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7篇(关于国学读书笔记)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2-20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7篇(关于国学读书笔记),以供借鉴。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7篇(关于国学读书笔记)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1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2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4

  早晨,第一缕阳光还没有出现。我边听音乐边起床。洗把脸,静心书房,读两则《论语》,开窗入怀,觉得能量满满,幸福爆棚。如诗一样的`生活开始了。

  这段时间,迷上《论语》。闭目遐思,穿越千年,与长者相望:《论语》,给我带来什么呢?

  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老人的情怀,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方向。让老者心安,社会有更多的温情;与朋友信,社会又增几分安定;成为学生们、年轻人的榜样,使之向仁德靠齐,又会给社会几多动力;活成别人眼中的风景,又给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作为一名老师,能自已相信,也告诉自己的学生:我们的社会虽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生在新中国的我们、长在改革开放新政下的我们,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幸福的人!自己学会感恩,也引领孩子们感恩: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听听孔子的慨叹吧:“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领孩子们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绩,对社会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常怀感恩,内心总是喜悦,工作干劲往往十足。读懂《论语》,社会更和谐,我们更阳光。

《论语》能让我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让我深深的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工作中,我们有多少控制的成分在?又有多少指责的成分在?怪单位分配不合理,怪孩子们不听话,怪家长们不配合,怪不被社会理解……听听《论语》上怎么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还会给孩子空洞的说教吗?有事从自身找原因,多求已而非多指责别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上课不接打手机,把字写的大一点、清晰一点、更美一点,笑容多一点,批评少一点。孩子的学习环境会更加宽松。自己的花开了(榜样),引领的作用增强了,工作就顺利了,孩子们也就快乐了,压力小,快乐多,成绩提升快。如此,何乐而不为?

《论语》,让我更爱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人说,岁月像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岁月匆匆,流水无情。人生苦短,但学海无涯。老夫子告诉我:可以有事做!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又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好学,用心学,就会“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让我学海无涯乐为帆,人生的方向更明确,教学的路上更自信。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德引导,以礼引领,而不只是用纪律约束、用惩罚诫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知荣辱,知进退,“有耻且格”。《论语》,教会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响人,用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们沟通,用亦师亦友的心态与孩子们交往。学生收到了爱,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时信心十足。

《论语》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孝”。

  过去,我认为给父母拿点钱,送点东西,物质上尽量地满足,就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论语》上怎么说呢?“色难。”“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尽孝只是能养的话,那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体力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跟父母说说话的时候的态度。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尽孝,生活的需求是基础,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读后我问自己:老人内心的孤独吗?他们此时想听的想要的是什么?孝顺,孝在前,顺在后,懂老人的心,才能顺老人的意。所以,夫子告诉我们:色难。

《论语》让我们学会放下。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无言,四季照常运行,大地无语,百物照常生长。好说不如会说,会说不如不说。身教大于言传。在校担心学生学不好,在家担忧家人事情做不好。事事爱操心,时时爱忧虑。总觉得别人老不让自己放心。

  读《论语》,让我学会放下,学会沟通,学会祝福。在子女的引领上,在伴侣的交谈中,在学校的管理上,最难的是沟通。读后有一个想法:过去的所谓的沟通,也许是控制。自己当好“北辰”,学会吸引,众星“共之”,多好!放下,让自己省心,给别人温馨,使社会和谐。

《论语》,陪我听花开花落;《论语》,伴我品潮去潮来。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5

  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6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读书笔记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