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读后感(共4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31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雷夫读后感

一本好书,读过之后必然要对原有的观念有所影响,这样才不枉确确实实读过此书。但观念方面,是认识到,却仍然不太容易改的,所以,在提出我主要收获三个方面的同时,我还写出自己打算如何做来切实让自己拥有这种好的观念:

(一)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

这是我读过此书后,最大的感触。书的原名就叫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是自序《教室里的火》的主题提炼。雷夫老师自己也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中。”

作为新老师,我非常想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们。雷夫老师给我指明了这条路,即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在后文中,他也提到了,每每听歌的时候,都在思考学生演奏这首歌的可能性,他妻子也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突然抓住他:“××歌可用来当××幕的配乐„„”这样处处为孩子着想,想着如何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即使先天略有不足,相信也是可以弥补的。

入迷,是一种境界,即便如茅盾先生说的,像“香菱学诗”那样功利地入迷,也会带来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之中,时时提醒自己:“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和表情”。从而了解孩子,并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帮助他们。在课外,如果能够无论在做什么的时候都想着:“孩子们会不会喜欢这个;这个能不能辅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么我相信自己能够逐渐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这样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别扭,但习惯一段时间,我相信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做每一件事。

(二) 要有长远的眼光

拥有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激情和方向,还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把孩子向某个方向引导。单靠自己的经验积累,是不能够完全教育好孩子的,甚至会把孩子局限在自己的框架内,在这种程度上,投入越多,危害也就越大,可能尽管在短时期内,会出现很好的成绩。

从雷夫老师教给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技巧、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学习乐理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常识等等,可以看出他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在知识量迅速发展的今天,单纯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他们如果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事实上,在我们经验之外,很多专家都在探索怎样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更好地学习、学会更好地生存,探索怎样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甚至探索人类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各种因素,我们对此知之尚少,造成我们可能历尽千辛万苦,还在走别人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弯路是必要的,但教育不比其他的活动,它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一旦错了一步,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应该尽可能选择符合孩子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所以,我打算既要

阅读教学相关的书籍,也要阅读国内外教育理论的相关书籍,看国内外教育思想走过的路——任何现象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对比我国的教育现状,把握应该把孩子们引向什么样的道路。另外,很多书籍本身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育内容转递给孩子们——比如要教给孩子们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老师首先应该知道这六个阶段,并且知道哪些阶段是必须经历的,哪些是可以跳跃的,如何达到最高阶段是最有效的„„博览群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修养,更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并且这和第一条结合起来,为它的思考提供内容。

(三) 其他

书中还有很多观念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但之前看过些书,再加上自己在实习和反思过程中积累过相关的经验,这里只作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没有比孩子更重要的。如果追溯源头,这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观点,原话是“存在先于本质”,运用到教育方面是,教育是学生培养自我的手段,应该鼓励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都把他自己从理智和情感上投入进去,必须把他所进行的任何练习或研究的任何问题都结合着整个自我实现的要求。像雷夫老师,协助落后的学生寻找问题的解答,给爱好电影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这要求我应该蹲下身来看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提供我尽可能提供的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建立其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学习,有兴趣学习,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停止尝试才是失败。不仅是孩子,老师也要记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身可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不要放弃——生命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超越中成长——要尝试各种方法教育孩子,与前两条相结合,时时刻刻思考某些东西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多看书,看看前人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只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孩子总有一天能够超乎我们想象的优秀的。同时,教师要让孩子们优秀,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教会学生只要尝试,就不算是失败,比教给他们单纯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我觉得这不是让我们去功利地争一些什么或与他人比较结果,而是尽力去完成每一件任务,好与不好,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超越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充满激情地对待我们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有些事,如果避免不了,就愉快地接受,那样会收获很多——把这种激情带给学生,那么收获就更多了!时时提醒自己这三句话,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共同进步。我想这是让我拥有此观念的最好方法了。

二、方法方面

这部分就是我直接从书上学到的东西了,也可以是照搬的吧,我知道很多东西如果现在用到教学中还太早——因为我本身没有相应的驾驭能力,但我相信有一天我能慢慢达到的。

(四) 消除恐惧对于强制性纪律的恐惧,可能会让孩子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很踏实,但这却是造成人格分裂的根源之一,让孩子们从小就仅仅懂得服从,以暂时的压力压制他们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好动。如大禹治水,疏导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疏导的第一步,我想应该就是撤除已设置的障碍——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的恐惧。

这里雷夫老师提出了四件事:1.以信任取代恐惧

首先让孩子们接受以信任取代恐惧。我想这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的,在一个没有强制力的环境中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愿望,至少我就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其次让他们知道,破坏了的信任是不容易修复的,这样才能懂得珍惜,在珍惜这种信任中,自己主动发展人性的光辉。再次,即使孩子真的破坏了信任,也要给他赢回的机会,只是需要很长时间,这能使孩子在破坏信任后还有希望,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而且在赢回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信任的可贵。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付出耐心:耐心地告诉孩子们,耐心地看他们遵守,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耐心地看他们改正,缺一不可。说起来很容易,但要抛开急功近利的成绩统计,需要前两大项作为基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发展更重要的了,懂得怎样发展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直起腰做人,让他们在信任中成长,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耐下心来!2.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言语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爱他们的,尽管不知道是否真有此事,但一句短短的“我爱你”改变两代人的故事太多了,随处见于各种文摘杂志,所以我相信简短的表达感情的词还是可以用的。但太多了,就会让孩子们产生内疚感,内疚感和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动机不同,它更容易让人受到挫折并且不能很好地走出挫折。而且说太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本身就不是为了孩子们考虑,而是在自我抱怨。更为重要的是老师的行为不要和言语产生偏差,那样将起到比我们的沉默更糟糕的作用。没有孩子会

相信整体讽刺挖苦他的老师,在微笑着说“我爱你”的时候是真心喜欢他的。所以,当我们爱的时候,要用简单的言语提示孩子,用实在的行动表现出来;当我们并没有从心里爱孩子的时候,不要说太多,慢慢试着从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角度说服自己从心底去爱。

3.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不合乎逻辑的惩罚,不能达成任务。”重视过程,是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言的,而不可用在老师惩罚的过程中。惩罚,唯一的目的就是是孩子们变得更好,如果有一丝变质,那么即使孩子们改正了某个错误,这造成的危害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惩罚之前,先在心里默数十下,让自己冷静下来——也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再想想,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有没有会使结果变得更糟的可能。惩罚是学生成长的支柱,而不是压制学生挺胸抬头的枷锁,更不应该是教师泄怒的工具。

“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句话给我很大启示,让我知道惩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惩罚才是有效的——的确既然惩罚被融入到教育领域内这么久,也应该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既然是一门艺术,惩罚自然也是了。所以,对于惩罚的方法,我还不敢这么快就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4.你就是榜样

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格言:“身教重于言传。”要孩子们做到什么,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做到,这需要有人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给孩子们提出一大堆要求,当要求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人怀疑其可行性,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身体力行,告诉孩子们他已经做到了。

我在支教的时候就写过:“如果自己不爱学习,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如果自己不爱教学,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课堂;如果自己不爱锻炼,怎么能让孩子们重视体育„„”那时因为没有经验,我犯了很多错误,但我有最自豪的事,就是升旗时我们班的纪律是最好的,而且根本不用我去管。我之前跟他们说,在升旗的时候,我没有时间看你们,我必须严肃地行注目礼。他们开始时会笑话我,后来他们就学我一样站着。来到这里以后,我希望能将我这一习惯保持下来,并且我相信我能做到。

“一天下来,老师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是特别难得的。把握好机会,可以让原本往坏处发展的事情朝好处发展。”当我们用宽容和谅解对待孩子们多错误时,当我们用理解与支持对待孩子们的挫折时,他们也会用体谅还对待别人。纵容是一种不负责任,而宽容与之具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一直耐心地陪着孩子,让他知道他的行为对与不对。老师,自己先做自己理想中的学生吧,那样才会拥有更多这样的追随者。

(五) 告诉孩子们目标和阶段

有些东西,我们总以为孩子们不理解、做不到,就独自扛起来所有重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把目标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试着自己去实现,比我们费尽心机地设计孩子的发展路线更有效。如一个故事所说,建好的公园不知道如何在草坪上修小路,就让游客在草坪上走,踩出的那条小路就是最好的途径。告诉孩子已经有了那六个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对照,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学论的实验研究也表明,是否给学生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相关。那么为什么不在道德发展方面也告诉孩子们呢。我想,除了“六阶段”以外,还有很多可以告诉孩子们的目标,或者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自己的目标,大家相互鼓励来实现它。

(六) 阅读教学的四个目标:爱上阅读、读到好书、读懂好书、联系生活

看过本书关于“阅读”那一章后,我提出了这四点,但我只知道它是目标,至于怎么达标,这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这四个目标在我看来,无疑是非常全面而且相互联系的,这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5.爱上阅读

当前,随着多媒体发达,阅读早已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关注文化的人们也会去看一些文化快餐节目。专家们对人类左右脑发展不平衡的猜想,再过若干年怕是就要反过来说不平衡了。很明显,多媒体较之阅读来说,更容易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学习本来就是全身心的事,却被庸俗化到头部以上的事了——方块字当然不及鲜活的声音画面吸收得容易。

但对于思维发展、文化扩展,包括时间在内的一切因素来说,阅读应该是最好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读书的人,在部分人眼里会成为另类,这种风气也不利于培养人的阅读兴趣。说实话,相比看电视来说,我也不喜欢看书;相比看小说来说,我也不喜欢看理论著作。但两两比较之下,我都选择后者,因为我认为后者更节约时间。我自认为我的阅读速度还是不慢的,至少比播音员的语速要快,那样,我看完一本小说,就能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节约很多时间,对于时间这么紧的信息社会,选择书毕竟是一个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而且书比视频更廉价。之所以读理论著作,是因为它比小说更直白地揭露一些在我这个水平直接看小说读不出来的东西,所以,我希望通过看理论著作,来使我摆脱看小说只注重情节而不注重人性、社会主题的缺陷。我看书的初衷,只是因为书更省钱、更省时间。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们来爱上阅读,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多得很,更何况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看来,可能会有看书本身是工作,而看多媒体则是休闲的观念——尽管这只是我臆测的,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现象——要克服这一点,大概要让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他们还有太多的东西去获得。书看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了,那样就会有新的休闲方式了。

所以,我认为爱上阅读必须与后三者相结合。读到好书了,自然就爱读了,能读懂、能运用,便如同关心动画片的人物命运一样把自己融入了。那时才会真正的爱上阅读。单纯讲兴趣,确实很空。但谈到后三者,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所以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那样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引导。

6.读到好书

在孩子童年期,要读到好书,除了运气以外,应该就是老师的推荐了。如果老师本身都没看过什么书,那么让学生读到好书便成了一个偶然事件。我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喜欢上语文,是因为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读书笔记和名著摘要任务。我当时每天都坚持写,尽管我读起来很费力,但我坚持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当时只注重文采。后来看过一些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跟着提高了。

不过我真的认为书的选择很重要——我当初读名著的时候也因为青春期的懵懂而良莠不分,也走过弯路,也许是兼听则明,我走出了那段迷雾——所以,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在了解孩子们发展心理的基础上,自己选择适合孩子们读的读物,“少不读《水浒》”,过早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名著未必是件好事。一些童话和寓言是不错的选择,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诗,我都看过一些,其中很多都可以推荐给小学生自主阅读,慢慢从阅读中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再强调一遍,在给孩子推荐书之前,老师必须了解孩子们的发展心理,推荐给他们自己看过的,适合他们看的书。

7.读懂好书

如上一段所说,名著本身因其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有很多糟粕或者暂时不适合孩子们接受的内容。这时候,如果不能适当地进行删减或摘录,就要教会孩子们怎么来读这些书。如很多教育家所说,当前的教育之一大弊病就是不能教会孩子怎样筛选信息,甚至连收集信息的水平都值得怀疑。尽管如此,我仍不打算在小学中年级段就冒这个险,告诉孩子如何认出假的,这最早也要在高年级段开始。

我宁可自己多花些工夫,挑选出适合孩子们看的片段,也不会如雷夫老师所说前后讲解背景和意义那样带领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就读大部头的名著,原因很简单,我自己都还没有驾驭名著的能力。而事实上,很多书是不需要的筛选太多的。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叶圣陶童话》等,这些书,能够伴随他们读到高年级。那时,他们对词语组块意义有一定的掌握,也学会了略读,再慢慢选择像《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小说或较短的长篇小说。我希望通过选择稍高于课文和《金苹果阅读》水平的、大量的阅读先打开他们的视野,给他们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时,我可以挑起一个话头,然后参与他们的自由讨论——我认为老师不必“以身作则”地说太多,而是然他们感觉到你和他们在一起就行——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可以把书中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这时间,我打算选在午饭过后的时间。我下载了很多书,开学以后,我想买个打印机,给孩子们打印看——我在大学的经验是,自己有打印机打印,成本很低,不到一毛钱,就能打一页A4纸,而一天,全班不到三十人,只需要十五张纸就够了,一个月才四十五块钱,而起到的效果我想应该是很明显的。至于一些插图书,字数很少的,我可以在电脑上给他们放着看。

到高年级,我希望在阅读里加上散文和诗,甚至包括我国古代的散文节选。节选类,我希望他们能够

背诵——多读几遍,是不难的——因为对于优秀散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背诵后的想象更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优秀的散文作品,在背诵之前要求孩子们理解、读懂,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最多只能让他知道老师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的感受。短的如《菜根谭》的片段,可以很容易就背下来;长的像《岳阳楼记》可以节选;全片都十分精彩的,如《滕王阁序》、《赤壁赋》可以分期分段背下来。

8.联系生活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把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很容易的。孩子所接受的语言材料少,书为他们开启了这扇门,只要他们能够想象他们所阅读的内容的情景和对话者的心情(三年级上册的朗读要求),他们就会在相似情境中说出类似的话,做出类似的事。着基本上不难做到。

所以,阅读四个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读到好书和读懂好书。能达到这两个目标,其他两个就自动生成了。

(二) 运用写作为生活服务:日记、日知(读书便签)

相比让学生学会掌握时间,我更倾向于让学生获得每天的简单记录。习作,我希望他们能从日记和日知中迅速提取出材料。我希望他们把习作当成应用,而日记和日知当成练习。

我更倾向于让孩子们每天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自己一天的生活,当孩子感到每天都说“今天我上学,然后回家”这句话厌烦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记录生活和心情,这样他们会对日记有兴趣的。对于写作,我认为还是不要一开始就提出目标的好,学习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兴趣,但打出兴趣的旗号,往往会适得其反,平常一些,应该会好些。我试一下吧。

日知,就是读书便签,是从顾炎武的故事想起来的名字,我觉得挺好听的,也挺形象的。让学生在每天发下的读书材料上,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写一下自己的心得,可以是对主题的提炼,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同样,我认为孩子不会总在纸条上写“好”,他们会追求更高的表达的。

(七) 重质不重量的练习题目

尽管不重量,但还是要有一定的量才能实现质。雷夫老师说的是数学,而语感相对数学的规律来说,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暑假期间,在备课同时,我粗看了一下《金苹果阅读》的三年级分册,我觉得书针对性很强,而且题量适中。我在教学进度中已经列入了对它的指导。这样说就够了。因为找打了不错的习题,就不必说太多了。

(八) 给学生看相应视频,进行社会学习

雷夫老师给学生放电影是个很好的教育方法,但我自己没怎么看过电影,他推荐的都是外国的片子,和我们的文化有所不符,孩子可能不太好理解。但给孩子看视频的提议还是挺好的。我想等我有了一定欣赏水平的时候,在选择好的电影给孩子们看。

社会学习是班杜拉的理论,是指孩子不必亲身经历,只要看到影片中人物的某种行为得到人们的肯定还是否定,就会自觉运用到自己在现实生活的相思情境中。我想这方面的影片,还是选择科普类的比较好,那样不会出现价值观的偏差。

(九) 闭上嘴巴,让孩子们自己摸索

这在读懂好书那条,我已经阐述过了。让孩子们知道你和他们在一起就够了,不要成为主角,教育的主角是学生——因为教育效果是落在学生身上的。

三、一些设想(一) 两难故事讨论会

“六阶段”理论来源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前身是皮亚杰的“自律-他律”理论,对对偶故事和两难故事的分析,则可为判断道德认知水平提供标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热爱学习,孩子们也会说热爱学习,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在说的同时并不喜欢学习,这样的认知是假的认知。真实情境中,很多问题都是有矛盾冲突的,只有让孩子学会处理这种冲突,才能提高其道德水平。

在《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科尔伯格列举了九个问题,及相关延伸。把这些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做,以及原因,从原因中分析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会从不同趋于相同,这种相同是对新阶段的认识以及队旧阶段的扬弃,从而达到了道德进步的目的。

我想试验一下这个理论,在班队会的时候,进行相关讨论。

(二) 同读一本书

只让学生读名著的节选不是个好办法,但大家都读大部头的书实在是不太经济的选择,比如全班每个人都买一本《安徒生童话选》,看完之后,讨论过了,就放在一边了——倒不是不该放在一边,而是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这本书的价值。

我在海淀图书城打折的时候,买了不少名著,其中有适合中年级看的《爱的教育》、《拉封丹寓言诗全集》这样的短篇集,非常便宜。我打算把这些书撕了,给学生读。因为第五册书有《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所以我想由此引入《爱的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介绍亚米契斯和《爱的教育》,然后把书出示给他们传看,问他们有没有读的兴趣——据说大多数孩子们都是非常喜欢读的,尽管远隔千里,但年龄相仿,情感比较相近——然后,把书撕开,先每个人两页,发一遍,因为一般两页都能包括完整的一篇。

接着,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两页站在一起,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篇日记就属于他了。他先看几遍,想象一下情境,然后在自己名字下面写上日知。

然后,写过三条日知之后,就可以与你喜欢的同学交换看了,看过之后,用便签纸写上自己的日知,再还给主人。这样反复交换。直到页面上被慢慢地贴上了日知,孩子们的交流就完成了一次。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在快乐的交流中,读过了六十页的书。不必拿很厚的一本,却读得丝毫不比每个人买一本少。

用这种方法,可以读遍好的故事选,以后的散文选也可以这样读。而且这还对他们写日记有帮助,每天看一篇日记,自己再结合当天经历写一篇,和亚米契斯比赛,其乐无穷。

(三) 共写一故事

这是对上一段的延续,其实早有老师实践过,据说效果还不错。具体方案是:

老师和学生开几个故事的头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开头,找到和自己喜欢相同开头的同学,进行续写故事。每人每天写二百字左右,写完后传给下一个人。其他组的成员也可以申请加入。

这样每天都有几个人在写,有很多人可以构思,可以猜测,也可以按自己的版本续写。这样一学期下来,至少就有一两本两万字的故事了。中年级的学生能完成这样的工程,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按照杜威的“共同体理论”,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我想他们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当然,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有限,可能会出现后来没得写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节发展,予以适当的提示,给出几条思路,让孩子们继续写下去。

(四) 午饭时间的运用

和雷夫老师能利用早晨、下午放学的时间不同,由于我将带的班是走读班,有些同学家离校较远,所以一切课外活动除了在班队会或语文活动课搞,剩下的常规时间,只有午饭时间了。

一般来说,12:00下课,学生排队打饭,12:10差不多能回到教室,吃饭,这时候给他们放一下《学问猫教汉字》看,每集十分钟,每天放一集。一共五十二集,能过期中。现在正在出《学问猫说历史》网上刚出二十多集,相信等过了期中,会出更多。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学问猫》系列,我对文字学的最开始的兴趣就是因为看《学问猫教汉字》,这对学生了解汉字字源很有帮助,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第四册已经介绍过《汉字》,但内容很少,这时放这个动画片,是对孩子们汉子知识的一个扩充。每天十分钟,积少成多。

然后,孩子们吃完饭,到教室外坐一下,呼吸一下室外的空气。12:40回教室,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读的书。然后进入午休时间,睡不着的同学可以看书,或做续写故事。老师可以看一下学生写的日知和故事,适当提一下建议。

四、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东西仅凭本书和已有经验还不能让我想出一些方法。这里记录下来以后有时间的话,再作研究。

(一) 惩罚的艺术

前面已经说了,惩罚和教育一样是一门艺术,但我认为不仅仅只是“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么简单。若孩子不写作业,剥夺他上课或写作业的权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究竟应该怎样使用惩罚,我仍没有想清楚。也许真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吧。我相信只要我总想着这件事,遇到什么事都思考与这件事的联系,并且多看书,多与学生接触,就会找到这艺术的窍门的。

(二) 阅读兴趣

前面讨论说,阅读兴趣是由读到好书、读懂好书来的,但有没有比这更直接的方法呢?关于其他学习方面的兴趣又有什么好的培养方法呢?这还需要继续学习。

(三) 孩子适合看什么电影

我对电影一窍不通,而好的电影往往能起到其他媒体起不到的作用,到底我国,或者具体到我们班的孩子应该看什么电影?这需要我对电影、发展心理和我们班孩子的三方面了解。

五、结语

写完摘录笔记,我就知道这篇心得会超过一万字,结果删掉了一部分内容,还是这么多。就这样一路依照提纲而又跟着感觉写了下来。为了便于阅读和看出全文的框架,我做了个目录。

心得中有些想法是我之前就有的,看了这书之后重新激发出来,让我迫不及待地写了上去。有些仅仅是设想,如果能够如我想象的那样实现,就更好了,即使不能,我也希望自己能尝试一下。其实,最大的心得,还是: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像《教室里的火》一样;多读书、多观察,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2篇:学习雷夫读后感

教育学生,从爱出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第56号教室,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熟悉的名词;而雷夫老师,也已经成为当代我们教师学习的楷模。为什么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老师,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56号教室的奇迹?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雷夫的这本书《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

雷夫·艾斯奎斯,这个并不比我们幸运到哪儿去的老师,从教20多年来一直守在固定的一间教室,教着一届又一届的五年级小学生——他们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雷夫老师遇到过和我们一样或更多的麻烦和困扰,学生基础薄弱,上课不听讲,作业拖拉以及课程的呆板,等等。书中还提到第56号教室是一间漏水的教室,硬件不行,软件也不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在同一间教室包揽了所有的课程,从1981年工作至今,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那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雷夫也因此获得不计其数的荣誉,包括1992年迪士尼年度优秀教师奖,1997年《父母》杂志年度教师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他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成为热门畅销书。

56号教室孩子们放飞梦想的地方。在这间教室里,孩子们拥有活泼的团队,体会着阅读的力量,经营着特有的班级经济体。老师和孩子们学习和分享着一生受用的技巧,塑造着一生受用的人格、信念„„

56号教室是师生温暖的家。说实话,这样来说教室,我们

不罕见,这种比喻,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但是,温暖的真谛相同吗?当我看到,56号教室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以信任取代恐惧,我被折服了。扪心自问:我们给了学生多少“下马威”;我们给了多少次“闭上嘴,听我说”。是的,这样,孩子们“老实”了,但是却被我们培养成了听众。而56号教室里的每一个成员,他们是那样的沉静、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些,恰是雷夫老师驱走“害怕”之后的结果。

雷夫老师提醒我们: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物,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面对孩子不懂的地方,雷夫老师可以给她讲上500遍都不厌烦,一直到这孩子懂了。是的,这种做法我们不罕见,孔夫子早教导我们了,要诲人不倦,可是,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5遍之后,你还能心平气和吗?“诲人不倦”,孔子教导的好,雷夫老师做得好,我想: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用积极的心态与耐心来面对孩子的心境,是一种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不恐惧老师,才是真正的民主与平等,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我们常听到有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好管,自尊心和逆反心理都特别强,说深了不是,说浅了也不是,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多。

而我们又常听到学生说:这个老师真烦,整天没事唠唠叨叨;那个老师“老土”,什么都不懂„„。

有些老师还试图像过去一样,将自己树立成一个全方位的权威,来彻底管住学生。而信息大爆炸使学生可能从课堂以外的渠道得到比老师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再也不会认为哪个老师什么都懂。随着社会

的进步,学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人格独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获得尊重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那种以权威自居,习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不允许学生提出任何异议,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成为影响教学效果好坏乃至教育成败的关键,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是形成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师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对待教师、尊重教师,愿意和教师交流思想,体谅教师的苦心。同时,容易对教师的讲课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发现,让学生同做一件事,威信高的教师说出来,学生立即听从,乐意接受,而且完成得很好。但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无动于衷,懒于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马虎了事。可见教师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而威信并不是教师所固有的,它是师生深厚情感的延伸,是靠教师自己树立起来的。它是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和深厚的师生感情的反映,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高,容易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威信高的教师所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易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重视自己威信的树立,并充分利用威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使教育更趋完美。

除了爱自己的学生外,老师也要尊重学生。曾经有一位男学生这样叙述自己的故事:我曾经学习成绩特别好,可是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而改变了,那是在初中的某一天,我因故缺了一节课,老师报告了家长,父亲暴怒,把我吊起来暴打一顿。自那以后,我特别恨自己的父亲,更恨老师,并开始消极怠工。渐渐地,我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和坏学生。

是什么毁了这个孩子的一生?可以说是不良的师生关系造成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付出很多,但要破坏它却很容易,只要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就足够了。为什么常常会发生这些“小事”呢?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教师并未真正将学生看作平等、互相尊重的对象。以前提出过要尊师爱生,强调学生要尊敬教师。为什么学生不能爱老师,老师不能尊敬学生呢?今天来看,我们同样应当提倡尊生爱师。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师生关系将是很紧张的。教师要能够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允许学生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这种差异性是很美的,成功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既是合格的,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责任是,尽可能地运用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

人都是有缺点的,在心理学中,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可爱的人。教师如此,同样的,学生也如此。

如何看待学生是教师学生观的体现。正常的人在正常发展中会经

历一些事情,还可能会犯错误。学生和我们一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犯错,犯错往往是学生成长的良机,如果没有这些学生出错的事情,很难设想该怎么进行教育。把学生当成一个会犯错误的人来对待,不能对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抓住不放,穷追不舍。采取治疗式的、约束式的、惩罚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交往,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教育的实质就缺乏了。教师如果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沟通是解决人与人之间误会的最好办法。一旦学生中出现了问题,教师更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不仅是和问题学生沟通,要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

雷夫老师是我们的榜样,他更是他学生的榜样。瞧!他一开学就和孩子们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他一定做到。孩子们都有一双澄澈的眼睛,他们就像上帝一样在注视着你,所以,当教师的不是“谨言慎行”,而是“修身正性”。

没有恐惧,没有害怕,时时处处有安全的感觉,这就是56号教室温暖的真谛!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让千千万万抱怨教育的老师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即使我们无法像雷夫•艾斯奎斯这样疯狂,至少我们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

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第3篇:雷夫中国行读后感

什么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

——《雷夫中国行》读后感

初识雷夫老师是通过他的《第56号教师的奇迹》这本书, 虽然雷夫老师的教育方法让我敬佩,我为他的执着和耐心感动,但是我更多的认为雷夫老师的成功或许与他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美国国情有关吧,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成功个例。但是通过雷夫的这次中国行以及他和中国诸多教育名家的互动,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雷夫,一个也曾不被校长支持、不被家长理解、不被所有学生喜欢的老师,面对的更多的是家境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孤儿的孩子,但是他从不抱怨,也从不和人争论,只是迂回、安静的去做。他就是这样在那个40平米、漏雨的教室里用了近30年的时间将一个个从贫穷、灰暗地方走出来的孩子引向了一个美妙的世界,他也获得了“全美最佳教师”的荣誉、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勋章、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被他的学生们称为“英雄”,面对种种的名利诱惑,雷夫老师选择了坚守,坚守在那间普通的教师里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雷夫所有演讲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对教师职业的执著和那份割舍不下的爱。“实际上,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并不是老师一个劲地在那里讲,而是学生们在那里要做什么。”雷夫在56号教室的成功并不于他在教室里讲了多少,正像他说的那样“在我的课堂里,我说得非常少,更多的是倾听。”回头看看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什么阻挡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与大师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面对一个教室几十位学生,我们拿出我们精心准备的所谓结合班级实际、学生实际的教案开始自我陶醉的“表演”,整个课堂成了我们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则是我们的观众,至于“观众”是否接纳、欣赏我们的表演则全然不顾。于是一节课下来是老师讲得“欣欣然”,学生听得“昏昏然”,最后的结果则可想而知。两千年前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之后却只是落实在纸上。虽然班级学生数多的实际情况阻碍了这一理念的实施,但作为肩负“传道授业”重任的我们是否想过改进的办法。雷夫在回答中国同行类似问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我在教艺术课程的时候,一个班级有70多个学生,但是艺术课程却让他们每一个人感到成功,那么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激发出来了。”雷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当我们惊讶于雷夫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爱学习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像雷夫一样为让孩子爱上学习进行一系列的尝试,我们有没有让孩子弄明白他为什么要学习?没有,我们只是单纯的教给他们用来应付各种考试的“知识”,一些在孩子看来只是满足老师和家长虚荣心的分数,而不是对他们将来将会产生积极作用的技能。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此迷糊的时候,他哪来的学习动力?他又如何爱上学习?我们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只有当作为老师的我们想明白并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时候,相信到那时才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了。

一整天的演讲中,雷夫老师自己对他所获得的荣誉只字未提,他说的最多的是他的学生,他说自己是一名教师,他提醒我们“任何拿出真心、诚意对待教育这份工作的老师,都会暴露在惨痛失败和心碎失望的风险下。”“有的学生能给你少许安慰,但是让你灰心的也不在少数。”我佩服他的率真和坦然,我崇敬他的无私和奉献。教育没有奇迹,教育是朴素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让我们沉静的、安静的去做,只有做才能得到,只有付出自己的真心才可以收获孩子的成功。

第4篇:克雷洛夫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

克雷洛夫寓言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克雷洛夫寓言》这本书,深受启发,这真是一部不朽的儿童文学巨著。

从《狼和杜鹃》中我明白我们不能像有些人一样总抱怨周围人不友善,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从《倒霉的农夫》我又知道了不能交往在自己遇难时出主意表示同情,可一提到具体的帮助就变得又聋又哑的朋友;从《主人和猫》我明白我们不能像商人那样,没拿到证据,便对身边的人乱加猜测或处分,最后只会导致众叛亲离;《狮子和蚊子》告诉我不能骄傲,因为没有人会天下无敌,最强大的人往往却斗不过一个最弱小的人;《真花与假花》告诉我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不怕人家诋毁、嘲笑;一个徒有虚名的人,定然经不起考验。我从《天鹅、梭鱼和大虾》得到启示,办事的关键不在于人多不多,而在于人心齐不齐。如果人心不齐,那么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孔雀和夜莺》告诉我们并不是穿着不好、长相不好的人就没有才化,他们也许是人才呢!

《克雷洛夫寓言》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教会了我分辩是非的能力,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克雷洛夫寓言读后感200字_读后感

这本书有许多美好的寓言,但也有不好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寓言世界吧!

《克雷洛夫寓言》收集了克雷洛夫一生创作的诸多代表性寓言。这些寓言有极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我们生活中就发生过这种事情,有许多父辈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代一代传下来,他的寓言以诗体写成,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学习。

我读了之后,感觉患难中的农夫很惨,他帮助了别人,但在他有难的时,却没有一个人帮助他,而是在旁边说空话,忘恩负义,农夫很善良,他富有的时候,他并没有一个人享受,而是慷慨地资助身边有困难的人,那些人是虚伪的。

读了之后,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人是多么虚伪,可恶,反映了现在社会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克雷洛夫寓言》读后感

《克雷洛夫寓言》的读后感

与雷夫同行读后感【吉光】

克雷洛夫寓言读后感(共5篇)

洛夫读后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