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3篇(垃圾分类申论江苏)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1-06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江苏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3篇(垃圾分类申论江苏),供大家品鉴。

江苏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3篇(垃圾分类申论江苏)

江苏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1

  江苏公务员笔试专题 李晴翠

? 热点概述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同志与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有一段深刻的对话。

  蒙哥马利说:“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毛泽东说,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蒙哥马利之问”折射的是一些西方人内心深处的“国强必霸”逻辑。然而,这样的逻辑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两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孙中山先生离世前曾在日本演说,“东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无数仁人志士高喊“落后就要

  挨打”“振兴中华”,但只是为了获得免于被欺凌的自由,为了以平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所说,有些人总希望有一个暴力选择,但中国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现实,阴阳平衡、尊重智慧、众生平等理念被视为理所当然,和平关系的普遍原则以相互合作、平等互利为起点。不通晓中华文化“和”的精髓,不懂得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焉能体会到中国人对和平和睦的珍视?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今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

? 相关评论

@两江论坛: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1

@凤凰网: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2

? 模拟题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此,你怎么理解?

? 参考解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 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 和,是为人处世之道。”这里谓“和”为“中节”,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它提倡的是中庸之道,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提倡“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和”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来源:两江论坛《“和” 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来源:凤凰网《中国文化中的“和”》

  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千百年来文化传承。从文化方面来说,“和”能带来合力与双赢。借用今天的说法,“和”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从政治方面来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开启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交往的合作旅程,成为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上的创举。从经济方面来说,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日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商贸区,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社会方面来说,中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趋势、顺应人民群众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性举措。从生态方面来说,我国一直秉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路线,努力营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和“是我们构建当下和谐社会仍需要贯彻执行的重要信念,与人和,与时和,与天和,是我们一路前行的标杆。

江苏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2

  据沪上多家媒体报道,在11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上,市人大代表提交 了《关于深入推进上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的调研报告》,报告认为,目前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人治大于法治,激励大于约束。

  据对部分市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市民整体上对垃圾分类知晓率在提高,但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小区的正确投放率仅有10—20%,剩余的指标完成,则都依靠保洁员二次分拣,在保洁员没有进行二次分拣的区域,垃圾进入处理设施后,还需进行再次分拣后,才能处理。也就是说,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尚未能真正走到底,最终落了个“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结果。

  如此看来,垃圾分类这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环保工程,离“大功告成”的目标还实在远着呢;就眼下而言,似乎还只是个“半吊子”工程。就如市人大代表提交的报告所披露的:目前全市垃圾分类减量 “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比较普遍,市区两级忙于应对 “每年末端减量5%的考核指标”,但对各区域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分类方式的培训、分类后湿垃圾如何规范运输、资源化利用等,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落到实处。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好处多多。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宣传,如今大多数市民也都已不同程度地知晓了。大家都明白,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要实现“化腐朽为神奇”,变垃圾为财富,首先要做的,无疑是要实现分类处理垃圾、实现垃圾的减量。这就应该首先做好全覆盖、大面积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向全体市民普及和推广垃圾分类减量的知识与办法这一项科普大工程。

  垃圾分类减量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通过制度手段加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减量,还要进一步把社会各界动员起来,在广大市民的广泛支持、配合和参与下,形成长效机制。

  换句话说,上海市民和百万上海市民家庭理应是实现垃圾科学管理的“主力军”。对待这么庞大的人群,仅靠行政命令和强制管理手段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市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相关知识与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习惯,将垃圾分类减量视为分内事。这也是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能否落实到位、不流于形式、不成为“半吊子”工程的关键。而这一切,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前些日子,松江区泗泾社区服务中心、泗泾妇联主办了健康环保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现场,小朋友们拿着刚刚绘制成的文化衫,意犹未尽地讨论怎么处理自己的作品。“只有水资源和绿化资源得到保护,地球上的人类才会过得幸福。”活动中,社区居民们围绕着“健康、环保、绿色、家庭”这一主题,纷纷建言献策。场面之热烈,可是很契合“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减量要先行”这一主题的。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减量,说到底终究还是大家的事情,需要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和配合。所以,倘若每个居民都能在家里就按垃圾分类减量的标准把家里的垃圾分分清楚,这样就可以减少垃圾分拣的重复劳动。说到底,要缓解垃圾分类减量的压力,还需从源头做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毋庸讳言,虽然“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活动在上海已经开展了三年有余,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减量还尚未在我们上海各地区都蔚成风气,还未形成全体上海市民和百万家庭完全自觉的行为习惯。但相信,有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有关各方和市民公众的群策群力,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凝聚成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和低碳生活的巨大能量。让我们上海成为世界上最清洁、最干净、最漂亮的大都市这个“宏伟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当然,前提之一是:垃圾分类减量,一定要先行。

江苏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3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江苏南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保缴费调整

  时政是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的必考内容,在点多面广的常识汪洋中,时政仿佛一座美丽的小岛,总能让我们找到立脚之处。所以在常识备考当中,时政内容就成为必争之地。时政题主要考察纯时政事件和时事政策,平时可以通过阅读时政专刊、学习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以及收看相关节目等方式进行积累。有些考生会觉得越临近考试,越没法系统准备。江苏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给大家梳理时政易考内容,希望可以让大家省时高效地迎接考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是化解诸如优化投资、平衡外贸、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等诸多经济难题的妙招,宜需稳健推进,让公共财政成为社保基金最重的压舱石。

  近日,有媒体称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全球第一,缴费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连年上涨,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人社部官员表示,今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社保费率将适时适当下调,以有效平衡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负担。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决定即将化为现实,消息虽然来得有点迟,但还是令人振奋。根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测算,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社保费率远高于国际普遍水平,已成众矢之的,加上时不时传出社保基金空转消息,双向夹击更加剧了公众的社保焦虑。

  社保费率高位运行意味着什么?对企业来说,高费率正面增加了企业经营压力,减弱了企业活力,尤其是一些使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恶化投资环境,损害企业竞争力,影响对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吸引力;缺乏制度吸引力,导致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拉升社保违法现象;企业经营困难,对社会就业、经济发展构成不利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保费率偏高,直接影响公众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指数。投资不足、内需不足,在出口低迷的情形下,国家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下调社保费率,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国家的长远利益,都是一个重大利好。

  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这是公众听到社保费率下调之后短暂兴奋之后的后续反应。社保基金池子只有三股水,个人、企业、财政。假如个人缴费率暂时不动,减少企业支出,则只能指望财政有更大担当。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往往占到财政支出的40%以上,新兴国家多在20%至30%之间。中国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部分的比例只有11%左右。单纯从数据来说,我国财政在这方面还有巨大上升空间。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财政长期以来属于“建设财政”、“吃饭财政”。财政的一大部分需要用于投资、建设,刺激经济。各种公务机关维持自身运转,更需要一大笔钱。

  中公教育集团·南通分校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要让财政为社保托底,提供长期的、有效的保障,必须从以财政制度为中心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上着力:一是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和界定各级财政在社保投入中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足额投入;二是适当转变财政投资方向,从直接投资刺激经济更多转向社会保障;三是拓展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譬如从国企红利、土地出让收益等;四是进行机构改革,降低“三公”等行政经费支出,省下更多的钱。

  如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是化解诸如优化投资、平衡外贸、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等诸多经济难题的妙招,宜需稳健推进,让公共财政成为社保基金最重的压舱石。

  中公教育集团·南通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