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汇报(共6篇)

工作汇报 时间:2021-05-19
【www.wendang123.cn - 工作汇报】

第1篇:市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汇报

某市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省委、省政府“先行先试、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的要求,近年来,我市结合贯彻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充分发挥旅游、文化、生态和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社区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体制机制灵活、示范效应显著的特色小镇,努力探索我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路径。

20XX 年 x 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按照规划引领、产业主导、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生态立镇、市场主体的思路,分类分批、梯次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 x 个左右特色小镇,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艺术小镇、旅游小镇、生态小镇、体育小镇、休闲小镇和工业小镇。 2016 年启动了首批 x 个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各项建设有序展开,力争 2018 年底基本建成。目前, xx 镇、xx 镇跻身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xx 镇和 xx 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 xx 镇、xx 镇、xx 镇、xx 镇入围省旅游局公布的首批 x 个省级旅游小镇创建示范单位名单。认真摸排今年特色小镇重点项目,明确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四督四保”机制,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围绕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谋深谋实各类储备项目,充实健全特色小镇动态项目库。加强交流学习,适时开展特色小镇观摩学习活动,交流特色小镇建设成效和经验。实行高位推动,建立推进新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将特色小镇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我们重点抓了几个方面工作:

一、前阶段所做工作 1.深入谋划,精心设计。前期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对特色小镇规划“必须高起点、准定位、领未来、成精品”的工作要求和“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社区多功能叠加”的创建目标,积极借智借力,聘请了杭州南方设计、上海东方设计、新加坡盛邦设计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对全区特色小镇进行高起点、高水准的概念性规划编制和设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高度关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规划汇报,进行规划论证。各个小镇也根据创建工作实际进展和项目引入情况,适时优化完善规划内容,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目前, 9 个小镇的概念性规划均已基本定稿,XX蓝印时尚小镇、XX花木小镇详规已经编制完成,其余小镇详规正在抓紧编制中,规划面积共计约 40 平方公里。

2.健全机制,扎实推进。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我区每年年初制定下达区级特色小镇工作指导计划, 9 个小镇也分别制定工作计划,成立规划招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宣传推介等工作小组,形成区镇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合力。今年各小镇还排定了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将项目建设、重点工作分解到月、落实到人,努力推动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同时,抓紧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工作推进会,交流亮点特色,协调困难问题;建立信息通报机制,按季度对小镇整体推进、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通报,动态跟踪项目进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小镇培育创建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培育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3.重抓项目,强化投入。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是基础,投入是关键。 20XX - 20XX 年全区 9 个特色小镇计划安排项目 160 余个,计划总投资 520 亿元。 2016 年各小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其中,国有投资 亿元、非国有投资 亿元。 2017 年各小镇计划安排项目共 81 个,当年计划投资逾 100 亿元。目前,酷玩小镇XX山水一期,智汇小镇树人大学XX校区一期,黄酒小镇、书法小镇、基金小镇的小镇客厅等项目已建成投用;酷玩小镇XX山水二期、智汇小镇绿色大数据产业园、XX时尚小镇印染产业集聚三期等项目今年已开工建设;黄酒小镇年产 10 万吨黄酒包装物流自动化项目、书法小镇兰亭休闲文化度假村、养生小镇裸心谷休闲度假村、蓝印时尚小镇小镇客厅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4.突出重点,招商引智。紧扣小镇定位、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积极开展资源对接、产业招商和人才引育,一大批优质项目纷纷签约落户。黄酒小镇与精工集团等签订了投资 25 亿元的绍兴黄酒产业基地及文化旅游项目,与XX酒业签订了投资 亿元的XX集聚搬迁项目;智汇小镇与盘古数据签订了投资 150 亿元的绿色大数据产业园项目;酷玩小镇与上海XX集团签订了投资 100 亿元的东方山水二期项目;基金小镇与XX通科技签订了投资 10 亿元的XX通汽车智能系统项目;兰亭文创工艺园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也正在积极洽谈中。另外,黄酒小镇、蓝印时尚小镇分别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XX树人大学XX黄酒学院、高端纺织印染研究院,致力于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高端人才、应用专才的培养集聚。

第2篇:特色小镇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

区政府办:

今年以来,我中心认真贯彻“生态立区、旅游富民”战略,根据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要求,着力打造独具XX地方风情的特色小镇。现将特色小镇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XX街道XX特色小镇:XX特色小镇为江苏省29家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单位之一。小镇包括XX集民俗文化园三期、高端养老中心、XX大型水上娱乐三个项目。

XX民俗文化园三期项目占地700亩,项目总投资额约5亿元,建设周期自2017年至2019年。目前已开园运营,全面进入招商阶段,吸引商户入驻,全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新媒体影视”文化拍摄基地。

高端养老中心项目占地500亩,项目总投资额约7亿元,建设周期自2017年至2019年。目前项目正在合作洽谈中。

XX大型水上娱乐项目占地500亩,项目总投资额约5亿元,建设周期自2017年至2019年。目前项目已投入使用。

二、XX街道XX特色小镇:XX特色小镇以XX湿地为核心,以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品牌依托,着力打造集湿地观光、文旅体验、科技创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淮海经济区旅游目的地。小镇包含景区建设、科技产业园、科文学院三个项目。

景区建设每年资金投入约2000至3000万元。目前,XX湿地公园一期商业街原候船码头已改建为“转型之路”展示馆,项目于2017年7月建设完成;环湖西路项目施工设计图已完成,正在进行绿化苗木移植,预计10月27日前完成;潘安水镇-欢乐岛桥梁项目施工设计图已完成,桥梁南北走向,总长约140米。

科技产业园项目占地3880亩,项目总投资额约16亿元,建设周期自2016年至2020年。目前冒险岛沙滩音乐广场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露营基地建设。

科文学院项目占地1300亩,项目总投资额约亿元,建设周期自2017年至2019年。目前正在动工建设。

XXXXXXX单位

XXXX年XX月XX日

第3篇:山东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实践

山东省小城镇及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实践

各地示范镇、中心镇建设实践表明,政策是小城镇发展的启动力和助推力,一些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小城镇,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两三年就能发展起来,土地、资金、税收、棚改等支持政策的助推作用十分重要。2012年山东省启动“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通过扩权强镇、保障用地、扩大财权、金融支持、资金扶持、引进人才、优化机构等政策支持了200个示范镇建设。经过3年时间,200个示范镇各项经济指标远超过同期全省相应指标增长幅度;镇区人口平均万,是全省镇均水平的倍,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现将《山东省小城镇及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践》印发各地,供学习参考。

山东省辖137个县(市、区),1826个乡镇(街道),万个村居,全省陆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191万人。过去全省小城镇存在着要素吸纳和集聚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城镇管理效能不高等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改革发展问题,先后实施了“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提升行动”,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同时,注重小城镇特色发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挖掘了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塑造了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美丽宜居小镇,打造了一批产业特色强镇。

一、发挥示范镇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2012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在实施扩权强镇、保障发展用地、适度扩大财权、加大金融支持、加强资金扶持、培养引进人才、优化机构设置等七个方面制定了创新性的优惠政策。经过四年发展,山东省小城镇建设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山东省有全国重点镇20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4个、宜居小镇3个;省级示范镇20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6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57个、宜居小镇47个。有称号的特色镇总计有331个,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30%。形成了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省级中心镇、特色镇等分层分类、梯度培育、特色发展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规划引领,依靠科学规划引领小城镇建设。出台了《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山东省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各类特色镇编制相应专项规划,省级示范镇建成区编制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强化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全省1826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设立行政编制的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延伸到小城镇,镇区范围内的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养护、镇容秩序、环境卫生、违法建设管理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近四年全省累计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600多亿元,全省小城镇人均道路、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平方米、平方米,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生活垃圾处理率达%。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省小城镇均建有“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200个省级示范镇建有省级标准化中学283所,标准化小学529所,省级标准化幼儿园736个、标准化卫生院271个。

(三)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小城镇发展能力。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坚持走差异化、规模化、特色化的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各镇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选准主攻方向,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推动产城一体、镇园融合发展。集中建设发展产业园区,吸引大中型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吸引镇域内和周边乡镇的企业向园区集聚,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资金方面。累计下拨省级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亿元,争取省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专项支持示范镇产业发展。二是土地方面。每年为示范镇直供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优先在示范镇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三是扩权强镇方面。赋予省级示范镇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工程建设、市政设施、市容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权,县级有关部门在示范镇设立分支机构。

二、小城镇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效果明显

(一)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2-2015年,镇域经济发展迅速。其中,200个示范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远远超过同期全省相应指标增长幅度。2015年200个示范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41亿元,同比增%,比建制镇平均增幅高9个百分点。广饶县大王镇、济宁兖州区新兖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

(二)镇区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小城镇各类规划实现全覆盖,各项建设规范有序展开。其中,200个示范镇建成区面积、人口分别比2012年扩大296平方公里、236万人;镇均人口万人,是全省镇均水平的倍,为全省城镇化率贡献了个百分点。目前,有47个示范镇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其中广饶县大王镇、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小城镇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其中,200个示范镇镇区道路硬化率和亮化率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60%,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建有垃圾转运站431个,镇垃圾处理率为100%;镇区绿地率达到32%,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四)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小城镇抢抓机遇,积极探索,以“扩权强镇、提质增效”为重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户籍管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有20个示范镇成为省级以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共承接下放审批等权限1326项,县镇关系有效理顺,配套改革持续跟进,基本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管理扁平高效、人员配备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镇域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五)政策效应不断放大,经济支撑作用凸显。各项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城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极大地增强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大批生产要素向示范镇聚集,200个示范镇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四年来,200个示范镇共完成各类投资2975亿元,建设园区477个,发展企业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01个,示范镇成为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示范镇成为县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在产业布局、功能区划、要素配置等方面与县城协调互动,与县域中心产业形成梯次发展的格局,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防范风险,为县域经济的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城镇特色初步彰显,宜居宜业融合发展。200个示范镇中有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24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3个,历史文化名镇9个。如莒南县大店镇启动了4平方公里的古镇庄园规划建设,整个镇驻地仿古建筑形象进度达到95%以上;单县浮岗镇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浮龙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着力打造休闲旅游特色城镇,先后开发建设了太阳部落、天颐湖、天乐城等精品旅游项目。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初具小城市形态。

三、创新政策措施,探索小城镇发展新路径

(一)把握新趋势,运用政策措施扶持小城镇。开展示范镇提升行动,实施“1 3 10”工程,分三个层次发展小城镇。一是10个小城市:选择10个左右综合承载能力较强、发展优势比较突出、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小城镇,到2020年,培育成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比较完备的小城市,每镇每年补助2000万元。二是30个重点示范镇:选择30个左右发展基础较好、要素集聚达到一定水平、镇区人口超过3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小城镇,到2020年,培育成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示范镇,每镇每年补助1000万元。三是100个特色小镇:“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创建、培育100个左右产业上“新而特”、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小而精”、形态上“小而美”的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用特色彰显小镇魅力,成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

(二)突出新特色,分类指导小城镇健康发展。继续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宜居小镇等特色村镇评选工作,省财政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一是对于历史文化加强保护性开发建设,切实保护好古村落、老街巷、特色民居。二是对于产业特色强镇,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配套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做特。三是对美丽宜居小镇,运用先进理念,加强改革创新,优化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个性彰显、宜居宜业的美丽小镇。

(三)采取新方法,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城管综合执法向示范镇和社区延伸,开展“数字化小城镇管理”。二是推进城镇管理转型。实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培育和发展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参与、承担示范镇公共事务管理。三是开展综合整治。通过建筑立面改造、广告牌匾规范、人行道路铺装,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改善和提升示范镇环境面貌。

(四)探索新机制,激发小城镇建设发展内生动力。着眼下一步小城镇改革发展,突出创新重点,拓展创新范围,提高创新层次,为小城镇发展释放强大的内生动力。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真放、实放,将乡镇急需管用的权限下放到位,同时加强指导,确保乡镇能够接得住、用得好。

第4篇: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实践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实践

有重点、有特色发展是指导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浙江省2015年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截止目前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对探索新型小城镇之路有重要意义。现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实践、10个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印发各地,供学习参考。

为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2015年起,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现将浙江省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的重要抓手。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而且是“七山一水两分田”,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布局。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希腊的圣多里尼小镇等,虽然体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之所以在城乡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布局综合效益。

(二)特色小镇是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块状经济,是浙江从资源小省迈向制造大省、市场大省、经济大省的功臣。然而,步入新常态的浙江制造,并没有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外溢。特色小镇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来的时代,竞争的关键是生态竞争。浙江建设特色小镇,瞄准建成3A级以上景区打造自然生态,并着力于优化政务生态和社会生态,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耦合,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抓手。浙江的城市化进程走到今天,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如梦想小镇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交通时代,这种新型社区会对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一系列的综合性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

二、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2015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提出全省力争通过3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同时,建立了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政府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13家省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我厅和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国土厅都作为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副主任单位。2015年6月4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6月224日,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杭州召开,袁家军常务副省长主持会议,李强省长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会后,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建立特色小镇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并在嘉善县召开了全省特色小镇“比学赶超”第一次现场会。同时,研究制定了《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产生办法》,开展了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的前期遴选工作,目前已产生了第二批创建对象建议名单47个、培育对象建议名单46个。47个创建建议名单全部编制了概念性规划,有的还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平均规划面积平方公里,1-9月已完成投资亿元。而第一批37个小镇1-9月已完成347亿元投资,平均完成投资亿元,最多的临安云制造小镇完成亿元。

住建厅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办公室副主任单位,主要是配合省发改委做好两批特色小镇申报审查工作,积极参与指导特色小镇创建各项工作,并重点负责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去年,住建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浙建规〔2015〕83号),对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编制重点、深度要求以及审查审批工作提出了要求,并明确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应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核心功能区或近期建设区应达到城市设计深度,并实现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空间规划的高度融合。 三、我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特点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一)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要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要的是“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30亿元的有效投资。这个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截至11月,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新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了万多人才,包括大批青年人才,带来了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

(二)小镇功能力求“聚而合”。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高度融合,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发掘文化功能,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打造5A景区。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突出“旅游+工业”特色,去年前11个月已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突破3500万元。夯实社区功能。建立“小镇客厅”,提供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

(三)建设形态力求“精而美”。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同时,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谋划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如龙泉青瓷小镇建筑虽然低密度、低容积率,但“小镇味道”十分独特,引来了4位重量级工艺大师,设立了46个创作工作室。

(四)制度供给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的奖励指标,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奖励指标。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服务突出“定制”。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把准入门槛降到最低;在审批流程再造上,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把审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让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好办事。如义乌市打造了从市场主体登记到项目验收的“一条龙”审批流程,政府部门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减到4个工作日,对入驻省级特色小镇的企业申请冠省名的,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降低至500万元。

在加强政策支持的同时,强调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特色小镇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第5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提纲

附件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提纲)

(不超过5000字)

一、基本情况

要求:简述小镇区域面积、人口、交通、体育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评估

要求:围绕以下五个方面,从成绩与经验、困难与问题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自然与生态

从镇区风貌、镇区自然环境、镇区生态等方面阐述。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从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体育服务三方面进行阐述。贫困落后地区应增加脱贫攻坚方面的内容。

(三)体育工作

从体育健身设施、体育赛事和活动、群众体育组织机构、群众体育管理架构、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四)运动休闲业态

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运动休闲文化传承、运动休闲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包括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项目。

1

(五)体制机制

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三、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

(一)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年度目标

(二)近期工作安排

(三)支持政策

要求:阐述县(市、区)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关于支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举措。

2

第6篇: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例如,有“云技术”、“PE”、智慧科技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温泉、禅休、养生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其他如“黄瓜”、“窩瓜”、“木雕”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纵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策略选择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特色小镇;核心思路;策略选择;文化支撑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目 录

1 绪 论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1 研究的意义 ....................................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 .............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2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 ............................5 研究的基本思路 ................................5 2 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 ................................7 特色小镇的含义 .....................................7 特色小镇的概念 ................................7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 ..........................7 特色小镇理论综述 ...................................8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9 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 ...............10 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 .......10 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 ...........................12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 ..........................12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 ................13 创建方式 .....................................13 扶持政策 .....................................14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15 4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 .............17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7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 ............................18 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 ............................22 5 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 .................................25 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 ................................25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 ........................27 6 结 论 .................................................33 参 考 文 献 ..............................................34 后 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 论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要求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再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因此,探究建设特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色小镇的理论,对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创新环境角度、经济增长角度,资本市场角度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由于人类有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均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

2 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区位理论:经典的区位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后经廖什、艾萨德的发展,日臻成熟。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其后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完成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研究工业区位问题的著作《区位的纯粹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通过计算原料运费来计算企业生产成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的最大利润点,确定为企业的最佳区位。1939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总结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理论: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内容:一是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二是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而且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

4 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

文献阅读法: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使研究结果建议更具有科学性。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提炼为理论。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不同科学科技发展水平的民族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与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发展道路。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对立,因整个国家和社会以农业立国,城市人口一般在10%左右。从中世纪以来,工业化肇起,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分野和城市化水平成为社会现代化尺度。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就是“S型曲线”[1]。无论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国家,还是以中小城镇为发展方式的国家,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一直与之存在发展着。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对于实践的总结则明显落后于实践。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

本文通过对特色小镇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综述特色小镇理论。总结浙江版特色小镇的特点,分析浙江省在创建特色小镇的政府工作创新,得出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再分析各地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最后强调特色小镇的文化支撑。

[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

6 2 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

特色小镇的含义

特色小镇的概念

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是一个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的“重新联合或聚合”的新聚落、“产城融合共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一种运营方式、建设方式、政府服务方式等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创业创新共同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特”即特色小镇的特别之处,是支撑特色小镇内涵的核心外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特”。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乃至其中的某一环节,而不应像专业小镇和产业园区一样追求产业的集群完整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性。二是人群的“特”。特色小镇的从业人员应以高智力和高技能者为主,基于各小镇的产业特征,相关行业的高端人才多集聚于此。三是位置的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特”。特色小镇主要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突出城乡结合和连片开发的特性,不像一些专业小镇那样多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四是功能的“特”。宏观而言,特色小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本功能定位,是着力打造的县域经济升级版试验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微观而言,特色小镇可以为承载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为从业人员提供舒适、惬意和宜居的环境。所以,无论功能的层次还是完善程度,较一般专业小镇都要高出很多。

特色小镇的合理外延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特色小镇的选址集中在生态资源承载力强、环境秀丽优美之地,最低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让居民舒心创业、休憩和居住。二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能够基于自身特质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社会治理水平高。特色小镇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应当充分尊重各投资主体应享受的基本权利,政府或管委会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外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四是身份与价值的高度认同。由于特色小镇独特的文化、完善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和高效的管理等因素,使当地企业和居民拥有很强的自豪感以及对小镇文化价值的认同。

特色小镇理论综述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展开和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形成了全球性流动的增值效应,网络和智能技术为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新的竞争场域,使得各种经济要素可以不依赖传统区位空间而形成全球意义上的“特色文化中心”,这也是特色文化城市和特色小镇广泛崛起的现实土壤和理论基础。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城市面积占地球面积的比例不到1%,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这

8 个“城市时代”的核心意义是全球全景式的“世界城市图景”,其中就包括小镇这一种城市类型。有资料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0万个左右不同类型的小镇,发达国家的有特色的小镇占60%左右,而中国尚不足20%。从这一点看,建设特色小镇,不仅有发达国家成功的历史经验,而且仍然处于不断创新发展当中,并成为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建构的生长基和创新平台。创造“特色小镇”在本质上是创造可持续“文化动力因”,而不以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为主要标准,这既表现了一个区域发展的现代化结构优化的价值,也表现为城市性普及的现代性价值,同时,也说明在全球城市化的前提下,以特色小镇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是一种发展的新路径。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早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就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类似特色小镇的结构与空间模式。[1]“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也称为花园城市、田园都市,是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于1898年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提出的。1899年,“花园城市协会”成立,并分别在1903年和1920年建立了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列曲沃斯花园城市和威尔温花园城市,这两个城市虽然没有完全体现霍华德最初的设计思想,但是这两个城市直到今天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社区。霍华德描述的田园城市:规模不宜过大,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就已足够,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小镇城区占地平方公里,居住人,其中人在城市,2000人在乡间[2]。虽然这种规划理念具有典型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理想类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花园城市”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规模小尺度小城镇;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三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这样评价霍华 [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页。 [2] 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城市》,2008第11期。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得以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

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

特色小镇往往构成得有能够满足个体理想追求的生活与工作一体化生活圈,不仅有10分钟生活圈,还有独立的创业空间和一整套的生活价值的表达系统,如就业、创业和娱乐等。这一内涵创造的是在一定的“城市区域核”范围内创造完整的就业与生活体系。美国社会学家万斯于1977年提出的城市“区域核理论”,其主要内涵就是:远距离城市形成独立“核”,人口向郊区迁移,远郊出现城市核,城市与郊区的相互作用强度降低;郊外城市核出现,郊区加强了城市“自我维系能力”,并最终脱离对城市中心商业区依赖,重现城市功能;一个空间发展较为良性的城市,都有多个分离的“城市区域核”;区域核形成以就业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创业、就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娱乐一体化。万斯说,“大部分城市的居民越来越不会使用整城市辖区,除非有特殊需要;相反,他们在一个足够相对有效地发挥自己作用的城市空间内生活和工作。”[1]

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

在城市群结构内部的各城市之间,伴随地域经济要素的市场化整合,必然形成城市间的互动对流,因而就会产生新的“增长点”和经济要素“结点”,进而转化为新的城市区位空间。这种现象在学理上有很多特殊的名称,如城市“外层城镇”、“外围城镇”、“微型城镇”、“技术小区”等。有学者说,“这些都是联系松散、很大程度上自立自足的郊区王国,那里成千成万的居民的活动围绕着新的就业、零售及服务中心。” 美国学者卡尔·艾博特的研究说明,“从丹佛的‘技术中心’到奥兰治县的‘就业中心’,再到奥兰东北部围绕沃尔 [1] 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凌霓、潘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第

426、46

6、467页。

10 纳特克里克的‘反边地中心’(contra Costopolis),都是这样新的中心。”[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硅谷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到不同要素集聚构成的特色小城结点。

另外,文化历史、建筑风格、特色产品、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为特色小镇成长的“文化动力因”。如有很多地方,以建筑风格所形成的特有空间形式来表现的特色小镇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布宁认为:“新风格(在西方叫功能主义,而在苏联叫构成主义)的产生原因和发展阶段直到现在还是研究不够的。但早在20年代末它在许多欧洲国家就成了建筑思维的支配体系。同积累新建筑物一起,功能风格概念甚至在早已形成的大城市环境中开始感觉到了,而在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小城镇里新风格已普遍地流行了。”[2]事实上,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并能够在较合理的空间内,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志向。特色小镇的发展也符合“循环社会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循环社会型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社会进化的过程,既是人类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革命后,对地球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社会良性化运行的一种新模式。[3]

[1] 卡尔·艾博特:《大城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王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8页。 [2] A•B•布宁,Т·Ф·萨瓦连斯卡亚:《城市建设艺术史》,黄海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3] 张鸿雁等:《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

浙江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们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布在全省各地。这些特色小镇,不仅加快了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传承了历史文化、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正在推动着浙江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定位明确,产业独特性突出。浙江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等历史经典产业。产业选择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符合转型升级要求,同时每个小镇又都想方设法挖掘自己最有基础、最具优势和最富特色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不同的小镇也会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比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同为信息经济小镇,但是云栖小镇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着重引进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梦想小镇则侧重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聚集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项目融资,两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二是平台功能强大,多重生态融合发展。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浙江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小镇建设注重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政务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融合发展,优越的多重生态环境迅速集聚起了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快速形成,使得特色小镇生机无限。例如,山南基金小镇主打金融产业

12 牌,通过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再加上靠近上海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和浙商群体资源多、资金量大的资本优势,吸引各类基金机构入住,集聚了众多金融人才。

三是制度供给灵活,充分调动小镇建设积极性。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实施“创建制”,重谋划、重实效,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在政策扶持上,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土地指标奖励和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确保小镇建设质量。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规制,浙江各地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情高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

创建方式

按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建不采用审批制,而是使用“宽进严定”的“创建制”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符合基本条件的纳入培育名单,条件成熟的纳入创建名单,达到目标要求的纳入命名名单。这是政府工作的重大创新。

所谓创建制,是指由县(市、区)政府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自愿报送创建特色小镇书面材料,省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分批审核,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均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纳入创建名单只是规划建设的开始,入围后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也不能直接享受到省里有关支持政策;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特色小镇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支持。概括来说,创建制就是一个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的过程。

明确目标、鼓励众创。“创建制”鼓励各地按照特色小镇的目标要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求,积极谋划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分批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原则上一年公布两次。在选择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对象时,以是否符合内涵要求、编好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确定建设主体、排定投资计划、明确具体项目为选择标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限制。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在申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落选名单中择优产生,主要由各市重点培养。鼓励各市积极谋划推进,形成后备力量,全省形成“培育一批、创建一批、验收命名一批”,省市联创的梯次众创格局。

实绩为王、动态管理。特色小镇的建设期为3至5年,为确保在建设期内真正建成一批特色小镇,将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一是坚持把年度实绩作为实施进退机制的唯一标准,对完不成年度目标的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予以退出;对年度投资完成10亿元的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次年直接进入创建对象,形成落后退出、优胜者上的竞争创建机制。二是建立特色小镇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季度和年度监测,作为兑现政策和动态调整的基础,促使特色小镇紧盯目标,主动创建,快跑快干快出成效。

严格验收、达标命名。凡是认为达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目标的,可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所在县(市、区)经过自检后,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申请,要求开展现场验收。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组成专家组,赴特色小镇进行现场踏看、逐项对照、提出意见。对于达标的特色小镇,经省政府同意后,给予正式命名。

扶持政策

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并不能直接享受省里的相关扶持政策,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扶持。

土地政策方面,要求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特色小镇建设要

14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动实践、成功经验,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具有重要启示。

一是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要是做好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其余的都交由企业去做。浙江小镇建设在一开始就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现实中,成效显著、发展良好的特色小镇,都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彰显了企业的能动力和影响力。例如,路桥沃尔沃小镇由吉利集团主导建设,龙游红木小镇由浙江年年红家具集团一手创建,西湖云栖小镇由阿里巴巴集团与转塘科技经济园区联手打造,等等。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推进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

二是改革创新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根本动力。在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中,从规划理念、运营机制到制度供给等每一个环节,都显现着创新的力量。在每一个小镇,无论是信息经济类高新技术产业小镇,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还是历史经典产业小镇,都以内嵌的创新元素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创新,才使得特色小镇焕发并保持着勃勃生机。例如龙泉青瓷小镇,通过吸引重量级工艺大师入驻,设立一批创作工作室,开办青瓷学院,培养人才、改善工艺、创新产品,构筑起了青瓷产业的创新高地,使“青瓷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经济潜力。同时,浙江还把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仅把特色小镇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载体和平台,而且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示范和引领。

三是营造优美环境是特色小镇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浙江非常重视特色小镇的环境美,规定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更是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在高标准要求下建成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云制造小镇等众多小镇不单是产业层次高、人才集聚多,而且景色优美、环境宜人,成为了产城融合的典范。当前,交通、通信的便利化,逐渐弱化了大都市和中心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生活成本低、生态环境好的特色小镇将成为一些人才的首选。特色小镇建设,要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美化,重点打造“景区+小镇”模式,以优美环境吸引人才,以人才聚集带动要素聚集。

16 4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已形成向浙江学习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热潮,但是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地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只停留在一般政策要求和号召上,缺乏具体引导与管理,缺乏符合本地需要的指标体系,有些地方的特色小镇标准只是单纯模仿,既缺乏具体性、地方性、操作性和唯一性,也缺乏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个别地方的小镇规划建设更多地表现为地方原有要素的“拉郞配”“拼凑要素”的现象,缺乏建设性的创新思考。

二是项目相对疏散导致功能叠加不足。部分小镇对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功能融合考虑不到位,仍以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产业集聚区的旧思维来谋划特色小镇,突出表现为项目相对疏散、功能叠加不足。一是产业与旅游功能融合不够。一些工业小镇由于产业定位相对特殊,难以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对游客吸引力有限,便将周边已自成体系的成熟旅游景区纳入规划来拼凑客源。二是产业与文化功能融合不够。如时尚小镇多依托于传统的专业市场,拓展空间普遍存在空间上的困难与问题,有些地区不深入挖掘产业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内涵,而寄希望于商贸综合体的重新整合包装,或者建一个 “高大上”的创意中心、时尚中心,尽管改善了小镇的形象面貌,但与本地根植性的产业结合不紧密,“传统产业”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难以深度融合。三是产业与社区功能融合不够。有的在园区内造一两幢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甚至将周边农民集聚房纳入规划,冠以小镇 “众创空间”、“产城融合”等新名词。同时,当前小镇还停留在原专业市场、产业园区企业管理者、创业者的赚钱处、暂居地的功能上,完整的社区生态还没有形成,居民身份认同度普遍不高。

三是行政干预过当导致运营主体错位。特色小镇的运营要求以市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场为主体,由一两个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作为核心,紧密围绕其优势产业开展相关产业链招商、公共配套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额大且成效显现快,对投资主体实力要求很高。一些小镇由于发展定位不当或产业相对特殊,不易在短时间内引进资质较深的市场主体,尽管意识到 “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但“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表现为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一些小镇还在组建开发公司,而另一些小镇尽管有名义上的市场化主体,但管理运营受政府影响仍然比较大。

四是创新集聚转化困难导致产业层次不高。特色小镇从本质上而言是块状经济的新业态,其产业应在较少空间扩张状况下具有明显的品质提升、特色增强以及规模扩张的发展前景。当前,部分小镇没有未来前瞻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还不能占据产业制高点,行业影响力远不够,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有待深化。一方面,一些基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时尚小镇,囿于多年以来企业小、低、散的问题制约,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尽管建立了研究院、孵化器、科创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但与原有企业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摆脱旧有生产经营模式的窠臼。另一方面,以80后、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主的 “创业新四军”普遍对创业创新环境要求较高。市县一级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对行业领军人才或核心团队吸引能力严重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

一是要建构清晰的特色小镇建设理论体系,懂得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现代地域生产力要素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发展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要理解特色小镇在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当代,作为一种新兴地域经济结

18 构节点,在寻求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结合中推进特色小镇的创新。浙江特色小镇在落实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并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际操作中,建立符合省情市情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为小镇发展提出“规定动作”、“规定时间”以及基础上的创新空间。寻求差异性定位,把握价值与优势的唯一性要素整合创新。寻求差异定位的过程就是发掘自身独特价值和优势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步骤。基金小镇、智慧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巧克力小镇„„每个都是某种唯一性的“单打冠军”。或注重于互联网,或注重地方文化,或强调人才群体„„产业差异化定位十分明显。以浙江南湖基金小镇为例,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首个基金小镇”,力争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汇集高端元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从而抢占了中国第一基金小镇的位置,实现了价值再造和优势重塑的目的。

二是以创造充分就业为目的建构特色小镇的新生活方式,而不是画一个空间,给个名称就是特色小镇了,必须以全新的社会发展创新的视角,来建构工作与生活结合的“创业创新生活综合体”——特色小镇。充分就业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在根本保证,浙江一些成功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产城一体”在特色小镇建设上获得了充分表达。空间构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组成部分,特色小镇在创造产业高效集聚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可充分就业和创业空间。以梦栖小镇为例,通过“一街一山一河”的设计产业布局,形成了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创客创意区、设计人才生活区等三大功能集聚区,是典型的空间再生产的结果。此类充分就业空间不求大而全,只求精而细,充分提高内部空间的环境品质,按照3A级或5A级景区的标准来打造内部空间,以此营造就业、创业和创新的人性化、艺术化和品质化生产生活空间。放大产业组合集聚的“溢出效应”,建构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的核心化、集约化模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式,这是支撑特色小镇繁荣的关键所在。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优势产业和明星企业的集聚,至少形成1个或多个占据区域产业价值链顶端的产业。如杭州云栖小镇的云计算机产业,形成了产值高达30亿元的产业规模,同时集聚了一批诸如阿里云、富士康和英特尔等行业明星企业。其中由阿里云发起成立的由45家成员构成的中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联盟,构成了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价值生态。小镇构建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这种产业生态价值链的塑造使得云栖小镇形成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网链”,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明显。

三是创新品牌,培育小镇的内生机制和高端“品牌文化群落”。从本质上看,品牌是一种精神、品质、社会属性和价值的核心象征,具有很强的“溢价”效应。因此,品牌的体系化发展构成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服务品牌、旅游品牌、生态品牌和节庆品牌等。如由阿里云、富士康等一批国内外明星企业的集聚,逐渐确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生态小镇的整体品牌,既可能确立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又形成培育和增强自身附加价值的长远意义。有了集约型、集群型的企业品牌价值,就可以通过高端品牌的知名度来快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形成内生的自主发展动力。例如,梦栖小镇从产业定位、资金支持、项目引进、权威机构支持、行业协会支持、奖项颁布等六大方面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工业设计小镇,特别是引入诸如意大利金圆规奖、福布斯中国设计力量榜单和中国设计原创奖,并成为奖项永久颁布地。这些举措让梦栖小镇快速抢占了国内甚至国际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的高点。

四是创造“小镇如家”的心理归宿感,打造完全型社区生活体系。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是一个多要素整合创新的结果,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相关的总结。之所以特色小镇能够经受实践检验而获得成功,相关学者总结的“特色突出论”是可以直接参考的:首先是“突出大

20 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特色”。为了便于创业创新要素的集聚,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推进多要素的组合;对小镇孵化器、居住小区、休闲空间等规划设计,小镇主人全程参与。其次是“突出互联网思维与+行动计划落实”。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规划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调整。其三是“突出牵头企业或商会协会主导地位”。提出“政府应尽量谦虚些”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专业化知识与经验的作用,从严谨的科学高度,前瞻性谋划特色小镇建设方案,让特色小镇能够既具有可预期的投资规模与时序,又可以看到预期的结果和成果。同时,必须预见到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小镇规划出发展预留空间。其四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宜居环境营造”。其核心意义是为了解决高端创业人群对空间与文化环境的需求,创造良好工作、生活、休闲、学习和日常消费环境,形成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系。最后是“突出社区自治与自我服务魅力”。通过社区治理活动的充分参与、社区文化的共同培育,增强创业者和居住者对特色小镇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社区如家”的特色小镇社区意识和心理归宿感。

五是福民富民,宜居宜游宜业宜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地方建立了福民富民的内在经济文化基因。如“钱塘智造小镇+东方电商小镇”模式,形成了“区域统筹,产城联动”的发展体系,立足江干科技园区基础,重点推进工业的智能制造产业,形成智造小镇;同时,围绕东方电子商务园、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九堡客运中心形成电商产业小镇。两个空间互为里表,完善生活配套、提升环境品质,形成高品质的社区,在生态内田园型的居住区内形成“生态休闲创客村落区”,充分表现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样态。

另外,创造特色小镇建设制度保障体系。浙江的小镇建设要与“任职同期”这一管理体系要求,不仅强化了管理者从“保姆式服务”到

21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教练式服务”观念的转变,更是在服务能级提升的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稳健、目标清晰、预期明确的特色小镇发展方式。所谓的教练式服务就是要十分精通行业情况,有能力告诉企业该如何经营,在有限的空间内集聚产业资源,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浙江南湖基金小镇的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是通过精深和专业化服务,构建了“金融生态圈”,其工作人员对金融行业十分了解,让入驻金融企业可以享受到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平台,浙江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更加突出互联网思维,通过有机集聚各方智慧,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管理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管理。同时,注重产业互联网的建设及其带来的系列新产业门类与业态培育、新商业或制造运营模式创新、新经济“蓝海”和“长尾产品蓝海”的开辟等,作为特色小镇发展重中之重。由于强化的“与任职同期的责任制”,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快速、健康、有序、有效的发展局面。

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

“环城区布点”策略。随着城市居住功能的不断外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将从过去中心大城市建设的“单核”时代向“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双核”、“多核”时代迈进。这些整合郊区资源环绕中心城区布点的“特色小镇”,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和新城新区,是城镇化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由于中心城区有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孕育新的观念、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创造新兴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环绕中心城区布局特色小镇,城郊地区本来就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依托中心城区,能够就近获取各种丰富资源。相对于中心城区高昂的运行成本,小镇拥有低廉的地价、劳动力以及大容量的环境等先天优势,更容易吸引创业型企业和小型企业集聚。这类小镇的建设对

22 于有效疏解大城市功能,防止城市空间无序蔓延,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

“功能区带动”策略。城镇化需要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吸纳,实现产业与小镇发展的双轮驱动、双向提升,这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诉求。工业化无疑对此有着强大推动力,而雄厚的产业集群是浙江的优势与基础。所谓“功能区带动”,就是发挥拥有众多具有产业发展功能的国家、省市级园区的独特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匹配和融合发展。“功能区带动”策略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镇经济转型。

“资源型驱动”策略。小镇是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系统集成的载体,也是资本、土地、资源、人力、技术等经济要素配置的空间。小镇特有的这种系统集成、综合载体的功能,决定了小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型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土气候”,充分依托与利用资源、气候、地缘、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现代农业小镇、商贸小镇、生态小镇和旅游小镇,并以特色小城镇为依托,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开创特色发展之路,既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又能避免与城镇在结构上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投资策略。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问题依然是制约城镇化的一大瓶颈。过去,土地收益一直是地方政府获得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在逐步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当下,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探索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模式极为必要。当今,特色小镇同样面临着3种投资主体。社会机构投资快,但缺乏建设系统性;政府投资着眼长远,但资金量杯水车薪;而设立

23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小镇发展基金可以兼具两者特点,既可以保证资金的来源充足稳定,又改变了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状况,同时能兼顾社会效益,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也较强。另外,也可将特色小镇的项目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分类,非经营性类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资金或城镇化建设债券投入为主,而经营类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民营、外资等,按市场规则经营和获得收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多元的投资建设局面,会增添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

24

5 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

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既要破解“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瓶颈,也要破解“文化”瓶颈,既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特色小镇,既意味着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实现,也意味着创业创新主体心理的满足、价值的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的彰显,也意味着文化特色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加快推进,也意味着特色小镇“镇民”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强化。这就要求在加快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挖掘传承历史文化内涵,面向未来,强化文化凝聚力,彰显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

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

特色小镇是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特色小镇不贪大求全,而是以品质论高低,以特色论输赢,围绕单个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主攻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充分彰显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等,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走差异化、独特性的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小镇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身的特色,是否能够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以“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之特色的培育发展必须通过一个一个的“产业”、“项目”等实现。产业发展定位,也就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发展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自身发展的目标、重点打造的产业、占据的空间、

25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等,是特色小镇“特色”最集中、最浓缩的概括,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总纲和统率。文化特色则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核心和灵魂。特色小镇不仅是以舒适休憩与人居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壮大为目标的创业创新共同体,而且也是以文化特色形成与认同为支撑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发展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本身就是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特色小镇既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特色小镇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就是特色小镇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就是维系特色小镇这个共同体的根和魂。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相比,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色。正是文化特色赋予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以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灵气。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应该是鲜活的、具体的,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是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些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意念和意象,是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渗透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之中,体现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化文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彰显特色小镇个性,更好地展示特色小镇独特的生活、生产、人情、风貌,体现该特色小镇区别其他特色小镇的精神气质,更好地构筑“镇民”的“我们感”、“归属感”和“家园感”,更好地展现特色小镇发展的独特优势、品位和旺盛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文化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

26 各子系统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新质,是自然、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和谐统一。在特色小镇规划和发展中,要防止抄袭、模仿、复制从而导致“千镇一面”现象。要坚持因地制宜,既立足乡土,传承历史,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优势,又要引领未来发展,使地方文化特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能够对整个特色小镇的特色化发展产生导向作用。要坚持产业平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协调,创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文化软实力培育与精神素质提升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本来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等的关系,坚持在规划中强调文化特色,在建设中突出独特文化魅力,在发展中塑造独特文化精神,切实把强化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和文化影响力。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

特色小镇是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创业创新是一个创办新事业、开拓新领域、发现和捕捉新机会创造出有价值新事物的过程。推动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必须把培育与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作为前提和条件。

创业创新的动机、热情和意志总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的。文化是系统的社会行为规范,给人们提供了判断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尺度或行动指南。正因如此,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不同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对创业创新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不同评价。“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物质的和思想的)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但是,观念创造出的‘世界图像’,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1]在一个鼓励创业 [1]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27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创新、倡导竞争、容忍失败,以成就、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文化氛围中,人们自然而然具有较强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而在一个贪图安逸、惧怕风险、不求进取、耻笑失败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必然会减弱。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表明,正是那种视履行职业责任为神圣“天职”、寓拯救于创业之中的新教伦理,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动机、热情和意志。艾勒塔斯、勃格、派伊等关于东亚工业化的研究也表明,对财富、荣誉、健康拥有强烈的动机,光宗耀祖的愿望,一种对家庭几乎没有保留的许诺(为了家庭,个人必须努力工作和储蓄),以及一种纪律和节俭的规范,这些儒家文化的重要因素,足以衍化为强烈的成就欲望和创业动机并开出一种生猛的经济行为。“中国的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用戴维·麦克莱兰的话说,就是‘取得成就的需要’。麦克莱兰证明,凡是有成功发展的国家,按儿童读物中教导的行为动机来衡量,在‘取得成就需要’这一点上也都是得分高。不论用什么办法衡量中国人‘取得成就需要’,都能证实一般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印象,即中国人争取有所成就的劲头是高的。中国儿童所受到的教导都强调要有成就,否则就愧对父母。”“在中国,成就会在家庭内部受到奖赏,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儿子对父亲的义务以及兄弟间彼此的义务是终身的责任。”[1]显然,作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精神动力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也必须通过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关键在于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在成功面前始终志存高远、不安现状,始终怀抱忧患意识,富而思进,永不懈怠,始终怀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生命不息、创业创新不止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镇民”在永无止境的创业历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创业创新动机,升华为创业创新成就事业、报效社会的精神,将创业历程本身当作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1] 卢西恩·派伊:《“亚洲价值观”:从狄纳莫到多米诺?》,(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

28 不断以更高目标激励自我;不断提升小镇创业创新文化的品位,营造出一种以创业创新为荣,不思进取为耻的良好文化氛围,形成人人争当创业创新先锋的局面。

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是否能够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最终也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正如戈比所说,在现代社会,要想吸引有远见的企业家在某一地区投资建厂,光有发展完备的工业区和可观的市场收益已经远远不够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否将企业向某一地区扩展或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以兴盛的雇员群体是否满意那里的社区生活服务水平。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生活质量。”[1]事实上,戈比所谓“生活质量”大部分都同文化环境有关,不仅包括公园绿地、艺术场馆、体育设施、社区宁静程度、自然环境状况等物质文化环境;而且也包括一种有助于激发创业创新精神、能够发挥创业创新者的知识和能力并对创业创新者产生凝聚、亲和作用的人际文化氛围。比如,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家庭文化氛围,内外一致、和谐合作的创业组织文化氛围,公正平等、宽容和合、诚实守信以及大度大气、开明开放的社会精神风貌,政府的服务精神、效率意识以及“简化手续、强化质量、诚信有序”的服务环境,有利于创业、创新、成事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等。

在上述意义上也可以说,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熟知吸引和诱惑的力量。在人际关系或婚姻关系中,实力并不总属于貌似强大的一方,而是取决于产生吸引力的神秘化学反应。同样,在生意场上,聪明的高管们都知道,管理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还需要以身作则,吸引并带动下属共

[2]同实现目标。一个大型组织很难仅靠命令来运行。”良好的文化环境, [1]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61页。 [2] 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29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不仅能够激发创业创新灵感,而且能够对创业创新者产生亲和力、向心力,能够产生一种“筑巢引凤”的吸引力。正因如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于提升硬件环境、体制环境、法治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必须大力弘扬追求精致、卓越的工匠精神。特色小镇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平台,以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为建设目标。做到建设形态“精而美”,就是要 “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这就意味着特色小镇将生产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高精尖特色产品,建设更加精雕细琢、做工更加精湛、品质更高、特色更鲜明的建筑、人行道、马路、公园等,意味着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品质的全面提升。这些都需要以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地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支撑。因此,必须把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作为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积极引导创业创新者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大力弘扬反复改进产品、从99%提高到%的追求“精致”、“完美”、“卓越”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精神、恪守规章制度精神等精神。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既要重视体现一般创业创新文化的共性,又要重视呈现自身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浙江省政府要求把所有特色小镇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这意味着特色小镇将是以舒适休憩、“宜业、宜居、宜游”的优美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功能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舒适休憩与创业创新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大平台,是创业生态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谐互动,小镇和产业、人才共生交融的新聚落。这种新载体新平台新聚落,将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交流与放松空间、舒适的居住场所,可以让“镇民”在繁重的智力创造之余身心上得到修复与愉悦。在这种新载体新平台

30 新聚落上形成的创业创新文化,将是一种与休闲文化水乳交融,富有现代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气息的新型文化。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打造智慧型产业高度集聚地的特色小镇功能定位,使舒适休憩对于新型创业创新文化的培育显示出了难以低估的意义。一提起创业,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那些出大力流大汗的创业者形象、那种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的艰辛以及“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而“舒适休憩”、“休闲”等则似乎是“享受”的同义语,是与“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相对立的。然而,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高层次创业创新,是与高科技化、高文化化、高艺术化等相联系的。诚然,这种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仍然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但不一定需要日晒雨淋,颠沛流离,而是需要舒适、闲逸、和谐、开心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优美特色小镇恰恰提供了有益于脑力劳动者舒心地创业创新、休憩、工作的环境,对于创业创新者将是一个难得的天堂,赋予了创业创新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寓创业创新于休闲之中,寓舒适休憩于创业创新之中,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来创业,将和谐融合、宽容大气的生活心态和氛围引入创业创新创造活动之中。“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1]创业创新活动不再仅仅与吃苦耐劳、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的艰辛等相联系,它还与愉悦、快乐、轻松、开心等心理状态相联系。这就把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提升到了现代发展的制高点、文化经济的结合点、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实现创业创新文化与休闲文化的水乳交融,将生活、创新和创业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创造中享受生活,享受创造乐趣,使创业创新创造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不仅体现了新经济发展要求、现代人生存价值 [1]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31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追求,体现了引导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和当代模式,也体现了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32

6 结 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究其原因,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因此,探究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是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城区布点”策略、“功能区带动”策略、“资源型驱动”策略、投资策略等的特色小镇建设策略和文化支撑内容。

33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01).[2]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 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4] 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凌霓、潘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5] 卡尔•艾博特.大城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M],王旭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6] A•B•布宁,Т•Ф•萨瓦连斯卡亚.城市建设艺术史[M],黄海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7] 张鸿雁等.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10]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 约瑟夫•奈.软实力.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34

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汇报

特色小镇工作汇报

特色乡镇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特色小镇建设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