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3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1-07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3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供大家参阅。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3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1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安庆追赶跨越

  国务院制定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发挥安徽发展的比较优势,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推动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示范区规划把安庆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将安庆建设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皖江城市带3大产业组团之

  一、皖江地区6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这既是安庆人民的多年期盼,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

  配套承接的产业基础雄厚

  安庆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座城市,曾是安徽省长达178年的省会,历史底蕴深厚,为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桐城派文化和戏曲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园林城市”3张名片。现辖1市、7县、3区,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3万,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802亿元。安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安庆具有承东启西、接转产业的独特区位条件。安庆是南京经济圈与武汉经济圈之间的节点城市,是皖鄂赣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区一小时经济圈人口达500多万,半径150公里的经济圈覆盖安庆、池州、铜陵及九江等地10余个县、1000多万人口。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带动的政策背景下,皖西南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宁安城际铁路、望江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以后,安庆将实现约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武汉,与长三角和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安庆具有规模承接、集聚发展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丰富,地表生物资源达两千余种,具有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资源40余种、600多处。安庆是安徽省第二大旅游经济区,拥有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3个,具有开发价值但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57处。承接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全市现拥有12个省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近20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在建的安庆化学工业区、机械工业园、纺织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岸线和港口优势突出,辖区岸线总长247公里,约占皖江北岸线的61%,目前尚未开发的岸线达70%以上。安庆港是皖江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和国家一类外贸口岸,年吞吐能力达到2600多万吨。优良的岸线、港口和环境容量条件,为发展大运量、大耗水、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安庆具有配套承接、互补发展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安庆工业强市步伐加快,现已形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现有50多家骨干企业,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是油化纤相结合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拥有年原油500万吨加工能力,年产800万吨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安徽曙光化工集团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氰化钠生产基地。机械制造工业拥有近百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是国家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其中环新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汽油机缸套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活塞环生产基地;船舶工业目前已形成年造船50万吨载重能力,其中中船安庆船用柴油机厂正在形成年产千台船用柴油机生产能力。纺织服装产业拥有骨干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安徽华茂集团是中国纺织工业排头兵。安庆农业基础较好,是国家优质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服务业发展迅猛,是皖西南乃至皖赣鄂交界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光彩大市场2008年交易额达到194亿元,名列全国工业品交易市场第二位;物流企业总数在500家以上,年货物运输周转量近120亿吨公里。

  将宏伟蓝图转化为操作细则

  根据示范区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对安庆发展的战略定位,我们力求从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规划的深刻内涵,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切实把宏伟蓝图转化为操作细则。主要目标是:举全市之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若干千亿元产业和一批百亿元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努力建成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力争再翻一番,把安庆建成产业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目标任务,我们坚持突出规划引领,居高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精心编制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根据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目标定位,加快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安庆化学工业区建设,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化工企业集聚发展。依托石化产业基础,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承接配套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发展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全力打造化工产业集聚区和承接长三角化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是建设全国重要的轻纺产业基地。加强对轻工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引导纺织服装、羽绒家纺、装饰建材、印刷包装、农副产业加工等轻工业集群化发展。依托安庆棉花和石化腈纶等资源优势,承接发展中高档纺织品、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形成以终端消费品为主,融棉纺、化纺、印染、面料、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建设纺织服装工业城,推动棉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创新,着力形成中国棉纺织精品生产基地。

  三是做大做强装备和机械制造业。推动骨干企业对接国内外优质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承接发展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公司,建设关键零部件专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中低速柴油机、汽车及零部件、整装新型船舶、输送机械、数控机床、环保设备等机械制造产业,承接发展船用动力、仪器仪表、通讯导航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核心部件产业。

  四是打造建筑建材产业基地。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承接发展高端建筑产业,支持建筑企业向集团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繁荣房地产市场,建立完善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合理的收益分配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优质石材、粉煤灰等资源,大力发展水泥产业。依托石化优势和非金属矿资源,大力发展高性能化工材料、玻璃材料、光伏材料、超细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逐步建成以化工材料为主体,其他新型材料为补充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是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进港城、港路、港(园)区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光彩物流园的发展档次,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港口物流基地、铁路北站物流园、皖江农产品物流和化工物流、商贸物流等园区建设,完善区域市场体系以及运输场站节点,承接发展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联结长三角物流圈、辐射皖赣鄂城乡市场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六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农业特色板块。加强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皖江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整合打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快中国安庆食品工业城建设,形成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七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加快大天柱山旅游经济区建设,推动安庆文化旅游融入全国、全省的知名旅游网络,建设面向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黄梅戏艺术,培育精品剧目演出市场和民间通俗演出市场,加快发展以黄梅戏为重点的演艺娱乐业。发掘丰富的历史、人文、典籍资源,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表演艺术、手工艺品、信息软件、影视动漫、包装印刷、广播电视、出版传媒等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承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培育壮大文化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与长三角相衔接的文化市场体系。

  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优化承接环境,夯实承接平台,打牢承接支撑,更加注重合作承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更加注重错位发展、有序承接、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分工合作、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第一,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优化投资环境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努力降低产业转移成本,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专门成立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分设规划指导、区域合作、产业推进委员会,建立完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进机制。认真研究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国际国内大企业的投资动向,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新政策,使我市成为商务成本“洼地”,始终用最优惠的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建立承接产业改造升级专项基金,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社区)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建立环保服务“绿色通道”,主动为承接项目提供环保技术、政策咨询和及时服务,加快承接项目环评审批速度,缩短办理时限,积极帮助转移企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加强人力资源流动平台建设,建设管用高效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和劳动力支持。

  第二,建好承接平台,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我们将坚持产业转移向园区集中,企业发展向集群配套,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优中选优、合理布局、着眼示范”的要求,加强与铜陵、池州等周边市县的联动,规划建设好产业承接集中区。以中石化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化学工业区开发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二是大力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对全市现有1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进行“二次规划”,突出扩容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全面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共用型、关键性设施建设。加快安庆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三是创新开发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探索跨省跨市合作共建园区新模式,通过采取“园中园”、“飞地”等各种有效途径,实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委托招商等形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全面制定合作共建园区优惠政策,在GDP统计、税收分成、环境容量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第三,完善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坚持向东融合、向西开放。积极构建和完善对外交通快速通道,加快宁安城际铁路、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和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北沿江高速、安庆长江公路二桥、安庆至九江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工作,谋划一批基础性、事关安庆长远发展重大项目。加强环保服务,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公共环保基础设施。推进安庆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使之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功能,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营造好最佳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前我们正在以申办省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谋划和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城市大建设热潮,努力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第四,强化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8年,安庆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这里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人均受教育程度在全省领先,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拥有一大批素质较高的产业发展人才,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国家科技部最近确定了安徽为全国三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既覆盖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也覆盖了包括安庆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里面我们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将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瞄准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引进力度,力争在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农业、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化工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推动我市具备一定基础的高新企业做大做强,力促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培植锻造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与中科大、38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展,支

  持重点骨干企业创建院士工作站,进一步加强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承接纺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鼓励实行“候鸟式”用人方式,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驻、但求常来”的柔性用人机制。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2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软硬环境营造等,可以有效避免产业承接和转移中的无序无度,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承接”和“示范”,是未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的示范区,应当是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板块,努力实现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它将开辟科学承接的新路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 “区域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它将成为产业承接的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它要在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它将是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和谐新区,亦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

  准确定位是确立整个地区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的区域定位,以及“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示范区当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综合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轴”串联安庆、池州、铜陵等6个沿江城市,发挥合肥、芜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核”带动作用,舞动滁州、宣城“两翼”,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沿江发展轴”的定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产业基础,发挥其沿江岸线优质资源;合肥、芜湖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则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其产业辐射力和服务功能,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将依靠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舞动腾飞的双翼。

“皖江”飞跃,承载的是一份期待和心愿,人们在规划蓝图时,审时度势,贴合实际,定性定量,一笔笔勾画美好的图景。

  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建成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外向度将大幅提高,外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年均增速不低于50%,外贸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承接产业转移,警惕成本陷阱

  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向获利最大化的地方流动。

  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从历史上看,国际制造业基地已发生了五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由于美国的崛起,使得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工业基地向美国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向日本转移,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为一个低成本制造业基地。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两大趋向,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信息时代,制造业面临转移;二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需要新的产业支撑。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的第三次转移。即日本制造业向韩国转移,韩国在七八十年代就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八十年代后期,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国的台湾又承接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正在发生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这就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国际产业之所以大量向中国转移,归根到底是由国际产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格局决定的。由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商品价格日益走低,国际资本为了生存和提升竞争力,被迫转移竞争方式,由原来依靠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益,转而依靠降低成本实现收益提高并加强竞争力。这样一种竞争方式的选择,就意味着国际制造业基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具体看,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成本因素。中国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所以国际上的小五金、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家电、电脑、造船、建材等产业也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二是市场因素。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就拿汽车来说,据国发中心的研究报告,在20年内我国不仅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同时也会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丰田、大众、日产、本田等都已进入中国,中国的几大汽车集团全部与外商合资生产。三是周期因素。就是某一产业的升级使其生产出现周期性转移。最典型的就是IT产业。20世纪80年代,IT产业靠垄断技术就可以控制世界市场并获得超额利润,但是90年代之后,由于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高频率的创新阶段已经结束,靠垄断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已不可能。IT产业的竞争也转入成本竞争的阶段,随着研发与生产的分开,制造肯定要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目前,江苏省形成了从昆山至南京的200公里的信息产业带,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四是外部因素。由于法律等原因,有的国家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比如化学工业。大量的化工行业也在向中国转移,当然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长三角等地区采取建立化工区的办法,目前,从上海到南京已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化工生产带。五是竞争因素。即国际竞争带来的转移。国际资本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向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好的地方转移投资。我国东部沿海之所以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就是因为它的某些产业,特别是一些中间体加工业水平相当高,配套能力相当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产业转移的重点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化。过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鞋、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活动,现在转向电子、化学、汽车、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部分,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1997年就达到了43%。据世行官员分析,从2003年开始,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也加快了向中国等国家转移的步伐,向这些国家转移更具附加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并认为这是新一轮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从产业转移形式看,在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被普遍采用。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这样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从产业转移的组织方式上看,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或体系,国际产业转移的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链和供应链。波音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而他的零部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生产的,也就是说,波音飞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已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的情况在福特、丰田、GE等大的汽车、飞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制造商都是一样。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省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及工业化水平较低,政府服务及法制环境不尽如人意,以及产业配套条件较差,由此造成区域性商务成本过高所致。但是更深一步看,在这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

  把创新投资环境的基点放在降低商务成本上:

  投资环境是指能影响投资资本有效运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或因素的有机综合。吸引外来投资归根到底要靠环境优势,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则直接表现为商务成本的高低,所以降低商务成本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

  一般而言,一地的商务成本主要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获取要素和组织生产的成本,以及产业配套成本三个方面。一地的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低;一地政府服务效率高,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成本就低;一地的产业基础好,企业的产品配套成本就低。降低商务成本,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着力。

  对外来投资实行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或企业生产要素的支出成本,这不是我国的特例,世界各国都将此视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就连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国内各州、市政府之间“优惠政策”的比拼历来也是十分激烈的,有的是直接降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有的给予税率、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芝加哥市政府曾经以每亩一美元的地价,将土地出让给日本的三菱公司。

  放宽政策,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成本。(1)降低投资项目土地成本。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外,不得向外来企业征收其他费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城镇工业园用地,征用新地应以征地费和上缴费等征地成本为基础,合理确定地价,并可视情况实行更优惠的地价。(2)采取更加灵活的供地方式。鼓励实行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方式,除国家法律规定的可用划拨供地的方式外,均采取租赁、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市场方式供地。投资者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3)实行鼓励投资的电价政策。坚决清理影响供电价格的不合理因素,合理调整供电价格,降低整体电价水平。鼓励工业用电大户和高耗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电源项目开发,以直接获得稳定和廉价电能,过网费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4)降低综合运价。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的要求,全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提高流通效率。进一步规范铁路、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港口等交通运输行业的价格行为,适当降低综合运价。同时,要坚决取消对企业和投资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依法允许将资产整体或部分无偿划转的方式,鼓励外来战略投资者购并重组国有企业。

  建设法治政府,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成本:

  从区域商务成本的总体情况看,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在要素的价格成本,而是在要素的组织成本上,即由于政府服务、法制及诚信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投资者在获取生产要素和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了更大的成本。因此,以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为契机,建设法治政府,就成为我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的关键所在。

  依法行政。国家机关各部门在行使权力时,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是可以自我授权、自定规章、自己执行,出现了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怪现象,有的借“自我授权”之机,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强化行业管理的旗号,从中夹带“私货”,为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跑马圈地”,扩大收费、处罚和许可权。这种自我授权的观念或做法,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被废弃。根据新法律规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授权才能设行政许可,部门自定的规章不能作为行政管理依据。而行政许可的设置权只有三个层次的国家机关可以行使,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大及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机关、部门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不能自我授权,自己又参与执法。

  规则导向。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及在管理方式上的权力导向,往往使规则容易受到破坏,使可以通过规则解决的问题仍需通过上级批示才能落实,权大于法,权力导向的观念比较盛行。新法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将促进按规则办事的观念逐步确立,行政许可也将从权力导向转向规则导向,否则将是违法。这样就能达到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公开透明。政府行政机关有保密制度,然而一般的行政管理措施都与企业、公民的实际利益相联系,健康的市场经济要求行政管理行为有透明性和公开度。行政许可法就提出“有关行政许可决定”、“行政机关作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等,都应公开。我们应通过学习和落实行政许可法建立这样的观念:对政府,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对百姓,保密是原则,公开是例外。个人的隐私权是应依法得到保护的,而政府的工作应公开、透明,因为“封闭必然产生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权责挂钩。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谁发证,谁监督,谁负责。这就特别告诉我们,权力与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观念。权力要与责任挂钩,而与利益脱钩,从法律上解决了有些人偏好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的问题。曾有外商对中国市场管理发表看法,认为进入难,进来了就比较自由了;也有专家对某些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一些“颠倒”行为感到诧异,说该用“市场办法”管的事用“计划办法”管,该用“计划办法”管的事却用“市场办法”管。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在权责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于那些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权责脱节、各自为政的行为就更是有违权责统一原则的。

  走产业集群之路,降低企业产业配套成本: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一个世纪前提出,它是指产品价值链相关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聚集。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若干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它的巨大作用曾经在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块状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也已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

  产业集群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能使专业化分工获得空前发展,直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当地吸引资本的能力。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产业集群的情况下,则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主机厂(总装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一个零部件厂可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很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讲,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他们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珠三角地区IT、家电产业集群后,在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可见,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优势。因此,要把加快产业集群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珠三角主要承接香港的一般商品生产转移,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缺少技术含量,不值得学习。江浙模式实质是在重复欧洲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离开其特定环境和政策支持就难以复制。湖北是具备优势的老工业基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要做成本转嫁的承担者

  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其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区域之间产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区域之间的产业对接转移不是一个简单复制的过程。

  没有竞争门槛,谁都可以进入,只要运输距离不断增加,利润就不断摊薄,而利润摊薄就不可转移。由于多年来形成对地租分配的惯性,而没有用于积累,没有作产业升级的准备,导致珠三角一带至今没有完成从一般商品生产向设备制造业的过渡。

  除去地租,还有一个利润的来源,在于打工者的低工资。近年来,南方的“民工荒”不是因为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而是在于打工者收益太低,没有基本福利,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供给的所需没有给足。我国《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将成为压垮这种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它并不值得学习。

  国际产业分工有五个层次,最低端是供应资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产、重化制造工业、金融服务业,最高层次是技术创新。

  30年前改革开放时,基本上是进入第四层次。目前,正向第三层次升级。升级阶段,涉及几个工业核心点,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是长三角,三是以大武汉为中心的产业布局圈。

  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曾在我国红火一时,它解决了农民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但后来在面对市场竞争的道路上,失去了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纷纷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势下,苏南难以向重化工业和社会制造业升级。

  在工业发展到一般商品生产阶段,浙江把作坊加工业变成场地型加工业,把一般商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以地域型方式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银行的官员考察浙江模式时说,其实这是重复着西方早期的工业原始积累,只不过在作坊小工业上增加了一些现代简单机械。

  从经济规律来讲,一个第三层次产业形成并相对集中的城市,必定具备某种地缘经济要素优势。怎么利用结构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协作布局并实现集约发展。

  当产业转移时,也就是利润摊薄到不能维持时,企业不外乎是破产或转移。

  中部与东部对接的内容是什么?按珠三角模式,不顾环境代价和土地限制行不通。一般制造业既无技术含量又无资本门槛,现在主要是向越南转移。

  目前,我国中西部招商引资热情高涨,需要提醒的是,有的转移投资短平快,捞一把以后丢下一个烂摊子。我们认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必有产业提升带来的巨大成本,这个成本必然向某些可能承担的地方或领域转嫁,地方不要做成本的承担者,而要争取成为收益的获取者。

  由于长三角的产业基础、经济优势和文化底蕴,台资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延伸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省发展环境的改善及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升高,经过艰苦努力,台湾制造业向中部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也是大有可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为香港产业向大陆转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观念“瓶颈”是承接转移的重大障碍: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思考如何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部和西部的欠发达省份除了要积极接受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外,还要盯住东部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接受产业转移就如打篮球一样,球传给谁,要看谁的位置抢得好,同时看谁的球技高。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3

  安庆市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

  为认真组织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结合安庆实际,特制定本政策规定。

  一、加强承接平台建设

  1、从2010年起连续6年,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2亿元,用于安庆集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贷款贴息、补助、奖励和产业引导基金等。每年政府性融资不少于10亿元,用于产业承接平台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

  2、从2010年起连续6年,市县区国有资产减持、出让净收入以及土地出让净收益的40%,用于安庆示范区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3、从2010年起6年内,安庆集中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全额返还用于集中区建设。

  4、积极推动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并申报建立安庆出口加工区。鼓励具备条件的现有省级开发园区根据发展要求修编开发园区总体规划,报请省政府批准拓展开发区域,有条件的要积极申报省级高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乡镇工业集聚区申报筹建省级开发区。

  二、优化建设用地供给

  5、土地利用计划内指标优先保证集中区和国家、省级开发园区建设用地需求。

  6、每年全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5%和新增耕地指标10%由市级实行有偿集中统筹,专项用于示范区内重大工业项目。新增耕地和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需要,鼓励使用示范区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7、规范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项目准入标准。安庆集中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单独选址供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当期且不含土地出让金,下同)不少于5000万元,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50万元;市区其他省级开发区单独选址供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20万元;县域省级开发区单独选址供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2000万元,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00万元;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项目除外。其他项目需要进入园区的原则上由园区提供标准厂房。

  8、鼓励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及省级开发园区内建设多层厂房。市区对符合产业发展及投资强度要求的项目(企业),容积率等规划指标达到控制标准,新建多层生产性厂房且投产达效的,二层部分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100元,每增加一层,该层补助标准增加100元。

  三、鼓励合作园区发展

  9、大力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央企、行业协会、企业集团、投(融)资机构等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内开发建设“园中园”,积极探索园区合作发展新途径。

  10、对“园中园”开发建设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且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的,从“园中园”建设起10 年内,新建工业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用于“园中园”建设,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市县区所得部分全额返还“园中园”建设主体,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1、在已整体办理“园中园”土地权属手续的情况下,对建设主体引进的其他入园企业,在办理土地权属变更手续时,所征收契税全额奖励给建设主体,并免收土地权属证照工本费。

  四、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12、对符合开发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准入条件的新建工业企业,正常缴纳土地出让费用且在约定时间内投产达效的,给予一次性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为该企业自正常纳税起三年内年均税收收入的两倍,最高不超过亩均工业用地最低价。

  13、对落户安庆集中区符合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新建工业企业和项目,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降低上述企业和项目的市内经营服务性收费(因行政许可、审批程序需要而产生的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部分),具体明细标准由市物价局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亿元且投资强度超过2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前述经营服务性收费由同级财政全部承付。

  14、市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投资的,按其在安庆固定资产投资的3‰给予一次性奖励。其年新增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15、安庆示范区内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给予300万元二年期借款资助,两年内企业成功上市转为奖励,其中30万元奖励经营班子。因企业上市改制、重组发生土地、房产、车船等权证过户所产生的营业税、契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因对企业进行规范处理调整以往应税所得而应依法补缴的税费,企业上市后市县区所得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16、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本市的、市外企业将总部迁至本市并上市的,均按其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的3‰给予一次性奖励。其年新增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17、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亿元的项目、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工业项目或亩均纳税1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五、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18、设立安庆市产业承接引导基金,引导符合示范区规划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

  19、构建安庆示范区共建共享机制,各行政区域相互引荐市外投资主体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内建设合作园区、产业项目的,产生的绩效考核指标,全额计算到引荐单位。由此产生的税收收入等地方所得部分实行财政分成,投产后十年内引荐方与项目落地开发区按3:7的比例分成。

  20、加强市区产业布局统筹领导和协调,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产业及项目准入制度。因产业统筹布局需要而进行空间选址调整的项目,相关利益分配,参照共建共享机制执行。

  21、建立安庆集中区项目快速审批“绿色通道”,区内项目审批事项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全程无偿代理。

  22、积极探索安庆集中区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式运营模式,同时,赋予安庆集中区统筹推进机构相应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六、规范环保准入条件

  23、对符合一定条件、属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如所在区域已通过规划环评,简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环境现状基本相同的局部区域,项目环评时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共享。

  24、简化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程序,对一个企业有多个功能相同的环保设施排放口,采取随机抽测的办法。审批环评报告书缩短为10个工作日(化工等环境敏感类项目可延长为20天)、报告表缩短为5个工作日、登记表缩短为2 个工作日。

  25、新建企业自身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将对其所征收的污水排污费纳入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的部分,奖励给该企业用于污染防治。

  七、附则

  26、安庆示范区范围包括含八县(市)三区的安庆市域全境;安庆集中区范围包括安池铜产业集中区安庆园区以及枞阳园区规划界定区域。

  27、本规定中有关安庆集中区政策,各地可根据实际比照执行。除本规定中已明确以外,各项分成及奖励政策按照“谁受益、谁奖励”的原则,由同级财政负担。

  28、本规定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相关条款实施细则由市推进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