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冬天教案模板(共7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6-13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 济南的冬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

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能力训练。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 教学策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磁带。

八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秀气:文雅,不粗俗。。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

2、

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5.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2.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五段。 八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写景顺序

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移步换景

城里 城外

由高到低

由里到外

九 教后反思

作为一篇著名散文,《济南的冬天》一直有着许多教法。但绝大多数的教法都离不开一个宗旨――品读优美的语言。对语言的品味深度可以看成是本课成败的一条标尺。本案也不例外。本案的三步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微、由印象到感悟、体验,是一个较符合学生思维惯性,利于学生感悟体验的步骤。首先是切入点的选择 ,更多的办法是对2-5段进行大意概括,诸如“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这样往往使得景物特征侧重起来,却忽略了整体意境的把握。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来概括印象中的冬日济南就是对文章整体意境的把握。事实证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了“摇篮”“画”“蓝水晶”三个比喻,并成为他们进一步体验品味的一个平台。

其次,本课成功的关键在于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试画济南地形图这一环节,学生相当感兴趣,纷纷执笔画出了56幅不同的济南地形图,但这些地形图却都有着一个共性――像摇篮。在语言的品味体验上,学生感悟到了我所感悟到的,也感悟到了我所未感悟到的。这样的品读能力让人吃惊。比如,学生们对于“卧”字的品味――“卧”字不仅写出了村庄的零落和雪的稀少,也制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品味的同时也想到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学到了写作的要求和技巧、这无疑比老师单纯地分析灌输修辞要生动、深刻得多。

第三,关注、尊重老舍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中最底层的东西。本课预习就要求学生了解老舍和济南。只为品语言打下一个铺垫。

言为心声,当在语言品味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到老舍与济南的特殊情结后,又会回到语言上对语言做出更深层的品味。这就是本课将作者介绍置于课末的用意所在。

我从来都认为语文的阅读就在于挖掘,对文本的挖掘、对作者的挖掘、对时代背景的挖掘、对生活的挖掘、对自我体验的挖掘。这也是新课改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所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做到更好的挖掘,使得语文阅读课堂变得和谐,是我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问题

十、教案评析:

本课教案书写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数学学科特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答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由于缺少经验在教案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七 年 语 文 达 标 教 案

唐云燕

三道沟镇明德学校

学十七大心得体会

三道沟明德学校赵玮

党的十七大万众瞩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主题鲜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部署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工作作为民生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总书记讲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问题时,我们看到报告中虽然有关教育的文字篇幅不多,但字字千金,切中要害,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新的部署。其中提出的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加以贯彻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是作为改善民生问题中的第一方面提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人民幸福安康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对待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较重。这次,“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样的细节都被写进报告,可见国家已下大决心解决课业负担问题。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从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开始,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为让孩子负担轻下来、素养高起来而努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非常实在,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十七大的热情化作勤奋工作的激情,并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来,立足教育本职,拓展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成果,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创新发展。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

三道沟明德学校 唐云燕

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总书记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各方共识、反映人民心声,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新局面的行动纲领。首都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迅速兴起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高潮。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进一步提高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十七大报告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对发展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十六大以来,在中央和教育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进展:义务教育免费程度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得到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基本解决,学习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大会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基本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反映时代特征,重视首都特点,体现教育规律,继续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要从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教育事业的地位与作用,增强教育发展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六项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治校理教能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教育是民生建设的重点,不断提高群众对首都教育的满意度。要以解决群众对教育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程度,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免费的范围和标准,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缓解“择校”矛盾。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蓝天工程”等为抓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深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提高职业人才培养适应性、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和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发挥首都高校人才、智力优势,为国家和首都创新体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待遇,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推动与国内外和周边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做好为奥运会服务的各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首都教育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十七大报告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首都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埋头苦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谱写中国特色教育事业新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并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内容,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探究旁批的内容、实践旁批的方法来完成的。

2.学生就课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品评旁批的高下,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好的旁批的标准。

3.设置情境中的小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自主进行读写结合的旁批,并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中国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谓“动笔墨”,其实就是边读书边做圈点批注。它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习惯。有些精彩的批注,因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思考书本内容,甚至和经典名著一起流传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选购附上这些点评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见的有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圈点批注这种读书方法的兴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请大家打开第一单元的课文《雨的四季》,同学们请看,正文旁边有编者为我们做的批注,这和点评批注版的《水浒传》《红楼梦》排版很相似,这种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的批语就叫旁批。

1.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对文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写旁批呢?(评论式旁批、提问式旁批)

2.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并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再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层次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词句的品析、写法的探究等角度对课文做旁批,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在探究中带入对课文语言美的品析,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难心理,并通过品析课文内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对读书的作用。

(三)方法实践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尝试在课文中找出一处你有心得或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动笔写一则旁批。 2.教师组织班级内的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品一品同学们写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学写的旁批对品析、理解课文起更好的作用。借着讨论,我们也来思考一个问题──好的旁批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好的旁批应该是在找到可品之处的基础上理解准确的、表述精当的,能引发人思考的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旁批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应具备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情境展开小组活动。

我们的校刊增加了一个新栏目──“名家散文推荐”,本期推荐的文章是梁衡先生的《夏感》(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4页),需要由栏目编辑部写出文章的旁批,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分小组成立“名家散文推荐”栏目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一位小编辑先独立思考、自己在自读课本的《夏感》原文旁做两则旁批。

2.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筛选、修改,最终形成四则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师印发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课后将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公共区域供大家品评。 【设计意图】将自读课文中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摘抄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几个精彩片段,并独立完成5则以上的旁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并学着将圈点批注法与摘抄结合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第3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3、学习本文首尾呼应、自然过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温晴”这一特征来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的。 教学难点

2、揣摩课文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前准备

1、借助图书馆、网络查阅、摘抄有关老舍及其代表作的资料,以作交流。

2、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熟读课文,以便朗诵。

3、自我解读课文,提出思考题。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同学们播放济南风光片片断。济南有著名的千佛山。清代作家刘噪鄂在他的《老残游记》中这样写它:“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济南多泉水,有著名的大名湖。刘鄂写它“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济南的山水在冬天是怎样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老舍

这篇文章选自《老舍文集》,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济南冬天,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感情。

2、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学生思考:济南的冬天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文开头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它的特征吗?

观看风光片,领略济南冬天的美丽 谈谈对老舍这位作家的了解。

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边听边思考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2)自读课文 组织学生自读并讨论。

3、梳理结构

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从三方面来表现济南的冬天。首先写济南的山。因为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使济南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其次是写小雪覆盖的山,仍然跟“温晴”相联系。再次写水。从水的绿,清澈透明,“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济南冬天的“暖和”。总之,作者笔下的种种景物都同“温晴”的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

复备内容 复备内容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 传真:010-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的济南的冬天图。那么,谁能说说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又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2、除了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还有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它们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十分生动贴切。下面我们一起在文中找一找这样的修辞语句,体会它们的妙处。

(在学生找出例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下列语句)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

齐读课文

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全班交流,揣摩就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把握词语选用的特色 小组分工,分段寻找 放心吧,这里准保暖和。’”

(2)“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不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老师鼓励学生在文中再找几例,继续分析、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老师及时肯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在描绘景物时有条有理,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分析了本文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欣赏了本文作者在作品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这些分析使我们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以及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风格,相信对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延伸阅读

比较阅读《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散文都是写景散文,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同学各抒已见,说说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者提示比较阅读的方法角度,并作引导,总结。

先读一读,问一问用了什么修辞,起到了什么作用

逐句分析,体会其作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 传真:010-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再找几例,继续分析、讨论

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用一句话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各抒己见,谈《春》《济南的冬天》两文异同 教后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 传真:010-

第4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冬天萧瑟、凄清的画面

二、设景导入

说起冬天,我们眼前出现的景象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飘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但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体投示出课题,背景选择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暖响晴的冬天之景。)(点一下)

三、作者简介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师生共赏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济南冬天的别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明确:温情

宝地 (板书)课文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2.老舍先生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济南的温晴以及是一方宝地的呢?

明确:山和水。

3.朗读感知,积极思考,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一位语言巨匠,他笔下的济南冬天读起来让人觉得既亲切又感人。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现在请大家跟着课文录音来好好品位一下文中的语句,在听的时候用铅笔划出描写济南冬天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且在旁边做好点评。注意可以从修辞、特点、词语的意思、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进行频度赏析。听完之后我们来交流一下。(播放朗读录音,多媒体投示背景,动感播放课文字幕) 4.点评要求:

先告诉我们你找到的句子在文章的哪里,然后美美地把句子读一下,再跟我们分享你体会到的感觉。

我觉得(文章第几段的哪一句比好),理由是(

)。 可能出现的情况:

1、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2、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3、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4、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5、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6、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五、作者感情

散文没有无缘无故的景,写景是用来抒情的。王国维先生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把自己融入某种境界之中,以自己的角度观察周围景物,因此景物都带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这种手法叫情景交融。

老舍在英国呆了五年,所以一回到祖国便觉得分外亲切,而且他在山东呆了七年,把山东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写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

文章中除了写景外,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现在请同学们找找直接或见解表现他赞美之情的句子。

小结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梳理、总结、扩展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六.小结

我们领略了济南冬天的美,呀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能不能把你对家乡深深的热爱融入到观察之中,用文字呈现给我们呢? 写作尝试

⑴分小组讲述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⑵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将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出来

⑶评价提高

分组评价,选择最优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板书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一济南的天气

异地之冬

北平

伦敦

热带

(对比)

多风

多雾

日光毒,响亮

(奇迹)

(怪事)

(害怕)

济南的冬天

无风声

无雾响晴

温情

引出

“宝地”(喜爱)

二冬天的济南

济南冬天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三济南冬天的水:暧——不结冰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活——清亮通透

水晶)

处处围绕“温晴”来写

(小摇篮) (看护妇、(不忍冻) (空灵的蓝

(小水墨画)

第5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和生动准确的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和步骤):

一、阅读序幕

家乡的冬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真让我们来描写一番家乡冬天的美景,我们一定会感到为难,因为除了皑皑的白雪,我们似乎很难找到

1 “美”的痕迹。《济南的冬天》却不同,在作者的笔下,冬天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宏大和细微的地方都特别美。将冬天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真是难得。让我们来好好品味。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集体利用工具书,消除文字障碍(正音、释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在学习小组内尝试朗读。

边朗读边议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朗读建议:语速要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要读出喜爱的感情。

(三)听课文录音,按上面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四)合作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

2 行讨论交流。

文章开篇有何特点?能具体说说是怎样对比的吗?作者安排这一组对比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段里哪个词可以看作是贯穿全文主线?

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说明济南是个宝地,突出它冬天“温晴”的特点。“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学习第二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这一段作者向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其中哪个词语起到了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哪些词语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有山有水”/“晒”“睡”“醒”“小摇篮”“安静不动”“低声”“含笑”

3、学习第三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围绕哪个字?突出哪个字?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的?哪些词句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是怎样的印象?

“妙”/“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4、学习第四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这一段写城外远山。作者所写的景致用哪个词语概括最恰当?描写中最传神的词语是哪个?

“小水墨画”/“卧”

5、学习第五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这一段作者着力渲染的是哪个词?“水也不忍冻上”的理由是什么?哪个词语暗扣“温”?哪个词语暗扣“晴”?

“绿”/“绿的精神”,“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冒着点热气”/“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五)自由揣摩、诵读,加深阅读感受。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

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

响晴

澄清 空灵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自下而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四)背诵第三段。

(五)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句,向家长讲述喜欢的理

6 由,任意选择一个描写对象以“最妙的是……”为开头,写一段描写家乡冬天景物,紧扣“妙”字的文字。

第6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含义及用法,品味积累优美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运用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口语和习作中。

(2)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冬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说说本地冬季的特点,最好能用一两个词语进行概括。 (白雪皑皑,寒风瑟瑟,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那么北方的冬天也是像这样的吗?我们看看诗人笔下的北中国的冬天是怎样的好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但是,在北中国有一个地方冬天可不像诗歌里写的那样冰天雪地,而是非常温暖的,你们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感受那里温暖的冬天吗?

二、介绍作者,疏通字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 。

作为北京人的老舍1924年去伦敦留学,1930年从英国回来之后,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所以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称山东济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本文写于1931年的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节选自他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 老师在读这篇优美的散文时,有些字词还有一点障碍,你们能帮帮我吗?

济南(jǐ) 澄清(chéng )发髻(jì) 贮蓄(zhù)镶(xiāng ) 着落(zhuó ) 着急(zháo)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读第一自然段,分组读2-4自然段,推举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在朗读的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的?

明确答案,总体特征是温晴,通过写济南的山、水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体现温晴的。 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 明确:对比的方法。将北京的冬天多风与济南的冬天无风声对比,伦敦的多雾与济南的响晴对比,热带的日光毒与济南的日光温和对比,得出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济南是一块宝地这一结论的。也奠定了全文喜爱的感情基调。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写冬天的山的段落,并把它仔细读一读,并用笔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思考济南冬天的小山有哪些特点。 (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阳光照耀下的小山---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安静,淡雅。

找出写水的自然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水有什么特点。 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 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绿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清 (2)、体会写法,感受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a.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 的理想境界。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五、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济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让同学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赞美抒发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提高巩固 1.背诵2—5段。

2.用文字描写下自己家乡的冬天。

七、板书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比)

阳光照耀下的小山---可爱

暖 温晴------山{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水—{ 绿

城外的远山----安静,淡雅

(喜爱济南的冬天、冬天的济南)

第7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主备:杨小荷

审阅:侯佩梅

课时:2 教学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什么季节?(学生齐答:冬季。)对!如果让你在“冬季”前面加一个修饰限定的词语,你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寒冷的)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万物凋零的萧条画面。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但我国幅员辽阔,同样是在中国北方,却仍然有些地方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到我过北方的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老舍及其创作:(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

三、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班瑞德的《初雪》)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b.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b、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 C、作者对济南通天的喜爱和赞美。

3、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合作探究、品析美点:

(一)品析美点:

的确,《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寻美。(出示课件)

修辞运用之美 俯瞰仰视之美

2

移步换景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虚实相生之美 景物映衬之美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分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组所寻之美最多。

注意:说话的时候要求以“我说××之美”开头,结合具体词句,说出它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交流过程中解说“俯瞰”、“仰视”、“移步换景”、“映衬”等概念)

明确:

1、修辞运用之美: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移步换景之美(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视线的转移,不断展现新画面。):第3节(朗读相关句子),从山上到山尖,再到山坡,最后到山腰,是移步换景之美。

第4节“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从城里到城外,又从山坡上到小村庄,再到房顶上,是移步换景之美。

3

4、动静结合之美: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5、虚实相生之美(描写所见所闻的实有景物是实写,通过想像、联想而写事物是虚写。借助于比喻也是虚写的一种方法。):第3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实相生之美。“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是实写,“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写。第5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是虚实相生之美。

6、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二)感悟美景:

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留给你最大的享受,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

如:“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适地睡着。”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些小山,它像一个小女孩,又害羞,又秀气。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济南的天,它清亮空灵,像一块蓝水晶。 „„学生自由发言,体验美的享受。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一)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

1、细致观察

2、抓住特征

3、安排顺序

4、运用修辞

5、情景交融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

4

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六、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七、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八、作业

1.课后练习第

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九、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 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济南冬天教师案

优秀教案济南冬天借鉴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

济南冬天导游词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