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先进事迹(共5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8-19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乡镇新农合先进集体事迹

乡镇新农合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一、根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XX蓄洪库区中部,距县城25公里,南临淮河,面积62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人口4XX人,耕地万亩,境内淮蒙防洪大堤全长公里,自然庄台22个,保庄圩占地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安舟岗”,面积平方公里。全镇共有一个镇级卫生院和8所村级卫生所。

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做法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镇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下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拟定、完善本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各项制度;办公室负责对辖区内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负责参与各村的组织、宣传和动员工作,以提高参保率。

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提高人民群众知晓度

1、充分发挥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进度、人民群众知晓情况的宣传,并用字幕打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标语;在报销现场解答农民疑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各村利用广播、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在各村进行宣传动员。各村召开支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传发动。在宣传动员期间,新农合办公室及时向镇新农合领导小组汇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态及存在问题。镇政府及时召开新农合工作会议,了解各村参保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答复和协调,提高了我镇的整体参保率。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全镇迅速展开。

逐步推进,稳步提高新农合的参合率,我镇今年县下达的参合目标任务是95%,我镇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年年被县政府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先进单位。

保证群众的根本就医需求,并保资金使用安全。

我镇XX年1月1日到XX年12月31日,卫生院门诊就诊7381人/次,已报销.75元。卫生院住院2192人/次,已报.34元,院外住院就医到卫生院报销642人/次,已报销.85元。到各村医疗室就诊共人/次,已报销.17元。

定期业务培训,确保报销畅通。

XX年,我镇每月23日统一对卫生院及各村卫生所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并不定期的到各个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指点。完善各项政策,促进工作开展。

控制医疗费用,规范服务行为,加大监督力度。

为更好的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在县、镇合管办的指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进行相关的专项监督检查和不定时的随机抽查 药品价格收费是否合理、处方书写是否规范、是否合理用药、是否使用目录药品、有没有及时公布减免情况、以及环境卫生等治理情况。要求做到服务要规范,监督要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医疗经费按照规定及时结算报销到位。

不断推进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自从卫生院使用了医院管理系统软件以来,不仅是完善了医院的院内管理,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和开展的日常工作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人去记背药价、计算药价、计算报表等一些可能出现人为的错误的地方,同时提高了对新农合资金的使用安全*,也让百姓在就诊过程中明明白白消费,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村卫生室全部配备电脑,实行即看即报销、信息网络化、上下连动化。

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

1、本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采用的是根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农民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

2、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本镇患者住院实行定点医疗机构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了**选择医院的权利。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的同时,兼顾“小病部分农民抱怨因住地离定点医疗机构太远,带药天数太少,来回买药太麻烦。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

由于镇村医疗机构设备和治疗条件相对落后,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四、今后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

1、通过新农合工作开展实践,今后要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力度。让农民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完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管理规范》。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改善镇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及时有效的处理当地农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3、总结经验,分析数据,为明年工作进一步完善打下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利为民所谋”的责任,党和政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将不断完善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把新农合这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好,确保参合率逐年上升,力争达到百分之百,为病患者治病报销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我们的目标。

第2篇:新农合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二十年来,我本着为人正直、踏实肯干。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负责, 始终牢记“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工作任劳任怨,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本着一个公务员应有的精神,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风采。

第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虽然接触的群众较多,不论是国家干部还是一般百姓,各种阶层,不同年龄,都耐心细致的解释,热情周到地为群众办理业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二,心系群众,真诚服务为民,常常是为大家舍小家。当家庭和工作发生撞车时,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周日的一天,手机响了,原来是一位群众要到省医院就医,因农合证遗失,要急着补证,听完以后,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家务,急忙赶到镇政府去。到办公室后帮群众办完了需要办理的所有手续,那位群众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以为今天肯定去不成了,但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问题,真是太感谢了!”

第三、强化信息网络建设。我镇有农业人口万,,参合农民万人 ,参合率高达%。为确保广大参合群众在新农合中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我镇参合农民信息管理和补偿管理完成了从手工台账到网络信息新农合工作的网络化建设。配备了2台电脑、1台打印机。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实时交换、更新和共享参合信息,县、乡、村三级新农合信息化管理,简化了报补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实施基金监管和风险防范,实现了新农合工作“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报销便捷,信息共享”的目标。

第四、坚持科学监管基金。我县新农合基金实行“合管中心管事不管钱,财政管钱不见钱,银行管钱不花钱”的运行模式,新农合基金由财政部门在本县银行设立专业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在基金使用上严格履行主管审批手续,县合管中心对新农合基金的使用管理做到有计划、有分析、有控制,每月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基金使用、账目管理及报补原始票据、报补单进行监督审核,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补助情况审核无误后,向财政局申请资金拨付计划,经财政局审核无误后,通知银行将补助资金拨付到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的封闭运行机制。

第五、大力实施便民服务。一是开通“报补直通车”,实施定点医院直接报补。参合农民在本省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门诊患者可以采取门诊家庭账户资金递减的方式及时得到补助,住院患者出院当天在医院即可领取补助,非定点医院住院患者,只要到镇合管所递交完备的补助手续,在七个工作日内即可及时得到补助。二是实行就诊“一证通”。参合农民持就诊证可以自主选择市省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合农民就医,确保参合农民就医自主权,实现了农民看病方便化,报补简便化,受益面最大化。三是开设了“新农合服务窗口”,新农合代办员深入病房,在亲情慰问的同时,宣传新农合政策和医疗服务内容,正确引导参合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杜绝不合理用药、盲目消费等现象。镇医院代办处对就诊参合农民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次告知制度,确保参合农民一次就能领到补助,减轻了农民交通费用负担。

第3篇:新农合先进个人材料

***同志自聘为***合管员以来,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增强政策观念,关注农民疾苦,真诚为农服务,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新农合工作上新台阶。为此,她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上级组织和基层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200

7、2008连续两年被鼓楼卫生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所在合管科被卫生院评为先进科室。

新农合工作既繁重又琐碎,大到政策规定,小到一张处方,一张单据,桩桩件件都是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做好新农合服务工作,她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握为民服务方向,在新农合的组织管理上,主动当好领导参谋,积极建言献策,协助院领导做好新农合组织、协调、指导等工作,并在具体实施管理工作中,坚持原则,恪尽职守,不断推进新农合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在门诊管理方面,坚持验证验费制度,有效防止冒名顶替和超支现象发生;在住院管理方面,坚持日查房制度,严格遵循“三个目录”和一日清单管理规定,做到“四查四看”,核减不合理费用,禁止弄虚作假和不合理收费行为。严格的管理,使08年医院核减率由07年的%下降到%,居全市较低水平。2008年她积极为1453名精神病参合患者准备资料,为他们申报办理慢病补偿卡,使这一特殊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温暖。

新农合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自走上这个岗位以后,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经常深入乡、镇、辖区各村组开展工作。在筹资过程中,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白天下乡忙登记,晚上回家忙录入,连续数日白天黑夜连轴转,不叫一声苦、一声累,勤勤恳恳,默默奉献。龚知梅每月都进行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定期在院、村、医务室公示栏上公示住院、门诊、慢病报销情况,还对上门咨询新农合问题的农户进行热情接待,政策宣传,答疑解惑,让农户带着疑问而来,载着满意而归。

辛勤的付出带来丰硕成果,2009年全处参合农民人,参合率100%,位居全市首位。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今年在业务量大幅增加的同时,1-2月份日均费用下降为元,二月份住院病人次均费用比上月减少元,住院补偿率达%,二月份核减为零,受到参合患者和院领导的一致好评。经全体合管员投票,龚知梅被评为二月份“合管之星”。

市合管办要求全体合管员以 “合管之星”为榜样,在工作中做到原则*强、业务精、纪律严、工作勤、政策熟、成绩显,努力提高工作质效,积极争当“合管之星”,已当选月度“合管之星”的合管员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勤奋工作,努力促进我市新农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4篇:新农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编辑本段进展和目标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 编辑本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

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 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案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就诊患者,是完全自费后拿着医院开具的发票去所在辖区政府机关申请报销的。拿北京的特殊病患者为例。各个区县报销比例不同。比如同样的癌症患者顺义地区病人的报销能达到55%延庆怀柔的比例更高,而门头沟的只能享受40%的报销比例。但是这40%并不是申请了特殊病都给报的。比如放疗收据中只有小部分是西药其他是摄影及其他费用,这样下来比如10万元的放疗费用在门头沟能报销的只有不到3万元而在延庆可以达到7万元。另外癌症患者常年要吃中草药,门头沟的合作医疗中草药里没有放化疗成分是一分都不报的。而医保卡病人吃中药也能报。

农村内部新型合作医疗的需求角度观察

在以上的这些背景下,从需求方面可以看到,由于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小病仍然是用农民个人医疗帐户来支出。一,就小病而言,当农民经常不生病时,觉得个人出资的那部分浪费掉了,于是会逐渐丧失参加合作医疗的动力。二,从大病来说,由于农村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那些贫穷的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即使去医院就诊,能够报销一部分,但剩下的一部分他们依然无力偿付,所以这些贫困的家庭依然看不起病。当然对于那些富裕的家庭而言,这是给他们提供了实在的优惠。所以从大病的角度来看,不但新型合作医疗没有解决农村内部贫困家庭的医疗问题,反而使得他们与富裕农民家庭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差距。三,农村现在呈现的状况是大部分的青年或中年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大量的空心村。当这些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看病,这样来说,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没有得到实惠,这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热情。当他们得了大病时,由于打工所在地路途遥远,甚至有些急性病时,他们去大型的医院就医,也无法享受到新型合作医疗的优惠。因为,新型合作医疗规定了,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需要在定点的市县,乡镇的医院去就医报销。所以从农村目前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角度来看,也出现了重大问题。

农村内部新型合作医疗的供给角度观察

一,供方诱导需求突出。具体的讲就是在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程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医院对病人诊治时,并不是按照最有利的方案去开展,普遍存在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合作医疗服务的支出,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型合作医疗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长期以来,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滞后,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一些贫困地方的卫生站甚至存在危房,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严重流失,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甚至在农村出现到县,乡镇医院看错病,导致死亡的案例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农民不去这些县,乡镇医院,而去省或者市一级的好医院,他们面临的又是天价的医疗费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望而止步。所以从这点来看,也严重制约了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效运行。

编辑本段建设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的群众有病未就诊,%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第5篇:新农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产生背景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 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 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 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 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 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 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

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 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 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 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 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 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案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就诊患者,是完全自费后拿着医院开具的发票去所在辖区政府机关申请报销的。拿北京的特殊病患者为例。各个区县报销比例不同。比如同样的癌症患者顺义地区病人的报销能达到55%延庆怀柔的比例更高,而门头沟的 只能享受40%的报销比例。但是这40%并不是申请了特殊病都给报的。比如放疗收据中只有小部分是西药其他是摄影及其他费用,这样下来比如10万元的放疗 费用在门头沟能报销的只有不到3万元而在延庆可以达到7万元。另外癌症患者常年要吃中草药,门头沟的合作医疗中草药里没有放化疗成分是一分都不报的。而医 保卡病人吃中药也能报。

农村内部新型合作医疗的需求角度观察

在以上的这些背景下,从需求方面可以看到,由于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小病仍然是用农民个人医疗帐户来支出。

农村现在呈现的状况是大部分的青年或中年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大量的空心村。当这 些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看病,这样来

说,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没有得到实惠,这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热情。当他们 得了大病时,由于打工所在地路途遥远,甚至有些急性病时,他们去大型的医院就医,也无法享受到新型合作医疗的优惠。因为,新型合作医疗规定了,参加合作医 疗的农民需要在定点的市县,乡镇的医院去就医报销。所以从农村目前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角度来看,也出现了重大问题。

农村内部新型合作医疗的供给角度观察

一,供方诱导需求突出。具体的讲就是在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医院对病人诊治时,并不是按照最有利的方案去开展,普遍存在开大药 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合作医疗服务的支出,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型合作医疗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二,长期以来,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滞后,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一些贫困地方的卫生站甚至存在危 房,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严重流失,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甚至在农村出现到县,乡镇医院看错 病,导致死亡的案例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农民不去这些县,乡镇医院,而去省或者市一级的好医院,他们面临的又是天价的医疗费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望而 止步。所以从这点来看,也严重制约了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效运行。

建设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 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 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 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的群众有病未就诊,%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 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 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新农合个人先进事迹

新农合工作先进事迹(共5篇)

农普先进事迹

农行 先进事迹

农办先进事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