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高考备考地理专题发言题目(共7篇)

演讲发言 时间:2021-09-01
【www.wendang123.cn - 演讲发言】

第1篇: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总结起来,高三备考阶段的收获和经验,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归纳。

2、体会、分析、研究新高考。

3、注重多种渠道、多种纬度教学资源的筛选及重组,加强资源的整合能力。

4、注重研究,重新审视教材。

一、注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归纳。

高考三轮复习每一阶段的备考方法很多,在进入高三阶段后,我们查阅了很多关于高效复习的方法,努力摸索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第一轮复习中狠抓落实,强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并且全面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总结出了“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听写落实,检测查缺,评讲补漏”的模式。在每一章的复习中贯彻这样一种模式,并根据每章知识,提前制定出教学中这五个环节的课时及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高效复习,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按部就班的备课,让学生的学习及老师的教学做到有条不紊,稳扎稳打。讲,指的是对课本知识有全面、细致地讲解,难以理解的概念,在课堂上争取讲解透彻,让学生不留知识盲点,应对高考,适当延伸,同时尽量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练,是针对课堂讲解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精选例题、习题,编制适量的课后或课堂训练,达到“以练习促应用,以练习促记忆、以练习促理解”的目的。练习结束后学生可自己批改,老师有选择地讲解,以此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练习环节应该保持一节一练的基本安排。听,是对高考高频考点落实和强化的必要手段,在平时学生也普遍肯定了听写的必要性。每章节中必有识记点,如“大气环境”一章中,“十三种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分布、成因”、“气候类型的基本判读方法”为必背内容,可提前告知学生听写内容使其有目的地记忆,如时间允许,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让学生自行识记每章节的中内容,老师在不告知听写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听写环节。听写环节我们是安排在每一章节复习结束后进行。测试环节与我们平时的月考、小测验略有区别,测验的知识力求集中在某一章节,并尽可能与听写内容契合,可以把测看成是听写知识的习题模式,说着说是课本知识的习题化的结果,在知识识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成对它们的应用及理解。评是对测验的讲评,在测验结束后老师及时批改试卷,并记录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记录个别学生暴露出的知识盲点。通过试卷的讲评,讲解学科训练中的基本解题思路。

第二轮复习中,注重专题知识的整合。以地理学科中的“气候”、“河流”、“地形”、“交通”、“农业”等等关键词为核心,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重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基础原理和概念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运用“环境整体性原理”、“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地理学科基本思维方法梳理以前复习的内容。如在“河流专题”中运用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总结和归纳河流与气候、河流与地形、河流与植被、河流与地下水及海洋水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的整合,可以形成学生便于理解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渗透地理学科的学科思维。再如在“农业”、“工业”专题知识的整合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主线,探讨工农业与区域发展问题,区位问题与区域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第三轮复习的重点放在题型归类及答题规范上,对一些高考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一些如“统计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光照图”等等注重方法与技巧的题型归纳和概括出最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人文地理试题中简答题的规范问题进一步强化,包括基本的审题方式(审文字、审图表、审设问、审分值)、学科语言的应用,甚至是卷面书写及布局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学习高考——体会、分析、研究

高中教师最终的目标是带领学生迎接高考,应对高考。如果将高考比作战场,那么在这个战场上取得胜利,无疑要做到“知己知彼”,这里有个环节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对新高考的钻研和学习。在未进入高三之前就听很多老师强调研究高考的重要性,但当时对所谓的“研究高考”不能够理解,在高三备考过程中,作为备课组长,我不时地问自己:“怎样做才能算是学习高考?怎样通过往届高考指导自己的高考复习备考?”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自己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最浅的一个层次是体会高考,即在感性上应该对高考有一定的认识,如高考的基本题型、分值分布、试题难度及时间掌控、半开放性试题的出现等。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做高考真题,在备考12年高考的过程中,在一轮复习前,作为备课组长的我已经系统地做过08年至11年的高考真题,对近年来新课标高考的基本信息和大概的命题趋势有一定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一年高考,三年备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关注每年高考。

学习高考的第二个层次是分析高考,在做完高考真题后应该多问为什么,努力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比如可以分析高考试题的图表特征,历年新课标高考真题中的图表具有简洁、明了、冗余信息少的特征;而简答题的文字材料短小精确,蕴含信息丰富,与问题的设问联系紧密;简答题中的各个问题指向明确,各小问的设问之间也有着由浅至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特点;高考标准答案,语言简洁,科学准确,层次分明。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可以指导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避免备考走弯路,引导学生更快的适应考试。当作为老师的我对高考的进行分析后,甚至有部分学生也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欣赏,甚至是评价高考真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感悟能力,对高考的把握更加准确。

学习高考的最高一个层次是研究高考,我个人认为研究高考不单指研究高考真题,而应该对一切与高考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及处理,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总结、分析来找出高考的走势或者规律。在高三备课过程中我收集了如下高考相关信息:统计近年来分批进入并使用全国课标卷的省份、2012年高考大纲、历年高考阅卷评分细则及高考标答。通过对全国各省参加新课程的先后批次的了解,使得我更加关注最早进入新课标高考的省区的高考相关信息;通过对2012年高考大纲的分析,更加明确了在三轮复习的过程中一轮复习注重夯实知识、二轮复习注重提升能力、三轮复习注重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得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而高考阅卷评分细则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高考的应试技巧。此外,综合对高考真题及考纲体会和分析,更加确定了高考几乎年年必考的“高频考点”,如气候的特征、成因,地理学中的区位问题(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在复习的最后阶段,确保了学生对高频考点的切实把握。

三、注重教学资源的获取、筛选及重组。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每月月考的试卷、地理空白填图、教学中直观感性的模型、教材或课本以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资料、复习及备考方法指导、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选取等等。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资源,但是我们复习备考相关的教学资源从质量上讲良莠不齐,从数量上讲汗牛充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生学的教学资源,这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在高三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获取、筛选及重组都是很重要而且难度很大的工作。

作为备课组长,我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的搜集依靠这样几个途径:最主要的是互联网上的搜集。在互联网上的好的教学资料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学校购买的网络教育资源;互联网上免费的资料集,如百度文库,新浪资料等等;网络上的同行相互交流、分析的资料。资料的搜集不必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进行,这种对相关教学资料的关注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网络上有好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地理教学论坛,在高三阶段我成为了四个人气很高的教学论坛的常客,平时在与很多网络同行交流教学心得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如网上同行发布的图表、经过精心重绘的历届高考题、各省区教学精英传于网上的教育心得和教学随笔等等。其次,是对大学教材的再次学习。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解释语焉不详,作为学生不必学的过深、过广,但是作为教师必须将知识的前因后果弄懂,所以在工作之余,我们整理了大学时代的教材,对大学教材进行细致的研读,收获不少。比如,在高中教材中描述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中有一条是地球有合适的自转与公转周期,但是教材并没有详细说明原因,大学教材中就做了比较详实的说明。再比如高校教材中对各种气候类型的命名方式选取的标准不同,这让我更加认识了气候类型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必须有一定的先决条件。教学资源获得之后,老师必须在浩瀚的资料中选取能够为我所用的部分。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每月月考的习题选取是从宁夏、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区的模拟题中精选出来,而且要兼顾题型、考点、分值等,再组成一套合适的月考题。再如,在平时训练中需要用到很多清晰的空白地图,在教育论坛中就有很多的资源,我们备课组稍加编辑和整理就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填图练习。

四、注重研究,重新审视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来源之一,高中教材一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对高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高三教学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充斥市面,也选花了老师学生的眼睛。而各种教辅资料对高考内容的总结不可谓不详实、透彻,但是作为教师和学生在这种高度概括和总结的教辅材料的诱导下,会忽视教材,导致在复习的过程中脱离教材,甚至有些学生扔开课本,以教辅代替教材。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曾经有段时间,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但是通过对高考的研究,发现相对于教辅材料,课本知识反而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细致。例如,2010年新课标卷高考题第十题考察了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的发展,作为特例,很多人很少知道以色列农业发展灌溉用水中有相当一部分依靠海水的淡化,当我拿到这道高考题的时候曾经抱怨过出题者,为何考察这种地理学中难以掌握的特例呢?但是当我再次阅读课本的时候,发现课本中有长达半页的阅读内容,对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做了详细的介绍。再如,学生在学习气候时,对于北半球四季、五带的概念是模糊的,而这也是必修一课本中做过准确的定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教学中的案例,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课本的重要性,在第三轮的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读教材,注意教材中平时老师和同学未曾重视的一些细节知识。

第一次的复习备考总是留有遗憾,经过反思,在去年的备考过程中有方面还需要加强。

首先,应该在进行高考总复习期间做好详细的备考计划,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高考复习中做的不好。争取做到,在总的备考计划中教学内容和进度精确到每一周、每一天,并将备考计划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按部就班地安排时间进行复习。复习备考计划的制定要对高中知识有个全面的把握,花时间,费精力去制定合理的计划。在这点上我作为备课组长做的并不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养成制定周密计划的习惯。

其次,应该加强对高考考纲的研究,刚刚结束的高三备考中,我发现自己对高考考纲把握的不深,还只是停留在对考纲体会的阶段,由于时间和经验有限,未能挖掘出高考考纲对高考考试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后努力的方向应该是结合教材认识考纲要求,并且想方设法将考纲要求变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指导,使其感性化,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在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专题设置不太合理,某些专题的设置过大、过泛,导致学生很难把握,在今后的二轮复习中应该尝试选择切口小的专题设置。

最后,应该切实落实好备课组备考制度,并且坚持实行,如根据学科进度和计划提前确定保温练习及学科测验,做到教学进度心中有数,教学效果了然于胸。

第2篇:高考地理学科备考建议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教师的后期教学工作必须要认真做好规划,目标明确,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保证后期的教学效果。后期的复习应强调3个环节:

(1)构建网络,促成知识迁移。知识网络的构建,不仅有助于考生牢固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还有助于考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促成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规范解题,注重方法指导。由于考生答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致使不少考生因此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数。可见,方法指导特别重要。

(3)参与训练,强化独立思维。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少考生对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深究答案的得出过程和方法,独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确定专题,提升能力

后期复习,多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过程中,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3.科学训练,分析错题

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解题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选择题、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改错题,找出错因,减少审题或非智力因素的失分。将做错的习题重做一遍,避免再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归纳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锤炼文字表达能力。

4.综合试题,注重方法

综合题的解题要点:一是认真阅读材料,包括文字、图表所提供的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二是明确题中各小题待答的问题,千万不能出现问题遗漏;三是将信息材料和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逐个进行解决。

第3篇:高考地理备考工作总结

2018年高三地理备考的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祝国民

2018年高考已经顺利完成,结合2018年高考题的命题特点谈一淡地理2018年备考的心得体会。

一、2018年高考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试题在2017年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新的改变;难度有所下降

(1)、考查的核心知识点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与备考期间的模拟题类似,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气候特点、人口的变化、外力作用及地貌、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等。

(2)、考法仍然是无图不成题,重点考察学生获取核心信息并加以处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材料题中体现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二、2018年备考的心得体会

(一)、前期要做好备考的相关计划,要细致合理、要方便执行。

备考要有严密和详细的备考计划,而且要按计划严格执行,做好各位老师的协调,任务落实到位,切记前松后紧,要把我进度。备考计划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轮:8月份至深一模考试前 第二轮:深一模考试后至深二模考试前 第三轮:深二模后至高考前

第一轮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完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所有基础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复习,不留死角;同时初步构建章节的知识网络,平时加强答题规范训练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第二轮主要任务是:构建章与章之间的知织串联以及模块之间的知识网络,加强答题技巧、获取有效信息、知识迁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轮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加强限时训练、滚动训练、综合训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重温笔记本和错题本,进行高考前的心理辅导等。 (二)、要有明确的备考思路:

1.把握增分点,加强针对性:加强选择题(44分),旅游地理(10分),非选择题的易得分点(模式化的知识)的训练。 2.基础知识常抓不懈、反复过关、常规典型题型(主要是全国卷高考原题)要高度重视;

3.要引导学生精准审题,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要针对性反复强化学生书面表述能力。学生要具备地理学科的思维分析问题,用规范的文字书写回答问题的能力;

4.适当增加练习中开放性问题的数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5.采取学案式教学,正确使用好课本、学案和资料,结合课本,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要有具体的备考措施:

1.注重2015年---2017年全国高考考题的研究,吃透新考纲和考试说明。 2.加强集体备课,做好分层教学

(1)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要了解学情,上课前要做好学情分析,讲学生需要的,在熟悉考纲和教材基础上,不同的班级(重点班和普通班)采取的教法要有所不同。

(2)认真编辑好学案,在统一学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实施好二次备课(红色笔标注)。

3、认真落实培优补偏工作

(1).采用课堂培优和课外培优相结合:课堂培优的问题设计主要是围绕本班目标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课外培优主要是针对本班的目标生每周设计2套训练题,学生按时完成后进行面对面进行批改和点拨。

(2)定人员,定时间(周六和周四的晚修), 定地点(主要在教室,目标生在办公室)

(3)对每班的培优对象(特别是本科边缘生)一直要跟踪到位,不要放弃,每次大考后学生出现成绩波动是正常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4、按质量布置好作业并认真批改

(1)作业每2节课布置一次作业,每周一次周未作业,量不宜太多,精选习题,针对性要强。

(2)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

(3)每班的作业要全批全改

5、训练、考试安排

周六晚上, 除大考外,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的滚动训练(专题训练或模块综合训练),加强变式训练和限时训练,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每单元结束后,认真批改,归纳出多数学生的易错点和遗忘知识点(为高效上课提供原始材料),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重点班的测试与平行班的练习,并对薄弱知识点进行讲练。

深二模后主要训练题来源于全国联考试卷、一卷地区省会城市的模拟卷、省内外名校二模试卷和全国高考原题等。

三、2017年备考中的不足(反思) 对照2018的高考题,我们的知识点基本上都覆盖到了,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反思如下:

1、学生作业(或训练)分层不是很清晰或者梯度不合理,影响训练效果,对高考题命题的前膽性认识不足,造成某些知识训练不到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对普通班的本科目标生的目标定位不准确,跟踪不到位造成深一模和深二模本科完成率不达标,造成备考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

3、高考前一周,对学生的要求有些放松。

第4篇:地理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2009年地理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来源:义乌市教研室

仅供参考

孙香花整理)

一、高中地理新老教材变化

高中地理新老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同的,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教材内容的选取均发生了变化。下面就新旧教材在指导思想、课文内容、特色等方面作一对比。

指导思想对比

编写地理教材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者主线,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老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不乏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章节并没把人地关系放在适当位置,或者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却并不清晰、不突出。

课文内容对比

地理教材的主体是课文,它以文字叙述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现行教材课文内容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中有大量的预备性知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

新教材课文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地理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第一章中仍保留和发扬了现行教材中所有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如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的运动,并加强了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如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就分别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方面加以说明;如地转偏向力,只讲现象,不讲成因;对于与其他学科重叠部分,新教材便毫不吝惜删掉。还增加了地球结构的内容。新教材第二章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圈层分析,体现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与老教材相比内容有些删掉,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形成气候的因素的分析,但突出了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增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人地关系。这样,新教材负担便大大减轻,并有余力去强化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从而突出地理性。“地理Ⅱ”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人文地理新教材与老教材比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四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地理Ⅲ”与老教材相比更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选修模块它们是:选修Ⅲ“旅游地理”、选修Ⅳ“城乡规划”、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Ⅵ“环境保护”。与老教材相比内容更细致,分析更透彻。老教材这些内容虽有,是穿插在各个章节里面的,新教材把它们单独开设。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新教材特色

1.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必修课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保持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

2.设置多种地理学习层次,以利于学生开展不同的地理学习。必修教材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选修教材则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注重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一些地理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给学生创造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改变传统说教的老面孔。

5.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教材尽量多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等地理素材。

6.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强调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使用通俗、生动、朴实的文字,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主题鲜明的地图和照片。教材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7.加强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地理理性思维,促使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基础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8.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配套开发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二、江苏、山东、山西、海南、广东、宁夏等省区新高考命题趋势

根据对2008年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的研究,预测2009年高考命题会呈现以下趋势

1.试题更具开放性,情境试题将会增多

从题目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将不再是对某个版本教材的简单照搬或变相照搬,而是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范围内,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试题将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时,试题还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渗透新理念,彰显学科特色

图表在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甚至出现无图考图的现象,而且在试题中呈现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随着“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深入,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也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08年江苏地理卷中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和浙江“雁荡胜境”图片等。

3.主干知识的考查尤为重要

高考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脱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虽然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高考命题强凋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例如2008年新课标地区高考试题中对等值线图的考查,海南地理卷中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广东地理卷中地形等高线图和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空间分布图、山东文综中的等压线图、宁夏文综卷中的等高线图和樱花初放日期图、江苏地理卷中的地形图和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等,虽然考查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离对等值线图这一主干知识的考查。

4.突出“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以热点区域与热点信息(时事热点和长效热点)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意味着试题将突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与引导。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最终达到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建议

(一)、科学安排教学时间,整体提高复习效果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其中渗透学法指导、习惯养成(3个月);以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学会迁移,规范答题(3个月);区域地理为载体的二轮复习,要认真解读考纲,落实考点(4月上旬,30多天);以能力划分的专题复习,兼心理调节、模拟演练(5月上旬,20多天)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法,有效落实地理知识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以08高考题(全国卷1)第39题为例,“在哪里”(区域定位)——欧亚大陆内部或中亚,“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威胁有哪些,“为什么”(自然特征产生的原因)——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2.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然后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图内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例如,以0度经线和赤道为主线,把沿途经过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熟记重要的地理区域。

3、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如2006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7幅,表1个;2007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幅,表1个;

2008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幅,表1个。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都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能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4.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可以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要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在课堂中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去讨论、争论。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往往能在此过程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能够找出解题思路甚至一题多解,能够借鉴他人所犯的错误,让学生为主体,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2)适当加强文字组织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如高考第二卷,分值占56分,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拿不了高分。因此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精练精讲,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二轮复习,第一轮是“地毯式复习”与“专题复习”,第二轮是“综合复习”。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应注意精选习题、精练习题、精讲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例如,对于河口三角洲的复习,可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推及其它三角洲。反过来,对于某些河口没有典型的三角洲形成又可以反方向进行思考。但无论怎样分析,必须从基本地理要素(河流泥沙含量、河口泥沙淤积条件)切入,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要远胜于对一个个地理案例的记忆。

5、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在新课标新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而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对此,教师可准备一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利用地理模型在地理园中上讲评课,这样,化抽象为直观,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7、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练习、考试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8、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共处,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各班,可指定学科尖子做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约5—6人一组。一方面,可要求他们课后常讨论,互相帮助,周练、学案轮改,找出常见的问题后集体讨论找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与小组长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只要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就能取得素质教育和高考双丰收。

第5篇: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为更好迎接 高考, 实现高考预期目标, 以"注重积累, 夯实基础, 放慢进度, 细处入手"为复习理念, 力求做到指导有针对性, 训练有实效性, 复习有整体性。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我们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做如下计划:

一、基本情况

从课堂反应和学生交谈中了解, 由于长时间没有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失分较多;遇到难度稍深的题目便不易得分; 地图定位还不准确;要冲击高分层, 没有起色。从目前情况分析, 由于没有知识的积累, 回答没有深度,缺少训练, 往往不能准确地审题。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第二轮复习, 每个点要训练到位。 在依托课本的基础上,利用学案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学案的重难点点拨,把握知识点的侧重方向。利用学案的自我综合测评题和一轮材料有选择的进行训练。 严格按照考点要求, 狠抓落实, 努力抓好各个考点, 不贪多求快, 力求一步一个脚印, 逐一达标。

第三轮复习,依托专题,综合重难点和考点,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和规范答题能力的训练。在第二轮复习的基础上, 紧扣重点复习, 查漏补缺。做几套综合、模拟试题, 巩固或检测专项的掌握情况, 加强"回头看", 有针对性地弥长补短, 提高正确系数。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三、时间安排

复习分为二轮:第二轮(

3、15—

5、10)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第三轮(

5、12—

6、4)紧扣重点复习, 查漏补缺。

四、复习备考的几点要求:

1.两线共进。即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 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 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 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 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 有主有次, 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关注高考信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勤于并善于搜索各种高考网络信息;积极参加省市区各项高考研讨活动, 开展不同形式的备考信息交流活动;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 最大限度的获取有用信息以指导备考工作。

3、落实培优补差。针对学科的偏科现象,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 查陋补缺, 对症下药, 采用不同的形式, 进行辅导。

4、讲究复习方法。复习知识重要, 复习方法更重要;师生要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 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宣布"参考答案"上, 要让学生自己练, 自己讲答题的思路, 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 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掌握答题的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 具体策略制订后, 关键在于落实,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使之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全体成员全方位的团结协作, 群策群力, 搞好教科研活动, 实现资源共享,。

第6篇:高考地理备考: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一)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

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

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

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

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

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

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

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

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

一、两个月了。

1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16.“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0.“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21.“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2.“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

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2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

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4.“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26.“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了地形雨。

27.“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28.“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2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0.“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7篇:地理高考复习备考浅谈

多年来,我在地理高考复习过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以下就地理高考复习备考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大纲》及高考试题,注意收集高考信息,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高考信息把握正确,方法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的效果。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备课里,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训练中。各知识点的难度要以考试说中的能力来界定。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是:(1)继续保持稳定,突出考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即主干知识,或能够再生知识的知识。(2)强化知识体系从学科的整体意义上设立试题。(3)深化能力立意,加强探索能力的考查。(4)贴近生产生活,联系最新重大时事,拓展地理思维空间。(5)适当降低难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6)稳中求变,积极创新。(7)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因此认真仔细地对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将对复习起着定向定位的作用。力求在复习过程中做到:(1)所讲授的内容对路; (2)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路;(3)所选用的材料对路;(4)训练讲评内容及方法对路。

1.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打好基础是搞好高三复习的关键,我们在复习中必须以说明为纲,站在高考层次上把握教材,利用教材,即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以课本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对课本内容的加工、组合和对课本的挖掘、引伸的基础上并吸收鲜活的实际而命制的,今年结合政史科的知识比往年明显增加。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与提炼,沿横向(同其它科内容及时事)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组合。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形成知识体系上下功夫

"双基"的讲练要紧紧围绕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总纲,更是衡量我们一切行为的尺子。建立以单元或专题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在做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取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的信息,优化做题过程。解决知识覆盖面,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过好"双基"关。

3.立足能力培养,将其落到实处

在复习中应抓住两大环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因为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可将读书分为三个阶段:(1)自读教材:作到明确目标,能提出问题,必须让学生懂得不能提出问题是难以培养创新能力的,更谈不上有创新意识。(2)深化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使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深化,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让学生动手写出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是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对知识的应用,需要让学生作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的确是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练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要防止学生进入题海。我们应当在练习后特别注意让学生总结思考,让学生能找到解题的"钥匙"。通过精选题目类型进行拓展、变通,题目不在多,功夫下在借题发挥上,教师特别应有意识地把地理教学过程视为地理思维训练的过程,要增强交互性,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要不断总结经验,使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4.注重地理思维方法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重视考查地理思维方法,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方法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以重要地理观念为主体,突出在知识网络高起点处,新颖不落俗套,但又遵循《考试说明》,贴近课本内容的试题。因此我们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突出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理思维方法,每类题型及应注意的问题。

5.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考查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深化高考地理科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地理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己有的地理知识去探索新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知识推理相似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6.重视阅读、理解和表述能力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熟悉地理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语言,图表语言,是阅读、理解和表述地理问题的基础,只有具备熟练的表述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地理交流。在复习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述能力的培养,以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

二、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l.进一步完善 "复习"的教学模式。

高三复习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学生学会上,以学法改革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复习的全过程,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将陈旧的复习模式:“罗列知识点→课堂小结→基础训练→总结反馈”逐步转化为“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探究学习→师生共同小结”的复习模式。复习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这是我们教师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就更需要我们根据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很好设计教学。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是::(1)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及其应用;(2)基本方法的体现及适度的联系、组合; (3)知识的连接、联系及灵活运用,知识体系的建立;

精心设计问题,是每节课的核心,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教师都应在此狠下功夫。设计好问题,通过问题强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教师的讲解要讲联系,讲本质,概括提炼出规律。重提练、归纳、点拨,加强对方法和能力的指导。使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2.练习课的教学,建议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选好题,题目不能盲目地选用。更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要精选,要恰到好处,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真正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选题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几道好题,虽然题中所设条件、所设问题不同,但却有着本质的联系,既符合了要讲的知识内容,又能给学生不同程度的启示与收获,开启他们的思维,以减轻做题中遇到的困难。但要将这些题全部出示并讲解,时间是不允许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可进行适当地"处理"、"加工"或"改造",即集多题于一"身"。

第二,讲解时,可采用"题意变迁"法,精讲一题,再由此题"变迁"。通过变换条件等,就变成了另外几道题。

第三在"变迁"过程中,要注意从易至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三、宏观把握,细微入手、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

优质教学方案的设计是保证高效复习的重要环节,要求每位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标,从细微入手抓好目标的落实。

1.备课时写好备课笔记。每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包含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问题情境、能力的目标要求。知识能力的训练步骤、方法手段、练习检测的内容和作业等。

.2.备课时应考虑内容的前后联系。高中与初中、中国与世界、地球地图与其它知识的联系,高考题主要是学科内容的联系,第一轮复习就要联系。

3.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准确把握训练起点和训练高度。

4.发挥集体智慧,搞好集体备课。要搞好高三复习,必须发挥好集体的智慧,要充分调动各年级组教师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搞好集体备课,作到"六统

一、四对路":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重要试题统一,使用的主要参考材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过关测试题统一;教学深度、广度、难度、思路与高考要求对路。通过集体备课,对典型内容、重点章节达到从课堂设计、授课要点、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讲与练的结合等方面形成统一授课模式,每位教师依据模式,但不生搬硬套模式,做到大统一,小自由,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上好每一节课。

四、加强习题设计和讲评针对性,优化能力训练全过程

1.关于练习的侧重点:训练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考多难,就要练多难",但要根据高考试题的结构和三轮复习的要求及性质有所侧重。开放型题仍是高考题的主要特点,而考能力并不意味着考难题,主要还是以中档题甚至低难度题考察能力和学科素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尤其是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占总试题中80%的中档题和低难度题上。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在训练上绝大多数内容不能搞一步到位,不做或少做 "大跨度,高概括"的题目,对个别难题要将其分解成多个小题,甚至可以把题目的解题过程按其层次,分别给出相应的题目,把主攻点定在记忆的恢复,知识系统的梳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观念的建立,典型问题熟练解答等方面,避免过早地把精力过多地用到难题上,造成基础不牢。

2.关于练习的设计:练习要注意典型性的针对性,一要有利于对升学有望学生的训练。二要能带动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对比,既便于巩固知识,又便于多种思维的培养;三要在风格上与高考试题相吻合。练习要设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定时练习三种形式。教师对习题的三要素(立意、情境和设问)要认真的研究,把握试题情境设计和设问方式的种类,提高对试题的鉴别、筛选能力。

3.关于练习的批改:教师最好及时全批全改,目的是要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得失。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典型错题记录,以便总结矫正。

4.关于练习和测试的讲评:每单元结束后,要做好定时定量的正规测试工作。考后教师要认真做好阅卷、统计、计绩工作,还要做好试卷的讲评工作。讲评要做好如下工作:

(1)遵循五个原则: ①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②纠正错误,分析原因; ③突出共性问题,不要面面俱到; ④分析错误,人人参与; ⑤贯通前后知识,跃上新台阶。

(2)明确讲评目的:笼统地说,讲评的目的在于教与学双方通过讲评,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教与学的过程中加以解决。具体地说,就一份试卷,讲评的目的在于重点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给学生指点迷津,同时深化试卷所考内容。讲评一是对试题本身的分析;二是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三是对教师本人教学情况的检查。

(3)优化讲评过程:讲评课要加强针对性原则,紧扣命题思路和答题思路,优化讲评过程,切忌主观讲,客观无针对性;简单对答案、分析不透、要点不清、就题论题不归纳总结,不深化,讲完了事,不抓跟踪练习。应当做到: ① 讲评知识点; ②指导做题方法和技巧。

五、研究学习方法、挖掘学生潜力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加速运动。高三复习不仅要研究教法,同时还要研究学法。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课,学会分析题目和学会做题,学会总结。听课时,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老师对题目的分析方法及解题的思路。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勤于动笔,主动学习;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的"题海"中真正自由地邀游;要养成对典型例题进行反思的习惯。例如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解题过程是否清楚,弄清条件与结论之间内在联系,较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怎样改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简捷,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解题过程是否正确无误。表述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流畅,解题方法和技巧有没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适当改变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与过去做过的题目有什么联系,等等。学生个人还要善于吸收别人的学习经验,为我所用,而做好这一点需要有灵活的悟性,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急需培养的能力。

六、抓好落实,克服遗忘

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研究如何教,还要研究学生怎样学,抓好复习巩固,克服遗忘。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记忆过的材料的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遗忘了,根据遗忘的规律。在复习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在课堂上复习某知识点后及时跟踪练习,每节课留下后5分钟让学生回忆当堂学习的要点,作巩固练习。

(2)晚自习让学生先回忆当天或前面学习的内容,再完成深化课堂知识的习题。

(3)要教育学生能向失误学习。即要学生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的失误,从对错误的分析矫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

(4)要让学生对优秀试题、优秀解法随时整理记录。优秀试题是指有代表性和具有举一反三功效的试题,对自己有很大启发的试题,自己较难掌握的试题和解法有意义的试题。优秀解法是指有创意、适合自己思维和有典型性的解法。对优秀试题和优秀解法要经常翻阅,消化吸收,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l.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2.注重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的主人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焦虑与恐惧,保持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以自信、高昂、饱满、积极的情绪状态完成好高考行为。

心理辅导包括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集体辅导包括情绪辅导和解题技巧的辅导。情绪辅导:引导学生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但在解答一道道题的过程中要严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解题技巧的辅导:(1)教育学生解题认真检查有没有拿全试卷,然后认真阅读试卷要求,以防答题不符合试卷的要求;(2)先易后难;(3)选择题不留空白,填空题尽量不留空白;(4)答完题后反复检查,不到时间不交卷。

个别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进行的,主要包括成绩较好的尖子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说谁超常发挥,谁发挥失常,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总之,高考复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更是一项艰苦的任务,需要我们全心地投人,认真地研究,不断探索,力争将这一 "复杂艰苦"工程完成得更好,确保高考成功.

考研备考:英语做题水平如何提高

高级会计师考试如何备考

高级会计师考试如何准备备考复习

高级会计师如何准备备考复习

高级会计师备考应该如何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