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案12篇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1-17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教案12篇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欢迎参阅。

小学音乐教案12篇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

小学音乐教案1

  教学目的

  一、聆听《魔王》、《鳟鱼》及《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

  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二、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础知识,初步认

  识、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艺术歌曲。

  教学重点:《魔王》的欣赏。包括其角色的划分、人物的形象;音乐

  所表现出的气氛与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归纳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唱一首同学们熟悉的乐曲,《摇篮曲》引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舒伯特是歌曲之王

  歌曲之王

  舒伯特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作品大多侧重个人感情的表现,被誉为“歌曲之王”。

  我们今天就欣赏他的三首歌曲。首先欣赏《魔王》)

  三、欣赏歌曲

  欣赏1、《魔王》

  (一)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1、伴奏乐器是什么?

  2、怎样的演唱形式?

  3、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乐曲中有几个角色?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二)、分角色朗读诗词。

  (三)、讲述歌德与舒伯特。

  欣赏2、《鳟鱼》

  (一)听音乐阅读歌词,并回答问题

  1、伴奏乐器是什么?

  2、乐曲什么什么演唱形式?

  3、三段歌词表达的情绪是否一致?

  4、鳟鱼在游玩是的河水是怎样的?

  (二)、简单介绍歌词作者。

  四、是艺术歌曲。

  五、舒伯特的生平。

  欣赏3、《菩提树》(课件16)

  (一)选自声乐套曲《冬之旅》

  (二)声乐套曲相关知识

  (三)、听音乐,默读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1、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2、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五)、小结:

  今天学习的这些歌曲,都侧重个人感情的表现,这就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希望同学课下多搜集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

小学音乐教案2

  教学内容:

  聆听《小河淌水》,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学会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唱《妈妈格桑拉》。

  二、新课教学;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二、新课教学。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由于单调高,注意保护嗓子,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与记忆。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

  (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

  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6、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

  (2)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3)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情绪。

  (4)用多种表现形式表演歌曲,渲染歌曲气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小学音乐教案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运用力度与音色的变化来表现歌曲中不同的角色与情景,并表达对小青蛙喜爱的心情。

  2、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音乐动一动,

  3、引导学生感受3/8拍在音乐中的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①今天老师想改变一下以往问好的方式

  3、我们试一试有节奏的问好

  ②你可以用这个节奏

  4、再创编一句吗?

  【这个节奏是本歌曲中的一个难点节奏,把这个节奏用到这里,为歌曲学习也是一个铺垫。】

  5、导入: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老师给你们出一个小谜语,很简单,大家来猜一猜,“身穿绿色衣,露着白肚皮,保护庄稼小卫士,农民伯伯心欢喜。”

  生:青蛙。

  师:你对青蛙的了解有多少?

  生:自由说说。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青蛙,你唱吧》

  【用趣味性的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热情。】

  6、歌曲学习:

  ⑴放录音机范唱。

  ⑵请你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印象,或者说感觉怎么样?

  ⑶听歌曲。

  师: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一下歌曲。

  ⑷师弹奏第一段的旋律,请同学用“la”在心里默唱。

  ⑸奏第一段旋律,这次请同学们轻声用“la”模唱。

  ⑹教师提示学生表情,声音,引导学生再次用“la”模唱。

  ⑺生用“lu”模唱。

  ⑻找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⑼教师范唱。

  ⑽学们试着轻声唱唱第一段歌词。(教师伴奏,引导学生轻声哼唱第一段,错误地方教师给予纠正。)

  ⑾教师伴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

  ⑿学生试着轻声唱唱第二、三段歌词。

  ⒀教师伴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二、三段歌词。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如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感受。】

  ⒁教师伴奏,学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请几名同学为歌曲伴舞,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但我觉得如果能为歌曲配上一些打击乐器和舞蹈那就更棒了,老师这有一些打击乐器,谁来试一试选一种打击乐器为这首三拍子的歌曲伴奏。

  5、结束部分: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小青蛙,你唱吧》这首歌曲的学习,能够更加爱护我们身边的动物,让它们和我们一起快乐的成长。

小学音乐教案4

  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二册第六课咯咯达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公鸡母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并能随乐曲进行音乐小品和表演比赛产生对公鸡、母鸡的喜爱之情

  2、通过听、唱、说、演和游戏感受表现母鸡下蛋的音乐《下蛋啰》,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认识响板,并通过探索的学习式的学习把握其演奏方法,并能用响板为歌曲《下蛋啰》伴奏。

  4、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思想教育学习上不能骄傲

  教学重点:歌曲《下蛋啰》

  教学难点:

  歌曲《下蛋啰》的衬词:gegege da gegege da

  十六分音符,音又短又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清晰准确。

  用响板为衬词伴奏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火车开啦》磁带、录音机、课件、母鸡和公鸡的头饰、一篮鸡蛋、草窝、响板、图形谱。

  教学过程:

  一、 听《火车开了》一边做动作进入音乐教室

  二、 生问好

  三、 欣赏《公鸡母鸡》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老师的外婆家在金华的农村,你的外婆家在哪?小红的外婆家也在农村,小红特别喜欢到外婆家的院子里玩,因为那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猜有哪些小动物呢?听一听是什么动物在叫?

  2、初听《公鸡母鸡》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你先听到了什么?(公鸡)再听到了什么?(母鸡)最后是?(公鸡和母鸡的叫声)

  它们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公鸡在啼明,母鸡在下蛋等等)

  3、欣赏音乐小品

  是啊、公鸡母鸡在干什么呢?瞧它们来了,请欣赏音乐小品公鸡母鸡

  请两位同学戴上公鸡母鸡的头饰进行表演:母鸡:坐在草窝里,伸长着脖子涨红了脸

  gegegege

  da

  gegegege

  da

  geda

  geda

  gege

  da

  啊,我终于把鸡蛋生下来了,我太高兴了(表现的很高兴,很得意的样子)

  gegegege

  da

  gegegege

  da

  geda

  geda

  gege

  da

  公鸡: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 (趾高气昂的样子)

  油亮的羽毛金黄脚

  wowo

  wo

  要比漂亮我第一

  最后是公鸡母鸡的合奏

  他们的表演好不好?(好)

  公鸡母鸡在干什么?你觉得公鸡怎么样?(很骄傲)母鸡呢?(很高兴、很得意)母鸡为什么高兴?(因为它生了蛋所以很高兴很得意)

  4、模仿公鸡母鸡叫声的比赛

  出示图形谱

  公鸡:

  wowo

  wo

  母鸡:

  gegegege

  da

  gegegege

  da

  geda

  geda

  gege

  da

  1、自由学:你喜欢谁的叫声,为什么?小朋友你能模仿骄傲的大公鸡唱歌吗?(能)师:再骄傲一些(仰着头声音拉长)小朋友你能模仿一下又高兴又得意母鸡唱歌吗?不够得意,再快一些。再快一些。(在教师的催促声中小朋友们的心情高涨)刚才小朋友们犯了一个错误母鸡叫:gegegege要唱的清晰准确不能含糊不清,两个ge不能读成一个ge。我们来试一试。请四位同学上来比试比试,哪只小公鸡最骄傲?为什么他表演得最好?(因为他把公鸡骄傲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还加上了动作)在请四位同学来扮演母鸡,看看哪只小母鸡最得意,最好加上动作。

  2、男女同学进行比赛。(比赛要求;边叫边加上动作)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准备四个草窝,让学生坐在草窝里,表演母鸡生蛋的动作和叫声,比一比谁表演的最好。

  四、学习歌曲《下蛋啰》

  1、谈话导入:刚才小朋友们的表演真精彩,不过学习上可不能象公鸡那么骄傲,为了奖励你们,母鸡妈妈要把礼物送给你们,但在送礼物之前母鸡妈妈有话要说:小朋友们,赶快参加我们的比赛吧,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得的鸡蛋最多。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下蛋啰》,我是怎么下蛋的?你知道吗?

  2、出示课件《下蛋啰》一边听一边欣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我发现)母鸡下蛋是在草窝里,下蛋的时候母鸡脸变红。

  我知道了母鸡下蛋很辛苦。

  你还发现了什么?(我还发现了母鸡的叫声我们已经会了)

  3、分角色唱歌词:你们来当母鸡老师来唱其他的歌词。问:母鸡为什么叫?(因为母鸡下了蛋很高兴)

  师:对,所以要怎么唱?(要唱的得意神气)师:母鸡呀特别想告诉大家它下蛋了所以速度要快一些还要注意什么?(要叫得清晰不能添也不能少)

  师:比一比哪一组叫得最神气最好(老师唱其他的地方,学生唱母鸡叫的地方这样的话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的地方)给最好的那一组奖一个鸡蛋。

  4、学习其他歌词 师:刚才小朋友们学的真不错,母鸡妈妈还说剩下的鸡蛋要送给那些又会唱歌又会表演的小朋友。那么我们赶快把歌曲学会。那么其他地方的歌词你能自己学会吗?(能)

  1、听录音学生进行跟唱。

  2、下面我要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重点指导第一句

  师:的确唱的不错,学得很快,不过老师觉得你们第一句有一些小毛病。小朋友请看大屏幕,看看哪一个地方有红灯呀?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红灯?看到红灯要……生:停。师:对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再唱,千万不可闯红灯,来跟着老师的琴试一试,现在我是交警,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遵守交通规则生:试。师:唱得不错。(给遵守交通的小组加上一个鸡蛋)

  5、一边唱一边表演

  6、分角色演唱

  7、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介绍响板

  2、导演奏方法

  3、择一种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4、自由伴奏,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伴奏的?然后教师总结

  5、分组比赛,哪一组为歌曲伴奏得最好,赏一个鸡蛋。

  8、歌曲的艺术处理:母鸡下了蛋怎么样?(很高兴)所以唱的时候应该轻松欢快的。一半的同学表演,一半同学进行伴奏。

  四、游戏

  1、导入

  师:小朋友累了吧,还记得刚才那个小品吗?生:记得

  2、 讲解游戏方法

  师:现在我要请我们的小朋友开动你的小脑筋,怎样让我们的小品更加的生动有趣呢?(进行小组讨论)先请欣赏小品。

  3、游戏开始:你有什么好想法吗?进行尝试(两位同学在表演,两大组的同学唱《下蛋啰》,另外那两组的同学用响板伴奏)

  4、小朋友给母鸡加上了这么好听的音乐,公鸡有些不高兴了,怎么办呢?好就请我们的响板帮帮忙吧。(x x x x x x)公鸡非常高兴了,说:小朋友谢谢你,你们真好。

  五、拓展

  1、了解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为下节课做准备。

  师:小朋友们,母鸡妈妈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最后母鸡妈妈要考考你们,母鸡孵鸡蛋能够孵出什么?生:小鸡。

  师:是啊,时间过的真快,二十多天过去了小鸡孵出来了,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去捉虫子了。

  2、听着《我的小鸡》的音乐表演小鸡捉虫的动作出教室。

小学音乐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走进音乐世界》第三册第二课第二课时,歌曲《娃哈哈》

  二教学对象

  二年级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与表演,使学生对祖国、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及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2认知目标:

  (1)通过模仿,让学生能直观地学会歌曲,在模仿中掌握歌曲的旋律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2)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学会基本的新疆舞蹈动作。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这首新疆民歌的学唱——会唱——表演唱这一学习过程,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2)通过对歌曲学习过程中的视、听、唱、演等形式的锻炼,加强学生节奏、动作的创编能力,培养其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1歌曲《娃哈哈》是一首新疆民歌,它以小孩子的语言和富有新疆特色的节奏为我们描绘了祖国美丽的河山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歌曲词义简单,节奏明快,一段体的形式使小孩更容易将旋律记住。

  2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对新疆民歌和舞蹈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应突出民族的特色。

  五教学重、难点

  1学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

  2新疆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

  六教学材料

  头饰、相片、节奏卡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四种有关连的事物,生猜想出处

  2请生简介新疆风土人情,师总结。

  3引出新疆歌曲——《娃哈哈》

  4聆听《娃哈哈》,生谈感受

  5学唱《娃哈哈》

  跟钢琴哼唱

  跟钢琴唱词

  跟音乐伴奏,有感情地演唱

  6学习新疆音乐的特色节奏——前八后十六

  先用手拍击再分乐器进行练习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8新疆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

  由舞蹈队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简易的动作

  9、分组讨论、创编、练习舞蹈、打击乐器伴奏和演唱

  10全班合作大型新疆歌舞表演(由学生主持)

  11老师总结(由学生主持谢幕)

  12在《娃哈哈》的音乐中离开课室

小学音乐教案6

  一、教材分析

  阿伦·科普兰是美国现代音乐的倡导者。1920年创作的《猫和老鼠》是一首既展示技巧而又诙谐有趣的钢琴小品。谐谑曲:名字来源于法文“开玩笑”一词,从十八世纪起,谐谑曲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体裁,而且经常作为古典组曲的一个乐章。很多古典乐派的作曲家还把这种体裁应用到了交响乐中,一般作为第三乐章的主题出现。

  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了自己特有的"跃进武"旋律,紧张不安的活跃节奏.快速的托卡塔音型,朴实清晰的色彩和富于广度和深度的想象力.这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首次展现在人民面前,成为了青年作曲家科普兰的代表作.

  音乐联想在曲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科普兰曾经说过联想对音乐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CatandMouse在英语中是个成语,带有“欲擒顾纵”的意思,猫通常喜欢玩“捉老鼠”的游戏,抓住老鼠并不吃掉,而把老鼠放了,再抓,最后才吃掉。

  乐曲结构:

  A(1—20)

  猫——中速,骄傲地、懒洋洋地走向高处,凶险的目光窥视周围。老鼠——快速,在屋里很轻、灵巧地跑来跑去。

  猫和老鼠——速度稍慢,猫在屋里冷漠的巡视;速度非常快,猫追老鼠,老鼠灵活的躲来躲去后胜利的逃跑。

  B(21—50)

  老鼠——快速,老鼠逃掉后很得意,轻快地跑上跑下。

  猫——非常慢,猫懒洋洋的睡着了。

  A′(51—72)

  老鼠——快速,老鼠仍极其灵巧地跑来跑去,故意挑逗。

  猫鼠大战——速度非常快,力度很强,老鼠紧张地跑动,猫凶狠的追逐,最终猫追到了老鼠。

  尾声(73—83)

  慢速,屋子又恢复了平静,老鼠一瘸一拐的悄悄溜走了。

  二、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乐曲《猫和老鼠》,感受乐曲的情绪及情境。

  2.能听辨猫、老鼠两个主题,并能随着音乐联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感受速度变化,体会音乐丰富的情绪。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敢于听音乐联想猫和老鼠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老师介绍四个形象:喜洋洋与灰太狼、猫和老鼠。

  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先给大家介绍四个小动物,他们是羊和狼、猫和老鼠。这些动物有一个特点,狼和羊、猫和老鼠他们互为天敌,当他们相遇时一定会上演激烈的斗争。

  (2)听音乐,表现了哪两个形象。(第一乐段)

  下面咱们来听一段音乐,你感受一下音乐表现了哪两个动物,为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说明原因。

  有的同学说音乐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同学听到了音乐中轻巧的节奏仿佛在模仿老鼠,大家说的都很好,这段音乐描写的是猫和老鼠激烈的斗争。

  2.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有趣的音乐《猫和老鼠》。

  (2)初听:听辨演奏乐器。

  首先请你完整的聆听,感受音乐的情绪、速度的变化以及演奏乐器。

  相信同学们一定听出乐曲是钢琴独奏,速度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情绪时而紧张时而悠闲。

  (3)作曲家介绍:美国作曲家科普兰。

  这首作品是由美国作曲家科普兰作曲。

  (4)聆听第一乐段:

  ①聆听猫、老鼠的音乐主题。

  (猫)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听一听这两个形象用音乐是怎样表现的。首先请你听这段音乐表现的谁?为什么?

  (老鼠)接下来调皮的老鼠要出场了,你听它灵巧的身体上蹿下跳呢。②分析速度特点,老师现场示范。

  (猫)这段音乐开始的速度是中速,好像一只猫懒洋洋地走向高处,凶险的目光巡视着周围。下面老师弹钢琴你再来感受一下。

  (老鼠)下面老师弹琴你来感受一下这只上蹿下跳的老鼠。

  ③完整听第一乐段,联想故事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完整听一听当猫和老鼠相遇后发生了什么。

  ④分析速度稍慢——非常快的变化。

  开始音乐的速度稍慢,好像猫发现了老鼠,之后速度加快,仿佛猫和老鼠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⑤完整听第一乐段。

  猫抓到老鼠了么?咱们再来完整欣赏第一乐段。

  同学们从音乐中一定感受到了,灵活的老鼠这次逃过了猫的追逐。

  (5)聆听第二乐段:(教师引听)

  ①得意洋洋的老鼠。

  你们听,老鼠正在得意洋洋呢。

  ②懒洋洋的猫。

  这时猫在干什么呢?大家听。

  这只猫竟然睡着了。

  ③分析速度。

  同学们,这是音乐的第二乐段,速度是快速(得意洋洋的老鼠)和非常慢(睡着的猫)。

  ④完整听第二乐段。

  咱们再来完整欣赏音乐的第二乐段。

  (6)聆听第三乐段:

  ①听一听有熟悉的旋律吗?

  接下来我们进入音乐的第三乐段,首先请你听一听,这段音乐中有你熟悉的

  旋律吗?

  大家一定听到熟悉的旋律了吧,原来这只调皮的老鼠又出现了。②老鼠再次出现后,又发生什么了?

  咱们听音乐讲述老鼠再次出现后,发生什么了?

  猫鼠大战又一次打响了。是不是比上次更加激烈,速度非常快,力度很强,老鼠紧张地跑来跑去,猫凶狠的追逐,紧追不舍。

  (7)聆听尾声:

  ①分析速度,学生联想。

  突然,音乐静了下来。听听这次猫抓到老鼠了么。

  音乐的速度是慢速的,仿佛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②老师现场示范,启发学生。

  请你注意老师演奏的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这段音乐速度慢,力度弱,你能联想到什么?再听一次。

  仿佛老鼠一瘸一拐的悄悄溜走了。

  (8)完整听全曲。

  下面咱们完整欣赏这首钢琴独奏曲《猫和老鼠》,请你注意两个音乐形象的出现、音乐速度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3.小结

  今天这节音乐可我们欣赏了钢琴独奏曲《猫和老鼠》,认识了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希望你能记住这首有趣的音乐

小学音乐教案7

  教材出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艺术第三册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

  音乐知识"渐强记号"、"渐弱记号";

  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引 导学生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与渐弱。

  2、通过学唱歌曲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并提高学 生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

  1、渐强记号、渐弱记号的认识与其声音效果的感受与体验。

  2、教唱歌曲,培养、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与多声部合作的能力。

  3、让学生初步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设计理念:

  1、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由于他们独特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课设计的"看动画"、"画声音"、"创造声音为小马车 伴奏"、"与时间赛跑"等活动,不仅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情趣。

  2、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师应该是课程的策划者、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教学情境,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启发、引导、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演、画画、唱歌、演奏乐器、游戏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歌以后,主动探究对歌曲内容更深层次上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学习

  1、让学生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画面以及声音变化。

  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吧?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小马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动画画面以及相应状态下的音响效果)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观看后交流所见所闻。

  师:请你再仔细看一遍刚才的画面,看看"小马车"在行进的途中声音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变化)

  学生观看后交流所见所闻。

  师:小马车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声音变大了,小马车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声音变小了,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在音乐中用"强"和"弱"来表示,刚才的马蹄声是一下子变强,变弱的吗?(启发学生发现声音变化的逐渐性)

  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现这种慢慢的变化吗?(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学生大胆尝试用各种肢体语言表现这种逐渐变化的过程。

  2、介绍"渐强","渐弱"两种音乐记号。

  师:同学们能用自己想象的动作来表现声音的强弱变化了,真不错!在音乐中,有这样一个记号是用来表现声音慢慢地变强,(出示" ")这个记号叫"渐强记号"(出示"渐强记号"),"渐"的意思就是慢慢地,表示声音慢慢地变弱的记号叫"渐弱记号",它是这样的(出示" "渐弱记号)

  3、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渐强、渐弱的声音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了声音的渐强、渐弱变化,老师用两个音乐记号表现了声音的渐强渐弱变化,你想试试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声音渐强,渐弱的变化吗?

  请你选择一种简单的图形来画,画好以后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作业。

  师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师:出示节奏:2∕4 × ×× ∣×× ×‖ 要求学生击掌拍出节奏。

  生:练习

  师:指挥学生以小组一组一组加入和退出的形式击拍出2∕4 × ×× ∣×× ×‖的节奏来创造、体验声音的强弱变化。(以六个自然组为例:第一组从头到尾要击拍十一遍 2∕4 × ×× ∣×× ×‖的节奏;第二组击拍十遍;第三组击拍九遍……

小学音乐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歌曲《粉刷匠》,使学生能够用活泼、轻松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学生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小组合作能力。

  3、通过为歌曲创编动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在创编中感受劳动的愉快。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用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小帽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放松一下,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超级模仿秀”。

  2、游戏要求:请同学边听节奏边观察老师拍节奏的动作,然后把它模仿出来。

  3、教师分别拍击X0︱X0︱和XXX∣X0∣学生模仿。注意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拍节奏的动作以及拍节奏时的强弱规律。

  4、请同学看黑板:第一组拍X0︱X0︱两遍,第二组拍XXX∣X0∣两遍,我们比比看哪组最齐。

  二、寓教于乐::

  1、导入:现在老师这里有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想请你们用我们刚刚拍好的节奏为它进行伴奏。

  2、教师播放歌曲的伴奏,和学生一起进行伴奏。

  3、刚才老师听到有些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那你们知道歌曲的名字吗?(粉刷匠)那谁愿意给大家唱一唱?(唱后请同学进行评价)

  4、现在请你们听听小粉刷匠的演唱吧!

  5、下面请同学小声跟着老师演唱歌曲的歌词。(教师出示歌片)

  6、请试着唱一唱歌曲。请你们听听老师在唱时歌中的“的”和“了”字是怎样唱的?

  7、请你们唱一唱歌曲,注意“的”和“了”的发音。

  8、歌曲处理:

  1)导言:现在我们同学已经会唱歌曲了,为了让大家把歌曲唱得更好,我们来一句一句的唱一唱。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怎么样?(强)请你边唱边做动作。那小粉刷匠的心情如何?请你用自豪的心情边做动作边唱一唱第一句。

  3)听了你们的演唱,老师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小粉刷匠的自豪心情。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句:“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请你们想想,粉刷匠把房子刷得很漂亮心情怎么样呢?那老师听听你们唱得美不美,请你们边唱边做动作。

  4)你们唱得真美!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三句和第四句,你们想象一下,小粉刷匠在粉刷房子的过程中小鼻子变成了什么样?(学生自由回答)那为了突出粉刷匠的小鼻子,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强)那我们在唱第三句时,为了能够把第四句中的小鼻子突出出来,我们的声音应该是弱还是强呢?(弱)我们现在来唱一唱,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5)你们唱得真好听,老师也想唱一唱,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老师唱得和你们有什么不同?(教师演唱“哎呀我的小鼻子”时做一个渐慢的处理)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通过看图说话,说:我还能帮妈妈做什么?继而唱一唱、演一演。希望巧妙的置疑使学生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学生能在原有的音乐基础上,用旋律,把自己平时会做或做过的事情编成歌词唱出来。既符合了一年级孩子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又让他们在玩乐中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同时激发、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但是,我有忽略了他们仅仅是一年级学生,创编整首歌难度太大,学生一下就没有了兴趣。

  最后,我觉得整堂课缺少一根主线。应该围绕“手”或者“劳动最光荣”来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案9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1 、《拉起手》。

  (二)、欣赏《行星组曲》

  活动与练习:1、常用键盘音及记号。

  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

  一、教学目标:

  (一)、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二)、聆听《行星组曲》中的《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及《木星——欢乐使者》,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为《欢乐颂歌》配诗或配画。

  (三)、认识 常用变化音记号,学唱好《拉起手》中带有升记号的音。

  (四)、通过学唱一首歌曲,感受其优美、流畅的旋律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三连音。

  三、教学难点:

  变化音记号。

  四、课时:

  2

  五、教具:

  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1、听辩节拍练习。

  2、写出学习过的切分音节奏。

  3、力度记号。

  4、复习音名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辩节拍

  (二)、欣赏《行星组曲》。

  要求:(1)、边欣赏边拍出强拍。

小学音乐教案10

  一、说教材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唱歌课,歌曲为F调2/4拍,是一首壮族歌曲,描述的是壮族美好风光,表达壮族人民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壮族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掌握一字多音的唱法。

  二、说学情

  其次,一名优秀的老师,仅仅对教材有深刻的了解还是不够的,需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语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部分乐谱的识读;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能力有限;所以我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壮族音乐风格,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解、对比等方法,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并能够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可以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欣赏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导入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我将从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以及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导入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法进行导入。我将播放不同民族服饰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上展示的都是哪些民族?”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可以回答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由此顺利导入到本节课壮族民歌《唱山歌》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一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紧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教授

  其次是我的新课教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分成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了解壮族。

  我会先针对壮族这一民族进行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将设置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聆听,回答出歌曲为中速的,热情优美的一首歌,通过音乐感受到壮族风景秀丽的场景。

  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会音乐风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活动二:学唱歌曲,了解音乐特点。

  首先,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其次,进行学唱歌谱,唱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规律。

  最后,进行唱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谱例的观察,以及对以往音乐知识点的回顾,回答出有很多连音线部分。提出问题“连音线部分应该怎样演唱?”教师进行示范两种演唱方式,分别用连贯的方式,与跳跃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带连音的唱法更适合本首歌曲。之后有针对性的对于连音线部分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掌握连音线部分的演唱方式,也就是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这样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一个就是将难点部分分解开来,逐步循序渐进的突破难点。

  活动三:完整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通过对歌曲的剖析后,提出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对情感的总结,回答出用抒情、温柔、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请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通过学生推荐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参与课堂活动。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我的巩固提高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我将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这样设计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结合了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多元化的要求。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在作业设置上,我会请学生将本节课的歌曲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这样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小学音乐教案11

  教学内容

  唱《跳柴歌》

  延伸:为歌曲填词赞美家乡。

  动:学跳黎族的“跳竹竿”。

  拓展:了解黎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的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学习跳竹竿,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在跳竹竿舞时,动作要求协调、合拍。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一首具有黎族民族特色的《跳柴歌》,歌曲欢快活泼,极富舞蹈的韵律。结合歌曲的教学,学生欣赏和学习富有传统特色的跳竹竿。了解黎族文化的人,大多会赞叹黎族人审美的独到眼光和创造美的艺术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感受黎族人民所追求的环境美、仪容美、歌舞美。

  本课将要学习的是一首海南民歌,歌曲不难。但是让学生学习竹竿舞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少数腼腆、内向而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教学时要及时发现并予以指导、鼓励;在集体跳竹竿时要注意防止教学秩序的失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培养孩子们的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听听动动――感受音乐

  1、聆听歌曲《跳柴歌》的伴奏音乐跟着老师做律动,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韵律。

  2、变换形式用打击乐器按照歌曲的节奏敲打节奏,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

  3、教师示范跳绳(跟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4、分组请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做跳绳的动作,要求学生步伐一致,整齐划一。

  5、初步熟悉跳竹竿的基本步伐。

  要求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蹲在地上,双手将绳子拉紧、贴在地面上反复做开、合的练习,要求与《跳柴歌》的节拍吻合,没有绳子的同学原地蹲下,模仿动作进行练习。教师有意识地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完成跳竹竿的完整动作。请部分同学模仿教师的动作,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为学习竹竿舞做铺垫。

  二、唱唱想想――体会音乐

  1、出示大歌片《跳柴歌》,让学生跟琴声感觉旋律,问问大家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2、跟琴模唱歌谱。

  3、完整地听赏歌曲《跳柴歌》,让大家在歌声中再次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韵律。

  4、跟着伴奏练唱歌曲,努力表现歌曲的弹跳性和欢快的情绪。

  5、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为歌曲伴奏,要求用欢快的情绪边敲边唱,再次体会合作的快乐和满足。

  三、跳跳赛赛――表现音乐

  1、通过歌片、插图、观看录象片段等引导学生讨论有关黎族的.文化习俗,交流各自做了解的有关黎族的风土人情,着重介绍黎族男女跳竹竿的音乐游戏。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音乐游戏:跳竹竿。

  教师此处可以随机知道学生的基本舞步以及动作要领。着重培养大家的集体合作精神。

  3、分组表演,相互评价。

  4、师生互动:师敲生跳或生敲师跳。

  四、拓展延伸――升华音乐

  1、师:海南很美、黎族很美,我们的家乡――泰州也很美。海南人通过歌声、舞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家乡,我们能不能借用这个旋律,创编新词也来赞赞自己的家乡呢?

  生:(略)。

  2、通过课件帮助学生了解泰州的名胜古迹、风俗人情,为创编歌词提供依据。

  3、新歌赞家乡

  分组讨论为歌曲填上新词(要求一定是赞美家乡的名胜古迹和风俗人情),同时要求每组选派一到两名同学用家乡话来唱一唱自己创编的新词,比一比,哪一组词好唱得更好。

  4、在《跳柴歌》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小学音乐教案12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

  教具:电子琴、CAI课件、图片、皮球、头饰若干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

  2、引导学生用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两只小象》。

  3、启发学生运用身体的部位如手、口等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

  正确掌握休止符的用法。

  能用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能大胆积极地参与表演与创造。

  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1、练声

  展示开口的小鸭,小猫图

  2/4 1 2 3 4 | 5 ? |5 6 5 0 |5 6 5 0 |5 4 3 2| 1

  ? ||

  小猫 怎么 叫?

  小鸭 怎么 叫?

  2、认识休止符

  (1)出示一只闭口的小鸭,放在开口小鸭旁边。

  师问:两只小鸭有什么不同?

  生答:一只在叫,一只在休息。

  (2)看图模仿小鸭叫一叫。

  ga ga ga ( )

  (3)看图模仿小猫叫一叫。

  ( ) miao ( )

  要求学生边拍手边学叫声,并用双手打开表示休止。

  (4)出示红灯----休止符,表示休止一拍。

  师:“在马路上看见红灯,行人要停一停。在歌曲里看见它(休止符)也要停一停。”

  (5)读儿歌做动作。

  XX X X | XX X 0 | XX X X | XX X 0‖

  小皮 球 呀 圆溜 溜 拍来 拍 去 乐悠 悠

  3、感受聆听

  展示课件上的标题----长鼻子,学生说说是什么动物。

  看大象和小象的图,分别听听展示不同动物形象的音乐,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

  学学象的行动,如脚步缓慢、笨重,长鼻子甩甩等。

  4、学唱歌曲

  (1)看歌曲的MTV

  (2)教师范唱,学生轻声哼唱。

  (3)学生用“LA”音唱旋律。

  (4)学读歌词。

  (5)随琴学唱《两只小象》。

  (6)用打足气儿和没有气儿的皮球启发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5、编创活动

  启发学生动脑筋,运用身体的部位打出强弱节奏,为歌曲伴奏。

  6、歌表演

  两个学生为一组,自由组合表演《两只小象》。

  7、小结

  看图片,向学生介绍象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