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调查报告(共3篇)

调查报告 时间:2021-07-25
【www.wendang123.cn - 调查报告】

第1篇:精神病患者调查报告

--- 神病人情况列入每月高危人群情况研判报区综治办,以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

严格落实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职责。各村要对每名精神障碍患者落实 1至 2名家属或者亲属作为监护人,关心精神病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期间,监护人必须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实施严格监管。要分解责任,明确专人,落实专人对本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的包保责任,落实关爱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有些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对于特别严重的及时向公安部门备案,社区民警协助管控。

(三)切实加强相关治安防范措施。各村对本辖区内出现急性发作的易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确保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及时救治。若有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要迅速与派出所和街道联系,采取坚决措施果断处臵。坚决防止发生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2 --- 点关怀救助。各村、社区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者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和“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的要求,把这项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臵,切实抓好抓紧抓出实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针对每一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一个联合服务管理小组,组长由村委会干部担任,成员由医务室人员、综治专干担任,负责开展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服务、管理等工作。

(三)加强信息沟通,完善诊断评估和信息交换机制

各村(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掌

4 --- 助安置和康复能力

村(社区)要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作用,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各类精神疾病康复机构,积极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为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和人文关怀。

(八)加大保障力度,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街道综治办及各村(社区)及时落实对“三无”、流浪乞讨精神患者以及无监护人、家庭贫困等精神病患者的救治救助措施,优先为

其办理残疾证、低保证,切实从源头上杜绝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评残等工作。

(九)加强检查监督,严格落实责任

街道将严重精神障碍者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制定制度计划与实施方

6 ---

4、我们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您是否同意: 是否

5、我们会提供双向转诊服务:

您是否同意: 是否

6、您对我们的服务与管理有什么要求吗?

患者姓名:

监护人签字:

宝泉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负责人:赵长海

篇3:2012精神病院社会实践报告

虽然自己是学心理学的,但是自己从来没有进过精神病院,也没有接触过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一个星期的学习之后,我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不再是理论上的了解。其实精神病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可怕,他们发病时自己并没有自制力和意识,他们在药物控制下能够把病情稳定,但在这期间,他们将被进行封闭式的治疗,在医院里进行统一的生活作息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离,因为特殊的原因,只有家人来

8 ---

有的药物的控制下,病人虽然不会乱打乱闹,但是有的病人还是没有自理能力,有的患者需要要护士亲自来喂。有时病人不愿吃饭,但是医生有责任不能让病人一直饿着,这是,就只能几个护士一起喂他们吃饭,一般是两个护士拉着他的手,一个护士一口一口的为他饭,如果有一天有两三个不吃饭的患者,护士就要忙上一大早上。有的病人一天就呆呆的坐着,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要护士照顾。在实践期间,我遇到一个新来的患有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人,他就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医生给他打针,他就一直坐着,看着一个地方,手脚不断的发抖,衣服脏了,护士叫一个乐于帮助人的患者拉着他去换衣服,但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他刚换的衣服全是湿的,护士有的帮他换一套。

有的患者在药物控制下精神是正常,但在出院后,不久病又发作,又回到医院,如此反反复复,有的病人直接是常年在医院。在医院,住院的病人主

10 --- 球拍,乒乓球桌,但是羽毛球,乒乓球基本上没有人去玩,体操也没人带病人做。平时患者们就是看看电视,听一下音乐,并且听的歌并没有心理治疗效果。有的会绕着那个小小的花园不断的步行,以锻炼身体。大部分人都是静静地坐着,有几个活跃的病人会互相讲话,。应为在药物的控制下,大部分人能够有清醒的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同其他精神病人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与几位精神病患者交流,从他们口中,我了解到,他们认为自己现在一切都好,其他的人都是精神病患者,他们总是痴痴呆呆的坐着,同其他人没有什么好说的,同他们交流还不如自己坐着。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精神病患者们不会主动找人交流,殊不知自己在别人看来也是个痴痴呆呆的坐着的精神病患者。

我觉得医院的医护人员可以教病人进行一些活动,多鼓励病人之间进行交流。特别是

一些精神状态好的病人,教他们一

12 ---

近年来,国家对精神病给予了重视,加大了对医药费的报销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虽然国家增加了对精神病患者医药费的报销率,但是,精神病的治疗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少则住院十几天,多则住上一年多,有的甚至常年住院。这些医药费费在国家报销后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再加上伙食费;第二,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需要持续用药,不然病情就会复发,有的甚至终身服药,但是,在非住院期间,医院对于门诊病人的医药费是不报销的。这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第三,由于治疗精神病的药大多昂贵,特别是新研发的副作用小的药,很多贫困的家庭为了节省开支,一般会选择老药而非新药,这对病人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看到,国家队精神病患者越来越重视,我们相信,不久之后,有关精神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改善,社会会更加关注这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14 ---

在精神病院实践期间,收获很大,同时也很感谢医院医生们对我的照顾,帮助我能顺利完成实践工作。

16

第2篇:中国精神病患者报告

中国精神病患者报告

精神病院,一个人们熟悉而又倍感神秘、惶恐的场所,躁狂、妄想、歇斯底里与抑郁——人们所害怕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那里找到。 在那里,他们得到治愈,或面对死亡。

“疯人被囚在船上,无处逃遁。他被送到千支百汊的江河或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也就被送交给脱离尘世的、不可捉摸的命运。”这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笔下的“愚人船”,在精神病院出现之前,精神病患者往往被视为需要“清理”和驱逐的社会多余而被城市交给船工,任其流浪。

在古代中国,严重的病患也会被视为家族的耻辱而被囚禁或流放。直到113年前,第一所精神病院在中国建立。 1898年,清政府风雨飘摇,在广州,美国传教士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精神病院。虽然比起欧洲晚了5个世纪,但也正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在建立之初,这所医院就有着相对正规的管理体系,在权益、规范、康复等诸多方面都烙下了“文明”的印记。

这所医院在我国精神卫生领域投下了第一道曙光,自此,“应治尽治”作为精神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被确立下来。 百年后,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精神病院床位和执业医师的数量与之的比值却只有1:121和1:842。 精神病治疗机构数量不足,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还面临着人才的困境。“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编制、没有发展前景,拿什么招人?”

巨大的歧视与排斥,使精神病院看起来更像是让病人远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却又让医护人员陷入了来自社会歧视的焦虑之中,更何况,同为医者,他们的待遇还不及综合类医院的三分之一。

社会康复体系的缺失,更让已难负重任的精神病院成为了重症患者的唯一并往往是最后一站。回归家庭,对大部分治愈者来说,是一个梦想。

但他们依然要撑下去,医者、患者与家属,一同化作了被刻意忘记的石雕,坚持,等待似乎永不会到来的关注。 精神卫生立法,承载了终结——至少改善这一切的万众瞩望。

这双眼睛紧盯着我,四十分钟,没有转移。

偌大的食堂里,只坐着我和他——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的手相距不足10厘米,面面相觑,我看得到他眼睛里细密的血丝,并感受着他的紧张,他不停地抖脚、搓手,嘴角不自觉地颤动„„

“你好,我是小安。”他伸出哆嗦的手,满是汗,冰凉而僵硬。

1988年,22岁的小安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财会专业,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被众人仰视。由于成绩优异,还未毕业,他就被某著名央企的高层领导一眼相中,并用三顾茅庐的执着请走了他。

自上岗之日起,小安就包揽了所有的荣誉: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项目带头人„„三年后,他成为这个大单位里最年轻的“主任”,当年年底,他分得了一套90平米的单元房,迎娶了相恋多年的北京姑娘,抵达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巅峰。 小安骄傲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荣誉,每一个关键的年份,他的眼睛逐渐明亮,嘴角上扬,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享受着昔日的荣光。

“仿佛是上辈子的事了。”他忽然哽咽,望着我。

1992年夏天,他突然病了,毫无征兆。单位领导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告诉医生,他半夜在单位溜达,谁劝也不理,他呆滞地跟在同事身后,直到进入女厕所,他认为所有人都在议论他,想要杀害他„„

“我不记得了,不知道是因为病了,还是因为不想记得。”小安嗫嚅道。

从此,小安跌进了地狱。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小安反复住院,直到2003年,他的家人和工作单位都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再也没有把他接出去过。

混沌的二十年,小安的父母相继离世,妻子也离开了他,唯一的哥哥会在每年年底来医院缴费,顺便探望他一次。 “哥哥„„”小安的声音支离破碎。与小安最要好的护士告诉我,去年年底,小安的哥哥来医院探望他,一米八的小安匍匐在地上,抱着哥哥的脚,哭得像个孩子。

小安最爱唱的歌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因为他的哥哥是个警察。

哥哥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高大,他坐在我对面的沙发里,瘦弱、疲惫、无奈。一下午的谈话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我真的没有办法”。

最初的几年,小安的哥哥带着小安访遍了全国的名医,甚至尝试了偏方、佛道之法、“跳大神”„„直到专家告诉他,“这至今仍是世界难题。”

为了小安,他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放弃了相恋七年的女友。“我也要生活。”他几乎是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你能理解吗?”

2003年,已经40岁的哥哥带着铺盖卷做了“倒插门”女婿,住在女方家购买的40平米的老房子里。

2005年,新家添丁,女方家决定卖掉这个老房子和岳父母的宅院,换一个100平米的新房。

于是,小安的哥哥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家,岳父母便住在小安的房子里。嫂子允诺,给小安付一辈子的住院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小安的哥哥小声说。

三年前,小安的医生告诉哥哥,小安可以出院了,“他已经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但是要坚持吃药,要有人监护和照顾。” “谁来监护和照顾?他住在哪儿?”小安的哥哥不停转着手里的杯子,“而且,我妻子也不同意。”他想了很久补充说。 于是,“心怀愧疚”的哥哥最害怕的事情便是探望。“每次见小安,我都一个星期睡不着觉,就像死过一次。”

“那么,小安要一辈子都生活在那里吗?”我问。哥哥一直没有回答。

“我想回家,我要回家„„”小安泣不成声,“我会坚持吃药,我可以找到工作,我能自己生活。”

两年前,小安开始自学中级会计师教材,做了整整两本笔记。“现在就是用电脑做账,我可以学。”

小安的医生张莹说,小安还有轻微的幻听症,但是带病也完全可以生活。“可他哥哥不签字,监护人不愿负责,我们就不能把他推向社会。”

于是,小安就一直住在医院里,年复一年。张莹帮他买了各种教材,但是又不敢告诉他,他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 小安对我很新奇,“你是外面的人,我见过的第一个记者。”同时,他又异常的敏感,一直瞪大眼睛直视着我,近乎苛刻地观察我的每一个反应,“我讨厌歧视,我和你们一样,除了偶尔的‘小问题’,我们不是疯子和傻子!”小安大声说。 他甚至知道我为什么而来,“最近公布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小安略显愤怒地说,“为什么大家都关注极个别的‘被精神病’现象,而不关注我们?我们才是真正的适用主体!” 小安每天都看电视、听半导体,阅读英文的《CHINA DAILY》,他提出了几十条意见,已经交给了院长。“我很失望,看不到出口。”

我赶紧安慰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要有耐心。”小安只是直视着我,没有表情。

采访结束后,小安送给我一个用珠子穿的圣诞老人挂坠,他在手工课上学做的,他想了很久,似乎想说什么,终究又没有说。

他依然直视我,我看不出那眼睛的背后是什么,只是在后来的很多天,都难以忘怀。 伤痛

——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1亿

“精神病患者”——一个被填充了排斥、歧视,甚至是暴力色彩的词汇。

所有以正常人自居的人都认为这个词汇离自己很遥远,那是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而事实上,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有精神病患者的存在。 1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疾障碍者,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是重性精神病患者。

这个群体已经庞大到无法用界限来划分,也容不得任何抗拒与疏离,他们融合在无数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网中,与“正常人”血脉相连、肌肤相亲。

“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杨甫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他有着多重身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会主席、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和《精神卫生法(草案)》的重要参与者。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还仅为%,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则达到%。

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号称“第一心理杀手”的抑郁症。据疾控中心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生率已经达到4%以上,需要治疗的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600万。

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很多病人不知或不愿求医,病情往往加重。大量重症患者需终生与药物为伴,他们长期失业,耗光了积蓄,变成家属的负担。

比经济负担更沉重的是,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对抗病魔的同时,还要忍受药物副作用,并随时面临并发症的困扰。 由于长期服药,很多重性病患者目光呆滞、表情怪异、动作缓慢,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如影随形。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遭遇越来越凶猛的病魔,越来越严重的歧视。 于是,15%以上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漫无边界的痛苦和悲伤,成为构成我国自杀人群总数的大部分,或者,任由百病袭击、突发死亡。

“这一人群的平均寿命少了20~30年。”杨甫德沉重地说。 与惨痛的后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患病而不自知。“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据调查,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

无知、偏见、恐惧、躲避,这个脆弱的群体甚至缺乏本能的自救。

“学会面对。”小安一字一顿地说,“先要面对,才能拯救。” 救赎

——精神科床位每万人仅张,注册精神科医生仅万人,护士严重不足

1亿精神病患悬于陡崖,病魔、负担、歧视如不断加码的巨石,而另一边,“救命的稻草”是虚弱的医疗卫生体系。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572家,共有精神科床位万张。照此计算,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张,远低于世界平均数每万人张。

仅比对现状:万张床位,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杯水车薪。 况且,仅有的资源还集中在发达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区县、甚至地市级城市都没有一家精神疾病医疗机构。

求医的愿望无法实现,排斥的心态得偿所愿,在一些地方,人们把精神病患者用高墙铁锁“囚禁”,任其自生自灭。 即使在一些发达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为例,按照营业执照,应该是76张床位;现实中,床位已经被迫增加到300多张。

“我们在2009年就一直申请扩编,但始终没有回应。”该院院长王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编外的床位比在编的多,这导致医院的病房、医疗设备、基础建设都早已无法满足需求,这在基层机构里已是通病。 更加千疮百孔的是医务工作者队伍。据统计,我国共有注册精神科医师万人,每7万人中产生一位。与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比对,每位医师对应842人。

在这背后的原因是,开设精神卫生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智力支持长期断流。硕果仅存的少数“专家们”又很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待遇等原因更愿意进入综合性大医院、心理诊疗中心,甚至是改行,最终落脚在精神卫生医院的堪称“罕见”。 因此,几乎所有的精神卫生医院都长期面临人力不足的困境,“全年招聘”已是常态。

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数据——在北京某基层精神病医院中共有200多位医生,平均每位医生要负责20名患者,是综合性医院的5倍,而且,队伍每年的流动量在20人以上,其中,有“医师资格证”的不到5人,数十年来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

比缺医生更可怕的是缺护士。精神病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监护和照顾,可现实是,所有精神卫生医院的护士数量都严重不足,甚至在个别医院里,一个护士要管几十个病人,而在综合性医院里,相对应的比例为1:。

由于护士的专业定位不明确,“在任何领域和科室都能干”,所以流动性非常大。“精神卫生医院待遇低、压力大、风险高,甚至还要承受社会歧视,所以大批护士选择了离开。”杨甫德说。而他所负责的回龙观医院堪称是我国条件最好的精神卫生医院之一,即使如此,“每年招来的护士至少要流失三分之一。”

而且在我国,精神病院这个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难堪重负的机构,几乎是患者的唯一选择。“我国没有任何康复体系,这导致精神病院成为制造残疾的凶手。”身为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的王诚如是说。

许多国家,精神病康复体系包括专科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旨在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而在我国,基层精神病院是重症患者的唯一并往往是最后一站。在这里,很多人住了几年、十几年,至几十年,无形的囚锁困住了他们的心灵,他们远离人群、社会、正常的生活,直至他们完全康复,也无法找到归途。

墙上挂满了阿忆的油画,那是他对“外面”的幻想,色彩凌厉、线条模糊。五年前,阿忆就已经完全康复,但是,他选择在医院里度过余生,因为在“外面”等待他的是冷漠的家人、陌生的世界和一无所有的惶恐。

“你给我钱,我都不会出去,我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阿忆已经在医院里住了20多年,他最害怕的是地铁。“四通八达,不知去向。”

“我们已经尝试着建立社区康复和救助中心,让患者回归社会。”2010年初,在意大利特伦托市精神卫生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首家社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海淀区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八里庄分中心终于挂牌成立。

一年多以来,类似的机构在努力繁衍,但遭遇的阻力早已超乎想象。“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没有完善的志愿者队伍。”在康复中心,主要由志愿者照顾和引导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而现在,志愿者不足40人。

“冰冷、孤独、无助。”小安如是描述“他们的世界”。

第3篇:精神病患者剧本

精神病患者

(画外音:我生活在一个病态的世界里„„) 声响越来越嘈杂,忽而一下完全停止了,只有擦火柴的声音。火光亮起,潘翔翻了个身,手里拿着一支点燃了的大麻烟,眼神十分疲惫。眨动了两下眼睛,抽了一口烟。

(画外音:死亡,此时的我离你是如此之近,你让我感到亲切,不再遥远,并且严厉„„。) 潘翔眨了一下眼睛,微笑„„。

(字幕:许多年前)

镜头切至童年,背景音乐响起。一个小男孩蹲在树下,一头毛毛虫在一群蚂蚁的围攻中徒劳地挣扎着。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看着

(画外音:那一年我6岁,第一次接触死亡和残酷这些字眼。)

镜头越拉越远,渐渐模糊。

(画外音:那一年,我没有爱情,没有理想,没有欲望。我一无所有。)

(字幕:五年前)

潘翔与刘佳在大学的校园里手牵着手走着。

(画外音:爱情,我的爱情,刘佳的爱情,我们共同的爱情。)

镜头中潘翔与刘佳的手越分越开。

(画外音:最后,爱情离开了我们。)

镜头越拉越远,渐渐模糊。

(画外音: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字幕:一年前)

一幢高楼,潘翔坐在办公桌前,他的面前坐着一位前来咨询的患者。

(画外音:一年前我开了这个心理诊所,这是我实现的第一个梦想。)

潘翔与患者之间开始对话。

“我无法集中精力,我总在分神。”一个年轻的女学生说着。

“看着我的手,我给你变一个魔术。”说着潘翔用手帕和硬币变了一个魔术。那个女学生的眼睛顿时一亮。

潘翔看着她说:“看清楚了吗?”

“没有。”

“因为你没有用心看,你的心里被一些其他的事物占据着。这些东西其实都只是一些假象,这些假象出现在你真实的生活中,有时甚至让你感到恐惧。其实,一切难以理解的事物之后都是这些假象,你要做就是去揭穿这些假象,就拿这个魔术来说吧,它的假象就是这根橡皮筋。”潘翔说着,将手里的橡皮筋抖了抖。那个女学生笑了,接过潘翔手里的橡皮筋和手帕摆弄了起来。潘翔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窗外车水马龙。

(画外音: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琐碎。)

镜头切换到第二个患者的手,他的手正在不由自主地撮摸着。

“你不能放弃你自己,因为你并不只属于你自己,你还属于你的亲人„„。”潘翔说着。 “我没有亲人。”患者说了一句,眼神中有些不耐烦。

潘翔叹了一口气,看了看对面的患者,说:“对不起,你知道偷窃对你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吗?”患者不说话,眼神中透出一股淡淡的仇恨。

潘翔翻了翻桌上的资料,接着说:“你的资料里提到了一些你在狱中的事情,你因为偷窃进过监狱,你还记得当时自己偷了什么东西了吗?”患者仍旧没有说话。

潘翔坐前了一些,仔细地对那个患者说:“听着,我很想帮助你。但如果你自己已经放弃你自己了,那„„。”

潘翔正说着,那患者用一种特别鄙夷的眼神看了一眼还在滔滔不觉的潘翔,收拾了东西走了出去,潘翔面对着眼前的空气接着说:“那我也无能为力。但是我不想放弃你,我知道被人放弃是一种什么滋味。”

说完后,他愣愣地看了看眼前空荡荡的座位,抓起电话说:“0127号,我无能为„„。”他想了想,又转换语气说了一句:“你通知他的父母,让他下周一再来吧。”

说完潘翔接着回到窗前,窗外依旧车水马龙。

(画外音:这一切,谁又在乎过呢?)

夜晚,在一家酒吧里。

(我快对这一切感到厌倦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李响认真地看着潘翔说。

“我不知道。”潘翔看了看窗外的景色,接着说:“有时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个病人。我十分清楚他们患的是什么疾病,我也知道这些疾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痛苦,我能够帮助他们走出那些阴影。但总会有那么一瞬间,我犹豫了,我感到无从下手,我不知道我这么做是在帮助他们还是在误导他们。”

“你是个心理医生,你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李响拍了拍潘翔的肩膀说。

“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甚至有时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是被放弃了的,我是被他们放弃的一种能够带他们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李响看了他面前茫然的潘翔,苦笑一声:“你别胡思乱想了。”

潘翔长叹一口气,喝了一口啤酒问道:“你最近怎么样?”

“还就那样,正在跑小说出版的事情。你可不知道,出版社那帮孙子。”李响做不屑状地挥了挥手。

潘翔笑了笑。接着问:“有刘佳的消息吗?”

“啊?”李响愣了一下,但马上回过神来,说:“不知道,咳,还不是在为生活所累吗?这是哪一位作家说的?陀斯妥耶夫斯基。”

潘翔笑道,和李响一同朗诵着:“这位伟大的苦役犯,步履沉重,脸色苍白,目光如火,拖着沉重的锁链走过我过的文坛。他那疯狂的步伐,使我国的文坛至今犹迷离恍惚。他在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巅峰,打出了一些让人无法辩解的信号,他那舌敝唇焦的嘴里还说出了一些预言和不祥的话。但是现在,斯人已去,我们只能独自来猜测这些哑谜了。”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镜头切至潘翔的住处,他的眼神更加疲倦。

(画外音:所有的快乐与悲痛都只是暂时的,剩下的只是黑暗之中无休止的沉默,沉默„„。) 他眨了一下眼睛。镜头切回潘翔的诊所,潘翔正在和患者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

“董菲。”镜头定格。

(董菲,董菲,这个让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的名字。她的忧郁,她对生活的绝望,这一切都令我感到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痛心,我在为她难过。)

“上一回来这儿是什么时候?”

“一个月前了。”

“那么你现在觉得好点了吗?你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生活的看法?”

“我不知道。”

“你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了些什么变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将这些变化用语言向我叙述呢?”

董菲盯着潘翔看了一会儿,低下头说:“我„„,不知道。”

“你必须相信我。”潘翔抓住董菲的手说。

董菲抬起头看了看潘翔说:“我相信你。”

镜头重新切回潘翔的住处,他回过头看了看身边的董菲,微微地笑了一下。

(画外音:她相信我,她相信我将结束她的一切,那令她痛苦的一切。)

在高楼的楼顶上,潘翔和董菲并排坐着,面朝着远方。

“和我说说现在天空是什么颜色的?”董菲问,微风将她的头发轻轻吹起。

“灰色的。”潘翔神情轻松地说着。

“草地呢?”

“赤色的。”

“远处那些人群呢?”

“青色的。”

“你骗我。”

“我没有骗你。”

“那他们为什么是青色的?”

“我不知道。”

“青色是什么样的呢?”

“孤独的,悲伤的,疯狂的。”潘翔说,转头看了看身边的董菲。

董菲走到天台边上,冲潘翔笑笑,说:“我不想变成青色的。”潘翔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董菲朝楼下看了看,潘翔急忙伸出手去。董菲冲他笑笑,重新回到天台上。潘翔吓得直喘粗气。 (画外音:日子一天一天过得飞快,董菲对生活绝望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我。一个心理医生的直觉告诉我,我将在那片黑暗的世界里越陷越深,直至不可自拔。)

潘翔坐在办公室的桌上,眼睛看着窗外有些晃眼的阳光。

(画外音:董菲是我遇见的最棘手的一个病例,在一段时间里她一直在思考一些怪异的完全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并且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在图书馆里,潘翔一只手翻着书,另一只手在纸上不停地记着。过了一会儿,他停下记录,他的纸上出现了一串英文和中文翻译:Depersonalization 自我感丧失 Hallucination 幻觉„„,他迟疑了一下,接着写下一个英文单词,并慢慢附上中文翻译: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他转身看了看周围正在读书的人,迅速地将纸上写的字划花。

(背景音乐响起。)

马路上车来车往,潘翔独自一人走着。

(画外音:令我感到恐惧的不只是董菲一个人,而是这个城市,又有多少人和她一样,在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的斗争中挣扎着呢?)

镜头转向人群,许多人都面无表情地走着。

(画外音:可是谁又在乎这些呢?)

镜头切回潘翔的住处,潘翔闭着眼睛,哼着儿时的一首歌谣。周围渐渐变暗。肯德基里,李响和刘佳坐着。

“和他说吗?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谁说?说些什么?”李响问身边的刘佳。

“你别问了,我心都乱了。”

李响不再说话了,刘佳看了看他。有些犹豫地说:“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挺大的。” 李响猛地抬起头,想了想又低下头去,说:“都走到这一步了,听天由命了。”

“看到他现在这样,我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刘佳说着。看着窗外,天空似乎快要下雨了。

(镜头回到潘翔的办公室)

潘翔坐在之前那个因为习惯性偷窃而被送来做心理辅导的患者前面。

那个患者低着头说着:“潘医生,回去后我仔细地想了想,真的,我觉得自己之前做的那些事情的确有些愚蠢,我想我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他抬头看了看潘翔,接着说:“我现在只想回到我父母身边。”

潘翔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潘翔拿起电话说:“0127号,第一阶段的辅导已经完成了,告诉他的父母,下个月再来做个复查就行了。”

挂了电话后潘翔十分释然地靠在椅子上,忍不住笑了出来。酒吧里,潘翔和李响并排坐着,两人的笑声十分大。镜头渐渐靠近他们。

“真的,我都没想到会这么快。”潘翔说着,又大笑了起来。

李响附和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等会儿,我和你说一点事情。”

“不是不是,你等等,我先得意一会儿。”话刚说完潘翔又笑了起来。李响又拍了拍他的肩膀。

潘翔做了几个深呼吸,说:“什么事?你说吧。”

“我要结婚了。”李响说着,表情有些严肃。

潘翔扑哧一声又笑出来说:“好事啊!新娘子是谁啊?”

李响没有说话,只是表情严肃地看着潘翔。

潘翔稍微收敛了一点笑脸,问道:“你怎么了?愣什么神啊?新娘子是谁啊?”

李响淡淡地说:“刘佳。”

潘翔听完“刘佳”这两个字后脸上的笑容马上僵硬了,一点点地收了回去。像是没听清似的又问了一句:“啊?”

“我和刘佳下个月结婚。”李响说着。潘翔慢慢地转过身,端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却发现里面已经没有酒了。李响刚要向服务员要酒,潘翔默默地离开了座位,朝门口走去。 “不是,这事情吧,本来我们„„。”

李响追了出去,但服务员拉住了李响:“先生,您还没结账。”

李响边掏钱包边看着潘翔越走越远。

(镜头切回潘翔的住处)

他闭着眼睛,表情有些痛苦。

(画外音: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的骗局组成的,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不管之前你对生活的理解是什么,最终你都要在这里被碰得头破血流。)

潘翔和董菲一同躺在床上,灯光昏暗,烟雾缭绕。董菲的指间夹着一根大麻烟,正在和潘翔分抽。潘翔的眼神迷离。

(镜头切回潘翔童年在树下看毛毛虫和蚂蚁的斗争的场景,给那个小男孩的眼睛一个特写。) (背景音乐)

(镜头马上切回潘翔的住处)

潘翔从床上蹦起,直冲向卫生间,趴在马桶上剧烈地吐着。抬起头的时候眼里充满了绝望和仇恨。

(字幕:一个月前„)

潘翔出现在一条特别黑的小巷里,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交给一个戴着墨镜的男人手里,那个男的拿了一个袋子交给潘翔。之后马上离开。潘翔掂了掂手里的袋子,看了看四周,马上将袋子收好离开那条小巷。离开那条小巷以后,潘翔在一家肯德基店里坐着,脸上的表情十分严峻。他厌恶地看了看旁边一对正在谈笑的情侣,不由地摸了摸别在腰里的那个袋子。之

后他将眼神转向一群正在儿童游乐区里打闹的孩子,他脸上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 (慢动作:孩子们欢笑的样子,追逐的样子„„。)

潘翔的脸上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他渐渐地开始感到难过,并且有些后悔和沮丧。夜晚,潘翔醉醺醺地摇到河边,将腰里的袋子往水里扔去。

(字幕:三天前„)

镜头切回潘翔的办公室,之前来做心理辅导的女学生坐在潘翔面前。

“谢谢大夫,我现在已经能够集中注意力了。”女学生说着,潘翔欣慰地笑笑。

“记住,你今后不管遇见什么事情,你都要坚强。”潘翔说完后冲那个女学生眨眨眼睛。那个女学生道谢后走出办公室,潘翔顿时瘫在椅子上。看上去十分疲惫,就像说完一个谎言过后那般疲惫。之后又淡淡地笑笑。

(画外音: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患者他们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我能够治好他们,我能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里。当然,还剩下一个董菲,当然,我也能治好她。) (字幕:三个小时以前„)

音乐中,董菲正趴在桌前哭,哭声中能隐约听见她在说:“对不起,我对自己无能为力,我不能和你一起走,对不起„。”

此时的潘翔正在办公室里查阅有关董菲病情的资料。他的纸上不断地出现这几个字眼:冲动行为,药物滥用,酶斯卡灵(幻觉诱发剂)。最后他在纸上慢慢地写下:抑郁自杀。表情恐怖。他拿起电话开始拨号,电话没有人接,急忙夺门而出。潘翔拿着一张信纸,镜头慢慢地在屋子里移动,往下,看见董菲的手,以及手下的一个药瓶,和满地白色的小药片。

(女声画外音:潘翔,我不能让自己在这片抑郁下生活。你也不能挽救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说,我很害怕,很多次我看见自己已经死了,我本该带上你一起走的,但我不能,你是我的希望,我不能将我的希望和我一起带进坟墓里,尽管我已经不存在了。你知道我这样是在为自己解脱,算是一个了断吧,所以你不要为我感到难过。很多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像我这样的„。)

信纸从潘翔的手中落下,他疲惫地坐在床边,董菲就在他的身边。夜晚,大街上。潘翔跌跌撞撞地走着。脸色苍白,面无表情。一个男的将他撞了一下,潘翔懵懂地转身,发现那个男的就是之前那个习惯性偷窃的男孩。

那个男孩看了看潘翔,犹豫了一下,将潘翔的钱包扔回给潘翔,说:“对不起。”然后离开。 潘翔绝望地看着那个越走越远的身影,钱包掉在地上,潘翔苦笑了一声,并没有捡起地上的钱包,而是慢慢地走开了。

(字幕:五分钟以前„)

潘翔彻底释然地躺倒在床上,抱着已经没有知觉的董菲,说:“你肯定不知道,明天教堂里会举行一场婚礼。那个新娘曾经和你一样,你们都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绝望了,我帮她走出了那片阴影。但很显然,明天婚礼上那个新郎肯定不是我。

(停一停,接着说。)

我想你也一定不知道,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我能倾诉的人。我听过一首歌,很不错,一直没机会也让你听听,那首歌叫《美丽世界的孤儿》,

(再停一停,接着说。)

其实,我们都是,你是,我也是,我所有那些可怜的患者,我们都是。”

(镜头切回潘翔住处)

潘翔闭着眼睛,面容安详。

(画外音:呵呵,我不知道该怎么向你们讲述这个故事,这里面有欺骗,有愤怒,也有欲望。我听说人在死前的一刻会看见自己此生最美丽的东西,那我和你们说说我现在看到的东西吧。我看见自己在小学的天台上仰望天空,那时的天空真蓝,白云在我头顶上飘过,它们无依无

靠,也无牵无挂,它们从我的头顶上飞过,慢慢地飘向远方。我曾经寻找过远方究竟在哪儿,但我到现在仍旧不知道那远方究竟在哪儿,它们永远就在我的眼前。我在不停地向它们靠近,但我却永远不能抵达那个地方。我还看见我亲爱的母亲,她抱着我,她告诉我不要悲伤,也不要迷失自己,因为不管你今天如何难过,明天的太阳仍旧会照亮你。我相信她,于是我便看见了第二天的阳光了。啊,阳光,此时的你在哪儿呢?)

潘翔忽然睁开疲惫的眼睛,嘴里喃喃地念着:“阳光,阳光„。”

他挣扎着翻了个身,慢慢地朝床沿爬去。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嘴里仍旧在念着:“不能迷失自己,阳光„。”

他慢慢地爬过董菲的尸体,将手伸向电话。

眼泪迷蒙了眼睛,他吃力地用手擦了擦眼睛,鲜血将脸弄模糊了,他的嘴里还在念着:“不要放弃我,妈妈。”

他吃力地拿起电话,拨号,沾满鲜血的手指在键盘上摁下:1„,2„。并且颤抖地伸向最后一个“0”时,电话听筒落下,一切重归平静。

背景音乐响起,仍旧是潘翔孩童时期在树下看虫子时„„

精神病患者排查管控工作汇报

精神异常梦游症患者调查报告(共5篇)

排查管控精神病患工作汇报

梦游症患者调查报告

梦游症患者调查报告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