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语言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共3篇 语言课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07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指南语言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共3篇 语言课的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指南语言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共3篇 语言课的心得体会

指南语言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共1

  专业代码:B0

  准考证号:000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语言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生物教育 姓

  名:林君楠 指导教师:杨珺 完成时间:2013年3月

  语言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林君楠

  摘 要:语言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课堂中教学语言是贯穿整个课堂的。生物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技能中,任何其他技能都必须通过语言技能作为载体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语言技能是众多技能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的技能,掌握好语言技能对上好一堂生物课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生物教学 教学技能 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教学技能中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都是必须通过语言的发生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技能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而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 教学语言技能的概念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概念,描述事实,组织练习以及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在这些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1]。 2 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性

  在一堂完整的生物课堂中,时刻都渗透着多种的教学技能,从导入技能的开始,到结束技能的结束,前前后后共约有10种技能,其中就包括了语言技能。然而,每一项技能的表达都需要以语言为载体来传播的,信息的相互交流也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播的,若在生物教学中缺少了言语的交流,那一堂生物课就无法开展下去,因为没有了言语,也就没有了沟通,也就没有了知识的传递,那课堂的宗旨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说语言技能是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

  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1]; 教学语言技能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1];

  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1]。

  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教学语言一般可分为有声和无声两种,即非体态语言和4 教学语言的分类

  2 体态语言,二者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教师如果单靠其中一种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话,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只靠非体态语言的话,很难引起学生的激情和注意力等,只靠体态语言的话,又会使学生容易走神,过度关心和观察老师的动作等,所以一节效果好的生物课就好像是一场表演,既要有体态语言,又要有非体态语言。 非体态语言

  非体态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课堂口语进行教学的语言,称为非体态语言。这一技能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不仅在课堂中,在生活中的交流中,我们也在使用,只不过是在课堂上有别于生活中简单的交流。在使用课堂口语教学时应注意一下几点要素: 语音和吐字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对语音要求要规范和统一,即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不得使用方言进行教学。

  除了使用普通话教学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吐字清晰,让学生听清讲课内容。 音量和语速

  音量是指教师发音的大小,音量太小可能会使教室后排学生的听不到教师讲课的内容,而太大又会影响其他班级正常的教学。

  语速就是指教师说话的速度,速度的快慢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收能力。所以教师对音量和语速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语调和节奏

  语调是指教师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语调的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节奏和语速有一定的关联,但二者又不是同一概念,节奏指的是教师说话时的快慢变化,声音的长短和停顿的长短所构成的快慢变化。教师对语调和节奏把握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口语的生动性,进而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 词汇和语法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够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教师才能正确、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口语的表达中来。对课堂口语的要求比生活中的口语的要求要更加严禁,课堂口语要求要有规范性、准确性、生动性。规范性是指课堂口语必须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准确性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表达要用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达,不能偏离事实;生动性主要是指所用词汇应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感情。

  语法在用词造句中是非常重要的,若语法不正确,教师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 3 学和沟通,生活中也是如此,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无法交流。在一句话中除了语法要正确外,还要注意的是要符合逻辑。 体态语言

  教师通过动作、表情等方式来传递课堂的信息的语言称为体态语言。使用体态语言主要是为了辅助非体态语言进行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充满激情。如收住话题、注视学生、微笑、蹙眉、适当地走进分神的学生、高低快慢的表达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用饱满而严肃的态度影响学生情绪等等,都是常用的体态语控制方法[3]。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肢体语言

  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手势来传递教师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手势来描摹事物的形状和样貌,突出和强调重点,还可以有效地指挥学生的表现,辅助组织课堂纪律,使得课堂节奏分明。肢体语言的作用远不止只有这些,还有其他的巨大作用,所以一个教师掌握肢体语言对课堂的教学将是非常有利的。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直观表达,它具有丰富性、敏捷性和可调控性。在课堂上,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如果教师垂头丧气的来上课,那学生肯定就无法提起对这堂课的学习激情,所以教师应该以饱满且充满激情的精神来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使用面部表情不当,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感。所以一名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和使用恰当的表情来教育学生。 眼神

  眼神和面部表情有直接的相关联,眼神是面部表情最集中,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都要有眼神的交流,因为不管是交流,还是教学,都必须要建立在眼神交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来观察学生所关注的点,以此来强调教学内容或是改进教学方式或内容,教师的眼神还可以起到震慑一些上课调皮的学生,维持课堂纪律。 5 应用原则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生物教学中的语言技能外,还要明白生物教学语言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的不同,即掌握生物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 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每门学科的教学语言不尽相同,主要是体现在各门学科的专业用语上,即术语。各门学科都具有其自己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些概念和理论体系都是通过其专业术语来表达的,这样才能够正确表达和揭示其客观规律,使用专业术语能够使教学变得更加简明和严谨。如生物教学中的专业术语有细胞、细胞器、病毒、4 生物圈等,使用这些专业术语来教学,学生一听就懂。

  生物学是属于科学类的学科,自然对其的科学性要求非常严谨,不得有丝毫错误。而对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对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所以生物教学中科学的教学语言是科学的教学内容的前提。如在讲“染色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时,就不能讲成“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这样很容易造成混淆,使得学生认为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中。由于用词不正确或其他方式而产生的科学性的错误,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教师这个行业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就必须要有教育性,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与否,往往会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趋向。在年级越低的学生中,这种影响就越明显,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以老师说的话为真理,以老师作为榜样来学习。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学生等进行相对性的教学。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内教学和沟通,不能超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对农村和城市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生长环境的不同造成他们认知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使用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但无论怎样,一堂生物课的教学语言都应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和要有科学性。 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就是简单明了的语言,即话不多,但学生一听就能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语言就必须经过教师认真组织、提炼后,才能够形成的。

  简明的语言,是留有余地的意思。留有余地,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语言,本身就就具有启发性[1]。启发性原则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创造力等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9.[2] 崔鸿.新理念生物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欧阳芬,诸葛彪.高等教学技能十项修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语言文字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umu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手机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指南语言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共2

  体态语言是入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通过诸如面部表情、举止、身段、眼睛、仪表、动作神态等表现形式,使人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并 I起共鸣。《史记·乐书》记载:“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可视为体态语言。正确合理地使用体态语言,以弥补“言之不足”的局限性,对教师来说,对课堂教学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态语言的作用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实验表明: 信息的总效果=7% 的文字+38% 的声音+55%的无声(人体)语言。由此不难看出,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优美的体态语言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特征,更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运用得体的体态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运用体态语言 首先,要善于用传情表意的眼神与学生直接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对学生的直视、斜视、环视、怒视等都分别表达了不同语言。教师眼神中的期望、鼓励、赞扬等语言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和自律,而教师眼中的鄙视、蔑视、轻视等目光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自卑和消极的情绪。教师双目炯炯有神,能振奋学生的精神;而一味低垂眼皮只看教案,或眼神漂浮于窗外,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聪明的教师会用眼神关抚每个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或“被冷落的人”。教师还应该根据讲课内容变化眼神,讲到悲伤处,眼神应是忧郁的;而讲到激越处,眼神则应熠熠有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眼神变化中感受讲解内容和意境。另外,某些情况下教师的目光更像快速发出的指令,如对做小动作的学生投以严肃的目光注视他、制止他;对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期待他、鼓励他。教师也应观察学生眼睛,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正如美国的爱莫生所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到一切。

  其次,以微笑做面部表情的主旋律,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和谐教学氛围。表情是心灵的屏幕,它以最形象、最灵敏的方式,把人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迅捷充分地反映出来。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 教师在讲台上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在学生的情感上、心灵上引起强烈的感应。教师面部表情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微笑。教师要做到“用爱的微笑,去征服、激励学生的心灵。”对于“后进生”,教师的一次微笑给予的是鼓励;对于“中等生”,教师的一次微笑给予的是肯定;对于“优等生”,教师的微笑给予的是信心。微笑所表现出来的和蔼、亲切、热情、开朗,对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第三,以手佐势,强化视觉冲击力,引发情感共鸣。手是会说话的工具,也可以说是人的第二张脸。手势是指教师用手以及身体的连带部分表达的动作。自然得体地运用手势,可以提高教师讲课的艺术性。故有人又把手势称为“教师讲课的第二语言”。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讲:“手有时比嘴会说话”。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二战时期的一次演讲时用手指做成一个“V”字,意即“Vieto~”,代表胜利,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以至于成了世界性的通行手语。又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在黑板上写完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向他的学生们挥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是文章最为感人的一幕!韩麦尔先生只是做了一个无声的手势,这个手势却蕴含了无尽的悲哀和无奈:山河破碎, 我们美丽的语言将被禁用,— — 此时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的挥手定格成为凄美的谢幕,师生沉浸在悲痛之中。读者也会有感于这个无声的手势而触发心灵的震颤,唤起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手势“以无声状有声”,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恰当使用手势不仅可以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更能传递心声,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增强有声语言的力度和感染力,进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四,以优美高雅的举止,陶冶学生性情,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举止是指一个人的姿态和风度,实际上是个人言谈、动作、表情、衣着打扮等外在形象的综合体现,通常反映一个人思想和文化修养上的层次和高度。课堂教学中,教师稳健的步伐,挺拔的身姿会给学生以激越之感, 能振奋学生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有意变换姿势或位置给学生示意或启发,能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举止,其自身具有的多重性,如道德意义、审美意义、人格魅力等,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改进自己的举止,做到“腹中诗书气自华”, 以达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正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无意间叫到一位男同学。这位同学阅读时音质悦耳、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你读得太好了!”于老师快步走过去,微笑着和这位同学握手,无比诚挚地说,“即使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如果可以,我们想请你再为我们读一遍。” “快步走过去”“微笑”“主动握手”“请你? ? ”,这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体态语言,以及在大庭广众之下私毫不担心降低自己的威仪而表扬学生高超的有声语言,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名师的一流教艺,更看到了其高雅的姿态、磊落的胸襟、可赏的谦逊。“美由心裁”,这种美好的体态语言,定会产生过目不忘的持久魅力。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胸襟和痴迷,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风范。那种意境高远的体态语言,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好的精神调节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及陶冶。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相貌美高于色泽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的确,课堂上需要营造宽松和谐而又积极高效的教学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面容、庄重稳健的举止、健美的身体、潇洒而有魅力的风度、亲善友好的表情、传情表意的眼神等体态语言,都是促成这种氛围的调色板。合理使用这些体态语言对拉近师生距离,处理教与学的矛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和使用得体的体态语言,提高自己授课的艺术性,为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提供必要的保证。

指南语言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共3

  激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系

  谷

  敏

  【内容提要】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而怎样才能运用好语言,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策略

  激励性语言

  学习效果

  中专学校的教师都知道,我们所教育的这些学生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关怀和照顾的孩子。现在全国中专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基本一致,这些孩子多来自单亲、离异、贫困的家庭,自小缺乏关爱,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没有目标,也没有信仰,对任何与学习有关的字眼都没有兴趣。面对这种学生,如果始终采用严谨、朴实的教学语言,教学活动可能根本进行不下去。为了能使课堂有序、有效进行,除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还必须具备“吸引学生”的能力。而“激励”,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 激励性语言的重要性

  激励性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激励性的语言下,即使是平庸的学生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具体作用表现为以下三项:

  1、激发学生自信。中专学校的学生很多都缺乏自信,比如一些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激励到位,势必激发其自信,使之对该教师、该课程产生兴趣。

  2、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一些找不到学习诀窍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激励中适时地给予提醒,便很快能找到方向。

  3、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班级的中下层,很少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令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其实是一种催化剂,激励着学生继续向下一次成功迈进。

  因此,激励性语言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了它,就等于缺了与学生沟通的筹码,课堂教学将举步维艰。 二 如何有效使用激励性语言

  那么在课堂中究竟应该如何贯彻这种“激励”呢?有的老师就认为,多表扬学生,不就是一种激励吗?“激励”不简单地等同于“表扬”。后者是指当一名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的肯定,而前者可能发生在学生尚未有行为之前,而且形式多样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本人总结了以下几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方法:

  1、口头语言激励

  这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激励方法。

  一般的,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这类语言。教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激励,在课堂中还可以引出有关“团队精神”等的教育,表面上与激励无关,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为人处事观的一种提升。

  2、书面语言激励

  在学生完成的练习或作业上,适时地表达教师的观点,也是一种激励。一个“√”,一个“优”,一个笑脸,都是在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满意。甚至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满意和希望改正的建议,在学生看来,也是一种交流,远比一个冷冰冰的“×”或者“更正”来得温暖人心。

  3、肢体语言激励

  表示对该生的表现满意,可以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等,即使是表示不满意,也可以用一个亲切的、威而不怒的眼神来代替斥责。 三 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注意事项

  此外,在课堂里使用激励性语言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激励要讲究情感性。

  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励也讲究“动之以情”。换言之,不论是正面激励,还是负面激励,都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正面激励讲究激情,要使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温暖而奋发。要多使用赞美性的语言,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老师对其关心和鼓励呢?

  负面激励的使用比较难以把握尺度,一旦过度,就成了“批评、斥责”。往往有些教师会发现中专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很喜欢和老师、家长对着干,其实在他们中间,相当一部份只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因此一味的批评和责骂是没有用的。教师还是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善意批评,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时的激励可体现为关爱与尊重,也可以体现为理解与宽容。对某些学生采取宽容,降低要求,并不等于没有要求,降低要求的最终目的是逐步达到要求。当然,宽容也并不等于纵容,宽容是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情感激励来教育学生,转变学生。

  2、激励要有独特性。

  教学要因材施教,激励也一样。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激励方式和方法,应视其性别、性格、年龄等的不同而具体化、细致化,千万不能千篇1律,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接受否定的评价,只喜欢教师作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对于这类学生取得一点成功时,我们要给予正面的评价,以激励其对学习的兴趣,使其能继续去努力的探究学习。

  3、激励要有时代性。

  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宽广,信息流通越来越迅猛,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教师的语言跟上时代的节拍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其所好”。例如,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向对方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以往可能“辩论”、“讨论”等词,但现在,如果用“PK”一词,既不改变意思,又令学生产生兴趣,气氛、效果均有可能成倍提升。

  4、激励要能不着痕迹。

  中专生虽然总体素质相对较差,但毕竟已经十六七岁,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在信息的接受上比幼儿成熟,因此不论是采用口头、书面或者是肢体语言的激励,都不能像对待小朋友那样,应该尽量做到不着痕迹。 四 运用激励性语言,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激励性语言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从引导,到指导,再到评价;甚至,它还可以用到课堂外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中,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因此,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应采取肯定、积极、富有激励性的方法来对待学生。

  陶行之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进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说“人类最本性、本质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们根据实情从言语里向学生传递最诚挚的赏识、关爱,促使学生萌发出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热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愿所有的教师都注重激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出更好的学生,也更好的提高我们教学工作的成果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