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设计(共4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1-05-31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第1篇:初中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内容选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一)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二)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三)难点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

1

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设计意图)如何有效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五、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

(设计意图)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

(设计意图)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六、练习反馈: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2

第2篇:教学设计初中

教学设计初中模版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

单元的

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

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法 依据 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散文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对话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2.学法: 学法

依据

预习法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的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有助于问题思考意识的养成。 评点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合作讨论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略)

第3篇:初中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三年级

2、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学科:化学

4、课时:1课时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知识,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2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个课题是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及实践制取。在课堂上学生根据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制法通过自己动手,用给出的化学仪器进行装置拼装的探究活动,并选出最佳装置。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利用设计的装置只取二氧化碳,通过探究实验室只取二氧化碳认识实验室知趣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确定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及实践制取。

教学难点: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方法和简单装置。

(2)复习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 2.教具准备:

仪器:集气瓶、试管、锥形瓶、烧杯、长颈漏斗、导管(单孔和双孔)、铁架台、水槽等

药品:稀盐酸、大理石、碳酸钠、稀硫酸。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先来猜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请同学们猜这是什么物质?同学们都能猜到是二氧化碳,并且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和用途。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要 利用它首先要学会如何制取它。

(二)想要制取气体,首先要确定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的原理,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反应装置,然后开始实验,制取并收集气体,最后对气体进行检验。明确步骤之后开始实验。

1.首先选择药品。在实验室中很多物质相互反应都能得到二氧化碳,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演示实验: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

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

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提示:请同学们观察反应是否生成气体,反应的速率如何。 归纳:三个反应都有气泡生成,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速度非常快,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而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速度适中,气泡连续均匀,便于收集。

思考: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行不行?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自己的见解。 归纳: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混有氯化氢气体。 课件展示:选择药品的原则

反应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2.选择仪器并组成合理的装置

先共同回忆氧气的制取方法,回忆制取气体的装置有哪几部分组成,并且总结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归纳: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收集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3.确定制取和收集装置

制取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所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安装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检查气密性。 (2)锥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块状大理石,塞紧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

(3)气体导出管放入集气瓶中,导管口应处在集气瓶的瓶底部。 (4)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锥形瓶中立刻有气体产生。

(5)片刻后,划一根火柴,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的上方,如果火柴很快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经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备用。

5.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 CaO+CO2↑

小结:请同学们归纳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改进意见,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补充学生不足的地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上的公开课,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首先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其次通过回忆氧气制取的方法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让学生对于制取气体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让学生选择仪器设计装置这一部分,学生非常积极,想出了很多种合理的装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打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在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同学的实验都很成功。由于有很多老师听课,因此有点紧张,导致在时间的把握上后还不够恰当。通过这一节课备课上课的过程,我有很大的收获,我认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手让她们去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害怕他们犯错就减少动手操作的次数,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因为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第4篇:初中教学设计

教改聚焦-06 (上接第207 页)影、听音乐、看新闻、无目 的地浏览网页、无目的上网消遣。学生在网 络中容易迷失方向,实际上不知道能用网 络干什么,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有 待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另外,目 前真正能提供配套学习的网站资源不足, 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 影响。

2.要避免英语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中的 不正之风

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中,要注意避免并反对一些不良风气:“课 题”至上,华而不实;追赶时髦,滥贴标签; 做说各异,弄虚作假;热衷“炒作”,缺乏特 色。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没有意义的 简单“叠加”。不注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 教师备课平台的建设、应用,未做好学生学 习过程的管理与学习结果的正确评价等。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课堂 里,要使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文本、图形、静 态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创设多种有意义 的学习情境。防止简单的课本搬家,防止大 量的录像搬家,防止无意义的资料搬家。 “寓教于学”,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寓教于动”,教学互动,教师要调动学 生主体的参与作用。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然 后才是一个技术问题。教育发展往往滞后 于人潜能发展的需要、滞后于时代发展的 需要。抱怨、等待是没有用的,唯有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 打碎传统教育的桎梏。现代信息环境下,英 语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如饥似渴地 汲取知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艺术地创造 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在课内外培 养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和知识技能,像涓 涓细流滋润学子的心田,让素质教育的春 风吹绿现代教育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皖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综合阅 读能力包括语篇的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 能力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说,教育心理学 以及“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核心理念为依 据,建构和谐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任务为切入口,以 完成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即根据教学 内容,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设计由易到难的教学任务,布置 学生课前分组预习、搜集相关信息,根据课 文的题材和体裁布置预习任务,然后进行 课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除有针对性的 阅读策略训练外,采用了任务教学方式,布 置阅读任务,由小组集体完成。但是与任务 教学不同,这里的任务是以培养阅读理解 能力,促进文章的深层理解为目的,通过问 题的提出、资料的查询、课文的阅读、略读、合作互助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 题思想,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 力以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让 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 过程,并给他们充分的用英语思维展示自 我的机会;从而快速、准确、深层次地理解 全文,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教学 设计强调把学习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转变 为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强调学生 参与,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发 展,包括知识的发展、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 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初二英语上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9 模块,第2 单元的阅读课,主要围绕“濒危动物”展开 话题,以国宝大熊猫的生存情况为主要内 容,涉及词汇、句型和课文的学习,要求学 生听懂,读懂相关描述;明白文章的主旨大 意;准确理解并运用动词不定式的表达方 式。本节课是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点和句 型的一个巩固运用复习,它既要使学生对 所学语言点进行复习,又要在复习的基础 上进行提高。课前学生在查询、筛选有关濒 危动物资料的过程中,消化吸收丰富的知 识,再以展示、讲解表演的方式来强化和巩 固学习成果。每个小组还能通过其他小组 的展示、讲解对与世界上其他濒危动物有 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了解。要让学生体会 到知识的相互渗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 性,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用 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特点的分析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是学生思维 活动的激发者与组织者,本课的设计是通 过教师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疑为主 线,以教师课前、课中布置的互有关系的任 务为途径,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探究的方式 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也是 学生最看重的评判家,激励者,又是他们的 良师益友。本课注重运用激励的语言,赞许 的眼神,赏识的心态,给学生以信心和力 量,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 1.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本单元是阅 读课。它综合了前一单元的所有语法知识 和相关内容。特别是不定式的用法,采用不 同形式的句型操练以巩固句型教学目标。 通过老师提问进行引导、观看小组幻灯片 的讲解、展示资料、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复 述等多种手段,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取长补 短,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保护他们 的学习热情。理解这篇课文的含义,以提高 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与策略:阅读与写作课采用 互动合作式、任务型教学方式;在初中教学 中越来越广泛应用这些教学方式。所谓合 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搜集材料, 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带有 一定任务性,并向同学们展示,与大家共 享。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 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 程中,只有小组取得了成功,个人才能成 功。合作学习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 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 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 自主发展。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样,不仅使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 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 获取知识,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进步。 作者单位:郑州市科技工贸学校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吴海翔

!!!!!!!!!!!!!!!!!!!!!!!!!!!!!! -208-__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思品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初中教学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