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应对纪律性变故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9-16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第五章 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

培训内容:第五章

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102——114。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时间:2013年7月29下午、30日上午

培训地点:白泥田中心校、大坪中心校 授课人:杜欣 教学过程:

第五章

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此外,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

——[德]赫尔巴特

在教学过程中,纪律性教学变故时令教师头疼甚至恼怒的。出现纪律性教学变故,会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混乱不堪,甚至会导致教师不可收拾、无法收场、无处下台。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是教师教学应变能力的挑战与考验。越是如此,与需要教师妥善应对。

一、典型案例

P102-103一枝玫瑰花的故事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走进了小学四年级(2)班的教室。一进教室便有学生递进来一枝玫瑰花并说:“庞老师,这是小N送给小Z的玫瑰花,卡上还写了‘I Ioveyou!,玫瑰花是表示爱情的。”这句话使整个班级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向我告小N的状。

小N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平时总爱恶作剧,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甚至有校领导来听课,他也不以为然照样与同学打闹。这样的孩子,平时受批评的次数当然不会少,今天他又公然送女同学玫瑰花并写了“I Ioveyou!”,老师知道了当然不会放过他。因此,同学们纷纷向我诉说着,并尽可能把他们所知道的内情告诉了我。

看着同学们激动的样子,小N倒没什么声音,我静静地听着,不急着表态。 同学们看我镇定的样子,他们倒也安静了下来,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注视着我。平时小N的“仇家”当然希望我痛责他一顿,以解心头之恨;一些胆小的受害者希望我能为他们“伸张正义”;另一些旁观者则在看我如何处置他„„

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像是在等待我的“宣判”。 直觉告诉我小N送花并无恶意,不能伤了他。 于是,我用平静的语气说:“我想小N一定非常想和小Z交朋友,所以送花给小Z。”

这时,我用眼角看了一下小N。刚才还是大难临头的样子,听了我这句话,他微微抬起了头。 我接着说:“其实,同学之间本身就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而卡上的那句话,也表达了小N想成为小Z朋友的一种心情。这种爱是同学之间的爱,也是一种真诚的友情,我想小N一定是这个意思,对吗?”他难为情地朝我点了点头。我又说:“小Z虽不接受你的花,但作为队长,她一定也愿意与你交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你的。小Z,是吗?”小Z爽快地点点头。我看看手里的花又说:“这枝花真美,小N,你就把它送给我吧!我想你也一定很想和庞老师交朋友,很爱我,是吗?”小N眨着眼睛笑着向我点点头,其他同学也笑了。“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吧。”课后,我悄悄与小N进行了谈心。

此后,小N不再扰乱课堂纪律了,而且学习也认真起来了。 在这则教例中,小N并没有直接在课堂上捣乱,但由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告状”,他成为课堂纪律的“干扰源”,全班学生都等着老师对他的处理。这时,问题就变成课堂教学纪律问题了。教师将原本掀起轩然大波的事情,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使之趋于平静,关键在于对事情性质的认识,没有认定这是一个恶意事件。这是处理整个事件的前提与基础。再者,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打击,而是给予了积极引导,不仅教育了两位当时者小N与小Z,协调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同学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教师敏锐地观察孩子的变化,洞察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感觉茫然时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宽容而不放任,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二、应变要点

应变纪律性教学变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制定课堂教学规则

在生活中立下种种规矩是我们的需要,这些日常规矩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为预防课堂教学纪律出现问题,教师需要给学生们制订课堂教学的规则或规矩。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向学生设定规则,如明确课堂纪律以及控制行为的方法等。一旦各种课堂教学规则在教师心目中得到明确的确认,教师就应该想办法把这些规则明确、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学生。通过合法化的程序获得学生认可,比如,通过召开班委会或班级代表讨论后在宣布。

教师也可以在自己制订规则的基础上,与全体学生协商,这会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增加规则的合法性。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运用“商量”的办法与全体学生一起制订班级规则。班级规则一旦制订就得有人执行、有人监督,坚决执行。

课堂教学规则对有效预防纪律性教学变故很有作用,也为处理课堂纪律性教学变故提供了可以信赖的条件。

(二)、辨别教学变故性质

辨别纪律性教学变故的性质对教学应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根据其性质来决定何种措施的。根据学生引发教学变故的意图,可把纪律性教学变故分为五种类型。

1、善意为之,不意出错 有时,学生想做好事,但却弄巧成拙,或者不意出错,由此带来课堂的混乱。对这种出于善意而出错的突发事件,教师应宽容待之,并对其中的积极一面加以表扬,对其出错的部分加以指引,以防止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

2、有意为之,并无恶意

学生的有些行为是有意为之的,不如大声回答问题、故意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等,但他们并无恶意,只是想引起老师或同学们的关注。 对这种性质的行为,教师也可宽容待之,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这类事件也可以很好地处理。教师对这类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注以避免他们再次发生类似的行为。当然,也可把这类行为中的合理成分吸引、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3、故意为之,意在捣乱

有些学生故意在课堂上捣乱,但这种行为并不带有明显的恶意。对这类性质的事件,教师其实也没有必要较真,只要适当加以处理便可。

4、恶意为之,意在破坏

有些学生恶意在课堂上捣乱,甚至向教师挑衅,意在让教师难堪,让课堂教学进行不下去。对这样的情况,要坚决禁止,甚至可以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教师在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查明原因:学生为什么会恶意为之,是什么原因“得罪”了他,使他这样在课堂故意捣乱。只有查明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否则劈头盖脸地来一顿惩戒,反而会把事情闹得更加糟糕。

5、无意为之,事发偶然

有时,学生的一些无意行为也会扰乱课堂教学纪律,造成纪律性教学变故。学生无意的一些行为是由于学生的无知、分心、情不自禁等原因引发的。比如,课堂上睡觉发出响亮的打鼾声,不小心从座位上掉下来,上课分心情不自禁地发出声音等。对于这类无意为之的偶发事件,教师可以宽容待之,有时甚至可以一笑了之,或置之不理。

总之,纪律性突发事件属于恶意的是少数。只要教师能善意待之,妥善处理,都比较容易应对过去。

【教例】You are my girfriend 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在上英语课。

教师:某某同学,你能用You are 和I am造两个句子吗? 某某同学:不会。

教师:比如,You are a a woman.你能模仿着尝试一下吗? 某某同学:You are my your boyfriend.(全部哄堂大笑) 教师:(短暂的尴尬之后)某某同学挺幽默,让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了一下。下面我们继续上课。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认为学生的回答是针对教师本人的也可以认为学生只是客观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采取前一种认识,那么教师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学生的调侃或者更为严重的对待,教师可能会生气或勃然大怒。当然,教师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喜欢自己,只是借机表达了出来,教师应该暗自高兴。如果采取后一种认识,教师完全可以表扬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因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学生的回答完全正确,完全符合教师要求的用You are 和I am造句的要求,只是在内容上或许有些不太妥当而已。因此,教师对教学突发事件的定性,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事件的自我。正确地、准确地理解突发事件的性质,是妥善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的关键。

(三)、运用相关理论应变

1、运用“自己人效应”,拉近师生距离

“自己人效应”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把对方引为自己人,或让对方感觉彼此是自己人,这样更容易交往。“自己人效应”。可以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取得对方的信任,受到对方欢迎与喜爱。

教师不仅把学生因为自己人,同样也要运用“自己人效应”,让学生把教师引为自己人。当学生把教师当做自己人时,就会和教师对着干;当教师处于困境中时,学生就会帮助教师解围。

【教例】和你们在一起,我就回到了童年

2、消除“标签效应”,防止错判误断 “标签效应”可以细分为两种:“成见效应”和“恶习效应”。 “成见效应”,指我们对某个人在某一种情况下的行为印象良好的话,往往会友善地理解他们在其他环境中所做的努力。

“恶习效应”,指如果我们对他人已形成了不佳印象,那么我们往往会消极地理解他人此后的行为。

“成见效应”和“恶习效应”都会使教师的情感与判断发生偏离,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分析与判断。

【教例】D放得最慢,怎么这么慢呢?

3、运用“破窗理论”防止恶习扩大

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教例】我就和你对着干!

(四)、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在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时,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不守纪律的行为所激怒,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过激行为。进行教学应变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

【教例】借解诗教育学生

教例中的教师,委婉地批评了这个学生,让学生自愿接受了教师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变纪律问题为资源

教学应变就是要消除教学变故的消极影响,扭转不利局面使其向着积极的、美好的一面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变故也是教学资源。当纪律性问题出现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把纪律问题与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变纪律性变故为教学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联系点,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能够把教学中的突发情况与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处理,往往能收到较好的应变效果。

【教例】冷不丁猛打一个响喷嚏 教例中,教师很巧妙在讲《孔乙己》时,一个学生冷不丁猛打了一个响喷嚏,怪声怪气——引发众人笑——联系到课文中的笑。教师很快地把握了这种联系并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教学内容上,很快消除了突发事件给学生教学造成的干扰。

三、教例分析 1、【教例】闭着眼睛听政治课叫“垂帘听政”

有一节政治课,有几个学生在政治课上打瞌睡,周围还有几个学生看着他们发笑。为了使学生专心听课,老师问“同学们知道 ‘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完之后,这位老师说:“闭着眼睛听政治课叫‘垂帘听政’”?引得全班轰堂大笑,瞌睡的学生完全清醒了。

2、一只乒乓球与青蛙的叫声。

中午因一点小事情情绪不是很好,下午第一节去十八班上课。虽然不断告戒自己一定不要带情绪上课,但潜意识里仍然带着明显的不快。正讲到一个英语的知识点,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一只乒乓球“哒哒哒”地从教室中间一直蹦到我的面前,我的火一下子上来,“是谁在故意捣乱,给我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把那个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结果课也没有讲完。下课后,我看到十八班每一个同学都带着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去上体育课时才恍然大悟:今年新课程改革,他们都选修了乒乓球啊,原来每个人都带了乒乓球,那只乒乓球肯定是那个同学没放好不小心掉出来的。这时很后悔自己带情绪上课和修养不够啊,只得第二天的课上向全体同学以及那个掉乒乓球的同学道歉。无独有偶,有一次,也是情绪不是很好,到十七班去上课,同学们正在默读,“呱呱”,竟然从一个同学的桌子上传来清晰的青蛙的叫声,同学们哄堂大笑,我正转到那个同学的旁边,笑着说,“这个时候,很少能够听到青蛙的叫声了,毕竟,现在已经是深秋了,青蛙也该冬眠了”。同学们笑了,那个同学也笑了:“老师,对不起,我忘记了关掉声音”。 哦,险些又酿成了冤假错案,险些又失态。

心得体会:在课堂上一定要冷静沉着,不要主观臆断。你一个轻率的批评很可能就冤枉了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大的损失,同时也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3、【教例】 同样是上课学生睡觉

案例 A:记得我上中学时,一天下午第二节课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老师迅速走过来,“啪”,用力在课桌上拍了一下,气冲冲的说:“怎么,困了回家睡去。躺在床上比在这舒服,睡一年也没人管你,这就可以走,我不稀罕你这一个学生。”说完就走回了讲台。我抬头瞪着他的背影,慢慢的低下了头,没有再睡觉,更没有听课。

案例B: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一位同学打磕睡,那位老师笑呵呵走过去用手指敲敲他的桌子说:“快别睡了,再睡我可要唱《霍元甲》的主题歌了,说完还真唱了起来:“睁开眼吧!小心看吧!我唱的对吗?”学生都被他逗笑了,连打磕睡的同学也来了精神,专心致志的听起课来。

同样是上课学生睡觉,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这两位老师都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纠正其错误。但是前者老师居高临下的严肃批评,使学生很难接受,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严肃批评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从此,对你是“敬而远之”,甚至有意识的“捣乱”,结果招来你更严厉的训斥和批评,如此恶性循环,使师生双方都受到伤害。而后者变严肃为幽默,不但没有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觉得老师给我留了“面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在提醒自己,从而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这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当今社会流行的一些新词,如:网虫、拷贝、内存、擦边球、遥控、充电、煽情、作秀、大牌、大腕、另类、白色污染、可持续发展、特别行政区、自然保护区、未成年人、脱困、KTV、AA制等,在教学中、与学生笑谈时都可以用上;还有一种在学生中流行的所谓的时髦词,如:那还轻、盖冒、哇噻、我 kao „„ 若适时的用一用,也会起到不错的 “ 艺术 ”效果。

四、实战演练

(一)、案例评析

1、闭着眼睛听政治课叫“垂帘听政”

2、老师的画像

3、学生突然说出了四个字:“先奸后杀!”

(二)、情景练习

(三)、拓展思考

1、回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纪律性教学变故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总结自己的应变经验。

2、除上面讲到的纪律性教学变故的应变方法和应变故事外,你还知道哪些?

三、应变方法

(一)、明示应变法

就是教师用语言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根据个别学生纪律问题与群体纪律问题的不同情况,明示应变法又包括一些具体的方法。

1、提问引导法

2、当头棒喝法

3、适当表扬法

4、幽默调侃法

5、一分为二法

6、各个击破

(二)、暗示应变法

暗示应变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

1、态势语暗示 (1)、眼神暗示

在教学中运用又分环视法、注视法和虚视法等。通过眼神暗示,教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传达信息、控制局面的目的。

(2)、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即教师用表情透露出自己的教学意图,让学生从教师表情中读懂教师的意图。

教学应变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表情,表露或传达自己的意图,给予学生以暗示,以达到应变的目的。

(3)、手势暗示

手势暗示就是用特定的手势向学生发出某种暗示以使学生向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努力。

(4)、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就是教师用较大的身体动作把自己的用意、愿望表露出去,让学生明白并从中受到教育。

案例:p124轻轻敲了一下学生课桌

教师这样处理,既没有影响其他同学,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也较好地教育了学生,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2、言语暗示 (1)、提醒暗示 (2)、商量暗示 (3)、警告暗示 (4)、停顿暗示 (5)、遗漏暗示 (6)、声音暗示

3、沉默暗示

(三)、委婉应变法

1、以褒代贬法

2、指桑骂槐法

3、谐音妙解法

4、表扬反衬法

(四)、延后应变法

1、课堂延后处理

2、课后处理

四、实战演练

(一)、案例评析

1、闭着眼睛听政治课叫“垂帘听政”

2、老师的画像

3、学生突然说出了四个字:“先奸后杀!”

(二)、情景练习

(三)、拓展思考

1、回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纪律性教学变故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总结自己的应变经验。

2、除上面讲到的纪律性教学变故的应变方法和应变故事外,你还知道哪些?

第2篇:应对教学情境智慧学习心得体会

《应对教学情境智慧》学习心

得体会

《应对教学情境的智慧》学习心得体会

南宝中心学校刘美

xxxx年6月21上午,我们全镇的南宝老师到中心培训,在三楼的多媒体教室,家都很期待这次将要培训什么呢?实质上,我们的黄主任培训是的应对情境的智慧,通过黄主任的讲座,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让我们有很大的收获与体会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体育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体育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体育等等材料。

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发现你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就是要我去体会,去创设情境。才发现更多的知识。

第3篇: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心得体会

赵天浩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对于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智力思考,让他们进行自己的探究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发展而教”已成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种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它是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探究性学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实践,更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是在“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主体性教学思想。因此,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而且也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方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这个“动”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还在于课堂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应当为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性学习而不断变化,正因为这样,数学课堂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学生是绝对的“学”者,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交互作用和创生能力。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而课堂上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欲。

根据《课标》精神,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新的教科书有的章节如果创造性地使用,会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有效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节时,我打破传统的讲、练、评的框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自已编写题目,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学生在课前参与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编题时,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变通、独创。提出的问题有创新的见解,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洞察力。

(三)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创设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教学,它不能离开学生仅仅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的教学,而是通过“分析、分类、传达、实验、解释、数学推理、测量、观察、预测”[3]程序,从而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我们在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利用图像判断a, b ,c,△和其他一些代数式的值的符号时,通过画图、比较、归纳得出判断c的符号方法后,教师在黒板上写上:y=2x2-x,y=2x2+x,y=-2x2+x,y=-2x2-x这四个二次函数并说:“请同学们寻找出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来判断b的符号。”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画出草图,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习激情被激发起来。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四个学生画了一张纸的二次函数草图,不停地摆弄着这些图形:“用左手来判断行吗?”他们对画出的草图逐个用手去比划后说:“将左手放平,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大拇指指向直角坐标原点,四指指向抛物线开口方向,手背向人时b>0;手心向人时,b

(五)教师要学会反思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 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一)学生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获取,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

教师转变工作纪律心得体会

纪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纪律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工作纪律学习心得体会

纪律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