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3篇

综合文章 时间:2023-02-06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中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3篇 读朝花夕拾有感高中,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3篇 读朝花夕拾有感高中

中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1

“朝花夕拾”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早晨的花儿傍晚拾起,因为这“朝”与“夕”之间的距离,一切过往的回忆便多了一分温情,多了一分理性。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掩卷回味,耐人寻味的美感油然而生。

  这分温情来自鲁迅先生生命中一些可爱的人。鲁迅对保姆长妈妈的回忆便充满了温情,由一开始在夏日的凉席上被挤得难以入睡对阿长颇有微词,还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后却因其设法买来《山海经》而大为感动,字里行间流淌着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深切的爱戴和怀念。那位“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的藤野先生,为“我”批改讲义,对“我”不再学医而叹息,并真心地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份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殷切希望,对于留学于日本的中国学子鲁迅先生,该是多么的珍贵!

  这分理性来自鲁迅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回忆小时候读的一些书,回想起来却觉得那些故事荒唐而虚伪;《五猖会》中去看表演之前,被父亲要求学习,以至于最后失去了游玩的兴致;《琐记》中写道鲁迅先生去外地读书,读了几个大学,结果发现大学教育不太对自己的胃口。如此种种,都表露出鲁迅先生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不满。而面对医术极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医”和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鲁迅先生以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刻画出衍太太的丑恶嘴脸。

  就像《朝花夕拾》的编者开篇说的那样,“记忆凝结成的文字,字句都流淌着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生命因回忆而鲜活。那些拾起而在也不愿丢下的旧事,慰藉了精神,温暖了心灵。”

  朱光潜先生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鲁迅先生于“夕”时拾“朝花”是距离与美的绝佳诠释,而如今我们读者借助书中的文字,唤醒的自身对于儿时趣事的怀恋,又何尝不是一种亲切的美呢?

中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2

  暑假,天气格外炎热,知了在树梢唤个不停。而我,却丝毫不畏惧那浓浓的暑气。因为,手中捧着一本《朝花夕拾》的我,已然沉醉在许多有趣的片段之中。在这本回忆性散文里,鲁迅给我们刻划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贪玩好奇的小鲁迅,和蔼方正的寿镜吾先生……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鲁迅的父亲。

  提起鲁迅的父亲,大家一定会想到《五猖会》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专制、古板和迂腐的。他会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忽然要求他背诵“无聊至极”的《鉴略》,令少年鲁迅万分扫兴和痛苦。虽然,父亲心中也不乏对孩子的爱,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扼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灰色。

  在鲁迅的父亲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现代家长们的缩影。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爱和希望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我们经常会在培训班或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家长怒目圆睁,或厉声呵斥,他们的孩子则可怜兮兮地坐在书桌前,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捏着笔在作业纸上踌躇着什么。这,便是现代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记得去年暑假,我不停地在课桌边为奥数而奋斗着。假期本应是孩子与大自然嬉戏,与花和树木作伴的时候,可我却被迫面对着一摞厚厚的作业本发呆。那天,我正陶醉在“明天去旅游”的美好畅想之中。忽然,一声厉喝把我从梦中惊醒:“这100道题你要是做不完,就不许出去玩。”无奈,我只好提起笔,又在草稿纸上涂抹着那些百无聊赖的数字。一直到夜幕已然深沉,我才颤抖地放下了手中的笔。

  百年前,鲁迅就向压制人性的封建教育发出了大声地呐喊,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抨击。可是,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仍旧被束缚在另一种扭曲的教育中无法自拔。十一、二岁的花季,应该像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一样,充满蓬勃的朝气;而不是囚着的笼中鸟,失去本该拥有的自由。我们的童年应该如彩虹般斑斓,而不是在作业前只投下灰色的暗影。家长们也不应该是像鲁迅的父亲一样,专制而刻板;而应该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想事情,做事情,让孩子拥有一段充满天性的童年时光!

中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3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十篇文章。本该快乐无忧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先生要批判,要讽刺,批判这个充满黑暗,拥有着旧思想的封建社会。其中的几篇读完后印象深刻,直到今日,还记忆犹新。

  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有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先生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枯燥乏味生活,体出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的医学老师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結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的敬业,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让鲁迅很大的触动。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长妈妈,她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她粗俗野蛮、迷信封建、愚昧,不拘小节,常喜欢切切察察,因此“我”对她十分厌恶。看到这,读者在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大大咧咧,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她也有可敬的一面,陈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可想而知,长妈妈买书之路的艰辛,她没有读过书,常年在鲁迅家做长工,世事不通,这书名都念错。却能将书买回来。心中对长妈妈的敬意油然而生。她善良、朴实对鲁迅真心,无微不至的关爱,完美的诠释了人性之美。

  还有一个人,印象也是极深的——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鲁迅觉得这是他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勇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一些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因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委婉地抨击着旧社会,旧思想的囚笼,抒发着自己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