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天净沙秋思赏析

综合文章 时间:2018-02-08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最新关于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总共只要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苍凉动听的秋郊夕照图,并且精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表现了我国古典诗篇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融合中构成一种苍凉悲苦的意境。

  我国古典诗篇非常考究意境的发明。意境是我国古典诗篇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形融合、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要害。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形名为二,而实不行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世词话删稿》云:“悉数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风光,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苍凉悲苦的情调。而最终一句“断肠人在天边”作为曲眼更具有画蛇添足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边断肠人心里悲惨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现象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一起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形妙合,构成了一种动听的艺术境地。

  二、运用很多密布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著作充溢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呈现在诗篇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维的艺术形象。我国古典诗篇往往具有运用意象繁复密布的特征。我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严密地摆放很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显着地表现出这一特征。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摆放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日子的实在环境,又是他心里沉重的忧伤悲惨的载体。假如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著作之中,不同的意象的位置比较均衡,并无故意杰出的个别,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起,即很多的意象往往一起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很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心里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著作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起性、单一性。很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头绪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好的图像。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形成我国古典诗篇意蕴深沉、境地调和、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篇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色,这种有序性的发生得力于作者以时刻、空间的正常次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气。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排式意象组合”,其实并排之中仍然表现出必定的次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天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摆放;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摆放;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现在的摆放,中心略有改变。因为中心刺进“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绘视点,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动感,但这种跳动仍是部分的,不超出秋景的规模。最终一个意象“落日西下”,是全曲的大布景,它将前九个意象悉数统摄起来,形成一时多空的局面。因为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品,因而著作在全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摆放次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落日,作者的视界层层扩展,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长于加工提炼,用极端简练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呈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间“古道”一词,最早呈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边,荒芜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伯父捕鱼虾,横桥流水。草屋映荻花。”其间有六个意象呈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约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落日西下,竹篱草屋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非常显着,《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仿照痕迹犹在,二曲中呈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质朴、天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造《天净沙·秋思》时遭到董曲的影响和启示,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仿照,而是依据自己的日子体会与审美目光进行了从头创造。在现象的挑选上,他为了杰出与强化惨痛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季苍凉惨淡风光,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终才以点晴之笔提醒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尽管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现象。如草屋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锻炼上,马致远充沛显现了他的才干,前三句十八个字中,满是名词和描述词,无一动词,各种现象的联络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赖读者依据意象之间的安排摆放次序以及自己的日子经验去掌握。这种美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稀有,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类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厚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选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会方法,来抒情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取得遍及的社会含义。

  悲秋,是人们面临秋景所发生的一种悲痛忧虑的心情体会,因为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萧条、萧条、凄暗,多与傍晚、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标志,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痛之情。宋玉首开我国以悲秋为首要审美体会方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经过描绘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条现象,抒情自己对人生宦途的失落之感,并且他将自己面临秋色所发生的凄苦悲惨的意绪描述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苍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单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阐明悲秋与悲远行在心情体会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步成为我国文人最为遍及的审美体会方式之一,并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严密地联络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就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尽管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可是因为它运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法,表达出我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会,因而它取得了永存的生命力,能够引起后世文人的共识。

  经过以上剖析能够看出,《天净沙·秋思》归于我国古典诗篇之中最为老练的著作之一。尽管它归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表现着我国古典诗篇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