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汇编5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4-03-21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前言】下面是网友“xinnakangxingsi”收集的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汇编5篇,以供借鉴。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 篇1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 篇2

  熔化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 篇3

  水资源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水资源及其存在形式

  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的%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水资源是有限的

  各国水资源比较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A)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且年份变化大

  B)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1、利用水资源中的突出问题:

  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A)节约用水

  B)防止污染,保护水源

  C)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方案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 篇4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水资源及其存在形式

  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的%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水资源是有限的

  各国水资源比较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A)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且年份变化大

  B)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1、利用水资源中的突出问题:

  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A)节约用水

  B)防止污染,保护水源

  C)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版 篇5

  1.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天

  2.太阳高度:

  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

  (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与南北纬°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4、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