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学计划(共5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6-25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琵琶教学大纲

《琵琶》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中专(高考班)

—.课程简介:

琵琶教学是艺术职业学院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由于职业学院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更要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素养方面的能力外,器乐表演也是他们综合能力的重要一面。

二.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 能熟练掌握D、C、G、F、A、降B调的各种作品演奏 2 能熟练掌握弹挑,轮指,扫弦,泛音等各种演奏技能 3 能准确掌握作品的风格和演奏技巧

琵琶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课程,掌握各种常用调以及双手的基本功技能是琵琶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提高演奏技巧学习之后才能完善作品演奏技巧和技能,准确再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图,使其琵琶演奏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左右手指法技巧基本技能的训练

难点: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手段做有机的联合,并通过这些巧妙、合理的结合,使它能够准确、完整、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意图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技巧先修课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本技能的训练、《练习曲》(3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轮指练习 弹挑练习 两手配合练习 快速交替指练习

目的及要求:弹挑演奏要均匀、持久,轮指要平、直、稳,这两点是琵琶的基础训练技能

难度:两手演奏力度的均匀、饱满、持久

第二章

《旱天雷》、《金蛇狂舞》、《三六》(4课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弹挑的速度变化 轮指的连续性 江南乐曲韵味的掌握 左右手配合

目的及要求:掌握江南乐曲的音乐语气,配合以不同的弹挑速度和轮指气息;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技术变化

重点:弹挑、轮指的音色训练

第三章《送我一支玫瑰花》、《浏阳河》

《彩云追月》、《倒垂帘 》(6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装饰音的演奏 滑音的演奏 长、短轮配合练习 扫拂练习

不同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 目的及要求:准确把握装饰音、滑音、颤音的学习,能够准确再现不同风格的作品

重点及难点:能准确掌握乐曲形式和浓郁的地方风格,以及独特的演奏风格

第四章 《阳春》、《飞花点翠》、《灯月交辉》(5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快速弹挑 快速换把

手臂及腕部灵活的配合 同滑音演奏 推复轮 弹擞

目的及要求:掌握不同节奏音型,配合揉弦频率的快慢,力度的轻重,以及揉与不揉等各种不同的处理

重点及难点:演奏时注意动作的连贯和发音的圆滑,古曲的轻柔处理,使发音结实、有利。

第五章《大浪淘沙》、《青春之舞》、《金蛇狂舞》、《歌舞引》(10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休止技法 三连音演奏 连续装饰倚音演奏 轮指技法 扫弦技法 目的及要求:加强左手各种技法的训练同时掌握近代作曲家的音乐风格,速度要均匀,要体现出华彦均、刘天华、聂耳的音乐创作魅力。

重点及难点:轮指和扫拂的技法

第六章

《渭水情》、《彝族舞曲》、《天山之春》、《春到沂河》(8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轮双弦 滚

散板的演奏 勾、带挑 连顿弓的技法 揉弦的技法

目的及要求:熟练掌握少数民族的风格演奏特色,加强轮双弦的训练,加大揉弦的力度,使奏出的音乐色彩更加准确 重点及难点:左手快速和右手的技巧配合

第七章《土耳其进行曲》、《月光变奏曲》、

《野蜂飞舞》、《西班牙斗牛士》(7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泛音技法 轮双弦技法 和弦转换的掌握 力度的控制 快速的双手配合

目的及要求:通过快速、和弦转换的学习,以掌握外国乐曲特色演奏手法; 重点及难点:用琵琶来演奏世界名曲,把握乐曲的不同味道,体现它的异国风情。

第八章

《平沙落雁》、《陈隋》、

《春江花月夜》、《昭君出塞》(12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像声音的训练 连续泛音的控制 折分技法 反弹技法 琶音技法 音乐旋律线条把握

目的及要求: 熟练掌握古曲演奏技法,注意发音的清晰及颗粒性,同时要求力度轻重的处理。

重点及难点 :演奏中加强音色变换的的控制,注意音色、力度、揉弦,体现古曲的优美抒情的表现力。

第九章《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狼牙山五壮士》、《海青拿天鹅》(13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右手力度的快速变化 像声音的演奏 大力推拉弦的力度控制 快速扫拂的演奏 击面板的处理 绞弦技法 目的及要求:加强双手力度的的速度变化及配合,以达到作品中情绪变化的需要,体现武曲的艺术魅力,加强不同风格的音色控制,以达到准确表达作品的鲜明思想。

重点及难点:绞弦、像声音、摇指、凤点头

第十章

《诉》、《春雨》、《草原小姐妹》、《天鹅》(15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分解和弦训练 摇、轮两条线的控制 绞弦、并弦的练习 按奏与轮、滚四条弦的练习 活指与换弦的练习

目的及要求:演奏注意音律的美感 律动感 质感 气感 形象感 乐曲结构造型感 时代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重点及难点:音乐的乐感及表现力。 六.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全国琵琶考级曲目1~10级》上下册,林石城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每日必弹》刘德海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 《琵琶曲目》人民音乐出版社

三年制中专(高考班)

—.课程简介:

琵琶教学是艺术职业学院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由于职业学院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更要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素养方面的能力外,器乐表演也是他们综合能力的重要一面。

二.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 能熟练掌握D、C、G、F、A、降B调的各种作品演奏 2 能熟练掌握弹挑,轮指,扫弦,泛音等各种演奏技能 3 能准确掌握作品的风格和演奏技巧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左右手指法技巧基本技能的训练

难点: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手段做有机的联合,并通过这些巧妙、合理的结合,使它能够准确、完整、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意图。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本技能的训练、《练习曲》(3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轮指练习 弹挑练习 两手配合练习 快速交替指练习

目的及要求:弹挑演奏要均匀、持久,轮指要平、直、稳,这两点是琵琶的基础训练技能

难度:两手演奏力度的均匀、饱满、持久

第二章

《旱天雷》、《金蛇狂舞》、《三六》(4课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弹挑的速度变化 轮指的连续性 江南乐曲韵味的掌握 左右手配合 目的及要求:掌握江南乐曲的音乐语气,配合以不同的弹挑速度和轮指气息;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技术变化

重点:弹挑、轮指的音色训练

第三章《送我一支玫瑰花》、《浏阳河》

《彩云追月》、《倒垂帘 》(6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装饰音的演奏 滑音的演奏 长、短轮配合练习 扫拂练习

不同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

目的及要求:准确把握装饰音、滑音、颤音的学习,能够准确再现不同风格的作品

重点及难点:能准确掌握乐曲形式和浓郁的地方风格,以及独特的演奏风格

第四章 《阳春》、《飞花点翠》、《灯月交辉》(5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快速弹挑 快速换把

手臂及腕部灵活的配合 同滑音演奏 推复轮 弹擞

目的及要求:掌握不同节奏音型,配合揉弦频率的快慢,力度的轻重,以及揉与不揉等各种不同的处理 重点及难点:演奏时注意动作的连贯和发音的圆滑,古曲的轻柔处理,使发音结实、有利。

第五章《大浪淘沙》、《青春之舞》、《金蛇狂舞》、《歌舞引》(10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休止技法 三连音演奏 连续装饰倚音演奏 轮指技法 扫弦技法

目的及要求:加强左手各种技法的训练同时掌握近代作曲家的音乐风格,速度要均匀,要体现出华彦均、刘天华、聂耳的音乐创作魅力。

重点及难点:轮指和扫拂的技法

第六章

《渭水情》、《彝族舞曲》、《天山之春》、《春到沂河》(8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轮双弦 滚

散板的演奏 勾、带挑 连顿弓的技法 揉弦的技法

目的及要求:熟练掌握少数民族的风格演奏特色,加强轮双弦的训练,加大揉弦的力度,使奏出的音乐色彩更加准确 重点及难点:左手快速和右手的技巧配合 第七章《土耳其进行曲》、《月光变奏曲》、

《野蜂飞舞》、《西班牙斗牛士》(7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泛音技法 轮双弦技法 和弦转换的掌握 力度的控制 快速的双手配合

目的及要求:通过快速、和弦转换的学习,以掌握外国乐曲特色演奏手法; 重点及难点:用琵琶来演奏世界名曲,把握乐曲的不同味道,体现它的异国风情。

第八章

《平沙落雁》、《陈隋》、

《春江花月夜》、《昭君出塞》(12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像声音的训练 连续泛音的控制 折分技法 反弹技法 琶音技法 音乐旋律线条把握

目的及要求: 熟练掌握古曲演奏技法,注意发音的清晰及颗粒性,同时要求力度轻重的处理。

重点及难点 :演奏中加强音色变换的的控制,注意音色、力度、揉弦,体现古曲的优美抒情的表现力。

第九章《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狼牙山五壮士》、《海青拿天鹅》(13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右手力度的快速变化 像声音的演奏 大力推拉弦的力度控制 快速扫拂的演奏 击面板的处理 绞弦技法

目的及要求:加强双手力度的的速度变化及配合,以达到作品中情绪变化的需要,体现武曲的艺术魅力,加强不同风格的音色控制,以达到准确表达作品的鲜明思想。

重点及难点:绞弦、像声音、摇指、凤点头

第十章

《诉》、《春雨》、《草原小姐妹》、《天鹅》(15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分解和弦训练 摇、轮两条线的控制 绞弦、并弦的练习 按奏与轮、滚四条弦的练习 活指与换弦的练习

目的及要求:演奏注意音律的美感, 律动感, 质感, 气感, 形象感 ,乐曲结构造型感, 时代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重点及难点:音乐的乐感及表现力。 六.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全国琵琶考级曲目1~10级》上下册,林石城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每日必弹》刘德海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 《琵琶曲目》人民音乐出版社

五年制大专(三年中专后进入大二)

—.课程简介:

琵琶教学是艺术职业学院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由于职业学院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更要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素养方面的能力外,器乐表演也是他们综合能力的重要一面。 二.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由于这个学制的学生已经经过三年制大专的系统学习,因此可以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对于这个学制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和大专一致。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左右手指法技巧基本技能的训练

难点: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手段做有机的联合,并通过这些巧妙、合理的结合,使它能够准确、完整、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意图

四.教学内容

练习曲:快速换弦练习

满轮、扫弦练习

野蜂飞舞

乐 曲:大浪淘沙

华彦钧曲

天山之春

王范地改编

玉楼月

张棣华改编

月光变奏曲

叶绪然改编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孙裕德改编

虚籁

刘天华曲

练习曲:音阶琶音练习

(二)

(三)

陈济略曲

流浪者之歌片断

乐 曲:霸王卸甲

古曲

渭水情

任鸿翔曲

春江花月夜

版本不限

新翻羽调绿腰

杨洁明曲

彝族舞曲

王惠然曲

江南三月

王惠然曲

练习曲:音阶琶音

(四)

(五)

陈济略曲

各种技术综合练习

乐 曲:春雨

朱毅曲

狼牙山五壮士

吕绍恩曲

高山流水

林石城整理

出水莲

林石城整理

火把节之夜

吴俊生编曲

匈牙利舞曲

彭盈改编

黎族舞曲

叶绪然改编 乐 曲:十面埋伏

古曲

草原英雄小姐妹

刘德海、吴祖强编曲

塞上曲

古曲

童年

刘德海曲

老童

刘德海曲

吴厚元曲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全国琵琶考级曲目1~10级》上下册,林石城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每日必弹》刘德海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 《琵琶曲目》人民音乐出版社

三年制大专

—.课程简介:

琵琶教学是艺术职业学院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由于职业学院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更要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素养方面的能力外,器乐表演也是他们综合能力的重要一面。

二.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 能熟练掌握D、C、G、F、A、降B调的各种作品演奏 2 能熟练掌握弹挑,轮指,扫弦,泛音等各种演奏技能 3 能准确掌握作品的风格和演奏技巧

琵琶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课程,掌握各种常用调以及双手的基本功技能是琵琶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提高演奏技巧学习之后才能完善作品演奏技巧和技能,准确再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图,使其琵琶演奏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左右手指法技巧基本技能的训练 难点: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手段做有机的联合,并通过这些巧妙、合理的结合,使它能够准确、完整、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意图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本技能的训练、《练习曲》(3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轮指练习 弹挑练习 两手配合练习 快速交替指练习

目的及要求:弹挑演奏要均匀、持久,轮指要平、直、稳,这两点是琵琶的基础训练技能

难度:两手演奏力度的均匀、饱满、持久

乐 曲:大浪淘沙

华彦钧曲

天山之春

王范地改编

第二章 (4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弹挑的速度变化 轮指的连续性 江南乐曲韵味的掌握 左右手配合

目的及要求:掌握江南乐曲的音乐语气,配合以不同的弹挑速度和轮指气息;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技术变化

重点:弹挑、轮指的音色训练

练习曲:音阶琶音练习

(二)

(三)

陈济略曲

流浪者之歌片断

乐 曲

春江花月夜

版本不限

新翻羽调绿腰

杨洁明曲

第三章(6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装饰音的演奏 滑音的演奏 长、短轮配合练习 扫拂练习

不同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

目的及要求:准确把握装饰音、滑音、颤音的学习,能够准确再现不同风格的作品

重点及难点:能准确掌握乐曲形式和浓郁的地方风格,以及独特的演奏风格

练习曲:音阶琶音

(四)

(五)

陈济略曲

各种技术综合练习

乐 曲:

彝族舞曲

王惠然曲

江南三月

王惠然曲

第四章 (8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快速弹挑 快速换把

手臂及腕部灵活的配合 同滑音演奏 推复轮 弹擞

目的及要求:掌握不同节奏音型,配合揉弦频率的快慢,力度的轻重,以及揉与不揉等各种不同的处理

重点及难点:演奏时注意动作的连贯和发音的圆滑,古曲的轻柔处理,使发音结实、有利。

乐 曲:

高山流水

林石城整理

出水莲

林石城整理

火把节之夜

吴俊生编曲

第五章 (8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休止技法 三连音演奏 连续装饰倚音演奏 轮指技法 扫弦技法

目的及要求:加强左手各种技法的训练同时掌握近代作曲家的音乐风格,速度要均匀,要体现出华彦均、刘天华、聂耳的音乐创作魅力。

重点及难点:轮指和扫拂的技法

乐曲: 狼牙山五壮士

吕绍恩曲

渭水情

任鸿翔曲

第六章(10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轮双弦 滚

散板的演奏 勾、带挑 连顿弓的技法 揉弦的技法

目的及要求:熟练掌握少数民族的风格演奏特色,加强轮双弦的训练,加大揉弦的力度,使奏出的音乐色彩更加准确 重点及难点:左手快速和右手的技巧配合 乐曲: 童年

刘德海曲

老童

刘德海曲

第七章(8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泛音技法 轮双弦技法 和弦转换的掌握 力度的控制 快速的双手配合

目的及要求:通过快速、和弦转换的学习,以掌握外国乐曲特色演奏手法; 重点及难点:用琵琶来演奏世界名曲,把握乐曲的不同味道,体现它的异国风情。

乐曲:诉

吴厚元曲

天鹅

刘德海曲

第八章 (12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像声音的训练 连续泛音的控制 折分技法 反弹技法 琶音技法 音乐旋律线条把握

目的及要求: 熟练掌握古曲演奏技法,注意发音的清晰及颗粒性,同时要求力度轻重的处理。

重点及难点 :演奏中加强音色变换的的控制,注意音色、力度、揉弦,体现古曲的优美抒情的表现力。

乐曲:霸王卸甲

古曲

秦川抒怀

曲文军曲

第九章(13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右手力度的快速变化 像声音的演奏 大力推拉弦的力度控制 快速扫拂的演奏 击面板的处理 绞弦技法

目的及要求:加强双手力度的的速度变化及配合,以达到作品中情绪变化的需要,体现武曲的艺术魅力,加强不同风格的音色控制,以达到准确表达作品的鲜明思想。

重点及难点:绞弦、像声音、摇指、凤点头 乐曲:十面埋伏

古曲

草原英雄小姐妹

刘德海、吴祖强编曲

第十章(20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分解和弦训练 摇、轮两条线的控制 绞弦、并弦的练习 按奏与轮、滚四条弦的练习 活指与换弦的练习

目的及要求:演奏注意音律的美感 律动感 质感 气感 形象感 乐曲结构造型感 时代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重点及难点:音乐的乐感及表现力。 乐曲:草原协奏曲

刘德海、吴祖强编曲

临安遗恨协奏曲

何占豪曲

第2篇:琵琶行课时计划

《琵琶行》课时计划

第1课时 (总第27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2、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作《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

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1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

互文。

2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诗 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4节:琵琶女:昔日才高今境艰;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节: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小结: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五、复习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琵琶行》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28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2、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轻拢慢捻抹复挑……

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银瓶乍破水浆迸……

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忽闻水上琵琶声……

凄凄不似向前声……;座中泣下谁最多……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

不得意。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a、诗人是音乐大家。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5、小结:

描写特色:A、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二、作业:1、课后练习二;2、欣赏《青藏高原》,写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课后记: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1课时 (总第29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三百》、《离骚》、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C、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②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颔联写远望所见。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尾联“艰难

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B、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作业:诵读

第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让他们有了高山遇流水的默契;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的旋律,走进那个不朽的夜晚,看浔阳江头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和飘飞的荻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放《高山流水》)

这首诗我们分五步来学习:1、整体感知;2探讨研究;3诗句鉴赏;4对联小结5赏析音乐。下面我们就进入整体感知阶段。

二、整体感知

思考: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放录音)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生2: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的人像投影) (学生看书)

;.

.师:诗中共写琵琶女的几次演奏?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生:三次。(放投影)

琵琶女 白居易

初闻 主人忘归客不发 ↓ ↓ 演奏1 我闻琵琶已叹息 ↓ ↓ 演奏2

江州司马青衫湿 ↓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其中重点描写的是第几次演奏? 生:第二次。

师:就在第二次演奏中,诗人与琵琶女产生怎样的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师:由此可见,全文共有几条线索?

生:两条。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暗线是诗人的感受。在线索与情感的交织中产生深刻的思想主题。

师:从诗人的感受和共鸣中,我们看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凄凉。

师:好,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就来看看二人是怎样沦落;.

.的?

师生: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放图片)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放图片)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师:二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放投影) 生:都来自京都、都才华出众、都落魄失意。

师:从中我们能看出二人怎样的身世、遭遇与心境?(放投影) 生:琵琶女

京倡

商妇

白居易

京官

谪官

师:穿过历史的足迹,我们能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当时社会衰败、黑暗、压抑人才、不能容贤。

师: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社会主义给我们创造的成才环境,努力学习,争取将来也有一番作为!

师:好,“同时天涯沦落人”就分析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与琵琶;.

.女联系到一起的?(放投影) 生:音乐(琵琶声)。 (板书)

师: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师: (放投影)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师《琵琶行》诗意的浓缩,下联写白离开九江时,九江人

民对他的深情厚意。注意上联枨触为感触之意,下联句 念gōu。 师:好,我们对这首诗的故事梗概、主题、基调已有所了解,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就到这里,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师:我们说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是文中第二次对音乐的描写,称得上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师:我先找两组同学读,其他两组找出读课文同学的不足之处。 生:读课文。

挑毛病。太平淡。(放投影)

刚开始“转轴拨弦三两声”这六句,是琵琶女在演奏前的准;.

.备阶段,在倾诉悲情,读的时候要应深沉、声音延长。 师:既然是演奏前的准备阶段,我们可以把这段乐曲归纳为“前奏曲”。

生: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七句有急切愉悦之情,所以要急读,读的时候要有轻快的情调。 师:这一乐段总结为“欢乐曲”。

生:“幽咽泉流冰下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五句表达琵琶女幽愁暗恨之情,读时要速度放慢,读得顺畅。这一部分归纳为“沉思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四句是乐曲的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因为它表现琵琶女激愤难平的心情。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 师:说得非常好,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来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生:读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琵琶女情感的变化(放图),那我们就据此来看她的演奏的高低起伏变化,来捕捉琵琶女生活变化的轨迹。(放投影) 生:(略)

师: 最后乐声停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放图),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

.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师:下面根据琵琶女演奏的情感变化图与音乐旋律图,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边读边思考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生: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她的“梦啼妆泪红阑干”(放图),就是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的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说明她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师:毛泽东在《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中写道:“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确实,古代的诗人有自比为香草、美人、贵妇的,而自比倡女的很少,可见白居易对歌妓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从中我们也看到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

.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师:音乐不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那么,在本诗中,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这些手法有何好处呢?

(二)总结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师生:1、比喻:(放投影)

(1) 从听觉

象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 (2) 从视觉

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既有声,又有形)。大弦嘈嘈如急雨(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又有声)。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也对音乐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客有吹洞箫者,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种无形的飘忽易逝的音乐,只有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才能使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并获得美的享受。

(3) 从感觉

刘鄂的《明湖居听书》中,是这样形容白妞的演唱的,“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

.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在文中使用了比喻。

——好处: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化无形为有形。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侧面烘托

(1)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 烘托琵琶声的迷人)

(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

(4)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二)我们还可以从古诗文中找到例句: “三月不知肉味”

“静女其姝,俟我以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主题 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侧面烘托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就探究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的运用到你的作文中。下面我们进入到诗句鉴赏阶段

;.

.四、诗句鉴赏

欣赏古典诗歌,主要是欣赏语言。学习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语言,请任选一句,写几句欣赏的文字。 师:我喜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因为乐为无声。“无声”者,无言之声也! 它从无中生有,生出一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生出一串无边无际的奇思秒想。听音乐时,可以感受它“无线的美妙”和“无穷的魅力”,给人以“无限遐想”。无垠,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意大利现代诗人翁家雷蒂又有一句有名的短诗;“我用无垠/把我照亮。”无垠就是无限,无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境界惟有你心中才有——因此,音乐就在你心中! 生: (略) 五、对联小结

师: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白居易祠。白居易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放投影)。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上联写琵琶女弹出的琴声,如流水悠悠,似明月皎皎;下联写优美的旋律,随江风远播,入云天飘渺。上联两个“一弹”,刻画曲调优美多变;下联两个“半入”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琴声的效果。

师:好,下面我们也试着用对联给全文作一下小结。 生:(略)

;.

.师:都很精彩,下面是这幅是老师写的,我们一起看一下

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

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师: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让他们有了高山遇流水的默契;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六、赏析音乐

师:好,下面我们欣赏《二泉映月》,让我们在回味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的同时,也请大家试着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生:(略)

七、布置作业: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移人。请比较三篇文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异同。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怨,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第4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内涵;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内涵,鉴赏音乐描写。

难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 。

三、教学方法:朗诵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1、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①《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②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③“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④“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⑤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⑥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1、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2、“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四)作业:背诵全诗。 五、板书设计: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琵琶行》教案

哈二中 吕宁

第5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感知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美;

2、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体会该诗的描声艺术。

3、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重点与难点】

1、感受诗歌悲剧美,鉴赏诗歌描声艺术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本诗的难点。

【学法指导】感悟阅读、体悟感知、涵泳理解,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阳江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诵读鉴赏:

(一)学生集体对照注释吟诵全诗,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背景介绍

1、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但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

三、师生研读,教师点拨

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那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诗歌开头,暮色暗淡,霜叶衰草,荒凉寥落,没有音乐,主客无言,黯然神伤,主人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凌乱,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诗人和歌女有着怎样的共同经历呢?

明确:他们都来自长安。经历相似:

歌女:境况: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身份遭遇:京倡 商妇 怨

诗人:境况: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身份遭遇:京官 谪官 恨

相似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描声艺术。

一、诗歌中有几次声音描写?有怎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为诗歌奠定基调:悲凉哀怨。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诗人“醉不成欢惨将别”,以主、客的情绪和离愁,写主客情怀,“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接着调弦定音,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写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青年时代的琵琶女,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老大嫁作商人妇”。但现实是无法回避,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银瓶乍破水浆迸”写出很强的音乐感,借力度的重,宣泄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表现出很强的气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借声音的质感,如裂帛,写出琵琶女的心碎,道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乐曲收束时戛然而止,留给听众的是深深的回味。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三闻乐,知人重闻声,陷入悲凉。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二、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

1、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高、节奏、旋律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2、双关:“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3、动静结合: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4、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画面感。

第三课时

一、琵琶女的人生:

明确:诗歌不仅重点描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且详细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二、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三、小结: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情感,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诗人不仅表达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琵琶女的身上,借琵琶女诉说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

《琵琶行》教学探微

琵琶教学工作总结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琵琶技能课教学大纲()

高中教学课件:琵琶行并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