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7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3-05-23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7篇 语文教学论考试题目,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7篇 语文教学论考试题目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1

《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G)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D)

  A.教学科目 B.教学进程 C.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前三项都包括 2、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AD)

  A.特殊的认识过程 B.实践过程 C.科学认识过程 D.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A)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5、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A.第一层级 B.第二层级 C.第三层级 D.新的综合的方法6、8、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2005 年全国高考题)(D) : 9 : 9 : 9 : 9 7、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2000 年全国高考题)(C)

  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能导电 D.有剧毒8、10gMg、Zn、Fe 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 (标况),则 Mg、Zn、Fe 总的物质的量是(A) mol mol mol mol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 3 天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 10 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D) 4 和 H 2 SO 4 C.黑火药和炸药 D.白磷的 CS 2 溶液

  10、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 3 He 存在。以下关于 3 He 的说法正确的是(C)(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A.是 4 He 的同分异构体 B.比 4 He 多一个中子 C.是 4 He 的同位素 D.比 4 He 少一个质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 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12、建构主义教学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和 作为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13、2003 颁布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 , 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 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 1 和化学 2,选修包括 6 个模块分别是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15说课五大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6、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2)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3)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5)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6)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你如何理解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简要展开,每一点 分。(1)有领导(2)间接性(3)明显受控性(4)化学学科特征

  18、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简要介绍中学化学课程的四种基本组织形式(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4.)必修课,活动课程;

  20、你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切合实际(2)内容正确,难易适中(3)方法得当,运用灵活(4)语言生动,言简意赅(5)结构紧凑,组织有序(6)以情感人,积极性高

  四、设计题。(8 分)

  21、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5 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 Na 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 Na 与 CuSO 4 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 ―― 1 分 提出假设 :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 2 分

[ 师 ] 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 Na 与 CuSO 4 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 :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 Na 投入 CuSO 4 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 2 分

  验证假设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②有气泡,③发出嘶嘶的声音,④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 1 分 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 Na 与 CuSO 4 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 1 分 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 2Na + 2H 2 O+ CuSO 4 = Cu(OH)2 ↓ + Na 2 SO 4 + H 2 ↑ 整合应用 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五、论述题。(12 分)

  22、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1)该教学原则的涵义:应尽量以化学实验、实物等开路、引导,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观察――思维统一,通过实验启迪思维。―― 2 分

(2)提出该条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从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及化学实验的作用进行分析。―― 4 分(3)实施这一化学教学原则的途经:

  A.多做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b.教学中实施“看――做――想”相统一; c.学生能做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 d.加强教学反馈。

《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H)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2、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A.第一层级 B.第二层级 C.第三层级 D.新的综合的方法 3、教学目标是指(A)

  A.预期的教学效果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4、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课是(BC)A.化学基础理论课 B.化学习题课 C.化学实验课 D.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5、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C)A.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 8 电子结构的是(2005 年全国高考题)(C) 3 2 O 4 5 7、24g 硫和 32g 氧气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是(C) 8、关于电解 NaCl 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005 年全国高考题)(B)A.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 B.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 KI 溶液,溶液呈棕色 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9、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B)(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A.含磷洗衣粉 B.酒精 C.氟里昂 D.含汞电池

  10、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2000 年全国高考题)(C)

  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能导电 D.有剧毒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格,知识和能力

  12、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13、2003 颁布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 , 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 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化学教学过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必须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两个“转化”是指知识转化为真知,真知转化为能力

  15、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着重培养学生五种能力分别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6、简述化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1)第一层级:以语言文字为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讲解法等; ―― 2 分(2)第二层级:以实践、实验为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参观法等; ―― 2 分(3)第三层级:新的综合的方法,如启发法、探究法、发现法等。17、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 ―― 2 分(2)主导性与主体性; ―― 2 分(3)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 1 分(4)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 分

  18、如何理解化学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主体与客体(学习对象)通过学习者的外周活动与中枢活动这两种活动形式而展开的,没有活动也就无所谓教学过程,但是教学活动又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化学教学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 6 分 19、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

―― 3 分(2)基本要求: a.实验的目的性 b.保证实验的成功 c.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实验操作规范 e.边示范边讲解 f.尽量提高可见度

―― 3 分

  20、你认为 21 世纪化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亲和力。―― 6 分

  四、设计题。(8 分)

  21、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设 得出结论

  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5 分钟之内)要求按模式的结构设计。参考案例:

  提出问题: 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S 和 Cl 2 都是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那么他们之间的氧化性强弱的关系如何呢? ―― 1 分

  猜想与假设: 从他们的原子结构看,他们都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氯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硫强。而氧化性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故得电子的能力为:氯大于硫。因而可推测他们单质氧化性的强弱为: Cl 2 >S。―― 2 分 实验验证:(3 分)(1)组织引导学生设计验证的实验方案:依据氧化性强弱不同。① Fe+S----

② Fe+ Cl 2----

  可通过反应后检验产物成分判断。(2)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①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 KSCN 溶液,无颜色变化,说明 S 把铁氧化为 +2 价。②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 Cl 2 把铁氧化为 +3 价。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他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Cl 2 >S。―― 1 分 整合应用: 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氧化而得到的是()(1 分)A、FeS

  B、Fe 3 O 4

  C、FeCl 3

  D、FeCl 2

  五、论述题。(12 分)

  22、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 ” 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1.必要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氯气与硫氧化性强弱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教学作为一个认识过程,它有彼此协同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智力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或情意因素)。 ―― 2 分 A、智力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个体身上具体形成和表现的各种能力,它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的加工和处理,因而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和操作者。

  基础条件

  知识,技能

  能力

  促进

  技能可以简化智力活动的内容,技能通过实践训练形成。―― 3 分

  B、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学习态度。使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学习活动需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学习成绩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物,调查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大多是情感因素缺乏。―― 3 分

(1)忽视化学学习动机培养,常以考分高低奖罚学生。(2)忽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教师偏爱优生。2.实施方略:

(1)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加强 STSE 教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绿色化学;(2)多做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情操。(3)改进教学方法。―― 4 分

《 化学教学论 》期末考试试卷(I)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 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A.标准分 B.标准差 C.算术平均数 D.区分度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教学科目 B.教学进程 C.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前三项都包括 4、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A.第一层级 B.第二层级 C.第三层级 D.综合的方法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A.化学基础理论课 B.化学复习课 C.化学实验课 D.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2005 年全国高考题)() : 9 : 9 : 9 : 9 7、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2000 年全国高考题)()

  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能导电 D.有剧毒

  8、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2005 年全国高考题)() : 9 : 9 : 9 : 9 9、若以 w 1 和 w 2 分别表示浓度为 a mol·L-1 和 b mol·L-1 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 2a =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2003 年高考题 * 江苏卷) 1 = w 2 2 = w 1 2 >2w 1 1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和

。12、中学化学的“四基”是指、、和。

  13、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三个部分。14、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5、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 1 和化学 2,选修包括 6 个模块分别是、、、、和。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16、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7、中学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18、简要介绍中学化学课程的四种基本组织形式

  19、简要介绍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20、你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四、设计题。(8 分)

  21、请对以下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所必须的基本分析,具体包括: 1 相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 教学对象分析 3 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分析 4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分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 卤族元素 第一节 “氯气”(第一课时)

  五、论述题。(12 分)

  22、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 300 字)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2

  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D)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1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0分。)

  1、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D )

  A.教学科目 B.教学进程 C.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前三项都包括

  2、教学目标是指(A )

  A.预期的教学效果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3、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A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4、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课是(BC )A.化学基础理论课 B.化学用语课 C.化学实验课 D.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5、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A)

  A.标准差 B.标准分 C.算术平均数 D.区分度

  6、10gMg、Zn、Fe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标况),则Mg、Zn、Fe总的物质的量是(A )

mol mol mol mol

  7、-NMR(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表示的碳原子(2000年全国高考题)(D)

  A.核外有13个电子,其中4个能参与成键 B.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D.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8、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B)(2004年高考题*上海卷)

  A.含磷洗衣粉 B.酒精 C.氟里昂 D.含汞电池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 上级要求小分队在3天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10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D)

和 H2SO4 C.黑火药和炸药 D.白磷的CS2溶液

  10、24g硫和32g氧气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是(C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12、化学教学活动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目的和环境。

  13、教学重点是指教材的中心内容,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具有广泛的迁移和应用价值;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起来困难,容易混淆的内容。

  14、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由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六大块组成。

  15、说课内容大致包括五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6、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2)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3)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5)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6)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2)主导性与主体性;(3)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4)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8、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

(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2)基本要求:a.实验的目的性 b.保证实验的成功 c.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实验操作规范 e.边示范边讲解 f.尽量提高可见度

  20、请简单谈一谈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其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如何? 存在的问题:(1)化学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问题;(2)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3)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上,缺乏多样性;(4)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了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5)化学实验教学薄弱,学生动手的机会少。趋势:(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概念,增加人文关怀。(2)凸现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3)加强STSE课程教学。(4)精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设计题。(8分)

  21、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5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Na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Na与CuSO4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 ――1分

  提出假设: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2分 [师]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Na与CuSO4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Na投入CuSO4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2分

  验证假设: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②有气泡,③发出嘶嘶的声音,④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Na与CuSO4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2Na + 2H2O+ CuSO4 = Cu(OH)2↓+ Na2SO4 + H2↑ 整合应用 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五、论述题。(12分)

  22、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说明:围绕下述观点论述

(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a.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b.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内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 a.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内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b.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c.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4分

  A.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b.创设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c.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d.多元沟通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3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这次的期末考试题比较难,也比较活,很像“小升初”的题型。平时知识学得比较“死”,不会灵活运用的学生在做这套考试卷就会感到很困难。我花了半天的时间把每个学生的卷子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请家长在孩子们拿到试卷后和孩子共同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争取有比较大的提高。此次考试最高分116分,最低分6分。

  基础知识部分:

  1.读拼音写词语:此题学生掌握较好,全班14人丢分(杨x、xx)。这些同学中主要是“委托”一词的“托”字,与“拖鞋”的“拖”字混淆了。

  2.选出读音全对的一组:因为三组词中均有一两个是五年级下册或六年级上册的生字,超出了学生所学范围,所以学生无法进行正确选择,这道题问题不在于学生。全班只有20个人选正确。有51个人丢分。

  3.补充词语:学生掌握知识较好,全班7人丢分(杨晟、陈思宇、罗垚波、陈倩、牟蒲玲、刘欣、罗思佳)。重点在学生把“不容争辩”的“辩”与“分辨”的“辨”字混淆。

  4.查字典知识填空,部分学生对于“聊胜于无”的“聊”字意思不能做出正确选择,在用第一种解释组词中,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导致组的词并不是“闲谈”之意的“聊天”。

  5.选词填空;此题全班18人丢分。主要是没有区别开“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

  6.修改病句:三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第一个句子学生没有找到“避免”与“不”重复了;导致这道题有60个人错,全班仅有10人做正确。后面两个病句学生改错较少。

  7.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全班10人选错。主要是最后一个句子:噪音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形人”。学生误判为了拟人句。

  8.排列句子顺序:此题是学过的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句子之间没有比较明显的表示逻辑顺序或时间或地点的提示词,学生做错较多。

  9.判断正误:学生对“汉字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从甲骨文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一题有25人判断为正确,实则是错误的。在于学生没有弄清楚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这个知识点是在五单元的“单元导读”里是说的很清楚的。对于汉字产生的时间没有掌握。

  10.按要求改写句子:学生对转述句的掌握不是很好,表现在句子中的“你”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变化方法。在考试卷上的句子中“你”指的是“我自己”,因为平常句子训练中的你一般都没有改变。所以学生改错了。其他两题学生完成得不错。

  积累部分:

  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中,季羡林提倡的三贯通,因为是略读课文,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全班有5个人没有填正确。

  2.“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色欲流”三个词按要求填空一题除个别学生因为不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没有填正确外,其他同学完成得不错。

  3在“日积月累”中积累的名言警句等,学生学得较死的,不会灵活运用就丢分。今后要在名言警句的运用上下功夫。

  阅读部分:

  课内阅读部分:

  1.文章的中心,学生基本能找到,但对于找文章中心的方法,学生的回答则不是很准确,导致失分。

  2.对于在说话人的位置不同,引号使用方法的区别,学生知道方法,但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导致失分。

  3.在考查学生对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的知识点时,由于试卷问题的指向性不明显,导致学生找不到答题的范围。不知到底该答什么。此题如果在问题中出现提示语“描写”,那学生的方向性就会强一些。

  课外阅读部分:

  对于“课文第二段采用了——结构”一题,学生一部分没有理解什么是结构,一部分读题不仔细,估计看成了全文,导致这道题丢分。关于文章的结构,平常课堂上都在讲,老师也在写,可部分学生懒惰不做笔记,只是用“眼睛”记忆,用“嘴巴”记忆,很少写下来,导致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至于把题读错了,则是粗心、大意。

  后面两道题难度不大,学生完成情况比较正常。

  作文部分:

  此次作文题目中的两个选项都是学生很感兴趣也有话可说的题材,因此学生的习作兴趣是浓厚的。加之这两个题材都是我们的教学中下功夫训练的,因此学生在作文中的丢分不算太多。丢分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条理、词语句子的准确性、书写、标点、错别字等方面。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4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12、化学教学活动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目的和环境。

  13、教学重点是指教材的中心内容,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具有广泛的迁移和应用价值;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起来困难,容易混淆的内容。

  14、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由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六大块组成。

  15、说课内容大致包括五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11、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12、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指导、限制、评价教学的作用。

  13、建构主义教学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14、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

  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

  15、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着重培养学生五种能力分别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12、教学方法的十六字方针是_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亦多法 贵在得法。

  13、2003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 _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分别是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14、化学教学过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必须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是指 _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两个“转化”是指知识转化为真知 真知转化为能力。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6、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2)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3)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5)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6)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2)主导性与主体性;(3)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4)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8、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

(2)基本要求:a.实验的目的性 b.保证实验的成功 c.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实验操作规范 e.边示范边讲解 f.尽量提高可见度 20、请简单谈一谈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其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如何? 存在的问题:(1)化学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问题;(2)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3)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上,缺乏多样性;(4)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了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5)化学实验教学薄弱,学生动手的机会少。趋势:(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概念,增加人文关怀。(2)凸现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3)加强STSE课程教学。(4)精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设计题。(8分)

  21、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5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Na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Na与CuSO4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 ――1分

  提出假设: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2分

[师]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Na与CuSO4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Na投入CuSO4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2分

  验证假设: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②有气泡,③发出嘶嘶的声音,④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Na与CuSO4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2Na + 2H2O+ CuSO4 = Cu(OH)2↓+ Na2SO4 + H2↑ 整合应用 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五、论述题。(12分)

  22、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说明:围绕下述观点论述

(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a.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b.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内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 a.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内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b.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c.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4分

  A.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b.创设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c.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d.多元沟通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5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一、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40人参加考试,四年级语文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阅读、习作。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张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本色语文,绿色语文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通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答题情况

  1、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第一、二、三题,学生的得分情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第五题学生基本上能区分题型要求,就能很好但做题。第八题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平时的词语积累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让学生给老师写一条名人名言,学生的答卷情况不是很理想,对于一些课外拓展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来做题。有的同学没有认真读题,要么写的答案没有一个中心,比较散,因此被扣掉了一定的分数,今后应让学生认真审题然后再答题。

  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如第五题阅读: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总是感到害怕,不敢去做这样的题目,因此他们不理解题意,尤其是对于理解性的题目,如:理解“顺序”的意思,学生根本不会去理解,有的学生知道意思但语言表达的不规范。对于习作“写话”让学生根据提示写出母爱是什么?学生对于这样的作文写的很空,不能写清母爱像什么,把母爱比喻成什么,从中看出学生的习作能力很差,缺少童真、童趣。作文习作普遍很好,是一篇想象作文,但还有差错,今后应加强学生的习作训练,让学生能写出一篇文通字顺的文章。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稍大,但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词语积累不够。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平时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3)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本次质量检测作文素材虽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训练太少,所写作文语序散乱,没有很好的逻辑联系。空话、套话、假话太多,童真、童趣体现不够。可见在这方面,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4)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素质检测,看到了学生们的进步,也很好地反观了教师们的教学情况,有欣喜也有不足和遗憾。为进一步加强下一学段的教学,采取如下教学措施:

  1、注重语言积累的灵活性。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但是比较机械,死记硬背的现象严重,忽视理解记忆。随着年级的升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逐渐加强意义识记,这既是基本的认识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熟背的内容还要求学生会写。书本上的优秀片段、包括课外的,让他们多读,感悟中华语言的魅力,受到美妙语言的熏陶,以致在语言中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写作水平。

  2、潜心解读文本。文本文本,教学之本。在深刻、充分、多元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错别字的出现、标点运用的不当、词汇量的不足、语言的干瘪苍白,都是训练量的不足、训练法的不到位所致。由于理解与认识的偏颇,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其人文性,而对工具性有所削减,因此语文课堂仍须加强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准确性,在课堂上就多写多练。

  这一点教师要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加强易混淆字、词的区分、认识。

  3、重视运用语言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小笔头的练习,指导学生多读多写。进入中年级后的习作训练,不仅要激励学生“乐于写”,引导学生“写得出”,而且要注意基本方法的训练,逐渐让学生“写得好”。平时让学生勤动笔写日记,不论水平如何,只要能坚持下来,同时教师要做榜样。从中也要运用激励措施,让学生愿意动笔写,找到写作的兴趣。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光要从生活中选材,还要对写法及时指导。

  4、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并多教“设身处地想”、“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授之以渔。

  一个语文教师要承担的很多,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上下五前年泱泱大国的语言魅力,我们所做的只是滴水之功,真正将学生领进文学宝殿,我们所做的还有很多,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我还感到自己必须善用时间,为自己充电,从而为学生当好引路人、铺路石。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打开四年级语文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一、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

  通观四年级的语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

  1、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对于一些较规范的题目答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学生积累课内知识,积累语言的情况还是较为可喜的。

  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学生回答更差。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略大,但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词语积累不够。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词义、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我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学生的综合训练见效慢,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有的不读题乱写一气,有的没能真正领会句子含义,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本次质量检测作文素材虽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训练太少,所写作文语序散乱,没有很好的逻辑联系。空话、套话、假话太多,童真、童趣则瘳瘳无几。可见在这方面,我班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4)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我班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5)学生学得太“规范”。

  透过整张试卷,不难看到我们学生学得太“规范”化,以至于对一些开放性题(如阅读题的第7小题)无所适从,没能真正读通、读懂、领会。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不愿读题,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回答。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捧着教科书、教参费力宣讲,学生心不在焉地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教学目标落实不够,训练力度不够。难怪课堂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收效又甚微。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该彻底加以改革了。

  四、对试题的评价:

(一)、拼音。虽注重了拼音知识复习、巩固,但出题形式不新颖。等级:C。

(二)汉字。1小题“给汉字换部首再组词”,有利于学生识字辨词,且答案多元。2小题判断“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让学生在词语中识字,使其应用能力增强。等级:B。

(三)、词。此题出得很好。1小题以“一至千”这些字开头写出成语,形式新颖,且答案多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4小题要求分别写出“描写歌声好听的词”、“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这既考察了学生平时词语的积累,又考察了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及辨析,且答案多元,算一个小亮点。等级:A。

(四)、句子。1小题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揣摩,查找更加准确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2小题要求学生仿写句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原句的识别、理解,又要求学生准确仿写。这既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但又给学生留下了一定自由空间,且答案多元。3小题要求学生“把下列词语组成两句意思相同的句子”,既考察了对每个词语的正确理解,又考察了学生对词语间逻辑联系的正确把握,还考察了学生对句子语序的理解,且答案多元。4小题,要求学生“按要求写句子”,则是更注重考察学生课外阅读及各类知识的储备,且答案多元。等级:A-。

(五)、诗。1小题是重在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同时只写出两首之一,给学生以很大的灵活空间。2小题“由这些比喻想到相关诗句”之一,学生容易回答。等级:B。

(六)、写话。对于宣汉,每个学生都十分熟悉,都能写出她不少的美丽之处,但要以导游身份,向游客做简短的热情洋溢的宣传介绍确实不易。这既要求语言简炼,生动形象,又要求富于激情。这样的题强调了学生要特别注意观注身边的人和事,观注身边的重大变化。这样的题将激起教师和学生观注生活,观注生活中的语文的浓厚兴趣。等级:A。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等级:B。

(八)、阅读。要求学生在对短文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从查字典,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到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关问题。这样的阅读题就是为了更进一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检验教师是否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的重要标志。等级:A。

(九)、作文。要求写《我家的一个星期天》。这一作文题的设计思路是注意唤起学生对已有体验的记忆,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因为选材于学生自己的平时日记,学生马上就能想起彼情彼境,一家人是怎样过星期天的,一家人的语言、动作、表情也会历历在目,事情的经过也就一清二楚了。这个设计遵循的理念是注重体验,重视学生独特感受,拓展了学生的选材思路,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材,尊重学生特有感受,突破习作难点。让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写好作文。这个设计优点是对于那些不善于选材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学生在自由选材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写作技能训练。这样既使教师指导作文有思路,引导学生有办法。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门坎,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又克服了学生背作文的顽症,还可以克服学生写些无病呻吟的作文。等级:A-。

  虽然整套试题的灵活性增强了,但新、奇的“亮点”太少。整份试卷的等级:A-。

  五、试题错误、勘误。(无)

  六、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识字和积累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4、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文章。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语文,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必须靠广大语文教师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打开四年级语文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一、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

  通观四年级的语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

  1、答卷情况。

  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本次期末测试,学生对汉语拼音、生字掌握较牢,基础较好,尤其是生字词扣分较好,看来期末这段时间的强化复习收效不错。对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掌握。成语和句子都能较好的掌握,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种题的答题方法,基本上很少丢分。此外,修改病句学生也改得不错。对国家时事大事也比较关心,关于四川地震的填空题也回答得比较好。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词语积累不够。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词义、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学生的综合训练见效慢,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有的不读题乱写一气,有的没能真正领会句子含义,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本次作文素材虽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训练太少,所写作文语序散乱,没有很好的逻辑联系。空话、套话、假话太多,缺少真情实感。在这方面,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4)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5)学生学得太“规范”。

  透过整张试卷,不难看到我们学生学得太“规范”化,以至于对一些开放性题(如口语交际)无所适从,没能真正读通、读懂、领会。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不愿读题,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回答。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捧着教科书、教参费力宣讲,学生心不在焉地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教学目标落实不够,训练力度不够。难怪课堂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收效又甚微。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该彻底加以改革了。

  三、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识字和积累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4、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文章。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5、课堂教学在“活”字上着力。

  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独立见解能力,需要在课堂予以重视。

  总之,要教好语文,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必须靠广大语文教师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6

  2015~2016学年度对口升学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机电系 曹杨杨

  本次语文质量检测,以语文新课标为依据,试题覆盖面广,难度较大,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试卷从字词,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下面就学生情况以及以后教学的改进等方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试卷综述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其中第1小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读音能力,但从试卷发现“拾级而上”与“物阜民丰”两个词语学生的不会读的概率比较大,做正确的较少。第2小题是字形,意在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积累情况,学生得分比较高。第3、4小题是考查学生词语的积累,学生掌握得也比较扎实。第5小题考察标点符号,第6小题考查病句,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好。第7小题是语序排列,第8小题考察修辞手法,这两道题学生们做的很好。第9、10题较基础,课本内容,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第11、12小题诗歌鉴赏题,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全对的很少。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是本试卷的难点,分说明文、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精读课文当中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学生做得比较好,相对失分较多的是文言文阅读,后边的两道小问答题,比较灵活,学生得分还是可以的,只是少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至,可能得分相对较低一些。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秋枣红儿》学生做得不尽人意,有学生都有漏题的现象,选择题忘记写答案,导致失分严重,真的很可惜。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思维不够开拓,导致现代文阅读平均6~7分。

  第三部分应用文写作部分,大部分学生在收条的格式上有所丢分,还有数字的大写写不正确,跟学生练习的少相关。最后“习作”60分,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将材料看懂,立意来写,这一题富有开放性,考察学生组织、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从答卷看,大部分同学都紧扣主题,把握中心,意境开拓,卓有远见,而且书写也规范,格式正解,段落分明,有一定的写作水平。

  二、问题所在(1)平时教学对学生要求的不够严格,过高地估计学生导致错别字过多。

(2)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我校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3)词语积累不够。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4)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平时要教会学生方法。并且让他们多积累。

  三、改进措施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识字和积累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巩固识字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在做语文习题时,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按要求答题以及认真检查的答题习惯。

  4、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5、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考试过程中,对于开放性的题目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6、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 2

  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文章。不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7、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在做语文习题时,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按要求答题以及认真检查的答题习惯。

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7

  河南大学文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一.填空(15分)

  1、语文教学论属于教育学范畴,它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和 。

  2、语文的学科性质是 和。

  3、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有两个突出特点: 和。

  4、提问的主要类型有记忆型、了解型、理解型 和。

  5、是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是“做中学”。

  6、教学的目标包括:情感目标、和 。

  7、魏书生以 教学法著名。

  8、语文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 。

  9、说课的目的有、和 。二.选择题(17分)

  10.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特点()A理论性 B实践性 C 综合性 D 理论性 实践性 综合性 11.语文教育的内容以()经学典籍为主体 A墨家 B 法家C 道家 D 儒家

  12.古代语文教育的四大弊端()A忽视口语教育 忽视文学教育 脱离实际 忽略知识教育 B 脱离语言实际 忽视文学教育 脱离应用实际 忽略知识教育 C 忽视体育教育 忽视口语教育脱离实际 忽略知识教育 D 忽视体育教育 忽视口语教育 忽视文学教育 脱离实际 13.教育家杜威提出()A做中学 B 讨论法 C教授法 D自学法 14.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A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B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C 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 D重视实用性 15.新语文课程目标提倡()学习方法

  A 自主学习B 合作学习C 终身学习D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16.说课的特点有()A简易性与操作性 B 理论性与实践性 交流与示范性C 简易性与操作性 口语与应用结合 D理论性与实践性 简易性与操作性 交流与示范性 17.哪个不是评课的基本功()A看板书 B看普通话 C 看操作 D与学生的交流 18.下列不是魏书生教学法的是()A自测 B 自结 C讨论D 练习

  19.语文教学的原则没有下列哪一个()A自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B 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 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年梁启超创办长沙女子学堂,蔡元培.梁启超等提议将国文改为()A中文 B语文 C 国文 D 汉语 2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A教学做合一 B 寓教于乐 C 理论与实际结合 D 技能与应用结合 22.下列那一项不是语文课程现象的表现:()A物质性的 B活动性的 C关系性的 D精神性的 23.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学制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4. 1949年颁布了下列哪一个课程标准()

  A《国语课程纲要》 B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 C《中国国文课程标准》 D《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

  25.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是()A学生 B老师 C学生和老师 D家长 26.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是()

  A赫尔巴特学派 B凯洛夫 C杜威 D巴班斯基 三.判断题(10分)

  27.古代教育的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社会教育。 28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莱茵的四段教学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9语文独立设科是在1903年。30.“三阶六步 ”中的“三阶”是指感知、理解、创新。31.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序列性、节奏性、训练型和控制性。四.简答题(20分)

  32.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3. 现当代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34. 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5. 谈谈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36. 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五.论述题(二选一作答)(18分)37.(1)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2).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打算如何做让自己拥有这些素质? 六 实例分析(20分)

  38.就戴望舒的《雨巷》写一份教案,重点突出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重点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河南大学文学院2010-2011学年语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题空填

  1、实践性、综合性

  2、工具性、人文性

  3、综合性、情感性

  4、运用性、评析性

  5、杜威

  6、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7、六部

  8、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9、提高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二)选择题

  10-14:DDBAA 15-19: DDDDC 20-24: CADAB 25-26:CD(三)判断题

  27—31: ××√×√

(四)简答题

.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B.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C,.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d.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33.人格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 34..A.教学内容要恰当; B.教学内容要充实;

  C.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35..A.说课与上课的要求不同; B.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C.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不同。

  具体说来,目的方面:说课是为了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而上课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内容方面:说课运用教材和相关的教育科学理论。而上课运用教材。

  评价方面:说课是以教师整体素质作为评价标准。而上课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

  36.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论述题

  37.(1)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答案参考: 构成:

  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方法: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较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2).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打算如何做让自己拥有这些素质? 答案要点:

  1、要点:

  语文教师教学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中一些美好的东西,使学生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憧憬,结合具体的课文举例说明。

  2、要点:

  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学生结合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谈谈自己的体会即可。(根据要点打分)

(六)案例分析

  38 参考答案: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