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共5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6-07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课题: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a.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参与、观察思考并回答 b.猜想假设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对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将学生有代表性的猜想和假设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和假设。 学生活动: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C.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 分组实验探究:1、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每种物质要选质量和体积不同的两组,是为了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与体积或质量有关?选三种不同的物质是为了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2、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学生活动:

按方案进行实验,合理分工,并做好实验数据记载。 d.归纳总结

1、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交流与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小结

1、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2、密度的意义,用密度计算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第2篇:物理教学设计

以老师为主体的高效教学及其教学设计

物理《力》

高效教学模式选择——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1、教学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考试、理解生活中的力; 学习对象分析——七年级下册,物理; 学习内容分析——认识力; 学习环境分析——课室,多媒体。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力。

3、教学策略

随机提问——考勤,分心,摸底,平时成绩登记(F,P,G,VG)。 课堂笔记——控制学生学习,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平时成绩。

知识顺序,章节关系,复习重点。

4、教学方案

老师为主体:老师通过详细讲解,让同学清楚了解内容,并做好笔记,备查,记录平时成绩。

⑴ 什么是力

⑵ 判断啥时候受力

(3)认识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参见录像)

5、教学评价

⑴ 理论课程:情绪较高,听课较认真同时也十分感兴趣,学生

争相回答问题;不说话,不玩手机,提问基本能回答。到课率高,作业质量较好。

(2)自我点评:这一次有了上次的经验,PPT做的很好,也

学会分配了时间,基本可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不过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第3篇: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主题: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设计背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精神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重视,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因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反之,如果人们对一种事物不感兴趣,即使勉强去做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种努力也往往不能持久。物理学习也不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非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可。作为物理教师,应当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学会去分析、去比较、去研究。“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方面做了一些探究,下面谈一下我的做法。

教学设计目标:

第一,认真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通过名师示范和引领,学习和掌握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三,优化教育教学手段,争创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第四,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真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感

创设问题情境时,可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带入求知情景中。在讲惯性时,我先提问:坐公交车时,司机突然刹车,乘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此时会回忆自己遇到此现象的情景回答说“向前倾”,紧接着提问“为什么呢?”此类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但要按常规解 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验,激发求知欲

1、注重课题导入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习兴趣。例如:讲大气层压时,将热水灌入矿泉水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一会儿,观察到矿泉水瓶变瘪了,学生看到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再讲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人造雪景”等实验,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2、注重学生活动实验

学生活动实验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例如: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中可以让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学生堵住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听,随手取材,效果明显,何乐而不为呢?再如:“辨别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活动”中,学生用摸、看、照、晃四种方法,辨别透镜,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印象深刻,激发求知欲。

3、增添一些小实验

教师在评讲练习时,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枯燥无味。此时可增添一些小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学习气氛。例如:两个磁体中的两个异名磁极相互接触后,被吸在这两个磁极上的铁钉将会怎么样?我先让学生来回答,再通过实验演示一下,磁极接触后,铁钉掉下来了,为什么呢?原来两磁体不同的磁极接触后又成一个条形磁体,磁体两极较强,中间较弱,通过小小演示,同学们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调动学生此刻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授课模式,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教具、挂图等,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同时调动起来,例如《宇宙探秘》此节涉及到的具体知识超出了教学要求,而仅仅是介绍既抽象又难体现探究性,因此我查阅各种文献,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了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大小,其中视频展示的宇宙大爆炸既形象又生动,带着学生走进神秘的宇宙中,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4篇:物理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杨树岭中学

杨景瑞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掌握实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情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掌握和发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来源、联系等关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掌握通过实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六、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该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实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巧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4、小习题训练,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度的理论分析,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教学详细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单的知识构建

1、让学生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回答,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运送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

③说明::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意义和作用:评估机械的性能,效率。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对知识点加强记忆。

(二)实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实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

2、学生分组实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行评估。

后来改为观看我所做的实验视频

(三)课本例题分析处理,明确规范解题格式、方法和要求。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分析题目,讲解思路。强化解题格式。

(四)深层次的分析理解机械效率

1、公式的变形应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练习题。 练习

1、已知某工地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5%,要把质量为200千克的砖块提升10米,则滑轮组自由端拉力应该做多少功?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练习,记忆强化。

2、机械效率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效率大越大,则说明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机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种功大小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只说明有用功在总功当中的比例、份额。当控制变量时,讨论相互之间大小关系。

3、讨论思考:机械效率的范围

机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种机械可以按照我们需求省力或者省距离,但是绝对不省功。

4、讨论思考: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能否说机械效率越大,则功率越大,或者说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机械的性能

5讨论回答: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当有用功一定时,尽量减少额外功(减小总功)提升相同质量的砖头一定高度

当额外功一定时,尽量增加有用功 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尽量增加重物质量,好比打的包车,尽量多座人

当总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电动机提升重物时,尽量减少附载物

6实际操作中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减小摩擦,给滑轮组添加润滑油等

减少、减轻附载物

组合机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观看实际生产生活中机械的使用,掌握选择机械的方法

(六)、简单习题训练,检测知识掌握程度。

①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减小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 D.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②为了提高机械效率,下列各种措施中有效地是( ) A.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B.总共一定,增大额外功

C.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 D.额外功一定,减小总功

③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④一滑轮组,不记绳重和摩擦,用它来提升一重为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为80%。若用该滑轮组来提升一重为2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 )

A.大于80% B.等于80% C.小于80% D.无法确定

(七)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节教学内容,安排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

1.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1000 N的物体提高2 m,所用的力是550 N,则有用功为_____J,总功为_____J,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动滑轮的重力_____N(不计绳重及摩擦)

2.如图1所示,用此装置拉一重为100 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所需拉力为8 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_N。实际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欲使物体以 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进,那么实际拉力为_____N,拉力在 5 s内做的功为_____J。

3.用500 N的力拉着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8 m时,可将滑轮组悬挂的重为1500 N的物体匀速提高2 m,则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是[ ]

% % % %

4.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较[ ]

A.总功不变,有用功增加了 B.总功不变,额外功减小了

C.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十、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2、额外功:

3、总功:

4、机械效率: ①定义: ②表达式:

十一、课后总结反思:

第5篇:物理教学设计

浅谈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应如何

编写物理教学设计

南华县一街中学

杨显华

摘要: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备课”。当前,“杜郎口教学模式”成为乡镇中学效仿的对象,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应怎样设计?笔者认为它应该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开发、利用整合教学资源,以“预习、展示和反馈”三大板块为建构,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策划活动。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展示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某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实际上,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进行的规划。

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少用到“教学设计”这样的概念,实际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指教师的

1 课堂前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我们更习惯称之为的“备课”活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往往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的准备工作,仅仅凭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教师经验和主观意愿来制定教学方案,往往会忽略了“设计”的含义。目前尽管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我认为“设计”二字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中已有了很好的回答。通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我认为教学设计应当是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的有效方案,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应当是以关于“教”和“学”的理论为基础的,它综合考虑教学理论和学习的心理,其目的是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出发。设计教学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应能适应不同的对象,每一个设计都应当是创造性的劳动。

一、什么是物理教学设计呢?

物理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各种规划、安排和策划的过程,通常指的是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做出一份课堂设计,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课程标准

2 国家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开展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体现着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因而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直接依据,必须认真学习。

2、分析与研究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分析和研究教材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分析研究教材首先要从整体上去了解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和各章节重点知识。其次是要深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以便做到透彻的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1)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的适用范围,有哪些学生不理解或疑难的地方。

(2)在启发学生动脑或动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可能是什么?

(3)分析教材对科学探究是如何安排的?如何设计的?学生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应如何开展活动?可能会遇

3 到什么困难?

(4)教材中的哪些演示实验可以放手给学生去做?哪些还要求教师演示?演示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

(5)教材中的图表,插图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如何做出点评?

3、认真查阅教学资源

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教材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必须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教学设计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供保证,在物理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途径比较多,我认为主要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1)文字资源的利用,如利用各种科技期刊,各种图书报纸。

(2)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如利用幻灯片、投影片、教学挂图、视听光盘、电脑下载资料等。

(3)开发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等。

每节课前,在做教学设计之时,教师都要阅读一些资料,找出与课堂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知识和相关知识的拓展内容。以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对物理教学进行设计

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模式体系中,教学过程实行的是三模块,即:预习、展示和反馈。课堂教学分别为: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我认为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身为教师都必须熟悉课标、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同时各种课程组织形式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下面谈一谈我对预习课和展示课的一些设计方法:

1、预习课的设计:

(1)学生首先浏览教材,找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的是教师先提示给学生学习目标,有的是由学生自己学习归纳的学习目标,最后师生共同确定重点目标。

(2)学生根据手中的预习提纲,也就是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翻阅资料、交流认识。

(3)教师根据目标把本节课的知识分配到学习小组,各组合作准备实验,准备展示的知识,准备问题。

2、展示课设计

(1)学生根据交流预习课中的学习内容或做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确定出本节课的目标。

(2)教师根据订出的学习目标把任务分配到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各组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5 (3)学生以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或进行讲解,教师要注意学生讲解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不时地加以引导或点评。

(4)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不时地穿插于各组之间,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加以引导。

(5)做一定量的测评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一个“动”字,评价一节课的的标准不是看教师讲解得如何精妙,而是看学生参与率的高低,学生是否参与动手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在“动”字上多下功夫,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也将能够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解密杜郎口《让学生动起来》,崔其升主编,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曲线运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