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范文7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3-02-22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白杨》教案范文7篇 白杨课文教案板书,供大家赏析。

《白杨》教案范文7篇 白杨课文教案板书

《白杨》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达、深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和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同学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考虑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小朋友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同学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同学讨论,说出自身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假如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达自身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小朋友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生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同学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同学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同学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同学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论……不论……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发生什么感情?

  (敬重)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只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小朋友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小朋友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同学思维的广阔性。让同学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同学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小朋友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生长的热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小朋友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生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同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同学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论……不论……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教案范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白杨》教案范文4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白杨》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案范文6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指名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浑黄一体)白杨树是什么样的?(高大挺秀)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白杨》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