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演讲稿(共8篇)

演讲发言 时间:2021-06-19
【www.wendang123.cn - 演讲发言】

第1篇:修改演讲稿朱德琴

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奉献像一泓清泉,是长年的流淌,是不计名利的付出;奉献像燃烧的火把,是无怨无悔的燃烧,是至死不渝的真情。的确,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知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用执着和真诚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名字早已传遍了全中国。她在生死攸关之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碾断了双腿,她用英雄的壮举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令我十分钦佩的老师。他就是奇台农场小学的潘存义老师。几十年来,清贫与奉献是他的本色,责任与使命是他的原则。

回想起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那样的举世瞩目,是那样的不容怠慢。然而,五十多岁的潘老师接受了这次艰巨的任务,他被总场借调到人口普查组,为了能更快完成任务,他不分昼夜的亲自上门登记,并及时上报有效地普查资料。由于他过度操劳,引发了他的类风湿病。面对病痛:潘老师没有被吓倒,反而在医院治疗期间,一手打着点滴,一手仍然在整

1 理人口普查的资料。学校领导彭书记和同事们纷纷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在病床上查阅资料。彭书记亲切地对他说:“你都病成这样了,手头的工作还放不下,你要安心养病啊!”潘老师听了激动地握着书记的手说:“谢谢领导的关心,看!我这身子骨还挺结实呢!”就这样为了能及时上报材料,他坚持完成并超额300余户人家的普查工作。有人可能会说:“三百户算什么,我也能完成。”朋友们,你们想想,对于一个年过半百还忍着疼痛坚持工作的老教师来说,上门调查,有时候户主不一定在家,是多么的不容易。由于他的出色表现,被上级领导评为了“优秀普查员”。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由衷的敬佩吗?

在人们的眼中,教师的身体都是铮铮铁骨,由于长年的劳累,身体都不是很好,可他们的心总是牵挂着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在2011年5月6日奇台农场举办了东线各团场中学生篮球赛。教育中心分配潘老师担任裁判员的工作。有病在身的他,没有因病而推掉工作,反而忍着疼痛奔跑在篮球场上。当知情者知道潘老师是带病吹哨时,都走上前来劝他说:“潘老师,身体要紧,可千万不要再累病了呀!”带着难受的表情,他还坚定地说:“就剩下一场了,坚持一下吧”说着又

2 走向了比赛场地。整场比赛中,他的脚就像灌了铅似的,额头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裁判员的工作。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潘老师,您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勇于承担,我相信,榜样就是给我们指明方向的航标灯!

就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那头传来杨副校长的急切声音:朱老师,不好了,你班暖气管爆裂了,请赶快到校。当我急忙赶到班里时,眼前的情景让我非常震惊:潘老师正用毛巾设法堵住出水口,可是水的压力太大了,喷溅的水无法阻挡,他的全身都湿透了。看到两鬓斑白,身体微驼,浑身湿透的他,还硬撑着为我班清理水。我一再劝他说:“潘老师,您身体有病,赶快去换换衣服吧。”可他用手捶着腰、摇摇头说:“没什么,我还能挺住。”他的话再次触动了我的心:这不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潘老师吗?这不就是一个心存大爱的潘老师吗?

多年来,潘老师的生活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都没有摧垮他坚强的意志,没有改变他对工作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他总用简

3 练的语言来概括他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光荣、艰巨、幸福!

真情无限,爱心永恒,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奇台农场小学发生,时刻都在平凡中延续。然而,我们相信,在奇台农场小学这个大家庭中,今后一定会谱写出更加辉煌、和谐的新篇章。

让我们用最美的笑容兼顾事业和家庭,用最饱满的真情热爱我们的事业,用最强烈的奉献精神谱写当代教师动人的风彩!

谢谢大家!

4

让 生 命 在 奉 献 中 闪 光

奇台总场小学 2014.

5

第2篇:春季师德师风演讲稿朱德鸿

理化乡中心幼儿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师德师风

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老师:用生命熔铸崇高。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今天,当我站在这个讲台时,我感到神圣与自豪。相信各位老师也有着相同的感觉,因为我们都从事着叶的事业,我们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遂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但是我是教师,我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也可以采撷如花的词句,构筑我心中最美丽的诗篇——我爱这平凡的事业,我愿青春在这片热土中闪光。

老师,这个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眼,孕育着圣洁和伟大。老师,是促成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工程师,是国家、社会兴旺发达的设计者,是英雄豪杰、伟人奇才的雕塑家。自打懂事以来,我们每年、每天、每时都沐浴在老师和煦慈爱的阳光下,生活在老师关怀温暖的怀抱中。我们取得进步,老师为之雀跃;我们若有失误,老师为之痛惜;我们的成绩单上,映衬着老师辛勤耕耘的身影;我们的荣誉章上,反射老师无私奉献的光华。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我第一次来到九江学院报到时的那份心情。当我带着对未来人生的期盼与憧憬,迈入这所赣北著名高等学府的时候,当我带着满腔热情,踏入这曾为九江乃至江西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学院的时候,比蝶湖的粼粼碧水和教学楼的巍巍雄风更让我们倾倒和迷恋的,是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而这一切,正是我们一代代尊敬的老师们,以您的忠诚、智慧,以您的心血、风骨,以您的韶华、热情,执著于这份理想,发扬光大了这个优良传统。

从小到大,我们都受着老师的恩泽。探索在人生路上,是老师谆谆告诫,指点迷津,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从初涉世事到熟谙人生;倘徉在生活的岔路口,是老师帮我们指明方向,升起理想的风帆,鼓励我们破浪远航;耕耘在知识的沃野,是老师用科学启迪心智,靠意志战胜困难,用奋勇攀登,孜孜以求的身影,召唤我们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秉烛苦读,无畏攻坚;迈步在前进的征程,是老师的行动告诉我们“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候,要善于因势利导,摒弃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颓废之风;跋涉于迷茫痛苦的泥潭,是老师以她滚烫的心、温暖的手、慈母的爱,拨开阴霾,使青春的心激荡,让快乐和幸福降临。正是老师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时也用生命熔铸着金光闪闪的两个字:“崇高”。

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来说,今年的教师节更值得庆祝,因为这是我们九江学院自“5·18”正式组建领导班子以来迎来的第一个教师节。经过100余天的整合推进,学院已顺利完成了六个统一,四校区的广大教职工实现了思想、感情、文化上的融合。目前,全院师生精神饱满,工作热情高涨。我想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努力拼搏,九江学院的前程一定会更加辉煌!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今天是一个令人激动而神圣的日子,因为教师节不仅仅赞美教师,更重要的是,她在讴歌一种灿烂的、塑造灵魂的职业。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虽然以我目前的心智和能力还无法成为这种职业的代言人,但是,我为自己能从事这种绵延亘古,传递未来的职业而自豪,我为自己的追求毕生不悔。幼儿跳动的期待的目光就是我的掌声,幼儿挥舞的毕业证书就是我的鲜花,我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即使面对清风明月,又夫乎何求呢!

朱德鸿

2016年3月4日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第十八届教师节,首先,请允许我带领全校同学,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沃土上的全体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祝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再创新的辉煌!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如果没有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的民族,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停滞,甚至出现倒退。对社会来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幼儿来说老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意志品格思想的塑造人。所以,尊师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客观要求,更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悟。

许多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送上贺卡以表心愿,其实,尊师不在于这些,而在于我们同学的头脑中,是否时刻都有这样一个意识,在于是否将这种意识溶于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中。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目光渗透着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校园里,文明的言语散发出对老师的尊重与敬仰;在生活中,彬彬有礼的行为体现了老师的教导和培育。大家应当把自己拥有的高尚的品格、顽强的意志、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体魄,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后创造的巨大成果作为教师节献给老师们的礼物!

尊师,是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与支持;爱生,是老师对幼儿的关爱与鼓励。让尊师爱生这一良好风尚把老师与同学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今天,也是幼儿园新学期的第一个英语日,英语日是要让全校同学讲好课堂和校园交际英语100句,在校园里形成一个英语的氛围,提高大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希望每周的星期二大家都能做到。

第3篇:演讲稿1 游朱德故里有感

演讲稿1700字 游朱德故里有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12班的贺朗,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参加学校组织的这次红色之旅的感受。

今年是开国元勋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在眼下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到朱德故里一游,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

4月14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乘上旅游大巴,向着四川仪陇县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行进。车窗外,山间染满新绿。同学们的歌声在车内回荡,而朱德的扁担、朱德元帅的作品《母亲的回忆》,以及银屏上朱德军长坚毅的目光、指挥若定的神情,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大巴车绕过蜿蜒的山路,历经近三百公里的路程,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仪陇县马鞍镇!

雨越来越小,山路两旁茂密的松柏、浅绿的小草水淋淋的,刚刚洗过的空气格外清新。

同学们急切地下了车,拾级而上,纪念馆的大门便映入眼帘。门口是一座雕刻的朱德元帅全身像。他挥着右手,昂首远望,目光炯炯,神情坚定,追求光明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朱德元帅慷慨激昂的声音仿佛还在上空回荡。

朱德故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不过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川北农家小院。泥墙、青瓦,房前一个院,屋后一丛竹,正对一个小池塘。屋内陈列着朱德元帅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篮、算盘等等。屋侧还有“双柏树”、“琳琅井”。在这样一个偏僻、简陋的地方,朱德元帅从9岁开始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真是难以想象。尤其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朱德元帅忧国忧民,萌发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立下了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志向,让我们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同学们来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整个纪念馆建筑风格为川北民居样式,呈四合院格局,展示了朱德元帅在青年时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平事迹及文物。同学们一一观看实物和图片,深入了解朱德元帅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人生历程,重温中国革命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内心的自豪、震撼、敬仰溢于言表。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想,朱德元帅高大伟岸的形象愈发清晰,朱德元帅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朱德元帅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铭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德元帅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扬。他从一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那誓死御侮意志坚如钢的爱国精神、信念坚定临大节不辱的革命精神、胸襟坦荡度量大如海的团结精神、身先士卒乐于担重任的实干精神、平易近人与民同甘苦的公仆精神,深刻地启迪和教育着我们。

这次红色之旅,相比游览名山大川,我们受到的视觉冲击没有那么大,但留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却是巨大且终身难忘的。在伟人面前,我们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今天的成外人,是不是应该作一些深刻反思呢?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志向是不是够远大?心里只有“小我”而没有国家民族,是不是显得有些自私和浅薄?立学中华、语通世界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内心不变的追求?我们还应该问问自己意志是否够顽强?面对学习上的一点困难、生活中的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会不会显得太过脆弱?百折不挠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象征?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品德是否够高尚?凡事都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他人、父母、集体在我们心中还没占据多少分量?愿意付出、懂得奉献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博大胸怀?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这是朱德元帅青年时代的豪迈誓言。如今大势,和平是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南海问题错综复杂、朝鲜核问题剑拔弩张,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能力比拼更趋白热化,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驱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每一个中华儿女肩负重大使命,当代青年岂可无动于衷?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央视1套播出的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其中,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大小战役40余场,曾负伤3次的伤残老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希望现在的人,多想想过去,这个国家来得不容易。”而就在4月15日,我们迎来了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之安全,人人有责;国之未来,在我青年。作为成外学子,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任重而道远,为了家园的安全、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自强不息,兴我中华!

20XX的这个春天

我们走进仪陇,寻访历史的遗迹

仿佛听到有人在呼唤

唤我们看看这脚下的土地

五千年哪,神州赤屿

要记得先辈们勤劳的双手

别忘了未来人凝望的眼睛

中华儿女啊

展翅飞翔吧

鹏程万里吧

从熹微的晨辉中启程

在灿烂的阳光下相遇

第4篇:朱德教案

【课文赏析】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课文围绕"扁担"这一线索展开了有故事。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朱德同志的身份,之所以开头交待这些是为了衬托作为一位军长的朱

德同志带头挑粮一事。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挑粮运动的起因,描述了战士们在挑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自然段是全文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战士们藏扁担,朱德同志做扁担,这一"藏"一"做"形成矛盾冲突,使文章情趣顿生。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结尾,主要写了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仍然在挑粮队伍中后的反应。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不按四段内容逐一讲解,找好切入点,上挂下连的整体处理好教材。在让学生了解到朱德身份后,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补充关于朱德南征北战的故事。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抓住战士们情感的变化,从"打心眼里敬佩"到"崇敬之处更增添加了几分干劲"。虽然这并不是主要内容,但可以从侧面入手切入正题,通过读文品句,进一步挖掘朱德同志让人敬佩、崇敬之处,引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体会朱德军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读文,体会朱德军长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精神

一、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这篇文章讲的是"朱德的扁担",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1段,你能从这段中找出朱德是什么人吗? (时间 地点 职位)

(二)找原因。

真奇怪!一位军长要扁担干什么用?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2段,你能找出答案吗? (挑粮上山)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你从这段的哪些句子知道的? (

1、2句: 敌军封锁,贸易断绝,物品奇缺,生活困难)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看插图) 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

(他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起路来稳健利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质疑。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 ( ①他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保护身体。 ②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朱德那么忙,还跟战士们一起挑粮,太累了。谁来劝一劝他?

2、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

( ①路很远,一天往返50千米。 ②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非常难走)

3、想一想,这儿的"险要"是什么意思?如果天气不好会怎么样?

4、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战士们非常关心、非常心疼、非常敬爱朱德军长。) 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四)结果。

1、战士们这种愿望有没有实现呢?你怎么知道的? (第4段

1、2句)

2、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 (连夜做扁担,刻上"朱德记" )

3、德的做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坚持不懈)

4、是的,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这就让大家?(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 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1)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简介背景: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带领一支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队伍会师。 (3)抓住“不远处”,理解环境的危险。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1)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二)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1)说说怎样读好这一句。 (2)指导突出“也”和“一道”。

小朋友们,你们瞧,朱德爷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2)指导读出敬佩的语气。(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再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1)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2)什么是“山高路陡” ?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6、此情此景,战士们看到又有何感想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 想想大家会怎么劝他,朱德同志又会怎么说。 (2)指导读出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之情。

7、过渡:是呀,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8、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料”)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 三个字。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自己的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向战士们表明了决心:一定要跟战士们一道挑粮。写上“朱德记”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这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3)引读:所以,大家见了——

(4)是的,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做”,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投影出示,齐手拍念)

9、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朗读全文

1、这些词放在课文中你能读好吗?(出示第一小节) (1)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谁来读第一小节。

(注意激励性评价,结合轻声、停顿等在投影上做示范性标识) (2)【师画:会师】“会师”是什么意思?(队伍会合了) 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会合了) (3)此时,红军在 ,山下不远处 ?(引读) 小朋友有什么感觉?

2、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红军怎么办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第2小节。(投影出示) (1)红军怎么办?指导读第一句。

(师指导把长句子的停顿读正确,范读、挑战读) 【板书:粉碎围攻】

师: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就得——粉碎围攻。要想粉碎围攻,必须怎么办? 【板书:储备粮食】

(2)师:井冈山上的粮食够不够?又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你都读懂了什么? 交流:a、到茅坪挑粮

B、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路很难走。

师:你真会体会,哪些词体现了路很难走?(在“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加着重符)

体会重点词“五六十里”(情境渲染:小朋友们知道五六十里山路有多远吗?要走多长时间吗?老师早上六点钟起床,就开始不停的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你们想想红军战士走的路是什么样子的?)

生想像练说(师引导:如果下雨、下雪呢?)

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红军挑粮的困难表现出来?(2-3生) C、那么远,那么难走的路,红军怕吗?哪个字表现出来了?(争) D、设置情境、角色扮演朗读课文高潮

师:小朋友,我们都来做小红军,看谁最勇敢,不怕苦、不怕累,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去挑粮,来!连起来读后2句。

(齐读、指名读、竞赛读„„)

3、指导看图,理解“满满的”,读好第3小节。

过渡:看,朱德同志作为红军的总司令也争着挑粮去了。你瞧,这就是我们的挑粮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 ,后面跟着的是 。(投影图片) (1)师:对,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板书:一道挑粮】 (2)仔细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眼前的朱德总司令? (3)再看看这担粮食,给你什么感觉?

(满满的、堆的像小山、快掉下来了、把扁担都压弯了„„) (4)引导观察朱总司令的神态。

为什么朱总司令的脸上笑眯眯的呢?他在想些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当时朱德爷爷已经42岁了,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不怕苦,不怕累,真让人佩服。 (5)指导朗读:

范读、评价、指名读、展示读

4、过渡:朱总司令白天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晚上还要制定作战计划,他太辛苦了!战士们看到了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战士们怎么想的?所以大家劝他 ,不料 ? (3)朱总司令为什么要连夜赶做扁担呢? 【板书:连夜赶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红军的军长,他的名字叫“朱德”。(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在革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928年,毛泽东同志带着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而后,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出示图片)大家看,两支队伍会合了,力量强大了,多么开心呀!读好:会师。

3、读好第一句。

4、板书:扁担 指名读 问: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东西) 朱德用扁担来干什么?(挑粮)

过渡:朱德是一军首领,带兵打仗,他为什么要用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

一、第二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

一、二小节。

2、出示第二小节

一、二句。交流: (1)井冈山上粮食不多。

(2)红军要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指导读好词语:

围攻:敌人派出大军包围攻打,形势多严峻呀!

是呀!敌人在山下把红军团团围住,多么疯狂地举动! 但是我们不能让敌人得逞,必须要粉碎敌人的围攻。

坚守:红军誓死也要保住这个根据地,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就叫“坚守”。 点评:读得意志坚定!

很有信心!一定会成功的!

储备足够的粮食:人是铁,饭是钢,要打败敌人,我们红军还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评:储存的粮食真多呀!

粮食越多越好! 战士们够吃几个月了!

3、连起来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战士们去挑粮,朱德也去挑粮了,大家看朱德军长是怎么挑粮的?

三、学习第三小节。(怎么挑粮的?)

1、出示图片:说说朱德是怎么去挑粮的?看看他的穿着打扮?(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看:箩筐里、额头汗珠、扁担 读好:“满满一担粮食”

点评:是呀,箩筐里都快装不下了!

多沉哪,扁担都变弯了!真够多的。

3、读好这句话。

4、朱德和战士们挑粮容易吗?(不容易)

5、为什么说他们挑粮不容易呢?出示句子。 交流:

(1)路远:五六十里 师解释,读好词语。

(2)山高路陡:(看山图)这山又高有直,爬山非常吃力。 读好词语。 (3)想象说:大家在挑粮的时候可能会怎么样? (4)揭示:非常难走 (5)读好这句话。

过渡:虽然山高路陡,挑粮非常困难,可大家革命热情高涨,争着去挑粮,朱德军长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一同吃苦,这就叫同甘共苦 ,你们看,朱德还是走在最前面呢,这就叫身先士卒。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让我们读好它。

6、齐读。“从井冈山到„„一块儿爬山。”

7、这么好的朱军长,战士们多么敬爱朱德同志呀!

8、出示:越发敬爱 那为什么说大家越发敬爱他呢?出示句子,自由读。

9、交流: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1)大家劝他不要去挑粮,他不肯,藏了扁担还连夜赶做一根。 (2)为什么劝他不要挑粮?(工作忙)朱德同志忙些什么?(自由说)

(3)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朱德,学生演战士们来劝一劝朱德,让他不要去挑粮了。 (4)有没有劝住他?(没有)于是一位战士偷偷地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可没想到,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且写上了“朱德记”。(出示图片)现在你知道了这“记”表示什么意思?(做记号,表示是朱德的。)板书:的 师:对,“朱德记”就表示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四、总结:

现在,这根扁担就珍藏在军事博物馆。过了这么70多年,当我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到朱德的扁担,我们还会想到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齐读)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产生的问题多数也是零散的,没有太多的探究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以身作则”学生能在引导下,自己说出来,这使我十分兴奋。可见二年级的孩子知识面还是很宽阔的!“同甘共苦”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也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中逐渐感悟、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互相敬爱的可贵精神。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从电视中也多少了解一些,因而在本课学习中,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来感悟文中的感情。

首先,我通过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大环境,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理解当时环境的危险,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在教学去挑粮的原因时,我注重说话训练,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贮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时,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挑粮的艰难,我先让孩子抓住有关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联系前面体会到的危险和生活经验,细细品味、想象、感悟挑粮的不易,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的同甘共苦打下基础。

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对于“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是很能体现朱德和大家同甘共苦的,在学习的时候我就好好抓住这两个词语,第一次体会朱德与战士们的同甘共苦。之后,我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想什么?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让孩子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和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最后,我又让他们说说:如果这时朱德爷爷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他们在自己的诉说中将自己对朱德高贵品质的感受进一步深化,让孩子将自己的感动通过明确的语言进一步巩固。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了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步步“牵”着学生走,没有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中获得的体会,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师应让他们自主质疑,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最后辅导学生归纳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地步步逼近关键问题,避免了老师的越俎代庖,又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打下了基础。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

第5篇: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四)精读领悟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齐读、小组读、师生读、表演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通过多读来揣测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把握、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

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第二自然段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险。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能担任挑粮食的重任。接着再联系学生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山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

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2.感悟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问: 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这幅图片的句子吗?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着装与其他战士们一样吗?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介绍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 。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的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朱德记)

①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②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在读中感悟。

③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①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 )。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到的精神。

②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

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3.拓展延伸

(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六、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做扁担

同甘共苦

丰盛坝完小

2015年4月15日

第6篇: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四)、精读领悟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齐读、小组读、师生读、表演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通过多读来揣测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把握、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

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解读第二自然段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1、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学生自由读后,老师介绍: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从中让学生明白粮食当时是很紧张的,挑粮是必须的。

2、出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问:“抽出”什么意思?(即挑选的意思)

如果你是红军的领导你会抽出哪些人去?(身强力壮、力气大)为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讲解来回一百多里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大概是来回太远的距离)

问:“山高路陡”和“山高路远”意思一样吗?突出一个“陡”字。问: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你们空身爬山都觉得累,那再挑上一担粮食,走那么远的路又会怎么样呢?(很辛苦)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二)、感悟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问: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 看着这幅图片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的句子吗?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装扮与其他战士们有没有不一样?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介绍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 。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并且结合上一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来说。) 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其中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

(1)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联系上文劝说内容继续。

(3)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 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 1)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 )。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的精神。

(2)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三、拓展延伸

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六、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做扁担 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丰 盛

坝 完

第7篇:接过朱德的扁担——《大元帅朱德》读后感

接过朱德的扁担——《大元帅朱德》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大元帅朱德》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当时朱德任军长,带领红四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一直进入粮食紧缺状态,每天都有一部分战士下山运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五六十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于是和同志们以期把他挑粮食的那根扁担给藏了起来,谁只朱德军长竟连夜赶制了一根带有“朱德记”三个大字的扁担,同志们看后更是钦佩他,再也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军长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条件优越了。有的同学学习上比文具:迪斯尼、喜羊羊„„有的同学在穿着上比名牌:牛仔裤、米奇„„生活上比生日蛋糕的大小,但是,我认为比什么都不如比成绩。

朱德家庭清贫,但是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素食,支持朱德同志上学读书,为朱德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联想到我自己,每个双休日,妈妈都带我去儿童城游玩、喝奶茶、吃肯德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朱德却吃着粗茶淡饭,用肩上的扁担和红军战士一起下山挑粮食。和朱德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毛主席、朱德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新中国。如今胡主席、温家宝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少年儿童像鲜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幸福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朝气蓬勃,要珍惜时光,抓紧学习,在党的阳光普照下,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接过朱德的扁担,把党交给我们的重担挑起来!

第8篇:朱德故居观后感

朱德故居观后感

五四青年节这天,商学院的党员服务站组织商院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起来到朱德故居——南昌花园角2号——参观,体验一下朱德同志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他曾经的日子。可以说是第一次参观南昌的红色革命景点,心情有些沉重,走进屋内,原本很浮躁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安静了下来,真的可以感受的到他们当时的态度,一种积极向上、激情燃烧的态度,他们可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一步的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最终解放全中国。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同志,我对他的了解也许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吧。以前看过许多的战争纪录片,里面或多或少的有点关于他的内容,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很和蔼的人,总是乐呵呵的,人很随意,但在真正严肃关头又是那样的严谨。他戎马一生,功绩卓著;他忠职勤政,鞠躬尽瘁;他胸怀天下,气度恢宏;他谦虚谨慎,纯朴忠厚。这就是我对他的总体感觉。

他弃教从军,以武救国,他抛官弃禄,追求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拥护者,也为寻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高举义旗,为民而战,与周恩来等在南昌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南昌起义。他力挽狂澜,拯救危局,在红军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长征,坚持到底,经历多次曲折依旧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终于实现了陕北会军,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他挺进华北,指挥抗日,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在回到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他运筹帷幄,解放全国,在解放战争中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六十,虽退出前线杀敌,但是在决策和运筹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直到战争的全面胜利。1976年 7月 6日在北京病逝。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建树,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以上是我对朱德同志生平的简短介绍,我明白他的一生恢弘灿烂,将在中国历史上流芳百世。

这次的活动既然是为党员们以及即将成为的党员们安排的,就是想让我们深入推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开展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参加过程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想象着老一辈共产党员的满怀对革命胜利的理想和憧憬,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场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色景点凝结着我党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是激励今人继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身临其境,在充满感性的接触中接受历史熏陶和理想信念教育。

这次的活动让我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牢记入党宣誓,增强党性观念,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的先进性既然要成为党员,我们现在就应该发挥出党员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革命精神弘扬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想到曾经的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如此的流血流泪的举动,是他们的鲜血才换来今日的幸福安康,我们真的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我们作为党员,真的要始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英勇献身、为新中国而战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为现在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们还只是大学生,这并能说明什么,大学生依旧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上,我可以利用现今如此优越的条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在思想上,我要学习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到;在生活上,我要勤俭节约,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真真切切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德孝演讲稿

道德演讲稿

道德演讲稿

道德演讲稿

医德演讲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