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优美环境演讲3篇 描写企业环境优美的文章

演讲发言 时间:2022-08-13
【www.wendang123.cn - 演讲发言】

  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企业优美环境演讲3篇 描写企业环境优美的文章,供大家阅读。

企业优美环境演讲3篇 描写企业环境优美的文章

企业优美环境演讲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低碳,是一种态度》。

  当学校的德育处副主任把电话打来问,要不要参加市环保局举办的低碳生活,和谐乐清的演讲比赛的时候,我想,演讲么就是讲话了,既然比赛是环保局主办的,那肯定跟环保之类的有关系,这些内容平常上课可没少跟学生讲。于是,本人抱着只要有热闹就凑上去的唯恐天下不乱的态度积极地报名了。名是报了,可是写演讲稿的时候就犯难了:低碳生活,这可是个新名词,最近虽然时有耳闻,对内里的含义却不得而知。那低碳,是个什么东东?我只知道碳原子是个C,烧烤用的碳是黑的,一颗永流传的钻石是透明的碳。这碳,还有高矮胖瘦之分么?

  二氧化碳,可是顶顶大名的温室气体的构成成分,别的不说,近些年来,气候异常,温度升高已经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的了。乐清是沿海城市,不高野不低,按道理说应该是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近年来,我们感觉到的却是,该冷的时候不见冷,数九寒冬,大街上照样能见到短袖短裤配高跟凉鞋的装扮。本该是春暖花开时节,羽绒服却还要裹在身上。这一切,究其原因,不能不说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结果。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地球几百万年里积攒的能源被人类在短短数百年间消耗殆尽。石油天然气数十年间就将被开采殆尽,煤炭储量虽大,也只能再支持两百年的开采。为此,国际间围绕能源的开采权不断明争暗夺。而能源的使用,更带来的是温室效应。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冰川溶尽,带来的必然是沿海城市和某些到岛国的灭顶之灾。网络上甚至有人早早地模拟出上海被大海淹没的场景。

  为了应对这些可能到来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寻找解决之道。开发新能源者有之,太阳能、风能、原子能乃至于潮汐能的大规模应用都在科学家的研究日程表上,某些技术也正在被推广应用中。有的致力于寻找新技术更加合理地运用能源以期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于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英国的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发明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水泥,这种水泥每生产一吨可以吸收半吨二氧化碳。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福音。

  但这些说起来听起来与我们普通人似乎又遥远了一些。我想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神奇教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他用坚定的态度将中国男足奇迹般地送进了20年的世界杯。这难道不是现实版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么?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能够影响事态的最终发展。因此,面对现实,我们更应该对低碳生活的号召抱有坚定的态度。

  那么,低碳生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想,那可以是一种够用就好的简约主义态度。衣服不必每季清空旧衣,适当搭配新旧衣服照样时尚,而少买一件衣服,可以减少6.4KG的碳排放;食物不必非要精雕细琢,吃饭不止是为了满足嘴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身体的需要。住房不必装饰得如同宫殿,简简单单更加耐看;出行不一定非得宝马香车,短距离的出行使用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的方式更健康而更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不用担心遇上路阻把走路十分钟的路开车开上半小时。炎炎夏日,办公室的冷气不一定要调到很低才凉快,适当出汗是最好的排毒方式。寒冷的冬季多做做有氧运动你的五脏六腑会更加活跃地工作。

  低碳生活,也可以是一种热爱绿色的自然主义态度。在如今的城市当中,钢筋水泥组成的丛林,除了带来热岛效应之外,也带来了光化学污染,带来了噪音污染。人类从森林中走来,天生对绿色有着天生的依赖。很多人总喜欢爬山,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辛苦登上山顶之后,再次俯瞰那已经远去的安静的城市,就会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企业优美环境演讲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绿色环境是健康自然的一种象征。绿色能带给我们生机、带给我们活力。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斓。雨天,让雨点亲吻面颊;雪天,让雪花栖挂眉梢;喂蚂蚁美餐,浇花草甘露;问候晨曦“你好”,道别月色“晚安”。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女娲创造了人类,在西方神话中,是上帝创造了人类,我们把一切都归功于遥不可及的神,却从来不感谢真正的母亲——地球。地球使我们有一个美好的环境,它给了我们碧绿的河水,葱翠的山林,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产,繁多的生物它,是花香的发源地;它,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世界;它,是温暖舒适的摇篮。但是那只是以前,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有关环境方面各类惊人的数字令人毛骨悚然,这其实已向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如果只顾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了保护地球母亲,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人问:“我能做什么?”答案很简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就这么简单吗? 对,就这么简单!请记住:你与我,是浪花里的一滴水,无数滴水汇聚起来,会是澎湃汹涌的浪涛,才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会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回顾一下从身边流走的每一滴水:在你我洗盘刷碗、洗脸刷牙、洗发洗澡、冲洗厕所的时候,你我可曾想过,节约每一滴水?在你我使用电灯、电话、电脑、空调、饮水机、复纸、公文纸的时候,我们做到环保了吗?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同样,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校园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参与环保不是时的、而是永恒的话题。

  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要从思想上崇尚环保,以参与环保为荣、破坏生态为耻,抛弃“家大业大, 破坏点儿没啥”的思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些看似点滴的破坏 ,就像“蚁穴”一样,侵蚀着坚固的根基。 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是要在日常中体现。在残酷竞争的市场中,我们是创业者,奋斗者,而不是享乐者,逍遥者,我们要舍得吃苦耐劳,把保护环境当成战胜困难的助推器,把保护环境当成战胜困难的传家宝。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是要在思路上开拓进取。每个人都来献计献策,围绕生产和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是要在管理上精益求精。蒲松龄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一个有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青年人,都应抓住点滴时间,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一定会找到参与环保的途径。现在,我惊喜地发现,长明灯熄灭了;电脑几天不关消失了;没有人随地吐痰了;复印纸的背面又在废物利用了,污水横流越来越少了,树木砍伐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也终于明白:参与环保,我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

  平凡与不凡只一步之遥,从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持之以恒,你我就是成功者,你我就是伟人。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企业优美环境演讲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还我们绿色空间》。

  我们知道,在千百年前,人类以征服自然,运用自然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千百年后的今天,人类又是否以尊重自然,释放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把延续生存作为现代觉悟的象征呢。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人戏谑这样的意境只存在于都市人的梦中了。看着我们的周围,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遮掩了本应辽阔的天空,股票厅里,模竖交织的荧屏上,鲜活的数字跳跃着工厂繁忙的机械声和路人匆匆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都市节奏"吗在这畅欲横流的年代里,许多人为着眼前的利益忙碌着,甚至因此不惜牺牲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家园被污浊的河流包围了,树木成片倒下,鸟兽也被捕杀……,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惊人的改善,可我不禁要问:这就是人类千百年来夸父般追逐的那个梦想吗?

  我又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在淮河流域某村,50多岁的村民由于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河水,死于食道癌。在他的新坟上,一瓶雪碧是人们给水污染受害者的唯一祭品。也许你跟我一样,也难以置信,但它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周围,在中国,是啊,就在中国!心里又不禁涌起一阵心酸。在这个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固然重要,但环保更是关系国际民生子孙后代的大事啊!

  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了人类能够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繁衍生息下去,我们中学生不能只顾在书海中沉浮。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我们的家园恢复到原有的面貌,让我们尽情享受那份失落已久的鸟语花香,那份清新与宁谧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弯弯腰,撒一粒绿色的种子,让绿色覆盖在每一片土地上,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挑一担绿色的希望,置放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