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社会调查报告3篇

调查报告 时间:2020-09-18
【www.wendang123.cn - 调查报告】

【推荐】社会调查报告3篇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调查目的:

  通过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而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社会保障政

  策,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讨论,对问题进行解决,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以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新的壮丽篇章.

  调查过程

  一.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现状

  目前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较为快速,而位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较为缓慢。主要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分配位置及政策的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大都分布于欠发达的西部边疆地区,人口虽占全国总人口的7%,土地却占国土面积的63.4%,各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极大。由于长期的自然演化和历史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6500万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人口。

  在今天,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也浸透着民族地区牺牲局部利益的无私支援。从全国情况分析,发达地区的产品结构,以深度加工的、附加值高的制成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占有较高比重;而民族地区的产品结构,则是以原材料、一次能源、半成品、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比重极低。在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下,民族地区创造的部分经济效益,以潜在效益、潜在价值的形式转移到了发达地区。所以,民族地区人口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生活失去基本保障时,从国家获得基本保障是其基本权力之一。

  显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不能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同步发展和一个模式的,这是由其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时,必需将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做为一个单独的议题提出来,纳入研究视野,绝不能只以城市或发达地区为“样本”。而且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是没有普遍意义的,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不完备和残缺的。剥离开少数民族地区,事实上也不可能建立符合中国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的来说,我国当今的民族地区的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民族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其目前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不成正比,我国应尽快推出相关政策,以平衡我国社会保障东西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总体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1城乡社会保障失衡,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保障体系极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城镇社会保障速度发展相对于农村较快,内

  容也较为齐全、完善;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仅在社会救济、救灾、优扶安置、五保赡养方面有所体现,这些虽然是针对民族地区设定的,极具针对性,但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对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与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政策还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缺乏农村人民现实生活的基本选择则。

  2.保障体系脆弱,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起步晚。20xx年以前,全国建立城乡低保

  制度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主要是沿海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民族8省区实行的是传统的农村特困户救助政策,基本没有实行农村低保。20xx年以后,随着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才相继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

  民族地区农村社保水平低。从20xx年第二季度农村低保标准看,呈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统计显示,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年600元的县、市、区数,全国平均水平为35.7%,东、中、西部分别为12.3%、38.3%、59%;农村低保标准超过1080元的县、市、区数,全国为15.7%,东、中、西部分别为39%、4.8%、2%。京、沪两市的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越过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至20xx年第三季度,农村低保制度在全国2663个涉农县(市、区、旗)全面实施。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67元,上海233元,广东134元,贵州56元,新疆53元,云南52元,内蒙古51元,广西46元,青海45元,宁夏37元,西藏22元。民族8省区都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不仅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xx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169.6元,西藏、宁夏、青海由于城市人口较少,人均保障水平略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225.5元、172.3元、171.9元。其他民族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168.2元、贵州150.6元、广西147.5元、内蒙古147.1元、新疆131.1元。同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为每人每月83.6元,内蒙古100.7元,西藏106.1元,青海103.4元,新疆85.2元,贵州85.4元,云南81.4元,广西74.5元,宁夏71.9元。可见,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又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反映了民族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3.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有管社会保障的规定是由劳动、

  人事、卫生等部门有关职能指定的。国家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失去了应有的参考和根据。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发展的落后性也导致其地区的社会保障立法与东部相比有明显的滞后性,社会保障工作很多时候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推行。从而可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立法的滞后严重的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和推行。

  三.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现状和问题,我结合我国国家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1.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是其根本,在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建立多

  方面、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方面的完善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迫切需要的。

  2. 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这需要我们建立资金管理制度,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对此,我们应首先拓宽集资渠道,鼓励人们捐献,有利于社会闲散资金的收集;其次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资金监管机构,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3.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律建设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律建设中应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比较研究和借鉴外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成功经验,寻求科学的立法方法和途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点、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社会调查报告 篇2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社会调查报告 篇3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就必须把它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各国不同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方式。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我们从本院300名学生为代表,对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经过整理调查资料,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了解,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多数大学生是认识不多,不关心甚至有持反对意见的。 我们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大学生自身方面,我们对本院300名学生从偶像、对该课的态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0名学生中仅有20名学生的偶像是马克思主义者,27名学生的偶像是科学家,31名学生的偶像是文化人物,61名学生的偶像是其他人物或者没有偶像,而偶像是娱乐界人物的学生却又161人。在对大学生对该课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204人都是几乎每节课到课听讲;而期中仅有32名学生认真预习、听课、复习、课外阅读相关读物;172人则抱着随便听听或者怕被点名扣学分而到课的态度上课,除上课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多是不碰课本的;而另外96人则是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态度,常常逃课。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这么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尚且了解不多,又如何运用它们为未来做贡献呢?我们的调查虽只在本院随机调查了300名学生,但也代表了整个中国大学的现状,大学生们对这些宝贵理论成果的不了解,实在令人担忧。原因是多方面的,总得来说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部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本省的惰性是期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家普遍把自己的主要经历放在了必修课上,而且大学里毛概和马哲课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大家在高中学过政治中的相关观点大部分与大学教材中的重合。因此大家认为只要在考试前背一背重点就能通过考试,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经历和时间来学习。大学中的毛概和马哲大多数都是公共大课,这也为学生逃课提供了借口,很多人认为上课的人多也不差自己一个。

  2) 还有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从上学开始就接触中国共产党的各种领导思想,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又到大学,甚至考研时也要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很多学生因此感到十分疲倦,由于学的多,内容又一致,所以这也成了不喜欢上该科的原因之一。

  3) 学生自身认为这些理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也就不重视理论的学习。这些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现今大学生理论思想缺乏,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认不清楚等。

  许多问题。

  外部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教师方面来说。

  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单一,从实际情况看来,大部分课堂采用的是单纯讲授的形式,虽然有时教师也运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期是能够将教材的内容与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实现完美结合的教师屈指可数。

  2) 从教材方面来说。

  我们现在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专家学者统一编写,虽理论阐述透彻,逻辑思维严谨,但是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当严重: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延续的是传统思路,即教材名称还是以直接的、显性的说教的形式出现;二是和中学教学内容重复,据统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在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是简单重复,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我们在课堂上收集的有关于教材的意见来看,同学们普遍认为现行教材理论叙述过多,事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容易读下去;而且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有空间之感,教材的不适合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从社会上对政治理论应用的方面来说。

  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并不大,大多数大学生在求职或工作岗位上,不需要用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当今社会最急缺的是专业人才,在人介的中心,专业技术的学习比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重要,这一社会现实也导致了多数大学生对学习政治理论兴致缺乏的问题

  要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认识,需要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拓、教学途径和探索、教师全面素质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我们在对收集到的建议进行整理之后,归纳出如下几点:

  1)在课堂教学上应该更加生动和贴近现实生活。课堂内容生动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贴近生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一味地灌输和教条死板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增加实践性活动,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一切的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能够适当地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与引导。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经验而无从下手,导致社会实践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为老师可以在此过程中给与适当的提示与引导。协助同学完成社会实践。适当增加该课效内

  4)必须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对该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首先,从思想上明确社会主义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场所和基地,必须要让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占据阵地。因此,该课在社会主义大学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再次,该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脉搏,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