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3篇(马说教学案例)

综合文章 时间:2022-10-27
【www.wendang123.cn - 综合文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马说教学设计3篇(马说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

马说教学设计3篇(马说教学案例)

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是一短小精品,不足200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突破】

  理解《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背诵课文。

马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设计 东平街道中学 陆广萍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寓意,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现实。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理解课文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故事导入。2*4:12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投影出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2、文体简介。1*4:13

  述:首先,我们先解题,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3、作者和背景简介。2*4:15

  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明确学习目标。1*4:16 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投影出示学习目标)⒈流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⒊理解课文的寓意,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实。

  二、学生一读课文

  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投影出示内容)

  1、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2*4:18 伯乐 祗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邪 策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3*4:21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1*4:22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3*4:25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练习口译。(投影出示相关注释)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4*4:29

  3、检查自学效果。4*4:33 ⑴述:自学暂停,根据课下注解和屏显字词注释串译课文。辱:只 骈:一同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能:能够 是:这 能:能力 才美:才能 见:通现,等:等同 安:怎么 策:鞭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难道

  请三位学生翻译,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2)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1*4:34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5*4:39(投影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检查自学效果5*4:44

  五、当堂训练(投影出示练习)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3*4:47 a、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__

  ____通____ b、才美不外见

  ____通____ c、其真无马邪

  ____通____

  2、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__比作“千里马”,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3*4:50 学生自由发言 下课

马说教学设计3

《马说》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 设计者:姚本文

【文本概述】

《马说》是湘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仕途不顺,很不得意,因此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几十篇的文言文,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课外文言文,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分析能力。《马说》这篇文章可读性很强,阅读难度也不大,因此本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课文,了解主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韩愈以及“说”这一问题的有关知识,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了解到伯乐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含义。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托物寓意的写法。【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把诵读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明白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刘翔由平庸的跳高选手逐步成长为“亚运三连冠”少不了孙海平教练的发现与培养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祗(zhī)骈(pián)一石(dàn)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我将采用“阅读三步曲”的措施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泛读。第二步,全班齐读。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第三步,学生个读。

  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进而由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1:千里马的遭遇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怎样?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作者的态度: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提问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马者不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以千里称也”

  提问3:千里马的种种不幸,谁应该对其负责?

  明确:

  奴隶人——无知

  伯乐 ——太少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 由此联系作者自己(介绍作者背景),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马吗?

  明确: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3、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深意。

  五、主题:

  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六:板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千里马被埋埋没的原因 托物寓意

  不是没马,而是不识马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你生命中的伯乐?

(提示:学生自由谈论,畅所欲言)【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