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常识读后感(共6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10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

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却只能通过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 “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他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 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问题本质的透彻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这本称为“常识”的文集,仅这两个字的立意,不只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常识”寓意丰富,在梁文道的笔下,就蕴涵有三种层面: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基本存在却有不可缺失;还有一种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另外一种常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公共情怀。

在《常识》的许多篇章里我们都会发现叛逆和辩证的痕迹。当世人对“范跑跑”群起而攻之时,梁文道却为之辩护,说明范只是不那么崇高,但绝不是邪恶;在全社会都在对地方官员公布电话拍手叫好的时候,梁文道却指出,这是对“民情不能顺利上达”的“最好的讽刺”。梁文道总是用不同于大众的眼光看现象,既看光亮的一面,又看背阴的那一面,叫一些人顿悟,也叫一些人咬牙。

梁文道善于分析推理,寻求现象之后的根源。《常识》谈到中国人面对国耻,总是一方面是努力地自我贬损(捏造侮辱中国人的事件),一方面是盲目地自我肯定(制造世界上最长的拉面,争取“世界第一”)。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其背后是一种集体怨恨。很多人思考国耻问题止于理性爱国这一层,梁文道总是继续深入下去,直指根源,教人慨叹。谈及“毒奶粉”事件后温总理提醒企业要尽社会责任,梁文道则把目光降低,说明企业尽社会责任不是此事的要害,真正的要害在于要有做人的道德底线,是公民的基础道德问题。抗战一篇中谈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提到我们国家没有一个专门保存战死军人灵位与遗体的国家级墓园,更没有一个全面纪念抗战死难军民的国家级建设。说到矿难之后的感言,他列举了一个电视镜头,一位刚被救出来的矿工,眼睛还蒙着黑布条,对着镜头直喊:“感谢党中央!感谢国务院!感谢河南省政府!感谢全国人民!”不遗漏对象并且逻辑严密。梁分析了两种可能,一是在出镜前有所准备,二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思维方式已经内化为语言习惯。无论是那一种,都违背了常理和人性。

《常识》文章谈及的无不是路人皆知的现象,是真常识,而我们对常识的认知却总是停留在原地,懒得去考虑“常识”的背后,“常识”的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常识”。我们习惯于一目十行地阅读网页,习惯于不辨是非地全盘接纳,习惯于心直口快地表达观点,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这是个缺乏思考的年代,每个人都是评论者和作家,但已无读者。

第2篇: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中国有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而,当这个世界被连成一体,当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局中时,是不是就意味着再没有人能有一双清明的眼睛?

很庆幸,当我读完《常识》一书时,我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至少,还有这样一个人,即便身处世界大局中,依然可以犀利地看到一切的本质,他就是梁文道。

时评,顾名思义,是对于时代现象的评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生命短暂的报刊,好像过了这段时期,时评就显得落后而毫无价值了。

真的是这样么?就拿《常识》中的一篇《城管死于抽象的市容概念》一文做例,在我们都对于全国各地城管的野蛮执法口诛笔伐时,梁文道却用短短几百字犀利地点中了这一现象的根源—抽象的市容概念。说白了,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擦,当我们一心一意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当我们的政府下大力整治那些所谓的“非法小贩”时,理想主义蒙蔽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管不顾现实中市民的心态:如果有一个地方的商品能更便宜,我为什么不去买呢?事实上,我们的领导将人看成了那些城市规划图上冷冰冰的模型,他们遗忘了人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让我们再想一想,这种理想主义真的只体现在这一个方面吗?其实不然,小到那些随口一说的承诺,大到某个领导的信誓旦旦的发展计划,哪一个不是可笑的理想主义的产物?为什么中国每年的GDp增速让全世界都羡慕不已却至今无法摘去发展中国家的帽子?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越来越忽视现实的重要性,我们躺在理想主义的摇篮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现在,你还认为时评没有长久的意义吗?时评和那些文学名着一样,都充满了对于时代的反思。所不同的是,时评以更现实的角度,更贴近生活的现象,更凝练的文字来揭示和批驳当世的种种问题,也许时评中的事件是时效性的,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决不会过时。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你需要一本《常识》这样的书来擦亮你浑浊的眼睛,没埋没的思想,让你能身在局中却仍旧清醒。

第3篇: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第4篇: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梁文道味道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

·

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

第5篇:梁文道书评

今天在家听《开卷八分钟》,和老婆聊起这个节目的几个主持人,最好的一个自然是梁文道,随便几句聊天,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何梁文道的书评是最好的。

其实好的书评并不简简单单是评价一本书写得好不好,更加不是介绍一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讲的是什么,关键在于,您是否讲好了一个故事,或者,讲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故事或者道理中间,您会自觉的穿插这本书中对这个道理和故事来说重要的部分,读者希望了解和接受的部分。这是梁文道和其他主持人最核心的差别,更加是好坏书评的关键差别。 优秀的讲故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构建情景,并让自己和读者融入情景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写小说如此,做书评如此,企业管理、企业培训同样如此,连个人训练都是如此,难道没有听说过有一种学习方法叫做“头脑实验”吗?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大脑比较容易接受两种东西:第一种是情景化的东西,这个是《秘密》这本书强调的东西;第二种是逻辑化的东西,至少是看似逻辑化的东西。学好如何讲故事,如何讲道理,对很多方面都会非常有帮助。 以后的书评努力朝着这个方面发展,目前构想是两个方法:

1、构建一个小故事:描述一种情景,当然是书中作者重点描述内容所侧重的情景,然后将作者的某些观点(核心观点,或者我自己引申出来的观点)融入其中。

2、讲一个道理:这个有些难度,因为很多东西都要有背景知识,比如梁文道将中国的达尔文主义时会引述很多东西,从达尔文进入中国的时间点、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引入者如何引述达尔文主义的等等,这些东西靠我现有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姑且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吧!

其实,两种方法我都很难达到,毕竟自己读书的数量太少,知识背景还欠缺很多,只能说努力做好,说白了,就是努力讲好故事,努力讲好逻辑……

第6篇:读梁文道

读梁文道《常识》有感

初识梁文道是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这档节目里。梁文道从刚出道就开始写评论,更确切地说,写时事评论。资深的业界经历和谦逊的态度,令主持人窦文涛如是说,自己轻薄,许子东(另一节目嘉宾)刻薄,梁文道渊博。这档时评节目里的“道长”(梁文道的外号)懂得等待,很少去抢话,总是耐心倾听,再发表评论,让人觉得文雅而不失内涵。

据说梁文道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每日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三天才睡十小时,所以才有办法做节目、开讲座、办免费杂志、写专栏,现在又开始出书。其中《常识》一书,又是一本极为叫好的畅销书。

相对于畅销书而言,就是经典书。我个人以前总感觉真正能够长明不熄、历经沧桑的书只有经典书,而所谓的畅销书终究是过眼云烟,意义不大。但是,梁文道的《常识》一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这种偏见,它让我意识到,至少有一部分畅销书(比如《常识》)能够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演绎稍异于主旋律的“民间小调”,带来普通民众思考方式的转变。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值得仔细阅读,尤其适合于我们这个追求“快餐文化”的时代。

正如梁文道在《常识》一书的自序中坦言:自己向往西方知识史上的“小册子”——一种以畅销为荣的出版物,其特点是篇幅短小,不求专精但求浅显。这种上不了庙堂的东西反而更容易普及某种观念,为社会发展造势。它的真正意义就是“面向公众”。这也符合《常识》一书的写作目的:让一种想法公之于众,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形成全社会有意识的力量。基于上述定位,《常识》一书不同于一般商业化运作的畅销书,它的风行唤醒了崭新的社会意识,也唤醒了普通民众的思考意识。

梁文道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在《常识》一书中,讲的事情其实也不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他把当代中国的一些时事或者现象用时评的方式进行诠释,把一连串看似浅显自然,不得不如此的“常识”逐一揭示,逐个指认。在梁文道行文的过程中,他讲究语言技巧,说话把握分寸,既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分直白,能够令普通读者会意,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这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从梁文道的身上,也体现出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珍贵。时代在改变,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却越来越少见社会责任感了。这些“知识分子”不是自觉地将道义公理扛在肩上,而是可悲地附庸于某些利益集团。反思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提出批判。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太过于功利化了,太过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了!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但愿“道长”的《常识》能够凭借“浅显”的语言力量,多多少少给这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弥补点儿什么。

黄莹

《做事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共5篇)

梁衡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

《社交礼仪常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