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必备6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4-04-09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必备6篇,以供参考。

科学教案必备6篇

科学教案必备1

  ——第一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科学教案必备2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通过了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培养同学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态度,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要为人类造福。

  2、行为与习惯

  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同学将学科、爱科学的热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怀着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协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同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3、知识与技能

  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同学观察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培养同学对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通过争辩赛等活动,增强同学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过程与方法

  同学通过关注周围的生活和收集有关科技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让同学通过争辩赛、故事会等活动,认识到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危害人类,我们应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课时布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请同学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哪些科技产品,收集有关资料,对这些科技产品作大致了解。

  2、请同学访问家长或者亲朋好友,了解以前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现在有哪些不同。

  3、收集一些科学家生长经历的小故事。

  导入

  播放录像,请同学观看神舟五号载入飞船胜利的局面。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胜利的局面,也看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从太空中凯旋归来,神舟五号的发射胜利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与自豪,这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了,想一想,为什么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要归功于我国科学家的奋发努力和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

  教学互动一(衣)

  1、教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家嘴村小学六(2)班的讨论会,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五依蒙和朱爱先两位同学,进行发言,先说说衣服与科技的关系。

  2、再请班级同学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对王依蒙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3、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服装上的商标牌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看看服装的面料成分是什么,其中包括着哪些科技成分。

  4、请同学扮演科学家,充溢自豪感地为介绍智能服装。

  教学互动二(食)

  1、教师请同学说说今天家里吃了什么饭菜,再请同学说说这些饭菜和科技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例如所吃的蔬菜是大棚蔬菜,米饭是杂交水稻生产的.,一些肉类食品是养殖加工生产的等。

  2、教师为同学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和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的故事,并让大家谈谈感受。

  3、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说说食品生产中还有哪些科技发明。例如罐头的发明、杂交水果的培植等。

  教学互动三(住、行)

  1、教师给同学展示摩天大楼和磁悬浮列车的图片,让同学说说我们的居住与出行和科技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让同学根据生活中的观察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技术先进的建筑和交通工具。

  3、教师为同学介绍磁悬浮列车。

  4、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跨越时空的来信”,想像未来的交通工具是怎样的。

  教学互动四

  1、将同学分成四个组,就“衣食住行”每组就某一方面来谈。

  2、再请每组同学设想一下50年以后我们的衣食住行将会是怎样的,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来发言。

科学教案必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教案必备4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矿产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矿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矿产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矿产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矿产,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矿产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矿产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矿产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矿产。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矿产

  教师:多媒体放“生活中的矿产”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矿产;哪些地方矿产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矿石,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矿产。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矿产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矿产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矿产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矿产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矿产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科学教案必备5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并对玩具及其他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意识。

  活动准备:

  玩具人手一个(有软性玩具、硬性玩具),其他各类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展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这里有很多玩具,想不想玩?

  二、多次把玩玩具,感知玩具软软的和硬硬的特性。

  1.幼儿自行挑选玩具把玩。

  (1)要求:①每人只能挑选一件;②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样的?

  (2)老师指导幼儿用各种方式知道玩具的软与硬。

  (3)讨论:你发现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样的?(学习词:软软的、硬硬的)

  2.幼儿再次玩玩具。

  和同伴交换玩具,尝试多种感知。

  三、学习归类

  1.游戏:把玩具送回家。

  软软的玩具有一个家,硬硬的玩具也有一个家,你拿的玩具是软软的就送软软的家,你拿的'玩具是硬硬就送硬硬的家里。

  幼儿送玩具,老师指导。

  2.尝试给多种物品归类。

  让幼儿观察老师准备的物品。

  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有些是软软的,而有些是硬硬的。只要用我们的小手去摸摸就知道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送这些物品回家好吗?

科学教案必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污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培养幼儿对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白醋、食用碱,热水。

  带有茶垢的'玻璃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垢

  1.幼儿观察玻璃瓶内的茶垢,认识水垢 。

  2.有水垢的玻璃瓶和没有水垢的玻璃瓶

  教师分别将两个瓶内倒入白水,请幼儿观察水的清晰度。

  3.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二、了解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1.请幼儿想一想,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2.教师讲解水垢的危害

  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

  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

  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

  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

  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

  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三、实验:除垢

  1.认识食用碱

  幼儿观察,白色、粉状的食用碱。

  2.将食用碱放入有茶垢的玻璃瓶,然后倒入开水,摇晃瓶子。

  请幼儿观察瓶壁发生的变化。

  3.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4.教师小结:碱面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

  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5.知道除了用碱面,还可以用白醋或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