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5-19
【www.wendang123.cn - 心得体会】

第1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

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

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

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

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

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政治课教学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昨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开展过以下5项活动: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4、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5.开辟“时事论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二、质疑导思 激活思维 。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第4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更加注重思想性,人文性,时间性和综合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变化了的情况,这就给我们每位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新的思考,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该如何把握新教材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我个人的想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新的教学过程,学生应是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的教学过程还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过程,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权威式的老师讲学生听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灌输式教学,要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走向主动地学。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必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十分重要,它从抽象空洞的说教到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这一变化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密切相关,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是观念混杂,如何使学生在观念混杂的现实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要面向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很多,有些可以拿来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寻找共同主题,根据主题引发讨论。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以下几个转换:将普通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要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重大转换。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进而实现教师由权威向非权威的角色转换;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鼓励鞭策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现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的转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快乐与分享,实现教师由导师向学友的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做学生的设计者,而应做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学生的精神教练,从而实现教师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还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师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进而实现教师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河流的转变;新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成为应战者,进而实现教师由挑战者向应战者的转变;教师应允许学生缺点的存在,允许奇才怪才的发展,应给学生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实现教师由园丁向人生引路人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作为一线的社会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双开”形式的背景下,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成为教育者们竞相思考的问题!结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学习资料(教师、同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面对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一、改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创设情景能够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积极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注重感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亲近社会》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利用网络广泛搜集教学材料和方法,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辩论会、记者采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 第

三、课堂小结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常采取以下二种方式:学生小结,谈收获和感悟。即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画“知识”树,合作探究。即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对不明白的问题说出来,共同分析解决,特别对一些道德和法律难题更需要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的高层次。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这么多年了,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我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一年的摸索、实践与探讨过程中,总结出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得失。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要相信学生;还应该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例如:在讲授“与友同行”这个问题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的朋友主要是你们身边的哪些人呢?”大部分学生们回答的都是自己的同学、亲戚、兄弟姐妹、父母亲等等,很少学生会想到老师。回答完后有学生反问我:“老师能说说您的朋友吗?”我说:“我的朋友是自己的同学、同事、亲戚、亲人和我的学生。”这时学生就会想到老师这么看得起我们,我们也应该把老师当成朋友了。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要求教师唯教材是从,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思想品德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教材里的辅助文的知识有涉及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英语、音乐、还有一些电视新闻人物、网络名词等。这要求教师教的知识也应该包括这些内容,教师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素质都应具备一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多看书、多上网查询、收集资料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材中“生活需要选择”这一个问题有一段人行如棋的辅助文里有一首王菲唱的叫棋子的歌,要是教师能唱出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竞争不忘合作”这个问题里有这么一个英文公式:i+we=fully i,教师首先要知道这个公式里每一个英文的意思,若是能教学生读这些英文更好。

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灵活机智地处理,可以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切忌不闻不问或故意回避。适当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在讲授“学会把握好奇”的课堂上,教材里有这么一个题目“我要对早恋的同学说??”要求学生回答,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影响计划生育”。这种回答完全是在意料之外的,要是老师说他回答不对,这样肯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就说“这位同学说的也有道理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方面的呢?可见只要你们肯动脑筋也不比老师差啊”,然后再跟学生解释早恋跟计划生育的关系。篇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新的高度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从其学科内容看,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使它在学校教育上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我们也都可以看到其重要性一再被强调。然而,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的环境和背景下,政治科在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表面的重视和实际的忽视使它不断地被边缘化。其教育的内涵、蕴义更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更谈不上效果、目的。从其教学的特点看,所谓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背诵)性”及学后的“无用性”等几乎成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来自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来自于人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也才是

真正地重视国家、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往前推进,在政府更为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课程改革如一江春水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一股活力,其教学理念的转变给原本所谓“空洞乏味”的初中思想政治科指明了一条新路。而实践也开始证明,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变化是明显的,效果也逐渐地显现出来。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必然将不断完善、发展,也会不断地暴露问题。在新课程的浪潮中,初中思想政治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的良好的风貌。同时,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误解。

总体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基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也就对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要使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课程改革,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从而防止走回到老路上,这样,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才会既有生机、活力,而又能获得实质效果,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才能实现。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淡化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引领 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高起点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新课程的“综合评价”观,要使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教和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发展性评价。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

就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篇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

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

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政治课堂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

喻孝泉

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政治课小组合作教学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昨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开展过以下5项活动: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4、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5.开辟“时事论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二、质疑导思 激活思维 。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第6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初中思品课的课堂教学组织

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开展, 开卷考试已成为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 ,这对我们初中思品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思品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教师提问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包

括七个方面:①何处提问;②何时提问;③提问什么;④如何提问;⑤提问谁;⑥可能出现的情况;⑦如何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课的内容。一般讲,开学初就应将一学期的教材事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上一节课而备一节课。

通过研究发现,现在思品课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1)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4)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6)控制问题的答案。

(7)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8)忽视学生的提问。

(9)习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10)给予消极的评价。

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 (1)提问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当作装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效果,想问就问,好像提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回答。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把课中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随意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有偏又怪的问题,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 提问要有趣味性

①紧扣教材实际。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

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② 紧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就地取材,来个现身说法,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爱护环境的问题进行直击,在事实面前,他们会有强烈的震撼,在以后的行为中也就会自律许多。

③紧扣社会实际。设问的情景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当今社会是一个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前年丰富

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奔月”工程、“”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关注与研究课堂提问。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思品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德育功效。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水平,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丰

富道德情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也才能真正把学生领进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一位真正优秀的思品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第7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017-2018秋季学期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作为一线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我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课堂教学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当下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探究式学习。面对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第一、改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第二、创设情景能够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积极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注重感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利用网络广泛搜集教学材料和方法,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辩论会、记者采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

课堂小结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常采取以下二种方式:

学生小结,谈收获和感悟。即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画“知识”树,合作探究。即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对不明白的问题说出来,共同分析解决,特别对一些道德和法律难题更需要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的高层次。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也将是今后我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第8篇:思想政治工作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工作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和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心中装着人民,装着党的事业,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为之努力实践并身体力行,不仅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而且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激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二、着力营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社会环境坚持和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获得外部动力和社会支持,是共产党人尤其是思想政治王作者光荣的使命。(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活动实践中才能形成。知书才能达礼,好学才有品格,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才能逐步实现自身的完善,也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底蕴,不是靠行政命令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能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取决于对党的认识程度,在群众还没有认识它,或者心有疑虑的时候,我们不能因此轻言废弃,又不能硬性要求群众接受并为之叫好,只有通过教育与引导,使群众了解其内涵、意义及其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群众才会乐意接受,并将其化为自己的信念与动力,变为一种自觉行动。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要从自身做起高尚的精神境界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需要用行动来体现,我们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就是要自觉“照镜子”,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别人,不但要做领导者,更要做实践者。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第一是吃苦,凡是吃苦的事,自己走在前面,别人自然就会跟上来。第二是吃亏,在物质利益不好平衡时,自觉自愿地吃点亏。第三是受得了委屈,能够任劳,也能够任怨。第四是敢于开拓,敢担风险,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摒弃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才能做到吃苦在前、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享乐在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完成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高三思想政治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心得体会(共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