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心调研报告(共3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7-25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艺术中心调研报告

艺术中心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教学单位:指导老师: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湖北省辛亥革命博物馆

2011年11月

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 谢宏杰

建筑学0902 张帆

0

艺术中心调研报告

摘要:

艺术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艺术馆(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在这次的艺术馆设计中,我所选择的艺术馆主题是国画。国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它是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的,因而极具文化底蕴。

鉴于本次设计,我分别去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湖北省辛亥革命博物馆,来作为我此次的设计的调研对象。

关键字:艺术馆、国画、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湖北省辛亥革命博物馆、文化底蕴

正文:

一、湖北省博物馆

1、总体概况

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展厅面积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图1)。

2、整体布局

图1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丰富且有着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和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显著成就,使本馆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 3、内部布局

从室外的大楼梯直接进入博物馆二楼,首先是宽敞的大厅,服务台设置在正中央(图2),两边分别设置了自动扶梯和楼梯通往三楼,四周还围绕一些较小的展厅,以及一些辅助设施包括寄存、游客服务中心、贵宾室、视听室、商品部以及洗手间。到了三楼,有三个比较大的展厅,以及室外休息走廊(图3)。接下来是四楼,除了几个展厅,还有书店、咖啡店、屋顶花园。充分运用了屋顶的优势,让游客在游览之余可以在室外活动,休闲。

图2

图3 4、流线分析

二、湖北省艺术馆

1、总体概况

湖北省艺术馆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之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与湖北省博物馆相毗邻,是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艺术馆占地面积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亿元,其中工程建设1亿元,征地4000万元。其按美术馆的功能与设 施所建,馆内有十个展厅,展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1200多米,可同时或分别举办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 2、整体布局

艺术馆与湖北日报、省社科院和省博物馆形成环形矗立之势,用方和圆、直和曲等纯粹简洁的形体与线条,建构出丰富的造型,外观似鼓、似笛、似琴,具有“寓意本土、造型现代、建筑生态、空间丰富”的特点,给人一种对艺术的无穷憧憬和浮想。

艺术馆将方和圆、直和曲等简单的形体与线条,与人造瀑布的光影、波纹有机地穿插在一起,体现出“理性与浪漫完美结合”的艺术气质。门前的广场前曲后直,公共大厅透明流动的曲线,暗示带有区域象征的东湖水的清澈柔美,可使人联想到艺术的纯净空灵与浪漫潇洒。东面远离广场的展厅部分则为直线,通过沿用省博物馆的饰面石材和敦实的体块,表达艺术的雄浑沉着与理性严谨。艺术馆展厅呈方形,表现了理性、适用、宁静、敦实的一面。公共大厅与休息厅呈圆形,又表现了浪漫、活泼、热闹、轻柔的一面。在馆前的艺术广场上,在建筑弧形公共部分的前沿,一道朝向省博物馆的矩形水池穿插而过,结合人造瀑布,既利用了水的反光和波纹,映衬出圆形公共大厅的婆娑倒影,又因为瀑布的存在,使人从视觉上感受到自然光影,还感受到声音的美妙伴奏。艺术馆一带文化氛围浓郁,自然环境优美。该馆建筑造型采用形体穿插的手法,用纯粹的几何形体,创造丰富的造型,方案造型具有多义性和多种理解和阐释的可能性,追求一种“味外之旨”、“弦外之音”,启发人们无尽的奇思妙想。

3、内部布局

入口处呈弧形,自然引导游客进入(图4)。一楼公共部分包括:大厅、音乐厅、两个展厅、电影厅、贵宾室、咖啡屋、观光楼梯(图5)以及一些辅助设施。进入二楼,有艺术长廊,视觉书屋、屋顶花园以及餐厅,当然还有展厅。三楼除了展厅之外最主要的莫过于露天休闲广场。四楼是比较私密的空间,主要包括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培训中心以及雕塑广场,一般是禁止游客参观。

图4 图5 4、流线分析

三、湖北省辛亥革命博物馆

1、总体概况

新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阅马场广场南面,毗邻湖北剧院和首义广场,与黄鹤楼隔路相望,在今年的8月完工,也恰恰赶在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建筑整体造型独特新颖,外部仍采用了红色,与对面的旧馆相映成趣,也体现了红色革命的真谛。进入博物馆之前还有一个宽敞的广场,供行人及游客活动,广场两侧还有地下通道,目前还在整修之中(图6)。

图6 2、内部布局

入口是下沉式的,进入后,门厅较之前两个博物馆小,展厅的浏览从左侧进入,折线式的楼梯依据建筑的造型而布置(图7),博物馆内部还有很多用来采光通风的天井,上下连通,显得十分通透轻盈。从负一楼上到一楼,视野开阔了许多,玻璃幕墙的使用,使的游客在休息之余可以欣赏室外的风景(图8)。一楼包括多功能展厅、学术报告厅、阅览室、纪念品超市、服务台以及其他的辅助设施。二楼就主要是一些展厅。三楼增加了一些与之前博物馆不同的部分,比如缅怀室、远眺室以及活动室。

图7

图8 3、流线分析

四、关于本次博物馆设计

1、设计构思

此次博物馆我所选择的主题的国画。国画又称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是极具我们民族文化底蕴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设计的建筑当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形式,社会在发展在进步,艺术馆也要独特也要出众,但不能脱离实际,所以在传统中寻求新颖是我这次设计设计的重中之重。

2、基地分析

艺术中心选址位于雄楚大道,毗邻武汉理工大学南校区,并且紧靠省出版城。基地地势平坦,视野非常开阔。作为国画主题的艺术馆,与省出版城相映成趣,使得武汉理工大学也多了一份书香之气。基地位于雄楚大道,交通便利,人流量也很大,这对于我的设计也很有挑战性。 3、建筑组成

单纯的博物馆已经渐渐消失,随之总会附加一些其他设施,譬如会议室、电影厅、咖啡厅、图书馆、餐厅,甚至一些商业、娱乐服务设施,无形中成为某种文化综合体的代名词。不管如何变化,它独特的展示、收藏、展览功能还是无法取代的。

博物馆大同小异,其组成可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1、陈列、展览、教育和服务分区;2、藏品库分区;3、技术工作分区;4、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既有分隔又有联系。

设计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以及藏品运送路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以及其他业务用房的面积分配等。

门厅是艺术馆游客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游客或为他们提供休息的空间。现在的一些博物馆还用作社交活动(比如省艺术馆)。固定展厅为藏品提供了永久的存放处,而临时展厅灵活性很大,可以举办短期的专题性展览。其余的就是一些必要的辅助用房。 4、建筑特点

艺术馆建筑设计必须符艺术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艺术馆应当满足展示、收藏、研究、教育等多种功能,并吸引公众主动参与。本次设计应创造性地反映展示内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以适宜的形象和技术手段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就国画主题来说,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应当更多的去注重其内在空间,不能只是停留在外形的表达,虽然这也是一方面。建筑要在传统中不失现代化,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欧阳云,《明代绘画艺术鉴赏》,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张道森,彭亚,《中国美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3].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剑飞,梅洪元,《会展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程世丹,《展览建筑》,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2篇:剪纸艺术调研报告

剪纸艺术调研报告(10年)

一、实践目的如下:

1、本着弘扬和保护濒危民间艺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希望,利用自身能力,为濒危民间艺术的发掘,收集,整理和保护等出一份力。 2、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思考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怎样更好保护,继承,发展中国工艺美术。

3、锻炼自身吃苦毅力,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着力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努力让那个自己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4、通过材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可以使自己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也让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保护,继承,发展,弘扬民间艺术,的行列,激发他们艺术创作兴趣和对我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二、实践过程:

1、满怀期待的来到牌楼村

2010年4月30日下午,我们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小组聚在一起,骑着自行车前往目的地。心中的喜悦不时显在言语中,大约一个多小时,转了几个弯来到了一个村子路口,到达了牌楼村。据说,这位剪纸艺人主要采用刀刻的方法,剪纸素材多种多样,构图简杰,质朴夸张,栩栩如生。我们迫不及待得想见到这位“剪纸艺人”啦。

2、来到剪纸艺人家中

当我们见到这位艺人是,都很兴奋。原来这位艺人是一个60多岁的老爷爷。他戴着一顶帽子,鼻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见到面、我们的到来,显得十分高兴。听说他是孤寡老人,生变没什么亲戚,只有一个外甥女,所以来前我们自发给老人买点奶粉,水果什么的,奉献一片爱心。别看老人岁数大,但剪纸技术确实一流的,娴熟的手法让我们赞叹不已。

3.我们也动手剪纸了

在和老爷爷交谈过后,我们有了强烈的剪纸愿望,于是开始学剪纸。刚开始我们有些笨拙,老是把给纸剪破了,连最简单的双喜都剪不好,但老爷爷并没有嫌弃,一次又一次找原因,并加以改进,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没人完成了一个简单的简化的小作品。通过学习,我们对剪纸有了一些了解,从它的折纸,构图,剪裁等步骤也稍有了解,现在基本上可以动手剪一些小东西了。

4、谈剪纸未来

在谈到剪纸未来时,老爷爷似乎对剪纸并不看好,他说,现在市场经济时代,这些低俗农村剪纸没有什么生命力。我告诉老爷爷:这是因为没用将这一中国艺术推过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一定会很好得以流传。交谈中,我知道老爷爷对明天充满希望,我们也衷心希望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5、话别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尽管与老爷爷相处了一个下午,但感情却是那么深。老爷爷一直将我们送到村口,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夕阳西下,我们满载着收获踏上归途。回头望着老爷爷,他那瘦小的身躯在夕阳中成了一幅剪纸的缩影,伟大而神圣。

三、实践感想

通过对剪纸近距离实地调查和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悠久的深厚底蕴。在领略精美艺术的同时,我们又明白的感触到了剪纸艺术发展空间狭小,传统工艺与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与时代发展不合拍······正是由于这原因,才使得这一度辉煌的民间艺术正做不走向濒危的边缘。如何把这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并让启发展壮大起来,确实是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四、实践总结

这次活动虽时间不长,但实践安排却十分紧。实践中还要整理自己的作品拍照回去,任务十分多。不过,再次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以谦虚,好学,不怕苦,不怕累,精神投入大学习剪纸中去,使我们都在这一次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为了能圆满完成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做了一下方面:

1、多和艺人交流,多做记录

在来之前,我就有记录的想法,准备了记录本和笔。想每个制作工艺的步骤的记录,并在交流中做了笔录,同时拍照,这将为我们组的实践成果展示提供丰富的资料。

2、时时发问,积极和艺人探究有关剪纸技巧

在这次活动中,我做了一次对剪纸艺术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全面了解探索。因此和老艺人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从中,我听到了老艺人的心声,也看到希望。

3.大家互相帮互助,一起完成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中,我们组的成员没有一个要中途放弃,每个人都坚持到了最后,互帮互助,一起来完成工作。

实践结束以后,每个同学都表态把自己图片,资料整理出来,撰写一篇合格调研报告,好让更多人来了解剪纸艺术——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我们将尽自己所能,弘扬这一文化。事实也证明了,我们在这几天的时间中,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他们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最后,感谢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同学和老师,他们给予了莫大支持,同时也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指导额孙同信老爷爷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他能让中国民间艺术得以流传。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性小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说圆满地完成本次活动任务,达到了课外学习实践的目的,并了解到了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对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了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组内四名同学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艺术,关注剪纸艺术,继承剪纸艺术让我们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光芒四射!

研究性学习课题——剪纸 【剪纸的起源】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

关于剪纸,有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汉武帝爱妃李夫 人不幸早逝,汉武帝悲痛欲绝,日夜思念。有人报告说 齐地高密有个叫少翁的人,好讲神仙方术,自称能将李 夫人的魂招来。汉武帝听后大悦,命令少翁立即前来招 魂。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像,到夜晚在一顶方帐中 点起灯烛,映出像真人一样的李夫人,汉武帝在另一帐 中远远看见,更加悲伤,泣然曰:“是也非也,立而望 之,翩何姗姗起来迟?”据说这就是剪纸的起源。 从一些考古遗存来看,剪纸至迟在北朝时候就已经 出现,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公元105年,

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冈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而演变为剪纸艺术。

可见我国剪纸艺术的历史之悠久。 【剪纸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自西汉剪纸出现以来。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 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 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 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 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民间还出 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 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 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 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 在陶瓷品和沾染品上均可发现它的存在。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 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的应用】

剪纸作品不仅美观,而且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装饰: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非常具有 实用性。

在中国北方,就一直有用剪纸作品装饰房间 的习惯。剪纸能力也被列为古代女子女红好坏的 鉴定标准之一。 礼赠:

剪纸可以作为礼品包装的点缀,甚至它本身 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就有赠送剪纸作品的习惯。现而今,剪纸更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品成为馈赠亲友的不二佳选。

宗教祭祀:

剪纸也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婚丧、制衣等领域。

瑞昌晋古墓墓砖的纹饰中,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图案与现在民间剪纸常用的花纹十分相似。是剪纸应用于祭祀方面的一个实证。剪纸作品有许多关于宗教祭祀的体裁,如诸路菩萨、灶神、门神、天花娘娘、令公娘娘、土地公、土地婆等,都是剪纸爱好者的献艺对象。

剪纸与现代艺术:

在现代艺术领域,剪纸通常会作为一种传统元素融入各种设计中,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具有艺术韵味与传统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便是融入了剪纸元素设计而成的。类似的例子在广告设计方面也屡见不鲜。同样,剪纸还涉入了当下热门的动漫领域,如葫芦娃,猪八戒吃西瓜,渔童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出色动画作品都是剪纸类动画。

【各种剪纸花式的寓意】

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般,各种剪纸作品也被寄予了各种不同的意义。 鹿与鹤——福禄长寿。

双钱——谐音“双全”,常和蝙蝠寿桃连在一起,寓意福 寿双全。

如意——寓意万事如意。 龙凤,麒麟——寓意美好。 狮子、虎——辟邪护生。 鹰——镇宅护院。

鸡——谐音\"吉\",寓为大吉大利。

蝙蝠——:借\"福\"之谐音,寓意幸福,如五福捧寿、福从天降。 象——与青狮共为祥兽。又作\"万象\"之意。

佛手、桃、石榴:佛手——寓意为幸福。桃,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孙。佛手、桃、石榴象征幸福和长寿。

梅花——比喻\"福、禄、寿、喜、财\"五种福。

五毒——五毒是蟾蜍、蝎子、蜥蜴(壁虎)、蜈蚣、蛇。寓意驱病消灾。 松树、仙鹤——寓意长寿。

鹿、鹤——寓意为封官晋爵,高官厚禄 蛇——为神明。 喜鹊——寓意喜兆降至 鸳鸯——寓意夫妻恩爱。

比翼鸟——比喻夫妻恩爱、和谐幸福。 白头翁——意为成双成对的老人。 羊——寓意吉祥。

牡丹——花中之王,国色天香,比喻富贵荣华。 兔——因其为嫦娥怀中之物,象征女性 八吉祥,方胜——寓意吉祥

5.“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 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 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南宋·周密】 6.“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

差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 【佚名】 7.“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唐朝·杜甫】

第3篇:艺术调研实习报告

艺术调研实习报告

一、时间、地点要求

1、实习时间:第3学期,共3周;

2、实习地点要求:文化古迹、传统文艺与建筑、博物馆。

二、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调研是艺术设计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到艺术品市场或艺术博物馆等第一线开展现场教学,学生以艺术鉴赏工作者的角色参加企事业单位和专业公司的技术、管理或文物鉴定工作,通过本课程了解艺术市场的概况与运作,为毕业设计积累技术、市场、文物鉴定、消费等信息资料;同时,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专业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有利于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研究和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达到的目标

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很多,增加了知识。 四,实习内容

短短的十多天的xx、北京之行,从憧憬到置身其中,再到回顾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是那样的鲜活,充满新奇与收获。带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实习的旅途。 在为期六天xx考察活动中,将前往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晋中五市,深入了解该地域众多的历史文化景观与社会人文风貌。通过实地考察,熟悉了xx省丰富的历史遗存、悠久的宗教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并形成了对xx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的总体认识。xx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的历史,领略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历史遗存,感受祖国河山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体会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与历史文化遗存,解读xx建筑文化。同时宗教历史与宗教文化,表现出佛教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我亲身接触壁画、雕像、寺庙建筑等珍贵文物,认识祖国文化的灿烂瑰宝。这些都是我此次xx之行的收获与总结。

我们离开了xx接着我们还有三天的北京之行,北京可是我盼望许久的城市,当我下了车,我即被她的现代与深沉的气息所震撼了,干燥清新的空气中的那种历史与文化的味道迎面扑来,想到我将要在这里待上三天就会兴奋不已……来到这么一个地方让我没有理由的领略他的风采,我们将前往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和**广场、以及潘家园、玻璃厂和艺术生态区等等。通过实际考察让我们熟悉了北京。

我们都知道北京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金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

在这十多天的考察当中使我对我国古老建筑有了个新的看法,我国古代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品类又比较繁盛,包括宫殿,寺院,园林,塔刹等,这些地方我们都有所进行了考察,一般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幕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检举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料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地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地,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地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共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地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

中国古老建筑又可以分为园林建筑、宫廷建筑、寺庙建筑、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值得一提的还有xx省境内北岳恒山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xx县城南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此次的实习考察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感慨万千,学到了很宝贵的东西,特别亲眼目睹我国古老建筑,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更激发了我在将来的学习热情,相信这些都会让我受益终生的。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更加努力。

中西方艺术调研报告

艺术调研报告

艺术调研报告()

艺术设计调研报告

艺术市场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