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及个人扶贫心得以上2【3篇】(关于扶贫故事的文章2000以上)

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08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及个人扶贫心得以上2【3篇】(关于扶贫故事的文章2000以上),供大家赏析。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及个人扶贫心得以上2【3篇】(关于扶贫故事的文章2000以上)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及个人扶贫心得以上21

  讲述青春故事 共话使命担当

  我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委办工作,去年七月入职。刚到单位时,我整理了一些学习材料,有一个数据让我很震撼,在不完全统计下,我们办公室过去一年写过的重要文稿就有1600多页,句句关乎当地发展,句句都是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在年复一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打磨、数易其稿、慎之又慎才形成的。我认为这就是我们青年干部担当作为首先要学习的一种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新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我们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大年初二开始,我们就到岗履职,积极投身防疫工作,根据全区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围绕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工作,对接各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掌握情况,收集整理信息,起草相关文稿,监测舆情,并及时反馈报告,尽可能把疫情对社会造成的破坏降到最小。我认为疫情期间积极担当作为就是我们青年干部应当肩负的时代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是我们当下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我们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确保脱贫任务顺利完成。我们还开展了黄土镇八一村问题“清零”行动,专门编制了操作手册,对贫困户住房及生活条件整改需求进行了摸底,每月至少走访两次,及时了解和解决贫困户遇到的问题。在细节上,我有一个同事就做得很好,很多时候去看贫困户,都会买些东西送去,花的钱也不算多,但是买的却大都是些我们平时也想给自己买,又不怎么舍得买的东西,一点都不敷衍,还经常在贫困户那里购买农副产品,以购助扶,并从思想上引导他们,从感情上温暖他们。她照顾自己的贫困户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用心用情。我认为我们青年干部担当作为就必须要恪守这样的为民情怀,常怀为民之心、坚守为民之道、谨记为民之责。

  还有一个故事,感触也很深。我们经常加班到很晚,我租的房子跟办公室一个大哥住的地方离得不远,就经常开车送他回去,大概这么过了小半年,有一个周五,工作完成得很早,下午六点多就下班了,我送他到家的时候说,终于知道你们小区是什么颜色了,说完,我们俩都笑了,笑得有点心酸,又有点自豪。回去之后,磨蹭了一会儿,接近九点的时候,下了一碗面,九点十分,正准备起锅,工作群里就收到一条消息说,“有紧急任务,文字版块马上回办公室。”我的心里正在嘀咕,要不把面吃了再去吧,但看着对话框里各位战友们迅速回复的“收到,马上到”,每一句都是对灵魂的鞭策,我惭愧地关了火,出门加班了。等我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锅里的面都凝固了。陪着我们通宵工作的还有一个是才二十来岁的女生,当时我们走的时候,有几个前辈还在继续奋战,到天黑才结束。那天,我真的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我认为青年干部就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写材料是公认的“苦差事”,但是经历了才知道,顶级的快乐就是需要通过煎熬才能获得。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一个村发展林下跑山鸡脱贫致富的信息,五六百字,在修改的过程中,我觉得都快学会饲养跑山鸡了,却还没有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信息,很挫败,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前前后后,修改了23稿,最后终于等到了守得云开见日出的欣喜。前辈说,文稿写作是一个摆脱非我、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认为文稿写作是我们青年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我们都应该在这条学思践悟的路上笃定前行。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历史会过去,但不会远去,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关山初度,道阻且长,惟有步履不息。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夯实理论根基。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争做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扛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硬核担当。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及个人扶贫心得以上22

  扶贫的这一年

  回望参加扶贫工作的这一年,有种恍惚感,从未想到自己身上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去年的11月,那时我意气风发,带着对基层工作的憧憬来到了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被分配到了扶贫站。那时我憧憬着在乡村大展身手,在这片广袤天地里沉潜锻炼,没想到刚到扶贫站就面临挑战。记得很清楚,到单位时正临近扶贫第三方评估,刚到单位的第二天晚上就开始加班,第三天更是加班到凌晨3点,此后的20多天皆是如此。在高强度的工作下,我适应了下来,但也让我明白一切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能在乡村大舞台中扎下根来。

  身为扶贫站的一员,自然有定点帮扶的贫困群众,我来说说贫困村龙山村的老朱和郑大哥的故事。先说说老朱,老朱是因病致贫,之前突发中风,导致丧失了劳动能力,老朱自己还有高血压,每天都需要服药。我刚到他家时,老朱拿出了一堆的药,告诉我这些都是他要吃的,每周都要去诊所拿药,医生还让他一年到医院住院复查两次。沉重的看病用药压力,在加上无法获得稳定收入的担忧,让老朱的头发一天天斑白。

  郑大哥的情况和老朱有所不同,几年前郑大哥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自家也盖起了新房,怎料一场变故袭来,郑大哥的妻子被查出患了癌症,一场病耗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妻子去世后,郑大哥和儿子小叶相依为命,因为小叶还在上学,郑大哥只能在村里打打零工,但小叶上了高中后,压力越来越大,腰也渐渐弯了起来,每年的收入只能维持必要的支出和小叶上学的各种花费,一年几乎余不下多少钱。因为郑大哥要打工,我时常是傍晚时分去郑大哥家走访,经常发现郑大哥一个人就着咸菜吃饭,时间长了,我问他怎么不见荤菜,郑大哥端着碗筷笑着和我说,“现在小叶不在家,我自己一个人也没必要弄那么好,况且现在还欠人钱,早点把欠的钱还掉,我和小叶就能挺直腰杆了。”

  为了帮助老朱和郑大哥,我和村里一起制定了帮扶计划。老朱家旁边不远就是光伏电站,我们就鼓励老朱应聘公益岗位,成为了一名光伏维护员。这个月去他家走访时,老朱开心地告诉我,有记者采访他关于光伏电站的事情,还给他拍了照片。老朱还告诉我,现在他养了鸡、鸭、鹅,打算等掌握了技术之后再扩大数量,他详细地给我算了一笔帐,现在对他们贫困户有种养业补贴,鸡是5元/只,鸭是10元/只,鹅是30元/只,等明年扩大规模达到补助线后,这些补助至少可以让他不用担心亏本。在加上他现在享受着“351、180”这些医疗兜底政策,老朱的脸上已不再是愁容满面,现在每次见面他都是乐呵呵的。

  为了帮助郑大哥减轻负担,我们帮助他的孩子小叶申报了教育扶贫政策,每人每年是3000元,除此之外还免除了学杂费。郑大哥告诉我,今年明显感觉到小叶上学的开销少了很多,小叶现在几乎很少跟他要钱。郑大哥自己也辛勤劳动,现在村周边找不到工做了,郑大哥跟人一起赶到南京去做小工,他告诉我这次运气好,有人愿意带他,所以即便要在南京待一个月,他也要把握住这次机会。郑大哥语气里的昂扬姿态让我由衷替他开心,他们家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

  我经常和老朱、郑大哥聊天,聊聊他们的生活近况,了解他们有哪些困难。面对村里的变化,老朱和郑大哥充满感激之情。老朱和我说,村里面对他们真是太好了,光说资产收益分红,今年他就分到了1770元,除此之外,光伏发电的收益也分配给了他430元。郑大哥则是兴奋于“改厕”,他兴致勃勃地为卫生厕所选址,说老早就想换掉旱厕了,但一直没余下钱,现在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免费帮他“改厕”,让他圆了一个心愿。

  龙山村的变化一天一个样,记得刚到村里时,村里的道路狭窄破损,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不到,村里的主干道已经实施了路面拓宽工程,铺上了一层黑色的沥青,听说之后还有一个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们对此满怀期待。

  扶贫的这一年,龙山村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统领下,蓬勃发展,不断开创新的农村局面;扶贫的这一年,我也从青涩到成熟,从学生气到接地气,从一名毕业青年到一名基层扶贫人,扶贫在我的身上落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及个人扶贫心得以上23

  驻村扶贫那些事

  作为湖北省2019年定向选调生,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快一年了。“只有泥泞路才能留下足印”,这一路走来,觉得基层工作充实、美好,在此提笔分享一二,与同志们共勉,从心再出发。

  从农村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出生在鄂皖交界的农村,深知我国农民的不易。小时候家境贫寒,放过牛割过稻,摸过鱼捕过蝉……体验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那种美好,也有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份纯净,热爱家乡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经济困难,读书时受过党和国家的教育资助和乡亲们的关怀,从小立下发奋读书之志,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通过努力,考取了省会的大学,本科期间,认真学习,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依托学生干部岗位服务师生,增强本领和服务意识。硕士研究生时,在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第1期)学习,加深了对党的理论的认识,去过井冈山、延安等地,厚植了家国情怀。所以,2019年毕业时,我毫不犹豫地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考上了家乡所在省份的选调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为了一名基层扶贫干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故事。

  从外乡娃儿,到扶贫小伙

  刚到驻点村,对乡村既熟悉又陌生。虽来自农村,岗前培训也接触过扶贫知识,但初来乍到还是比较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懂农村、知农民,熟悉新环境,还得付诸实践。刚开始不懂当地方言,和大家交流有点障碍,见到熟人时只能礼貌地称呼“叔叔阿姨好”,他们更多地认为我是一个外乡娃儿、从大学毕业来扶贫的干部。我觉得这不利于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召开贫困户大会时,驻村扶贫工作队给了我一次和大家快速认识的机会,让我宣讲健康扶贫新政策,于是,我精心准备,消化培训时所学,尽量用大家听得懂的大白话讲清楚,初次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那时正值热天,经常走访贫困户,时间一长,两鬓被晒出“草帽带”,业余和亲友视频时,惊讶我黑了很多。由于导航在村里用不好,于是我每到一家,详细记下其家庭基本情况、住址等信息,下班后一笔一画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后来走访多了,对贫困户位置熟记于心,时不时去李叔叔家、王奶奶家……聊聊家常,今年稻谷收成怎么样?养了几只鸡?娃儿上学如何?一来二去,我快速学会了当地方言,记住了他们的姓名而不简单是“叔叔阿姨”,他们也早已习惯于亲切地喊我“小李”,热情地喊我喝茶聊天,家里水果熟了也请我尝尝,把我当成了这里的一员。

  去年到村时,有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10户未脱贫。2019年是我村整村脱贫出列之年,为做好这项重要工作,工作队与村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驻村队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我,加入到了这场攻坚战中。细心整理大量资料,有时夜晚一个电话被叫到办公室加班,没点儿的工作、生活是家常便饭。看到贫困户危房改造后的喜悦、找到工作的感谢、脱贫后的笑容,我们也由衷高兴,觉得这一切都值得。去年,10户贫困户脱贫,终于啃下硬骨头,我村通过整村脱贫出列验收,向着致富道路奋力迈进。省级贫困村如今日新月异,村组公路硬化,路灯亮起,火龙果成“致富果”……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这些,甚是欣慰,不再觉得扶贫工作又苦又累,而是很有意义。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会继续努力,不忘初心和使命。

  从写作小白,到撰文勤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一名选调生,除了做好工作,还要积极为时代为群体勇于发声。参加工作不久,我还是写作上的“小萌新”,但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宣传报道或是理论稿件、心得体会,我都积极尝试,始终坚信“好文章是写出来练出来的”。还记得去年写的一篇稿件,想对村扶贫产业进行宣传,深入了解情况后,我着手起草,虚心向单位领导同事请教,对文章反复修改、斟字酌句,脱贫产业“花果飘香”一文终于在《荆州日报》发表,宣传了村产业,助力脱贫产业发展。后来利用扶贫业余时间,在荆州日报、荆州晚报、荆州市绩效考核网、荆州市机构编制网等平台发表文章多篇,被表彰为2019年度全市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先进个人,这激发了我写作的干劲。

  作为共产党员网“铁粉”,也想攀此高峰,希望早日写出获得读者认可、编辑推荐的较好文章,甚至期待先锋文汇加精稿件“小火苗”标识。学习使人进步,于是,我经常看这个平台上的文章,读到了好文章写法,读到了扶贫故事,读到了基层心声和基层干部“民法典”,读到了“后浪”,也读到了基层烟火味……读着这些好文章,让人觉得很享受,有一种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感觉。在业余时间,我写了多篇文章向共产党员网投稿,但几次显示“未推荐仅本人可见”。这没有打消我写作的积极性,而是觉得自己还是要多看多写多提升,毕竟许多前辈和伙伴都是这么过来的,因为编辑要辛苦地从成千上万的投稿中筛选出好文章,作者就需多用功。我不觉得目前自己写作水平有多高,但坚信天道酬勤,所以会勤动笔,把它当成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和乐趣,如果能以文会友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