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队列教案模板(共4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8-25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一年级下体育教案队列队形练习人教版

队列队形练习

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乐于进行反复练习,能与同学合作开展活动。 学习内容:

1、队列队形练习

2、游戏:快快集合 学习步骤:

一、

复习队列队形 教师活动:

1、集合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明确课堂要求。

2、排体育课队形,调整学生站位,并组织学生进行队列练习——稍息、立正、向右看齐。

3、学生注意力集中较短,在练习中穿插小游戏——集中注意力练习。

4、复习学过的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动作规范,注意力集中,反应快。

5、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动作,并点评。

6、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个别学生耐心地指导。 学生活动:

1、集中注意力听讲,遵守课堂常规,不讲话打闹。

2、积极参与队列练习活动。

3、积极投入小游戏活动,明确游戏方法,思想集中,反应迅速。

4、能熟练做出稍息、立正、向右看齐的动作。

5、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纠正同学的错误动作。

6、学会坚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织:

★★★★★★★ ★★★★★★★ ●●●●●●● ●●●●●●●

二、

交流合作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分组自主练习队列(重点:原地踏步),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队列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再次分组练习。 学会活动:

1、积极参与队列练习活动,能与队员和睦相处,相互配合,认真完成任务。

2、认真做好动作,大胆展示自己,能积极发言评价。

3、乐于反复练习,相互指导帮助。 组织:散点

三、快乐游戏:快快集合 教师活动:

1、游戏的规则要求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

2、组织学生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

3、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立即纠正。

4、引导学生正确参与游戏。

5、以小组进行相互比赛,评价优秀的小组,加以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快、静、齐”。

学生活动:

1、仔细听明白要求,按要求完成游戏。

2、积极参与,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及时纠正自己错误。

4、培养团队意识,学会相互交流,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 组织:四列横队

四路纵队

四、

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

1、对课堂进行整体评价,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课堂常规强烈要求。

2、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活动:

1、记住老师的要求。

2、师生互动评价。 组 织:四列横队

★★★★★★★

★★★★★★★ ●●●●●●● ●●●●●●●

第2篇:第39课 蹲跳起小学二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学习阶段:水平一

学习目标:学会蹲跳起动作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培养学生跳跃的能力。 学习内容:蹲跳起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1.教师组织队列起步走和原地的二列横队成四列横队走。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8”字形接力跑》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要领。

3.组织游戏。先组织一次试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继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进行裁判。

学生活动:1.观看同学的示范,认真的听教师的讲解。

2.在教师的组织下热情的投入到游戏中去,并和同伴很好的配合进行游戏。

3.在教师总结后认识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的纠正,并更好的完成游戏。

织:以四路纵队完成游戏。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点:初步学会蹲跳起动作。

点:做到两腿迅速蹬直、向上跳起。

教师活动:1.教师邀请同学做蹲跳起练习。并进行比较。

2.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和技术要领的讲解。

3.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原地的蹲跳练习。并要提出哪位同学的动作完成的好跳动高。组织学生进行行进间的蹲跳练习。并组织学生看谁跳的快而好。

学生活动:1.认真的看示范和听讲解。

2.努力的完成练习把技术动作作好。同时要求更好的表现自己。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织:四路纵队。

三、放松练习,调节自身。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放松的练习。要使学生的身体尽量的放松。 学生活动:积极的投入到放松练习中去。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为下节课准备。

织:在蹲跳练习完成的队列上。 场地器材:大操场

第3篇:三年级下数学教案队列中的数学北师大版【小学学科网】

队列中的数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75页中的《体育中的数学》——《队列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尝试数学与多学科的整合。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演示课件) 师:这段视频展示的是2009年我国庆祝建国60周年时所举行的隆重的阅兵仪式。就在这些整齐的队列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队列中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动手设计

师:笑笑她们班正在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队列比赛,老师为了编排队形伤透了脑筋。她们班共有48名同学,聪明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帮她们设计一个队形吧! 师:请听要求:

1、用小圆代表同学;

2、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听清楚了吗?动手画一画吧。 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我们邀请几位设计师来展示一下他的作品吧!(投影展示) 师:说说你设计的队形吧。 师:6×8和8×6排法相同吗? (板书:每行人数

行数)

2、完成表格

师:3(4)班的孩子可真踊跃,都想发表意见。这样吧,我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你们这组能写出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4人小组交流排法,组长记录完成表格。

3、汇报交流

师:王老师刚才收集了几个小组的表格,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展示) 师:能说说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师:是呀,我们在找寻排列方法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这样就不会出现漏数了。

4、理解方队

师:刚才笑笑给我打电话了,说学校有一项加分要求,就是排成方队的话可以加2分。(课件出示)

师:你知道什么叫“方队”吗?(课件出示方队概念)

师:那48人能正好排成一个方队吗?笑笑她们也正发愁呢?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请先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吧! (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至少应该增加几人!或者至少减少几人呢!

(板书:至少增加1人

至少减少12人)

师:那么,哪两个相同数相乘的积最接近48?对,那我们就排成7×7的方队。

三、课堂反馈:

1、师:孩子们,咱们班有多少人?那如果我们想要排成方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师:增加的人从哪儿来?那我们就邀请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起组成方队吧!那减少的人呢?就去做小老师吧!

师: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给我们班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我代表我们班的同学谢谢你们!

2、(课件出示)师:笑笑在队列的变换时站在一个小方队的中间,她的前、后、左、右都各有2名同学,你知道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吗?请你在本上画一画吧。(生动手) 师:谁来展示一下?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班上的孩子爱动脑,会思考,而且遵守上课纪律,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录像。(视频展示) 师:看了这个有创意的队列表演,大家感兴趣吗?如果你们对这回家们也试着设计一个有创意的队列吧。 板书:

队列中的数学

每行人数

行数

6 8

至少增加1人

至少减少12人 7×7=49

6×6=36 48+1=49

48-12=36

第4篇: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三乘法《队列表演(二)》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三乘法《队列表演

(二)》

1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景,探索和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和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掌握了点子图、横式、表格等方式的计算基础上学习的。学习了本节课为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竖式打下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弄清每一步数学运算的结果都应该写在合适的位置上。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谈话导入,引起回忆

出示队列表演的情景并且谈话引起学生的回忆,并出示本节课的课题:队列表演(二) 学生倾听并且回忆。

(意图:唤起学生回忆,明确本节课和上节课的联系。) 活动2【活动】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1.任务驱动、探究算理

出示:14×12的算式。出示自学提纲:请你试着利用竖式解决14×12并思考如下问题:(1)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先算谁乘谁,再算谁乘谁;(2)在竖式中每步结果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请说明理由

提出要求:独立解决,并把14×12的计算过程写在小练习上。

学生独立解决并思考。寻找一到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1)先算2×14,得28,表示28个一,把它写在十位和个位,再算10×14,得140,表示14个10,把它写在百位、十位、个位。

(2)先算2×14,得28,表示28个一,把它写在十位和个位,再算10×14,得140,表示14个10,个位的0省略不写,把“14”写在百位、十位。

(3)生1:为什么“14”和“28”要错位写?生2:因为十位数字1表示1个10,所以所得积是140,表示14个10,结果的0省略不写,“14”分别写在十位和百位。

(意图:学生独立地尝试用竖式完成14×12,边做边思考问题,利于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相互汇报并且质疑,利于学生弄清算理。)

2.数形结合,验证算理

提出要求:利用点子图的方法验证一下你们刚才的竖式计算过程是否正确,并小组之间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画出点子图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先画出2行,每行有14个,得28,表示28个一;我在画出10行每行有14个,得140,表示14个10,最后140+28=168

提问:点子图中哪一步对应竖式中的哪一步?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画出2行,得28,表示28个一,对应竖式中的第一步;在画出10行,1行有14个,得140,表示14个10,对应点子图中的第二步。

小结:通过画点子图的方法验证了竖式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也知道竖式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

(意图:通过在点子图上画出竖式计算的过程,直观地理解竖式笔算的过程及算理。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出示视频14×12的计算过程。

学生观看并改正自己的竖式。

(意图:再一次观看竖式计算过程,再一次明确竖式计算的步骤,加深学生的印象) 3.巩固练习、小结算法

出示21×13。提出要求:请你进行竖式计算,并和你的伙伴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做并和伙伴相互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先算3×21,得63,表示63个一,写在个位、十位;再算10×21,得210,表示21个10,0省略,“21”写在十位和百位。

(意图:自己尝试用竖式的方法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过程。)

出示33×13,41×22。提出要求:请你进行竖式计算,边做边思考在进行竖式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做并汇报。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计算33×13应该注意第二步10乘33,得330,表示33个10,要把33写在十位和百位。在计算41×22应该注意第二步20乘41,得820,表示82个10,要把82写在十位和百位。

质疑:两个“82”一样吗?

生可能回答:不一样,第一个2乘41,得82,表示82个一,第二个20乘41,得820,表示82个十。所以两个是不一样的。

提问:谁来说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提问: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1.从个位算起。2.每次乘积的结果应写在它适合的位置上

提问: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和现在学习竖式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相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不同点是以前学习的是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数,现在学习的是两位数分别乘以另一个数。

小结:其实我们利用这些发现就可以解决以后我们将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

(意图:总结回顾,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并且将以前的知识和今后学习的知识的进行联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活动3【练习】

三、梯度练习,巩固知识 1.基础型练习

出示书上35练一练1(情景改编) 森林运动会中,小松鼠进行体操表演,每行13只,有12行,一共有多少只? 用竖式计算。 圈一圈,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学生独立做并且汇报自己的做法

(意图:平行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算理及计算过程的理解,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2.应用型练习

出示书上35页练一练3(情景改编)

青蛙们要进行跳格比赛,大青蛙每次跳21个格,它跳了14次,一共跳了多少格

学生独立做并且汇报自己的做法

(意图: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问题。) 3.诊断型练习

出示书上35页练一练2

教师统计学生完成情况

(意图:自己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统计,当堂反馈和评价。) 活动4【讲授】

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视频出示数学史

学生观看

(意图:观看数学史,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意图:总结性评价。) 活动5【作业】作业

作业设计:1.必做题:(1)完成数学书上35页

4、5。

(2)优化设计24 2.选做题:搜集12×14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巧算方法,并分享给你的伙伴。

队列教学教案模板

正步队列教案模板

队列训练教案模板

队列考核教案模板

体操队列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