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实习报告(共8篇)

实习报告 时间:2021-05-25
【www.wendang123.cn - 实习报告】

第1篇:肇庆科技大学生实习报告

2

实习体会

肇庆科技09国贸一班06号

一.实习目的

这次实习是我们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性实习。本次实习为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我们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真正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兴趣爱好寻找单位实习,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提高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实习单位:巨昇进出口有限公司

是专业为企业或工厂产品的进口跟出口进行综合性的服务公司主打进口清关 出口商检,报关,海运,退税。

公司位于东莞南城区鸿禧中心

岗位介绍:进出口业务员,工作主要与网络营销位主,负责管理独立网站,网

络B2B发布信息。让有需要的客户通过网络信息找到自己,为其所

需而服务

三.实习过程

三个月前,刚踏入巨昇进出口公司,对它的工作性质只是表面字体的了解,对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都一无所知。

前半个月都是在主管的理论中了解我们的工作是该做些什么的,怎样让客户找到我们,平时要学习什么,什么是要去记的。

半个月后我们开始在B2B各个网站注册自己的商铺,论坛,微博,博客等。 刚开始去发布服务信息也很茫然。因为要让客户通过百度,谷歌,等地方找到自己,就要发一些企业会进口或者出口的产品。如:机械,电器,生活用品,服装,家具,皮革,木材等等。一天七个半钟都是在电脑上不停的发布,发布的信息还得去研究客户会用哪些关键词在收索。

发布的信息还要有质量,标题内容不能重复,这就要在网上去找大量的新闻信息跟用自己的组织能力发挥进去。

网络营销最主要的还是能把自己的信息在网上留住,这个也是网络营销最为基础的工作,但网络市场的变化又是很快的,可能是这个月还能在百度找到你的联系方式,一个月后又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因此网络销售的朋友们都是每个月去更新自己的信息。不断的在网络上撒网。

公司里的同事都是相对比较年轻的,有活力的。每到周末都有丰富的活动。打篮球,烧烤,唱K,钓鱼等等。

四.实习体会

在这次实习中,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明白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驿站!

2

在这次实习中,让我学到怎样去不断面对自己的每个不足,怎样去充实自己。第一次客户来公司拜访的时候,除了聊一些工作的事情,有一句没一句的,话题是万分的僵硬无趣。那时候就觉得自己的实践经验真的是太少,还处以学校一问一答的状态,沟通能力欠佳。

在这次实习中,面对进出口企业的咨询,让我明白在服务行业给客户最重要的感觉就是要专业,安全,周到,让他信任自己,肯放心合作。

在公司要求一个星期的电话销售时,切切的说,有百分之八十的电话打过去问他们有没有进出口方面需求时,态度不好的马上挂电话,态度好的讲几句句的然后说声谢谢就挂了。当时就体会到工作的压力,体会到工作的不易。

在公司的这段时间,使我体会到以下这六点:

1.人与人之间,人与新环境之间需要一个适应期

无论何时,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时,你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因为你可能会遭遇冷漠的眼神、语言,甚至是不削的态度,记住,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对陌生人都有抵触心理,而这种心理大多来自不了解彼此,所以千万别放在心里,也别觉得有什么委。

2.学会付出,主动交流

进入一家公司,首先应该要做的是和公司的人员打好关系,我们要放下在家那种养优处尊的姿态,学会主动的付出,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帮助,不需要刻意的表现。

3.心要细,以诚待人

让人感到亲切,相比那些没有礼貌的,人家会更愿意教你帮你。心要细,别人让你帮忙做的事,一定要认真记在心里,不懂要问。

4.放低身姿,谦虚好问

来到新的公司,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学校的理论与社会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学校成绩再怎么优异,出了社会一切从0开始,所以一定要戒骄戒躁,多问多记。

5.快乐工作,微笑生活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当你快乐的面对工作的同时,无形中,你也把快乐带给了周围,试问,在一个快乐的氛围中工作,何乐不为?做一个快乐的工作者,少抱怨,少挑剔。

6.学会感恩

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谁对你的好是应该的,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都视为理所当然。学会感恩,也许一时我们并不能来用什么很实际的行动去做些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恩情记在心里,有朝一日能帮上忙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报答。

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的事业,并且要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我觉得重要的是在这段实习期间里,我第一次真正的融入了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掌握了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并且在次期间,我注意观察了前辈是怎样与上级交往,怎样处理之间的关系。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想自己在这期间的工作情况,不尽如意。对此我思考过,学习经验自然是一个因素,然而 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没有做到位。现在发现了这个不足之处,应该还算是及时吧,因为我明白了何谓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把那些不该再存在的“特点”抹掉。

第2篇:中山大学肇庆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肇庆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日期:2014年8月25日-2014年8月27日 实习地点:广东省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实习目的:了解肇庆地区地质地貌的情况,掌握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

实习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人员:高全洲、马赞文、吴晓松、张乾柱、徐鹏、胡丽霞、杜建会、胡燕及11、12级地理科学、水文、水资源、经济地理160名学生 实习行程:

实习第一天(2014年8月25日)

早上八点,我们四个班和老师们共100多人,坐上大巴,正式开始这次肇庆实习之旅。大巴逐渐开出广州市区,一片田园风格尽现眼前。边看沿途的风景,边听老师的讲解。别有意蕴。

十点,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肇庆市,我们实习的第一站是西江大堤,,然后遥看了雄壮的羚羊峡,有几艘船正穿越峡谷,峡谷两岸景色十分秀美。

中午十二点左右,吃饭后,在肇庆市党校的招待所稍作休息,准备下午的实习。

下午两点,出发前往三榕峡实习。高老师在车上说明,在枯水期,珠江口咸水倒灌,能到达的最远地方就是三榕峡,即三榕峡地区就是珠江的潮流界。三榕峡之后的河段,每年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咸潮的影响。

三榕峡从北向南横切北岭背斜,将以砂岩为主的泥盆系中统地层完全暴露出来,整个峡谷从北向南依此经过北岭背斜的北翼、轴部、南翼。头一次看到实际的背斜,还是感到有些激动。

后来我们到了一个采石场。我们了解到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此处岩石易破碎,节理最发育,所以适合人工采石。但由于其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

接下来我们考察了一个位于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的滑坡体,此处曾于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时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长200米,沉降深度10米,马安煤场及一幢大楼下沉水底,3人失踪。滑坡舌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造成河道淤塞。我们了解到,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于河砂过量超采,导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稳定而易于产生滑坡。另外,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也是产生滑坡和崩塌的重要原因。从地质构造上看,滑坡后壁为泥盆系中统粉沙质砂岩、泥岩,而滑坡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几率。

下午六点,第一天的实习就这样结束了,大家虽然有些疲惫,但是都充满着亲近大自然的喜悦和收获知识的快乐。

实习第二天(2014年8月26日)

依然是早上八点出发,乘车前往七星岩景区,今天一整天都将在那里度过。主要观察这里的喀斯特地貌、断层及洼地地貌。

八点半到达七星岩景区。好一个美丽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顿时被这里吸引。但实习还得继续。边走边看吧。

进入景区后,经老师介绍,我们了解到,左右两边的岩性是不同的。左边的地貌,如马栏岗,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如禾婆岩。 我们步行登上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区——马栏岗。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老师介绍,这片区域是一个背斜,由于该背斜是一个向西沉的倾伏背斜,使得两侧山峰的连线交汇在一起,故七座山峰的排列并不平行,

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背斜中部张力大,还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水的溶蚀作用会更加强烈,背斜逐渐被削低,也就造成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

我们顺着另外一条山路下山,来到了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

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得知,双源洞是一个盲谷,双源洞的地下水曾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我们沿着阿波岩寻找双源洞的另一个出入口。

我们经过一个外露石钟乳,是原来的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沉积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不透明体,这是因为里面含有较多杂质。

之后,我们找到了双源洞另外一个出入口,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日积月累,发育成为七星岩里面最大的一个溶洞。

午饭后,我们跟随老师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老师和我们解释,这是一个右行平移的断层。本来,玉屏岩和观音岩是连在一起的,但后来观音岩向东南方向移动,玉屏岩向西北方向移动,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故其断层面呈弯曲形。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很容易被风化侵蚀,而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

终于,我们要去到龙岩洞里参观地下溶洞了。一进入洞里发现里面真的很凉爽。经老师解释,我们了解到由于这里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作用,洞顶比较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且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故其口在溶洞上方,冷气易积聚,较为凉爽。

然后我们分批坐船深入龙岩洞观赏,灯光效果下,溶洞给人一种神神秘秘的感觉。之后在洞内坐船游览一周后我们下船继续在洞内观赏石钟乳,洞内的石钟乳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这段经历令我十分难忘。

从龙岩洞出来后,我们准备攀登七星岩景区的最高峰。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抬升运动造成的。经过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摘星亭眺望,七星岩景区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

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整个肇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大致特征,北岭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接着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沿途考察不同梯级的溶洞。

之后我们就直接下山了,第二天的实习到此也终于圆满结束。

实习第三天(2014年8月27日)

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入,流经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流去。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地貌由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北岭山前的洪积扇附近的东岗村考察洪积扇。这里的环境遭到人为改造的程度很大,几乎很难找到原来的地貌特征了,只能大致的看到洪积扇的轮廓。而老师介绍该地是由北岭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沿途经过的公路、广茂铁路,和两边的建筑物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而洪积扇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堆积而成,坡度比较平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不宜建高层的建筑。

后来我们到了四会市的岗美村考察河流的阶地地貌。我们来到了一处外露的河床阶地面观察。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站的地方并不是一级阶地而是二级阶地,一级阶地由于河床摆动等因素而消失了。附近有很多鹅卵石,而且磨圆度都较东岗村的好,通过地质年代的分析这里的岩石形成于32-33万年前。

老师同时告诉我们,这个河流阶地是一个孤立的阶地面,四周都是冲积平原,这形成的原因和河流摆动还有侧向侵蚀有关。我们继续往上一级的河流阶地前进,又来到了另外一处的裸露阶地面。在这里我们老师告诉我们在这个面上可以清楚看到河床相和河漫滩相的分界线。

然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四会市的贺岗村。下车沿着村民开发的山路往村里的一个高坡走,在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站在第二级河流阶地上,再往上一点就能看到一些出露的基岩。这里的基岩是砂页岩和砂砾岩为主,但大多数已经被风化。后来我们到了一处非常大的阶地剖面,老师告诉我们此处剖面是由当地人开发时无意弄出来的,但却是一处非常有代表性的剖面。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从上往下岩石颗粒分选性,这是一处很明显的河漫滩相。

之后,我们从原路折回,继续前往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三水木棉围莘庄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些青灰色而且看上去有油性的岩石。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油页岩,是海相沉积物,通常会有化石。这种石头可以炼石油。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剖面,这是一个三级阶地面,是由于断陷活动造成地面下沉形成的内陆盆地。而且由陆相盆地变成了浅海相盆地,因而该地盛产油页岩。这个阶地面的高程有31米,从上往下颗粒逐渐变粗,依次是基岩—河床—河漫滩相。

最后,我们三天的实习也就完满结束了,下午三点,我们启程返校。

三天的实习是短暂的,但令我难以忘怀,这是一次快乐的探索性的旅程。实习过程生动活泼,带队老师尽心尽责,耐心讲解,在巩固我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让我新学了许多知识,更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这次实习,我能够放松心情,去亲密地接触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纷繁复杂。水很清,天很蓝,景很美,鲜有城市的喧嚣。而我们全体师生为了求知而去实习,不也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吗?

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常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求真,求知,求心灵的那一份宁静。如果自己以后从事自然地理的相关职业,在广阔的自然中有所看,有所听,有所思。

二、肇庆地区地质构造基础

(一)地层

1.寒武系(∈):此图并无标示寒武系的地层,这是由于奥陶纪的郁南运动使寒武系地层被奥陶系地层所覆盖而没有出露在表层。 2.奥陶系(0):只在西江南岸的侵蚀丘陵上找到几处超龙群(01ht)地层出露,为砾岩,石英砂岩及泥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姆尾岭群(02sw)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绢云母页岩,炭质页岩,透镜状灰岩,以及三尖群(03sn)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互层和夹炭质页岩,发育于北岭,龙门山,西江南岸侵蚀丘陵等处的岩层不整合接触线或性质不明断层附近,估计为郁南运动的沉积。 3.泥盆系(D):从图中可以发现,泥盆系地层在肇庆地区的分布最广,整个复式背斜区(地貌上属于侵蚀低山)大都为泥盆系地层。 4.石炭系(C):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褶皱: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断层: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地形。

(二)侵蚀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 (四)河流阶地

从四会市的岗美村我们看到的三级河流阶地是半埋藏阶地,第一层阶地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摆动等因素而消失了,我们只能看到二三级阶地。而贺岗村的河流阶地属于基座阶地,建立在二级阶地上。 (五)冲积平原

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 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最大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 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 到扇中、扇缘, 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补偿性堆积。像西江冲积平原由Q3 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 河漫滩共同组成那样, Q3 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 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丘陵: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波岩(),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

2.洞穴: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溶蚀洼地: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四、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 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与广东省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整体来看,肇庆地区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本区地质发展史上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1、震旦纪—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Pz1)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Pz1),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属于华夏古陆华南地台(加里东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 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肇庆地区的海槽沉积物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

寒武纪末(∈)、奥陶纪的早奥陶世初(O1)在广东省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

志留纪(S)开始,地壳明显上升,肇庆地区奥陶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由深变浅。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态——复式背斜带,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2、泥盆纪—中三叠世,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Pz2)

从泥盆纪(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

到了距今—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含煤碎屑岩-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早二叠世(P1)晚期(茅口期) 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形成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P2)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此时呈海陆交互相,肇庆地区成为滨海沼泽。

三叠纪(T)是印支运动的前奏,整个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3、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早侏罗世(J1)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

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距今—亿年。这一时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K1)这段时间,板块俯冲速度减慢,故使早白垩世成为燕山期内的相对稳定时期。至此,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也趋于稳定。

(二) 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平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在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 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

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参考文献

刘尚仁.粤西河流阶地的分布与特征.热带地理, 2007, 27(?): 刘尚仁、彭华.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热带地理, 2003, 23(4): 刘尚仁.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形规律.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27(2): 88-97.刘尚仁.广东河谷地貌.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6(1): 89-94.刘尚仁.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23(4): 135-142.

第3篇: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

地质地貌实习 广东省肇庆市

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学号:0 姓名:赵梓豪

日期:七月五日

一 实习概况

2010年7月5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08级的同学在高全洲等老师的带领下, 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本次实习从7月5日开始,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习考察正式开始,首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在,再经西江大桥抵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然后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平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7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期间主要研究及学习对象

我们向考察地进发,到达了一个采石场。此时我们基本到了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有一点往南倾斜,此处岩石易破碎,节理最发育,人工采石时,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当然,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原理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

从采石场再往南走就是北岭的背斜南翼,岩层往南倾斜。至此,我们基本观察完北岭山脉的背斜。再往南走时,我们发现发育于泥盆系的岩层突然消失,从我们手上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可以看到北岭山脉上标有一个大断层,该处断掉从泥盆系到第四系6个系的地层形成断层。然后我们就在采石场观察和拣石头标本。我们发现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岩,而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

上文所说的滑坡历时一个多小时,形成四五个台阶。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级阶地,朝上是三级阶地。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曾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使河漫滩抬升,形成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

该地的三级阶地高50米,地势平坦,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但现被水泥盖住了。由于鹅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层比较坚实,现此处建有一供水站。

通过观察,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确定各级阶地可根据以上三个特点,通过找砾石,观察岩性,风化程度,磨圆度等方面来确认。

(二)构造 1.褶皱 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断层

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

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

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

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由于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在这一地区内,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蚀低山,最高的是鸡笼山(海拔高度),在正断层下降盘,由桂头群(D2g)组成,这是由于岩性抗蚀性差异形成的。在地貌类型图上,我们把北岭山(从西郊三榕峡以东直至鼎湖山的一段大山)都划分为侵蚀低山。

(二)侵蚀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甚至有些陡崖。与侵蚀低山相比,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也有个别超过200米的。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典型示范。

(四)河流阶地

在西江两岸可以观察到保留下来的三级河流阶地:第一级河流阶地多呈现半埋藏状态,且多被交通线路和工农业生产占据,不易于观察其上的冲积物,习惯上把它归于第七类冲积平原中;第二、第三级阶地都属于基座阶地,即河流下切时切过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小山咀、新兴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25至30m,基座高程15至25m,冲积物与第三级阶地相似,时代属中更新世。

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沿江四路的自来水厂高地,是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刘尚仁、王鸿寿教授近年发现的阶地。高程50m,冲积层是2m厚混有红土地河床相磨圆卵砾石,属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径多小于5cm,现已被蓄水池遮盖住,下伏为中泥盆统桂头群砂岩。

(五)冲积平原

从地貌类型图可看出,其它的许多地貌类型,如侵蚀台地、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等都分布于冲积平原之上。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 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它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我们所看到的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大部分都属于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在西江北岸主要为城中路以北至星湖、旱峡附近。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

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广东省电力职工休养所、933冶金地质队、肇庆地质队、林业科学研究所(旧址)、肇庆党校等就建在该阶地上。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最大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 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

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如七星湖北岸与禾婆岩北侧的缓坡地、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址、肇庆学院(原西江大学) 等就位于新洪冲积阶地上,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的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 到扇中、扇缘, 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的补偿性堆积。正像西江冲积平原由Q3 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 河漫滩共同组成那样, Q3 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 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丘陵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波岩(),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⑤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阿波岩、石室岩和天柱岩。

阿波岩地形上东西走向,呈条状石山;岩性上为白云质石灰岩,是石炭纪中上统壶天群的岩石。浅灰色,成分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岩石颜色内浅外深;地质构造上为七星岩背斜的北翼,岩层向北倾斜,倾角在45°-70°之间。

石室岩呈长条状,由坚硬厚层的石灰岩构成,有灰白色、纯白色两类,且夹有二十米以上的石灰角砾岩一层。它属于七星岩背斜构造南翼。

天柱岩与石室岩的地质构造相同。它的地层倾角较大,山坡陡峭壁立。这里岩层倾角达80-86度,几乎垂直。

2.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我们考察的为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另外还有经过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而形成的高位水平干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 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溶蚀洼地

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落水洞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八)滑坡体

我们考察的滑坡体遗址,位于在高要市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紧贴渡口),此处曾于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时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长200米,沉降深度10米,马安煤场及一幢大楼下沉水底,3人失踪。 滑坡舌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造成河道淤塞。

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于河砂过量超采,导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稳定而易于产生滑坡,特别是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如今年六月我国南方的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威胁了高要市的人民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另外,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也是产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原因。从地质构造上看,滑坡后壁为泥盆系中统粉沙质砂岩、泥岩,而滑坡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几率。

四、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与广东省的地质史无法分割的。按照广东省地质史看,肇庆地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10]本区地质史上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二)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亿至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的侵蚀,溶蚀,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北面侵蚀低山,南面丘陵,中间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抬升为洪冲积阶地;此时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为高位干溶洞;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冲洪积阶地。 在晚更新世时期,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七星岩的地下河在此后继续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后,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

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蚀;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大陆构造下降,第一级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一级半埋藏阶地。

Ⅲ 后记 一、实习感想

大学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这次的“笃行”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如做笔记应该用铅笔等等,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附图:

附图一 1:广东肇庆附近地貌类型图

附图二 1:肇庆市七星岩基岩地质图

附图三 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示意剖面图

第4篇: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懒人有懒招~本来想把它做成网页的,只是图片排版太麻烦了,我又懒,只好干脆直接复制图片好了。只是热点编辑也同样要花时间的~

这篇实习报告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份作业,当我打印出来捧在手中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自豪~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褶皱

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断层

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

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

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

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由于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在这一地区内,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蚀低山,最高的是鸡笼山(海拔高度),在正断层下降盘,由桂头群(D2g)组成,这是由于岩性抗蚀性差异形成的。在地貌类型图上,我们把北岭山(从西郊三榕峡以东直至鼎湖山的一段大山)都划分为侵蚀低山。

(二)侵蚀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甚至有些陡崖。与侵蚀低山相比,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也有个别超过200米的。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典型示范。

(四)河流阶地

在西江两岸可以观察到保留下来的三级河流阶地:第一级河流阶地多呈现半埋藏状态,且多被交通线路和工农业生产占据,不易于观察其上的冲积物,习惯上把它归于第七类冲积平原中;第

二、第三级阶地都属于基座阶地,即河流下切时切过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小山咀、新兴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25至30m,基座高程15至25m,冲积物与第三级阶地相似,时代属中更新世。

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沿江四路的自来水厂高地,是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刘尚仁、王鸿寿教授近年发现的阶地。高程50m,冲积层是2m厚混有红土地河床相磨圆卵砾石,属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径多小于5cm,现已被蓄水池遮盖住,下伏为中泥盆统桂头群砂岩。

(五)冲积平原

从地貌类型图可看出,其它的许多地貌类型,如侵蚀台地、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等都分布于冲积平原之上。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 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它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我们所看到的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大部分都属于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在西江北岸主要为城中路以北至星湖、旱峡附近。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

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广东省电力职工休养所、933冶金地质队、肇庆地质队、林业科学研究所(旧址)、肇庆党校等就建在该阶地上。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最大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 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

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如七星湖北岸与禾婆岩北侧的缓坡地、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址、肇庆学院(原西江大学) 等就位于新洪冲积阶地上,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的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 到扇中、扇缘, 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的补偿性堆积。正像西江冲积平原由Q3 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 河漫滩共同组成那样, Q3 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 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丘陵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波岩(),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⑤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阿波岩、石室岩和天柱岩。

阿波岩地形上东西走向,呈条状石山;岩性上为白云质石灰岩,是石炭纪中上统壶天群的岩石。浅灰色,成分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岩石颜色内浅外深;地质构造上为七星岩背斜的北翼,岩层向北倾斜,倾角在45°-70°之间。

石室岩呈长条状,由坚硬厚层的石灰岩构成,有灰白色、纯白色两类,且夹有二十米以上的石灰角砾岩一层。它属于七星岩背斜构造南翼。

天柱岩与石室岩的地质构造相同。它的地层倾角较大,山坡陡峭壁立。这里岩层倾角达80-86度,几乎垂直。

2.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我们考察的为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另外还有经过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而形成的高位水平干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

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溶蚀洼地

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落水洞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八)滑坡体

我们考察的滑坡体遗址,位于在高要市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紧贴渡口),此处曾于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时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长200米,沉降深度10米,马安煤场及一幢大楼下沉水底,3人失踪。 滑坡舌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造成河道淤塞。

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于河砂过量超采,导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稳定而易于产生滑坡,特别是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如今年六月我国南方的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威胁了高要市的人民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另外,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也是产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原因。从地质构造上看,滑坡后壁为泥盆系中统粉沙质砂岩、泥岩,而滑坡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几率。

四、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与广东省的地质史无法分割的。按照广东省地质史看,肇庆地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10]本区地质史上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1、震旦纪—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pz1)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pz1),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属于华夏古陆华南地台(加里东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肇庆地区的海槽沉积物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

寒武纪末(∈)、奥陶纪的早奥陶世初(O1)在广东省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志留纪(S)开始,地壳明显上升,肇庆地区奥陶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由深变浅。

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态——复式背斜带,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2、泥盆纪—中三叠世,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pz2)

从泥盆纪(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

到了距今—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含煤碎屑岩-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

早二叠世(p1)晚期(茅口期) 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形成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p2)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此时呈海陆交互相,肇庆地区成为滨海沼泽。

三叠纪(T)是印支运动的前奏,整个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3、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

早侏罗世(J1)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

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距今—亿年。这一时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

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K1)这段时间,板块俯冲速度减慢,故使早白垩世成为燕山期内的相对稳定时期。至此,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也趋于稳定。

(二)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亿至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的侵蚀,溶蚀,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北面侵蚀低山,南面丘陵,中间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抬升为洪冲积阶地;此时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为高位干溶洞;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冲洪积阶地。

在晚更新世时期,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七星岩的地下河在此后继续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后,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

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蚀;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大陆构造下降,第一级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一级半埋藏阶地。

Ⅲ 后记

一、实习感想

二、附图:

附图一 1:广东肇庆附近地貌类型图

附图二 1:肇庆市七星岩基岩地质图

附图三 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示意剖面图

参考文献

1.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9月第1版: 99-100

2.曾昭璇主编.星湖与鼎湖.广东地理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6月第1版: 7

23.肇庆市统计年鉴2003, 肇庆市统计局, 刘尚仁.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形规律.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27(2): 88-97.

5.刘尚仁.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23(4): 135-142.

6.刘尚仁,彭华.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热带地理, 2003, 23(4): 314-318.

7.今日肇庆网 → 编年大事, 1983年

8.廖文波, 苏志尧, 金建华, 张宏达.广东地质发展简史及植物区系溯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8(1): 45-51

9.黄耀丽,储茂东.广东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貌发育的关系.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5, 7(2): 85-89

10.黄日恒.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刍议.华南地震, 1998, 18(1), 64

第5篇: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精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懒人有懒招~本来想把它做成网页的,只是图片排版太麻烦了,我又懒,只好干脆直接复制图片好了。只是热点编辑也同样要花时间的~ 这篇实习报告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份作业,当我打印出来捧在手中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自豪~ 1

2

3

4

5 6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 7 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

8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褶皱

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9 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断层

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

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

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

10 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

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由于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在这一地区内,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蚀低山,最高的是鸡笼山(海拔高度),在正断层下降盘,由桂头群(D2g)组成,这是由于岩性抗蚀性差异形成的。在地貌类型图上,我们把北岭山(从西郊三榕峡以东直至鼎湖山的一段大山)都划分为侵蚀低山。 (二)侵蚀丘陵

11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甚至有些陡崖。与侵蚀低山相比,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也有个别超过200米的。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典型示范。 (四)河流阶地

在西江两岸可以观察到保留下来的三级河流阶地:第一级河流阶地多呈现半埋藏状态,且多被交通线路和工农业生产占据,不易于观察其上的冲积物,习惯上把它归于第七类冲积平原中;第二、第三级阶地都属于基座阶地,即河流下切时切过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小山咀、新兴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25至30m,基座高程15至25m,冲积物与第三级阶地相似,时代属中更新世。

12 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沿江四路的自来水厂高地,是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刘尚仁、王鸿寿教授近年发现的阶地。高程50m,冲积层是2m厚混有红土地河床相磨圆卵砾石,属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径多小于5cm,现已被蓄水池遮盖住,下伏为中泥盆统桂头群砂岩。 (五)冲积平原

从地貌类型图可看出,其它的许多地貌类型,如侵蚀台地、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等都分布于冲积平原之上。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

13 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它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我们所看到的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大部分都属于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在西江北岸主要为城中路以北至星湖、旱峡附近。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 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广东省电力职工休养所、933冶金地质队、肇庆地质队、林业科学研究所(旧址)、肇庆党校等就建在该阶地上。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最大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

14 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如七星湖北岸与禾婆岩北侧的缓坡地、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址、肇庆学院(原西江大学)等就位于新洪冲积阶地上,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的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到扇中、扇缘,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的补偿性堆积。正像西

15 江冲积平原由Q3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河漫滩共同组成那样,Q3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丘陵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波岩(),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⑤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阿波岩、石室岩和天柱岩。 阿波岩地形上东西走向,呈条状石山;岩性上为白云质石灰岩,是石炭纪中上统壶天群的岩石。浅灰色,成分以方

16 解石,白云石为主,岩石颜色内浅外深;地质构造上为七星岩背斜的北翼,岩层向北倾斜,倾角在45°-70°之间。

石室岩呈长条状,由坚硬厚层的石灰岩构成,有灰白色、纯白色两类,且夹有二十米以上的石灰角砾岩一层。它属于七星岩背斜构造南翼。

天柱岩与石室岩的地质构造相同。它的地层倾角较大,山坡陡峭壁立。这里岩层倾角达80-86度,几乎垂直。 2.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我们考察的为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另外还有经过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而形成的高位水平干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

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溶蚀洼地

17 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落水洞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八)滑坡体

18 我们考察的滑坡体遗址,位于在高要市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紧贴渡口),此处曾于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时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长200米,沉降深度10米,马安煤场及一幢大楼下沉水底,3人失踪。滑坡舌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造成河道淤塞。

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于河砂过量超采,导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稳定而易于产生滑坡,特别是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如今年六月我国南方的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威胁了高要市的人民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另外,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也是产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原因。从地质构造上看,滑坡后壁为泥盆系中统粉沙质砂岩、泥岩,而滑坡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几率。

四、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与广东省的地质史无法分割的。按照广东省地质史看,肇庆地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

19 中,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10]本区地质史上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1、震旦纪—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Pz1)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Pz1),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属于华夏古陆华南地台(加里东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肇庆地区的海槽沉积物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

寒武纪末(∈)、奥陶纪的早奥陶世初(O1)在广东省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志留纪(S)开始,地壳明显上升,肇庆地区奥陶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由深变浅。

20 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态——复式背斜带,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2、泥盆纪—中三叠世,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Pz2) 从泥盆纪(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

到了距今—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含煤碎屑岩-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

21 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 早二叠世(P1)晚期(茅口期)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形成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P2)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此时呈海陆交互相,肇庆地区成为滨海沼泽。

三叠纪(T)是印支运动的前奏,整个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3、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

早侏罗世(J1)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

22 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距今—亿年。这一时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 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K1)这段时间,板块俯冲速度减慢,故使早白垩世成为燕山期内的相对稳定时期。至此,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也趋于稳定。 (二)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亿至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的侵蚀,溶蚀,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北面侵蚀低山,南面丘陵,中间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抬升为洪冲积阶地;此时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

23 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为高位干溶洞;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冲洪积阶地。

在晚更新世时期,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七星岩的地下河在此后继续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后,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 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蚀;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大陆构造下降,第一级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一级半埋藏阶地。 Ⅲ后记 一、实习感想

24 二、附图:

附图一1:广东肇庆附近地貌类型图 附图二1:肇庆市七星岩基岩地质图

附图三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示意剖面图 参考文献

1.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99-100 2.曾昭璇主编.星湖与鼎湖.广东地理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6月第1版:72 3.肇庆市统计年鉴201X,肇庆市统计局,刘尚仁.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形规律.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7(2):刘尚仁.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3(4):刘尚仁,彭华.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热带地理,201X,23(4):314-318.

25 7.今日肇庆网 9.黄耀丽,储茂东.广东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貌发育的关系.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7(2):85-89 10.黄日恒.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刍议.华南地震,1998,18(1),64 26

第6篇:中山大学肇庆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全文)

肇庆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日期:2014年8月25日-2014年8月27日 实习地点:广东省肇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实习目的:了解肇庆地区地质地貌的情况,掌握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

实习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人员:高全洲、马赞文、吴晓松、张乾柱、徐鹏、胡丽霞、杜建会、胡燕及

11、12级地理科学、水文、水资源、经济地理160名学生 实习行程:

实习第一天(2014年8月25日)

早上八点,我们四个班和老师们共100多人,坐上大巴,正式开始这次肇庆实习之旅。大巴逐渐开出广州市区,一片田园风格尽现眼前。边看沿途的风景,边听老师的讲解。别有意蕴。

十点,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肇庆市,我们实习的第一站是西江大堤,,然后遥看了雄壮的羚羊峡,有几艘船正穿越峡谷,峡谷两岸景色十分秀美。

中午十二点左右,吃饭后,在肇庆市党校的招待所稍作休息,准备下午的实习。

下午两点,出发前往三榕峡实习。高老师在车上说明,在枯水期,珠江口咸水倒灌,能到达的最远地方就是三榕峡,即三榕峡地区就是珠江的潮流界。三榕峡之后的河段,每年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咸潮的影响。

三榕峡从北向南横切北岭背斜,将以砂岩为主的泥盆系中统地层完全暴露出来,整个峡谷从北向南依此经过北岭背斜的北翼、轴部、南翼。头一次看到实际的背斜,还是感到有些激动。

后来我们到了一个采石场。我们了解到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此处岩石易破碎,节理最发育,所以适合人工采石。但由于其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

接下来我们考察了一个位于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的滑坡体,此处曾于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时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长200米,沉降深度10米,马安煤场及一幢大楼下沉水底,3人失踪。滑坡舌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没有造成河道淤塞。我们了解到,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于河砂过量超采,导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稳定而易于产生滑坡。另外,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也是产生滑坡和崩塌的重要原因。从地质构造上看,滑坡后壁为泥盆系中统粉沙质砂岩、泥岩,而滑坡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几率。

下午六点,第一天的实习就这样结束了,大家虽然有些疲惫,但是都充满着亲近大自然的喜悦和收获知识的快乐。

实习第二天(2014年8月26日)

依然是早上八点出发,乘车前往七星岩景区,今天一整天都将在那里度过。主要观察这里的喀斯特地貌、断层及洼地地貌。

八点半到达七星岩景区。好一个美丽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顿时被这里吸引。但实习还得继续。边走边看吧。

进入景区后,经老师介绍,我们了解到,左右两边的岩性是不同的。左边的地貌,如马栏岗,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如禾婆岩。 我们步行登上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区——马栏岗。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老师介绍,这片区域是一个背斜,由于该背斜是一个向西沉的倾伏背斜,使得两侧山峰的连线交汇在一起,故七座山峰的排列并不平行,

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背斜中部张力大,还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水的溶蚀作用会更加强烈,背斜逐渐被削低,也就造成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

我们顺着另外一条山路下山,来到了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

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得知,双源洞是一个盲谷,双源洞的地下水曾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我们沿着阿波岩寻找双源洞的另一个出入口。

我们经过一个外露石钟乳,是原来的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沉积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不透明体,这是因为里面含有较多杂质。

之后,我们找到了双源洞另外一个出入口,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日积月累,发育成为七星岩里面最大的一个溶洞。

午饭后,我们跟随老师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老师和我们解释,这是一个右行平移的断层。本来,玉屏岩和观音岩是连在一起的,但后来观音岩向东南方向移动,玉屏岩向西北方向移动,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故其断层面呈弯曲形。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很容易被风化侵蚀,而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

终于,我们要去到龙岩洞里参观地下溶洞了。一进入洞里发现里面真的很凉爽。经老师解释,我们了解到由于这里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作用,洞顶比较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且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故其口在溶洞上方,冷气易积聚,较为凉爽。

然后我们分批坐船深入龙岩洞观赏,灯光效果下,溶洞给人一种神神秘秘的感觉。之后在洞内坐船游览一周后我们下船继续在洞内观赏石钟乳,洞内的石钟乳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这段经历令我十分难忘。

从龙岩洞出来后,我们准备攀登七星岩景区的最高峰。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抬升运动造成的。经过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摘星亭眺望,七星岩景区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

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整个肇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大致特征,北岭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接着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沿途考察不同梯级的溶洞。

之后我们就直接下山了,第二天的实习到此也终于圆满结束。

实习第三天(2014年8月27日)

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入,流经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流去。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地貌由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北岭山前的洪积扇附近的东岗村考察洪积扇。这里的环境遭到人为改造的程度很大,几乎很难找到原来的地貌特征了,只能大致的看到洪积扇的轮廓。而老师介绍该地是由北岭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沿途经过的公路、广茂铁路,和两边的建筑物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而洪积扇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堆积而成,坡度比较平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不宜建高层的建筑。

后来我们到了四会市的岗美村考察河流的阶地地貌。我们来到了一处外露的河床阶地面观察。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站的地方并不是一级阶地而是二级阶地,一级阶地由于河床摆动等因素而消失了。附近有很多鹅卵石,而且磨圆度都较东岗村的好,通过地质年代的分析这里的岩石形成于32-33万年前。

老师同时告诉我们,这个河流阶地是一个孤立的阶地面,四周都是冲积平原,这形成的原因和河流摆动还有侧向侵蚀有关。我们继续往上一级的河流阶地前进,又来到了另外一处的裸露阶地面。在这里我们老师告诉我们在这个面上可以清楚看到河床相和河漫滩相的分界线。

然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四会市的贺岗村。下车沿着村民开发的山路往村里的一个高坡走,在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站在第二级河流阶地上,再往上一点就能看到一些出露的基岩。这里的基岩是砂页岩和砂砾岩为主,但大多数已经被风化。后来我们到了一处非常大的阶地剖面,老师告诉我们此处剖面是由当地人开发时无意弄出来的,但却是一处非常有代表性的剖面。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从上往下岩石颗粒分选性,这是一处很明显的河漫滩相。

之后,我们从原路折回,继续前往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三水木棉围莘庄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些青灰色而且看上去有油性的岩石。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油页岩,是海相沉积物,通常会有化石。这种石头可以炼石油。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剖面,这是一个三级阶地面,是由于断陷活动造成地面下沉形成的内陆盆地。而且由陆相盆地变成了浅海相盆地,因而该地盛产油页岩。这个阶地面的高程有31米,从上往下颗粒逐渐变粗,依次是基岩—河床—河漫滩相。

最后,我们三天的实习也就完满结束了,下午三点,我们启程返校。

三天的实习是短暂的,但令我难以忘怀,这是一次快乐的探索性的旅程。实习过程生动活泼,带队老师尽心尽责,耐心讲解,在巩固我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让我新学了许多知识,更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这次实习,我能够放松心情,去亲密地接触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纷繁复杂。水很清,天很蓝,景很美,鲜有城市的喧嚣。而我们全体师生为了求知而去实习,不也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吗?

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常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求真,求知,求心灵的那一份宁静。如果自己以后从事自然地理的相关职业,在广阔的自然中有所看,有所听,有所思。

二、肇庆地区地质构造基础

(一)地层

1.寒武系(∈):此图并无标示寒武系的地层,这是由于奥陶纪的郁南运动使寒武系地层被奥陶系地层所覆盖而没有出露在表层。 2.奥陶系(0):只在西江南岸的侵蚀丘陵上找到几处超龙群(01ht)地层出露,为砾岩,石英砂岩及泥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姆尾岭群(02sw)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绢云母页岩,炭质页岩,透镜状灰岩,以及三尖群(03sn)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互层和夹炭质页岩,发育于北岭,龙门山,西江南岸侵蚀丘陵等处的岩层不整合接触线或性质不明断层附近,估计为郁南运动的沉积。 3.泥盆系(D):从图中可以发现,泥盆系地层在肇庆地区的分布最广,整个复式背斜区(地貌上属于侵蚀低山)大都为泥盆系地层。 4.石炭系(C):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褶皱: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断层: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④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一)侵蚀低山

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地形。

(二)侵蚀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三)侵蚀台地

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

(四)河流阶地

从四会市的岗美村我们看到的三级河流阶地是半埋藏阶地,第一层阶地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摆动等因素而消失了,我们只能看到二三级阶地。而贺岗村的河流阶地属于基座阶地,建立在二级阶地上。

(五)冲积平原

肇庆冲积平原由全新统的高河漫滩和上更新统的半埋藏阶地组成,并以后者为主体。 高程约为3—11m,在西江两岸都有分布。

①河漫滩(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黄色粘性土和砂层组成。河漫滩的分布,在西江北岸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层组成。当地半埋藏阶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阶地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于阶地基面相对变化,使原先的阶地面与高河漫滩类高,能被数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但阶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蚀低的地方有补偿沉积外,基本上没有被新沉积连续覆盖,或约有一米的新沉积盖层。

(六)洪冲积阶地

西江的洪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鸡笼山、龙门山和栏柯山的山前地带。大致可分出老、新两级洪冲积阶地。老洪冲积阶地为出露的,高出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万年间),少量可延续至晚更新世早期,许多属基座阶地类型。该阶地高出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见红土漂石、卵砾石,砾径多在30cm以下,最大达1m以上,呈次棱状和次圆状,岩性为该山区河流流域内的砂页岩,常深度风化,用手可抠动。东岗村西北侧海拔 的高地是源自北岭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冲积阶地。新洪冲积阶地呈半埋藏状态,没有完全出露,与山前倾斜平原属同一地貌面,在扇顶部位可呈埋藏阶地。该阶地由晚更新世(距今万年间)的红、深黄、灰黄色粘性土与漂卵砾石组成。该漂卵砾石的大小、岩性和磨圆度与老洪冲积阶地相似,但风化不强烈。常为水稻田景观,地面坡度5°~1°,并与冲积平原中的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在七星湖附近衔接过渡。该阶地是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由于植被茂密,半埋藏的冲洪积阶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觉。

(七)洪(冲)积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具下述条件时规模大:谷底与平原高差大;溪流的汇水面积大;山前平原宽度不能限制洪冲积扇发育;河流对洪冲积地形侵蚀弱。

洪(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全新世(1万年以来),尚未被切割成阶地状态,它仅在上述新洪冲积阶地扇顶附近发育,在肇庆学院北面可见, 到扇中、扇缘, 全新世的洪冲积物一般成为新洪冲积阶地被蚀低后补偿性堆积。像西江冲积平原由Q3 第一级半埋藏阶地与Q4 河漫滩共同组成那样, Q3 半埋藏的新洪冲积阶地与小型的Q4 洪冲积扇共同组成山前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丘陵: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波岩(),肇庆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枪岩(,与阿波岩合称禾婆岩),东湖的校杯石(),石牌、狮岗出米洞和水泥厂的几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组成。

2.洞穴: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在七星岩的天柱岩岩壁,保留着四层水平溶洞。第一层高度3-12米;第二层高度25-30米;第三层45-50米左右;第四层65-75米。在天柱岩考察的溶洞为第一至第三层的水平溶洞。

3.溶蚀洼地:肇庆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以及水泥厂附近的一些零散洼地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4.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 在七星岩还能观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态。其中有一些由于石山和岩洞间的岩层不厚,当石山上的落水洞扩大后崩塌,形成“天窗洞”。我们在马栏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四、肇庆地区地质地貌发展历史

(一) 地质发展史

肇庆地区与广东省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整体来看,肇庆地区经历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形成褶皱基底、沉积盖层和上迭盆地三个基本构造层。本区地质发展史上发生的主要运动有郁南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

1、震旦纪—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Pz1)

震旦纪及早古生代(Pz1),广东地域为一个地向斜,属于华夏古陆华南地台(加里东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发生明显的海退,出现含炭质沉积层。 寒武纪(∈)是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过程,但仅表现在海盆中海水深浅变化而已。肇庆地区的海槽沉积物来自华南的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

寒武纪末(∈)、奥陶纪的早奥陶世初(O1)在广东省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造成粤西、桂东之间的云开大山一带的升起。

志留纪(S)开始,地壳明显上升,肇庆地区奥陶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由深变浅。志留纪末,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态——复式背斜带,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2、泥盆纪—中三叠世,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Pz2)

从泥盆纪(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

到了距今—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含煤碎屑岩-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早二叠世(P1)晚期(茅口期) 是东吴运动的前奏,地壳普遍上升,陆地范围扩大,海盆范围缩小,形成早二叠世煤层。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表现为大范围、大幅度的地壳上升,而在晚二叠世(P2)的早期,东吴运动以后,地壳又轻微下沉,此时呈海陆交互相,肇庆地区成为滨海沼泽。

三叠纪(T)是印支运动的前奏,整个广东地域以大面积大幅度上升为标志,海水急剧向北和东北撤出。

3、晚三叠世—近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结束了广东大规模海浸的历史,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并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阶段转入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发展阶段。早侏罗世(J1)末期,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导致燕山运动首幕的发生,表现为大范围陆升和断裂,岩浆活动也相当活跃。

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使中侏罗世连同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侏罗世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席卷广东大陆,这是燕山运动的第三幕,也是燕山运动的主幕,距今—亿年。这一时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K1)这段时间,板块俯冲速度减慢,故使早白垩世成为燕山期内的相对稳定时期。至此,肇庆地区的地质发展也趋于稳定。

(二) 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平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在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

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

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参考文献

刘尚仁.粤西河流阶地的分布与特征.热带地理, 2007, 27(?): 刘尚仁、彭华.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热带地理, 2003, 23(4): 刘尚仁.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形规律.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27(2): 88-97.刘尚仁.广东河谷地貌.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6(1): 89-94.刘尚仁.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23(4): 135-142.

第7篇:肇庆出差报告

肇庆出差报告

出差时间:8月9日

出差地点:9:30至12:30肇庆大旺的尚城国际

13:30至16:30 肇庆高要市的珀丽湾花园

出差目的:通过对以上两个正在建设或已建成的楼盘的考察,学习借

鉴他司在施工、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配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出差情况:

一、尚城国际的基本情况

1.施工方面:(1)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施工现场拉安全警示标语;入场地戴上安全帽,建筑施工做好围护;石灰粉、线绳放线定位;管理人员现场跟进、监督工程情况及进度。(2)存在的些个问题。施工人员中存在赤脚行走于场地内现象;乔木所打的支撑竹承受力不足并存在歪斜现象;现场余料清场不够利落。

2.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尚城国际工地现场架空层的绿化景观工程,园路取宽米左右,是不同弧度线弯曲组合而成,彰显自然。由于分割出来的地块小,为避免让人感觉到拥挤狭窄,把植物种植点往路的外侧挪,靠近道路两侧则铺种草皮。再者就是注重每一空间植物分布处理,上中下层各有植物分布其间,靠近园路与人亲近处结合配置些修剪了的球形植物。植物还需疏密有度,该起障景作用的则选枝叶繁茂密实的植物强化其效果,该起漏景作用的则选些树干下面分支少叶子细小凌空的植物。植物选用规格要符合现场要求,一定胸径的乔木其土球有多大的明确,避免乔木种不下花槽内。大门广场处考

虑人的视线问题,不遮挡标志性建筑或铭牌。乔木体量要适宜,该大气处大气,该精细处精细。

3.人员配置管理方面: 相关人员及时到达施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要做更改的部位联系交流沟通好。设计结合现场状况,灵活变动更改植物品种与植物数量。

小结:为赶工程进度可同时进行互不干扰的工程施工,比如室内喷漆装修、室外广场铺砖、架空层绿化的同步施工。对以上赤脚、余料清理不利落等存在问题可加强管理,据我本身经验,支撑竹可改用支撑木杉铁钉固定。

二、珀丽湾的基本情况

1.园林景观设计方面:(1)在促进楼盘面对市场方面上的借鉴,设计尽量考虑人性化,追求舒适自然。从施工现场到了景观现场,在肇庆高要市参观了珀丽湾别墅区。入口处植物配置相对趋于规整,花钵运用、人工水景喷泉的营造。会所后院有近水平台架于宽阔自然水景之上,水域引伸出了溪涧。溪流植物的配置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运用了花叶艳山姜、肾厥。米宽步石园路,夹道是浓密的结缕草,冠幅大的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小路,特感舒适。灌木占据绿化景观中层空间,有修剪了的红继木、花叶假连翘、黄连翘,自然式的旅人焦、红车、小叶紫薇等孤植、对植、群植或栽植设计成条带状。大型乔木用到了海南红豆、凤凰木、狐尾椰子,他们拉起了空间感,占据绿化景观上空。景观简单而富有变化。在植物色块设计上,选择彩色叶植物与绿色植物结合。绿色植物中又从不同色泽、不同质感的植物中加

以选择,墨绿色、青绿色、黄绿色相互搭配。(2)存在栽种植物洞穴过深浇水后积水萎蔫死亡现象。

2.人员配置管理方面:珀丽湾花园会所工作人员统一规整装束,大厅玻璃柜里摆放已建、拟建的景观效果模型,并附上简要文字介绍。样板房售楼部人员热情友好接待,详尽介绍客户想了解知晓的一切楼盘信息。现场有园林工程师指导植物养护工人对园区植物进行浇水、修剪、时花换钟、及时清除补种萎蔫死亡植物。

小结:楼盘的植物养护管理水平跟得上,现场清理工作到位,园林景观设计上给人舒适回归自然的景致,室内设计合理人性化,回家给人放松自在感觉。售楼人员要耐心细心,具有专业素养,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此次出差总结:

总之这次肇庆之行收获不少,今后将把所获运用于施工管理及景观设计之上,效力我们公司。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场更直观,望往后更多外出到现场机会。

2011年8月18日张伟勤

第8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肇庆七星岩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从5月30号到6月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肇庆七星岩,黄埔区蟹山公园,华农树木林及教三附近进行了地质地貌学的实习.

5月30日肇庆七星岩

石灰岩山峰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七星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

从表面观察,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判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灰岩山表面有许多较大的裂痕.通过这些裂痕,可观察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实习过程中,老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动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洞穴,这些洞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现在了人们视线。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察时,老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历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察到洞内顶部都比较平滑相连,是因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洞,里面到处都有石钟乳。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溶液下渗时失去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下渗水滴不断提供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七星岩溶洞内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石钟乳随处可见,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

平原

在往返肇庆的路上,我们并没有发现高楼大厦,而且听身边的同学说,肇庆没有高过20层的大楼。一开始我们觉得很奇怪,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有原因的。肇庆位于西江附近,其陆地为冲积平原。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这样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层的楼宇。

5月31日黄埔区蟹山公园

进入蟹山公园后,我们对这里的岩石和地质进行了观察。蟹山从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岩石主要为红褐色。我们对这里的岩石进行了分析。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还有泥岩和页岩。在一处多岩石碎块的地方进行了观察,发现这里的岩石碎块硬度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颗粒非常细,应属粉砂岩。老师讲解的时候告诉我们,这里的物理风化相当强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细小。通过对某一大石块观察见到,石块明显分为好几层,每层之间有一条约5厘米后的、由鹅卵石排成的一个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地区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经过多次沉积下来的泥土经过物理变化又形成了沉积岩。老师后来还说到,这里的岩石固结时,气候非常稳定,为类似扬沙的天气。而这里的岩石为红色,是因为岩石形成时,主要胶结物含有3价铁离子。

6月1日华农

老师带我们去了树木园看已经风化完全了的花岗岩。我们发现,这里的花岗岩风化之后的层黄色为主,夹杂了红色及白色。用手对风化了的花岗岩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许多细小颗粒。经过较完全风化后的花岗岩,只剩下透明细小的石英,因为花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岗岩的风化为化学风化,主要由肉红色的正长石,白色的斜长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无色的石英组成。在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化学风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从石头上弄下写石块。而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有呈椭圆的,也有呈片状的。老师解释,这是因为由于某些花岗岩本身有裂缝,而有的却没有,通过流水侵蚀,有裂缝的花岗岩裂缝越来越大,使花岗岩不断侵蚀形成片状;没有裂缝的,由流水侵蚀使形状越来越趋向球状。

结束语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华农05土管3班梁柏荣

肇庆导游词(共5篇)

我的家乡肇庆 精选

重庆实习报告(共3篇)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工作汇报

重庆大学认识实习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