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1篇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7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1篇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以供参考。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1篇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第二章读后感

  莲华学园一年级四班-王晓雪

  本周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第二章----《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文章开始讲述了现在的学生现状: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学生环境非常开放,知识来源尤其多元,方方面面的信息丰富着他们的头脑,有的早已超出了教师的意料。加之“超前教育”的引入,他们的知识领域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得到扩张。那么,面独这样的学生,教学设计如果不充分了解、关注他们的学习现状,没有找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对接点,就会使课堂失去精彩,使学生失去展示才能、提升能力的空间。 本章共三个策略:

一、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 以找规律为例,首先找准课题的目标,教师在教学前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加大或减小难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的,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案例给出的启示是:教师要把了解学情放在课堂上,,上课前进行调研,根据学情确定本节课的难点,充分运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的、又时效的。

三、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经过课前调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逼近创设的情境有趣,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提高了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的渴求。

  根据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吴老师给我们支了三招:

一、找准教学起点---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体验环境。

二、关注学生需求---情感需求和知识需求。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但谈到关注需求,教师们容易凭借自己的经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学生。数学课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情感的需要,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深层次需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应该让学生怎样学。

三、重整教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时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具体和实际情况,临时调整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富有个性,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感到学习的乐趣。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2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 “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

3、挥洒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听吴老师的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走近吴老师,她的课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3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说实在,读惯了文学类的叙述故事,第一次读教育类的策略方法感觉还是挺枯燥的。但在几次课堂教学后,感到迷茫也无助时,拿起这本书,就像是吴老师在远处给你指明了方向一般。它像是一本工具书,从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方面给你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

  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从学生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吴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应用此策略,在之后的教学中,孩子们课堂的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吴老师给我支的招却不仅限于此,这两天我正在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一课四讲。备好一堂课应从教学目标入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研究学生,直面学生现实。在一讲过后,白校长就问了所有学生一个问题:在讲课前都谁已经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二年2班共55人,有25人会背9的乘法口诀。我的两个班也大都如此,在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后,编口诀和整理口诀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口诀的记忆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困难。因此我也对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定做出了调整。相信围绕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这样的课堂是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

  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探索中除了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智慧的思维和完善的人格,让数学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积蓄学生能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将会努力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课,慢慢在教学中成长进步!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4

  参加吴正宪精英团队成长范式与成果展示暨小数报名师大讲坛“走进真实的儿童数学学习世界”宿迁专场活动的学习心得

  沭阳县实验小学 王宜平

  2013年12月21日,我校选15位数学老师去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听课,我有幸参加。一开始心里想没有什么,大大小小的课听了不知多少节,再说今天是冬至的日子,心理还是有点不情愿,可是一天学习下来,感觉收获很大,真没有白来。在这里我把一天的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活动在第二实验小学的会议厅举行,活动主题为主题为:吴正宪精英团队成长范式与成果展示暨小数报名师大讲坛“走进真实的儿童数学学习世界”。本次活动拉近了我们与吴老师之间的距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名师、学习名师、走进名师的机会。

  会议开始了,我们首先听取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工作汇报,与吴老师一起分享了团队的研修故事,让我们走进了吴老师的团队。听取了吴老师和他的团队介绍、观看了会议期间的资料,让我再一次走进了吴老师本人:

  吴老师的人格特点:善良、简单、智慧、重情义。

  吴老师多年来的工作写照:要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

  吴老师的基本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吴老师的儿童观:创造儿童喜爱的教学教育的途径——“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确立了儿童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提出了明确的儿童数学理念——让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吴老师的教学观: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创造了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其次是教育局刘泽民局长讲话。教育局在这次的活动中充分对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视,对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作出了要求,也对吴正宪团队能来我们宿迁做交流表示感谢。

  再者就是听课。我们一共听了四节课,分别是吴正宪的《行走中的数学问题》、武维民的《租车问题》、杜建军的《体积与容积》和薛铮的《积的变化规律》。

  他们的课真是精彩,给我很深的印象,到现在我还在回味这四节课,我在想,如果我去上,我肯定不如他们上的那么轻松。这四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自己的教学。

  最后薛铮和我大家一起交流。

  从这次活动中,不仅让我们走进了吴老师及她的团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迪:

一、挚爱儿童教育

  吴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们,我们会以吴老师为榜样,把对教育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心灵,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前行,享受教育带给自己的幸福。

二、追求高尚师德

“做人、做学问、做老师”是吴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也是吴老师自己成长的写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业务精良,还要师德高尚。在学校,我们要做一名孩子喜欢,给孩子带来智慧和力量的好老师。在家庭,我们要做一个给他人带来幸福,富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在社会,我们要做一个充满人情味,有爱心、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吴老师是一位善于教学的老师,课堂上的吴老师面对学生的生成游刃有余,面对意外的情况巧妙应对,这与她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分不开的。吴老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数学的本质,准去把握数学的本质,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准确理解学生的需求。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

四、读懂儿童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真正的了解儿童,把满足儿童成长需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要真诚平等,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给学生独立体验的机会、给学生适当的空间、给学生建立自信的勇气??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教育智慧、高尚的道德、积极的人文关怀影响和教育学生,做一名真正能读懂儿童的好教师。

五、勤于研究

  吴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职业读书人、终身学习者,充满了反思意识的人,天生的思想者,要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专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我们不仅要好学而且要善学,要适时地向文本学习,事本学习,人本学习。做一个充满思想并不断思考的人。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的解决问题。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可以说本次活动我满载而归,感受他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魄力,让我们也在探索中成为一名读懂学生需求,走进学生心中,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而努力!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5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实验小学校 王利君

  我有幸加入了名师工作室,更有幸获得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提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书中“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中,有一个“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片断,吴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总结:(1)先看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求什么问题,弄懂题意。(2)再想想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也就是做好解题的计划。(3)解决问题,按计划实施。(4)回头看,进行回顾整理、反思、总结。正好这两天我们也讲到了“解决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着也试着用这种方法讲讲看,在讲完例题后就带着学生总结了以上的4个步骤,并提出在今后解决问题时就按照以上4步进行。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充分信任、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做题前,我都会尽量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或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文字或教材中的静态画面动态化、情境化,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完成第1步弄清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让学生充分地说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从中引出数学问题。第

2、3步做好解题计划和实施计划可以合并进行。这一环节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小组的交流,还有全体性的补充。具体是这样做的,以3道题为一组,先是自己独立完成,全部写完的指名3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再写完如有不同,可直接走上讲台写自己的方法,然后分三种情况进行,第一种请每位上台的学生分别进行讲解,第二种由下面学生针对板书的不同解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板书学生再做解答,第三种是针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其他学生讲解题思路。我觉得这样做的确很好,这样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多层面的学习,让学生将多种算法自己展示到黑板上,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多样化教学思想。第4步回头看是我在教学中常常忽略的环节,其实是尤为重要的,回头看不但包括检验,还包括自己的反思和调整,这是进一步形成新经验的重要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个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不急于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6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我国小学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主编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所写的书评: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也是吴正宪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

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了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下面,我谈谈令我感触较深的几点。

一、教学目标也可以因学生而修改

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教参书上所列写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教师会逐字逐句仔细解读教学目标的内容,然后谨慎地遵照教学目标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但在吴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有需要,教学目标也是可以修改的。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参书上所写的教学目标为: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会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直观图,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能巧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通过编口诀,尝试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前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的学生能将9的乘法口诀全部写对,%的学生表达不规范,25%的学生写出了大部分(写到六九或七九),%的学生写出了少部分。从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教学之前,已经能写出9的乘法口诀,不会的只有少数学生。

根据这个实际学情,老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在学生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找到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规律性,获得探索规律的一些方法,体会自信,增强对探索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调整,更加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正如吴老师所说的,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二、错误也是一种美

教师对于表现出色的孩子总是喜笑颜开,当看到学生出现的错误,大多数老师都会愁眉不展。但在吴老师看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如此,吴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很是看重,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经常能绽放别样的美。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班里有个小男孩坚持认为5厘米、3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且他用符合条件的三根小棒摆出了三角形给大家看。这个时候,吴老师没有直接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先用放大镜领着大家逐个观察三角形的角,让大家发现用小棒摆出来的三角形在衔接处的误差,然后再用课件验证这样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围不成三角形的。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求证,这个小男孩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主动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令我折服,她不仅欣赏学生的出色表现,肯定学生的些许进步,而且能够深入地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她往往能将一个学生出现的小错误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学习契机,引导大家针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并发现新的问题。

三、隐含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喜欢幻想,爱玩好动,思考问题仍然以直观思维为主。吴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思维特点,总是想办法创设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有关周长的数学问题时,吴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叫巴霍姆的人想在草原上买一块地。卖地的人说:你如果愿出1000卢布,那么你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围成的地就都归你。不过,日落之前你必须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否则你的钱就白花了。巴霍姆觉得很合算,就付了钱。他想走出最远的路线,得到尽可能多的土地。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开始在大草原上奔跑起来。故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巴霍姆该怎样围地呢?他使尽全力,跑的路线长短是不变的,关键是看他围成什么形状。也就是周长一定,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数学问题。

吴老师创设的故事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已经进入了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她经常会费尽心思创设各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比如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比赛情境、童话情境等,这些情境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喜欢。

四、延迟三五秒

很多时候,老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教学评价关注的比较少。但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评价可以左右学生的情绪,可以影响教学的进程,也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有研究证明,当老师把等待时间从3秒延长到5秒时,就会出现下面一些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增加,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减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增多,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可见,老师的等待、延迟评价对促进学生的思考多么的重要。

在教学质数合数时,吴老师创设了用12个小正方形摆不同长方形的情境,学生顺利地摆出了三种长方形。紧接着,吴老师追问: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的种数会怎样?好多学生脱口而出:也越多这个时候老师没有做任何表态,只是静静地做思考状,等待着学生有不一样的思考。过了一会,一些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刚才的回答有问题&&这就是等待的力量,这就是延时评价的效用,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本书介绍了吴正宪老师数学教学的21个策略,细细品来,这些内容不同的策略背后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以生为本。这也正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根本所在。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7

  研究教材和学生,慢慢进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培训和教学任务两头重的一年,这才又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回想这一年多的浅短的教学经验,确实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想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回想我那前前后后三个学期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而这正是没有经验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做迁移,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在平时挺师傅课的时候是我学习的最好时机,往往会产生“原来以前的知识可以用在这引出新知”的感叹。学生往往对于陌生的知识产生畏惧感,而由他们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不仅能巩固旧知,还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让他们产生亲切感,觉得新知识并不难解决,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

三、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而且现在又提倡“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书中给了三个方法:在班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前测与分析,进行群体研究;也可有意识地在班中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课后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师也提到过这个思想,并做了些实践。上课之前了解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以这些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在课前引入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上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感。

  读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吴老师的这三招。努力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课,慢慢在教学中成长进步!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8

  读吴正宪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提起吴正宪这个叫得十分响亮的名字,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几乎是无人不知。热爱教育事业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乃至一名教育家的重要前提。吴正宪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40年,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追求,极力实现“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因此,吴正宪的小学教育教学成果是丰硕的,她编写了很多可以让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同行学习的书籍。我多次现场听过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精彩教学,也多次看过她编写的一些著作。最近,我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编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收获颇多,其中“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感悟良多。

  精彩的课堂中经常会呈现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碰撞的产生是因为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原有认知结构,学生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又会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认知冲突如同思维的导火索,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怎样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吴正宪老师通过实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阐述和引领。

一、实施策略。

  教学中有不少易错点容易诱发一些错误,这些错点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思维层面的,如果在教学时先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反而会忽略;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则很难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也达不到对知识本质的真正认识。只有引发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对有争议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有效地避免错误。如:

  师:这是一条红色的彩带,看看它的长度是几厘米。

  有的学生认为是5厘米,有的学生认为是6厘米。教师抓住学生的不同观点,为认知冲突添加“作料”,使研究的问题更明确。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呢?

  生: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数,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生: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

  师: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刚才我们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数,得到正确结果。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怎样将错误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争论中辨理、在思维碰撞中“纠错”、在“纠错”过程中生成新的认知,达到自我建构知识,关键是教师要在易错点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

二、在学生的困惑点上,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或未曾研究的问题,往往会寻找原有经验试图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困惑,这就是认知的困惑点。教学时,将学生的认知困惑点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开困惑,在解开困惑的过程中获得,可谓两全其美。

  教学时,学生的疑问或是困惑,往往是学生创造课堂精彩的根源。如教学“线的认识”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直线和射线不可度量呢?”,这就是学生的困惑,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当线有两个端点时,它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这是困惑所引发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在揭示知识的本质中,诱导认知冲突。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往往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对于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往往并不关注。怎样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这不妨在看似乎平淡之处设置一些问题,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揭示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为什么要先把除数化成整数再计算?原来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变成整数计算时更简单。

  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都离不开认知冲突。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善待、利用好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认知冲突的最大价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吴老师的研究总是那么深入,那么透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一定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9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安小燕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也在强调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的方向,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当看到第一个“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感觉到很震撼。虽然在每个学期开始都会系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但并未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刻画结果目标时,使用了‘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描述过程目标时,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战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准确定位。”看到这段文字,我才发现自己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过多,对隐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不够,教学目标缺少针对性。

  在今后的教学时要认真地解读教材,试着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宏观上要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教材编排的原则,在围观上要深入解读教材,要解读教材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切实体会编者的意图,还要解读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材上的每一副图片,每一个对话,每一行文字都告诉我什么,以及每个知识内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什么。不断追求中去抓数学的本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习《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认真解读教材后,我以教学目标的把握就更清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的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及自身生活经验,体会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认识了米和厘米,积累了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经验后对之后,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学习,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千米、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使用了“通过、认识、初步建立、体会、感受”这些目标动词,由此,这节课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长度观念是关键,课堂教学就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对长度单位的丰富体验,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形成的表象。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设计教学活动,心里也就更有底儿了。

  读着《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总是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及解析深深地吸引,被吴老师和她的团队的教育智慧折服,“给分数找妈妈”、“他跑题了”、“为什么不画了?”、“第7个300哪儿来的?”、“格子不够了”??每一个案例都能看到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真的很让人着迷,让你不得不感叹:“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一生受用,它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欠缺,也提醒并指导我要不断进取,努力按新课堂理念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在教学中慢慢成长。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0

  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研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几个版块,围绕“爱、勤、创”三个字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做教师,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近他们,为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以前,我也和吴老师一样,脑中有这样的意识:我是数学教师,把1+1为什么等于2讲清楚了,学生会解题了,成绩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那是班主任和父母的事。做为数学教师,总是单纯地从知识系统方面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对他成长的重大影响。我们校长经常教育我们要尊重学生,再看吴老师的书,吴老师把这做为她教学思想的升华,这中间有多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啊。只有内心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第二: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听吴老师的课,吴老师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自己,一着急,就轻过程重结果了,一着急,就恨不得把学生的脑袋换成电脑,我把知识直接输进去了事,课上难免填鸭式。现在我终于明白, 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更大的空间,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师心中必须要有这个目标及落实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未来的社会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课堂上老师拽的还太多,走教案的痕迹太重,还不够放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的去探索,少一些一问一答,多一些原生态下的自然对面;少一些“谁再来说说”告之标准解答,多一些 “你是怎么想的”变为追问为什么;少一些教师指令,多一些自主探究;少一些教师独自的热情,多一些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我们的热爱、把我们的真诚通过我们的语言、神态表示出来,把老师的热情四射变为学生的四射的热情。

  第三: 要创造孩子们喜欢又有营养的数学。

  课堂 教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吴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寻数学教学的方法,不断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规律。课堂上,吴老师善于制造、把握、激发思维矛盾,将冲突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学生在吴老师精心编织的智慧摇篮中孕育智慧,体验着数学学习的快乐,智慧的吴老师带着智慧走进课堂,又在课堂中播种智慧、催生智慧,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快乐的数学乐园。

  书中还收录了吴老师的很多课堂实录和点评,读来却一点不枯燥,难怪孩子们会这么喜欢吴老师的课了。什么是课堂?用吴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这段话,就足够我回味和深思的了。以后,我想我的课堂也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使孩子们慢慢地喜欢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总之,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书籍,,聆听吴老师的讲座,使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在今后教学中,我尽力做到让孩子们学喜欢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1

  吴正宪教学心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

  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 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 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 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

- 3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 1600 米的公路,前 5 天修了全长的 20 %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算式:

(1)( 1600 - 1600 × 20 % )÷1600 ×20 %÷ 5 (2)5×[ 1600 ÷( 1600 ×20 % )]- 5 (3)[ 1600× ( 1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 分冲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喻悦。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

  吴正宪: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