最终结论: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尝试画角

a学生画角教师巡视指导。 b小组之间交流画法。

c教师归纳示范,标出顶点和边。

d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练习画角。(先画角的顶点,再沿着自尺边从这点向着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三个层次活动。活动一:在学生辨角中加深学生对角本质特征的认识;活动二:引导学生在做角、玩角中,从对角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角形状相同,角有大有小;活动三:画角,它使学生在画角中进一步内化对角的认识;这三个活动过程也正是学生“做”数学真实体现。]

四、应用角:回归于学生生活里的拓展与延伸

1、动手利用两根小棒摆出角的图形,数一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有的摆春出?形,有的摆出?形。)

2、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提示学生有意识留心观察生活中角的实际运用。

[本环节,学生随着实践活动的开放,数学思维层次地提升已是水到渠成;由此不难发现,实践操作与生活的回归使数学教学活动化在学生“做”数学中自然得以彰显。]

第2篇:《风筝》改后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二次上课)

吴鑫云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引导学生运用表达心情的词语进行练笔。 学习者分析:

放风筝这件事对学生们并不陌生,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词语导入

1、课件出示表示心情的词语汇总

表示高兴的:洋洋得意、欢蹦乱跳、兴高采烈、心满意足、兴致勃勃 表示伤心的:愁眉苦脸、沮丧、惆怅、感伤

表示惊讶的:目瞪口呆、大吃一惊、惊慌失措、大惊小怪

表示喜悦的: 开心、幸福、兴奋、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 表示愤怒的: 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2、学生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3、《风筝》这篇课文中也有很多像这样表示心情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以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 (什么人) (什么时候)、 和 的事情。(做了什么事情)

3、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评价)(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第一段除了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外,还有一个短语可以表达出作者对作风筝和放风筝这两件事情情有独钟——板书:最大的快乐

师:第一自然段的作用可真大!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小作者的这种方法,在第一段简单地概括要写的主要内容。

4、给文章分段。

现在去除了第一段总结内容的部分,还剩下2—8自然段,你能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个部分给它们分分类吗?

三、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一)做风筝

1、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情,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作者和伙伴们是如何做风筝的,请你先读一读,然后划出这部分能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句子。

2、交流。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⑴、这几句话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有哪些词语? ①板书:憧憬、希望、依然快活 ②讲解词语“憧憬”。

“憧”和“憬”都是竖心旁,所以这个词语的意思肯定和心情有关。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它们的声旁,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憧憬”的意思就是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希望。)

⑵、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吗? (认真、用心、专心、一心一意„„)

⑶、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地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一只像蝴蝶一样风筝,一只叫“幸福鸟”的风筝)

⑷、这只风筝像吗?什么都不像为什么还被称作“幸福鸟”? (不像,因为是作者自己做的,他们非常喜欢这只风筝。)

⑸、虽然这只风筝什么都不像,但是有没有影响到我们快乐的心情?在课文中作者用了一个词语表达了这种没被影响的心情——依然快活。“依然”的意思就是依旧。

⑹、为什么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因为风筝飞得很高,可以寄托我们的希望)

⑺、如果你在做风筝的这群孩子中,你希望风筝带着自己怎样的希望?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希望„„

⑻、现在请你带着对风筝的喜爱和自己的希望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二)放风筝

1、放风筝动作描写。

⑴、你们放过风筝吗?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放的?我们一起看看小作者和伙伴们是怎样放的? ⑵、读句子。

⑶、模仿动作——再读。 ⑷、填空读。

2、请你用刚才我们学习做风筝这部分的方法,先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提炼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自己学习第

二、三部分。 交流: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⑴、这句话中做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词语? (板书:快活、拼命) ⑵、在作者心中这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却像真的蝴蝶那样翩翩飞舞着。你能想象一下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时,可能会拼命的叫喊什么? (学生回答:快点跑!再高点!好高呀!) ⑶、请你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⑷、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①他们究竟是怎样说的?你能想象一下填上修饰词语吗?

②我们以后写作文时也要试着像刚才这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一些修饰词语,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现在请你带着惊奇、羡慕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三)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在这些句话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了、垂头丧气)

2、这样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却让作者和小伙伴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只风筝怎么样?(喜爱)

失去时又很?(着急、舍不得)以至于我们都哭了,带着着急、惋惜再读。

四、拓展练习

1、总结板书。

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为了一只叫做“幸福鸟”的风筝。为了一只承载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为了一只给我们带来快活,让我们为之拼命奔跑的风筝。那么这只让作者如此喜欢,如此舍不得的“幸福鸟”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文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你认为作者找到幸福鸟了吗?找到之后或者没有找到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练笔

(再次出示表示心情的词语,鼓励学生用上其中的词语。)

我们向那所房子跑去,„„

3、展示、评价。 收获和反思:

1、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并不应该是个形式,本课如以表达心情的词语为切入口,直接进入课文讲解的重点;然后围绕课文主要事件以此为突破点,完成全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表达心情的句子,并且提炼出关键词语;最后在拓展练笔时再出示表达心情的词语,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会运用等。这样既能自然的引入教学,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2、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从而成为真正的主人。因为一直从事低年级教学,以往的教学经验让我不那么相信学生,不太敢把课堂的主动权让与他们,以至于课堂权利握得太紧,学生完全是被我牵着走。也就是说我传授给学生的是“鱼”,不是“渔”。长此以往,有些知识他们在我的命令下是掌握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学习的方法,学习上也失去了很多自我探索的乐趣。本课研讨中,所以本课应以学生们说说自己对风筝寄托的希望代替直接讲解。我想当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美好希望读课文远比间接体会作者情感更容易进入情景。这也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明确教学目标,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积极性高、完成教学任务等都不足以成为语文课堂高效的评价标准。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教了什么,同时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学到,而不是各种表面看着精彩的花架子,要让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等的培养在这种扎扎实实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3篇:改后教案《水》

26

教材分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设计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语言文字,理解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的含义,从而感悟水的珍贵及为村里人带来的欢乐,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 水源。

2、渗透品析词语的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揣摩、感悟文本。

3、理解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快”,衬托出水的珍 贵,缺水的苦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难点: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朝虎笔下的《水》,听作者讲述缺水地区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因为“我“的家乡严重缺水,而村民的生活又时时刻刻离不开水。所以(出示句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

2.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哪些场景来表现水的珍贵以及人们对水的渴望?(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并板书:雨水洗澡

窖水冲凉)

三、品读感悟,体悟情感

(一)品读“雨中洗澡”部分

1.师过渡:是呀。对于常年缺水的地方的人们来说下雨是一件多么惊喜、多么让人惬意的事啊!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雨中洗澡”的那个场景吧! 2.课件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的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 1

深,然后说说你的感受。若其他同学在同一句话上有想法,就接着发言。

2)下面让我们聚焦这句话: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课件相机出示,学生齐读)这句话中哪个词 震撼了你?(相机点击“风干”)为什么?

3)人们将要被风干,那我们四兄弟呢?——(学生说:像被晒干的狗尾巴 草一样)

4)相机出示: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5)谁来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带给大家?(教师引读:顿时——) 6)那他们会舒服的怎么“啊啊”叫呢?谁来学一学?还会说些什么? 7)让我们也来尽情地感受一下。(师引读“然后,”——生接下去齐读)

8)这一勺水带来的舒畅令我至今难以忘怀,通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你们 又感受到了些什么?)

9)相机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吸吮的声音,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①你平时洗澡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吗?我们四兄弟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们此时就像是被晒干、被风干的狗尾巴草那样迫切地需要水的滋润,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迫切地需要水的滋润)

②填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我听得到________,我感觉得到________。水又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我听得到________,我感觉得到________。然后,水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我听得到________ ,我感觉得到__________。这是一种

__________ 的感觉。 ③谁来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10)同学们,这一段,作者在对水的描绘中连用了4个“滑”字,“滑”可 以换成什么词语?学生说流、淌,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用流、淌?”

引导:通过“滑”字,可以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我们把水想像成二三月的和风,想像成妈妈温柔的手,那这种感觉仿佛就是被——(生说: 抚摸的感觉。)多舒服呀!

11)同学们,在感受到他们有水的快乐时,你想到了什么?(缺水时的苦) 12)、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13)这儿的“饿”是指肚子饿了吗?那指什么?那母亲为什么要把“渴”说成“饿”呢?从中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是啊,天下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从“饿”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太缺水了,水,成了我们村子里最珍 贵的东西。)

14)因为缺水,人们对水自然会有一种期盼,会有一种渴望,那是一种怎样的渴望啊!回忆中,母亲的那句话是多么耐人寻味啊!(出示齐读:你们真的 饿坏了!)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不管是下雨天痛痛快快地洗澡,还是夏天母亲用水窖中的一勺水给我们淋浴,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人享用水时的一种快乐,以及对水的珍爱。(板书:

- 34 -

新课改教案模板

新课改下教案模板

新课改小学说课教案模板

小讲课教案模板课后记

小学新课改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